从农业庄园到农业特色小镇的演化机理和发展路径研究

2022-04-03 11:33汪霏霏
江淮论坛 2022年1期
关键词:发展路径

摘要:从农业庄园到农业特色小镇是农业现代化建设的创新之举,是新时代乡村振兴的一条可行路径。这条路径将推动农业发展方式、农民增收方式、农村生活方式和乡村治理方式的深刻变化,实现农业农村农民和生产生活生态的全局性变革。庄园作为发挥现代农业产业集聚功能的重要区域,是农业特色小镇的产业核心孵化区,也是打造现代农业产业全链条,实现集约化三产融合功能的示范区域。现代庄园经济是以现代农业和生态为基础,因地制宜对特产资源和乡土文化进行挖掘与优化,延展产业链条,使一二三产有机融合,实现生产、生活、生态共享,形成城乡互动的农村产业综合体。可以说现代农业庄园是农业特色小镇的核心区和雏形,距离农业特色小镇只有一步之遥,有合适的环境适当加以引导,从庄园到小镇的模式可以成为建设农业特色小镇的可行道路。

关键词:农业庄园;农业特色小镇;演化机理;发展路径

中图分类号:C912.8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1-862X(2022)01-0157-006

新型城镇化是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是保持未来中国经济持续增长的关键。一百多年来中国在不断地进行城镇化,改革开放以后工业化和城镇化速度不断加快。从产业的角度看,可以将40年来乡村的城镇化发展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以轻工业为核心的城镇化,电器、轻纺、服装、机械等劳动密集型工业带动了大量农民工进城;第二阶段,可以称之为重工业和工程建设带动下的城镇化。城镇化快速发展使大量农村居民进入城市,形成城市人口增加、城市规模扩张、城镇化率上升,但我们也因此付出了沉重代价。以重工业为基础的大规模城镇化带来了严重的环境污染问题。另一方面,大量农民工聚集到城市,但没有转变为真正的城市居民——没有城市户口,没有基本的社会保障,子女享受不到城市的教育等资源,其基本社会保障体制与城市居民之间存在着较大差距。这种资源配置不公平、不均衡引发了许多社会问题。在城市化过程中不少农民离开土地,在为城市扩张贡献土地的同时,也提供了廉价的劳动力,城市化和工业化需要的两大要素土地和劳动通过大量农民离开土地离开农村实现了低成本的供给,支撑了我国经济近30年低成本的快速发展。所以说,当前最大的发展不平衡,是城乡发展不平衡;最大的发展不充分,是农村发展不充分。[1]近年来,农村土地、资金、高素质劳动力等优质资源过多地流向城市,农村自我发展能力和自治能力弱化,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过大,公共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水平落差很大,农业萎缩、农村凋敝问题日益突出,迫切需要补齐农村发展短板,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实现城市和农村共同发展。其中,依赖特色产业和特色环境因素发展起来的农业特色小镇[2],是实现城乡协同发展的重要途径。

一、农业庄园和农业特色小镇

(一)从传统农业庄园到现代农业庄园

西方庄园发源于中世纪欧洲贵族的居所,常以其居住城堡为中心,融合了具有艺术气息的建筑风格和自然的田园风光,是一种集经济、社会、政治、文化等功能于一体的自治型综合体,并在相当长一段时期广泛存在。随着工业时代的到来,西方庄园无法适應生产力迅速发展的要求,逐步演变为自给自足的农业经济形态。新航路开辟之后,欧洲殖民者曾在非洲、亚洲和美洲开发了以单一商品化种植为主的农业庄园。二战以后,随着世界经济复苏,资本市场、新型科学技术、有机生态理念以及先进管理模式等不断融入,农业庄园成为一种新型农业发展模式。20世纪80年代后期,美国、荷兰、澳大利亚等国家的农业庄园向连锁经营和产业园发展,改善了农业经济状况。随后,新型农业庄园模式在日本、我国台湾等东亚地区得到借鉴和发展。

我国庄园经济脱胎于汉代“以农为本、兼事商贸”的地主经济,并在魏晋、中唐等时期几度繁荣。我国传统农业庄园是以封建土地所有制为基础,以田产经营制度为组织形式,其本质在于经济的自给自足,是当时社会生产力水平的集中反映。新中国成立后,随着计划经济和土地公有制的确立,农业庄园性质发生根本变化。直到20世纪90年代,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和对农业支持力度的加大,现代农业庄园开始兴起,并成为改造传统农业的新途径。新疆“中国西部金色庄园工程”、广东龙汇庄园等在国内较早实施农业庄园模式。新世纪以来,全国各地涌现出了形式多样的特色农业庄园,如海南三亚玫瑰庄园、云南咖啡庄园、福建茶叶庄园、山西葡萄酒庄园等,均取得了明显的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

通过长期发展,世界农业庄园已经初步形成分布广泛、形式多样、各具特色的发展格局,发挥了改造农业、优化经济、吸纳就业、稳定社会等积极作用。现代农业庄园是以现代化农业生产为基础,以现代企业经营理念和管理方式为支撑,依托特色自然、人文资源,拓展精深加工、农耕体验、旅游观光、休闲度假、健康养老、教育文化等多种功能,满足消费者多元化、优质化需求的一种新型现代农业发展模式。[3]新世纪以来,我国农业庄园不断发展,但随着近年宏观经济增速放缓和资源约束日益偏紧,国内农业庄园的经营模式趋同、经济效益偏低、内部管理机制不完善、收益分配结构不合理、不适应市场需求等问题日益突出,需要进一步转型提升,发展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农业庄园。

(二)新时代农业特色小镇的特征和意义

所谓农业特色小镇,指“依托于农村自然环境、农业特色产业或农业历史文化资源,具有明确的特色农业产业定位,以农业为基础,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突出农业特色的小镇发展形式,作为以农业产业为特色的小镇,其服务地方经济活动和联系城乡的纽带作用更为突出,带动农村发展和拉动农民增收的目标也更为明确”[4]。因此农业特色小镇具备以下特征:一是地域和产业基于农村。农业是农业特色小镇产业发展的载体,通过农业和相关产业的发展带动农村发展,吸纳周边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二是服务农村的功能定位。农业特色小镇作为综合服务平台发挥发展农村经济、促进农民增收的作用,这个平台具有明确的农业产业定位、农村社区功能、农业文化内涵和乡村旅游资源。三是农产品加工和交易的平台。农业特色小镇的显著优势是提供特色农产品,所以农业特色小镇应该积极发挥农产品的加工、销售、推广、转化升值等方面的作用,为农业提质增效和农民增收就业创造良好条件。四是连接城乡经济文化资源的平台。农业特色小镇作为城市和乡村的连接点受到两边的双向辐射,作为连接城乡经济文化资源的平台,农业特色小镇担负连接城乡的重要使命。

二、从农业庄园到农业特色小镇的演化机理

(一)特色小镇是促进城乡协调发展的重要载体

特色小镇和其他的城市区域一样,同样是人口、产业、城市功能和结构共同作用的产物。因为小城镇交通条件和服务配套不完善,传统上中国的高端产业和高端人才就业都聚集在大中城市,鲜有集中到小城镇。但随着社会的发展,正如发达国家走过的城镇化道路,大城市日益突出的“大城市病”使城市公共服务质量大打折扣,污染、拥堵、高房价让人难以忍受。同时,随着小城镇的生活配套和交通条件日益改善,特别是网络通讯和电商物流的发展,使得小城镇居民也能够享受到堪比大城市的生活便利,却无须忍受大城市的弊病。这就为高端人才提供了多元化选择,既可以居住在大城市,也可以生活在宜居小镇。人口逆城市化流动趋势逐渐出现。从发达国家小城镇发展的轨迹看,由于互联网的发展,很多小鎮成为高端人才就业和生活的首选。美国格林尼治的对冲基金小镇和加州的门罗帕克小镇聚集了全美三分之一的对冲基金和一半的风险投资基金。美国的硅谷孵化中心帕罗奥图、苹果公司所在地库比蒂诺、英特尔总部所在地山景城,面积都仅有几平方公里,人口仅几万人。剑桥大学所在的人口不到10万的剑桥镇,是英国科技和教育中心。世界著名航空发动机公司罗伊斯·罗尔斯总部坐落在距离伦敦180公里的斯乃纳小镇,这个小镇可以生产出世界领先的高端航空发动机。德国英格尔斯塔特小镇距离慕尼黑60公里,奥迪小镇人口仅3万人却拥有奥迪全球总部和欧洲工厂。如果成功发展一批类似斯乃纳小镇、奥迪小镇、门罗帕克小镇这样的特色小镇,则我国的经济竞争力和产业结构都会有一次巨大的飞跃。

国家政策资金向欠发达地区倾斜,形成了产业要素聚集的基础和政策支持,小城镇面临着良好的发展机遇。创新驱动逐渐成为经济增长的新动力。特色小镇在推动人才、技术、资本等高端要素集聚、促进经济转型升级、推动新型城镇化和新农村建设等方面发挥着积极作用,成为经济转型升级与实现城乡统筹发展的重要战略抓手。[1]全国各地特色小镇发展的实践告诉我们,有一部分特色小镇经过长时间进化迭代而来,还有一些特色小镇是在近年政策春风的吹拂下应运而生。比如陕西西咸新区在市镇体系点状布局中将优美小镇打造成其中的重要环节,在以城市为核心的板块外,依托都市农业和原始村落,把优美小镇建设成为城市生态廊道和文化旅游带,使其成为促进农民就地城镇化、农业转型升级、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途径。实现产、城、人的整合聚集,从而推动城乡一体、产城一体。青岛西海岸新区根据历史传承和文化特点,建设了茶艺小镇、电商小镇、油画小镇等等。为了在产业上突出特点,着重细分领域,通过嫁接、裂变、融合三种模式,向高端转型,向新兴延伸,向智能发展。

(二)产业与人口聚集是推动农业特色小镇发展的重要途径

特色小镇的发展是人口、产业、城市功能和结构共同作用的产物。不同于城市也不同于乡村,农业特色小镇的人口集聚主要来自三个方面。

1.由于农业及相关产业发展产生的常住人口

城市化的重要表现之一就是人口聚集的变迁,因为这是城市化的基础。人口聚集的两种模式一是长期居留型聚集,二是中短期流动型聚集,这两种人口聚集模式的结合给城镇化发展带来大量就业人口和消费人口,为城镇化发展提供了基础,决定了城镇化发展的格局。特色产业带动的人口聚集及城镇化发展逻辑,形成产业聚集,产业聚集带来就业人口的增加,形成常住居民,常住居民的各种需求,促进地产、金融、公共服务等配套产业及设施的发展,进而推动城镇化架构的形成。[5]产业发展带来的是人们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的变化。以特色农业本身为基础,在纵向维度上,往上向研发延伸,往下向转化、营销、管理、服务延伸;在横向维度上,与商务、旅游、教育、会议等泛旅游产业广泛融合,实现全产业链聚集,形成农业特色小镇产业结构,从而构成人口与要素集聚的前提和基础。但由于农业特色小镇产业要素支撑不足,产业发展相对困难,这是需要重点突破的问题。

2.由于消费聚集产生的短时间聚集人口

传统城市常住人口为唯一的人口聚集的方式随着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的发展发生了改变,人口聚集不仅包括就业人口的聚集,还包括消费人口的聚集,比如旅游、商务、会议、休闲等方式产生的短时间聚集人口。特别是后一种人口聚集方式在节假日等固定时间特别集中,将在城市周边以大批卫星城、特色小城镇、新型农村社区为聚集的载体。这种旅游的搬运功能促进大量外地游客集聚起来,集聚的游客又带来消费结构——食住行游购娱的形成,这种消费产业的集聚构成城镇发展所需要的产业结构,进而带来大量就业岗位和服务人口。和当地居民相似,短时间集聚的人口对当地的交通、商务、居住、文化等产生需求,通过消费带动城镇化结构的形成。两种人口聚集模式相结合给就地城镇化带来比较充足的就业人口和消费人口,这也是实现就地城镇化的前提和基础。

3.由于服务功能的完善吸引的人口聚集

相对于传统的农村社区,农业特色小镇的服务功能接近城市,如教育、医疗、服务业等功能更加完善,会吸引一些原本的农村居民居住。另外随着老龄化的加剧,一些农业特色小镇宜人的自然景观环境,以及康养产业的发展,会吸引一批原本的城市居民来小镇居住。本文认为,这些居民无论是常住还是暂时居住,无论是“候鸟”式的定期居住还是“潮汐”式的短期居住,这些短期居住的居民和定居居民一样,都是农业特色小镇的居民,都会为小镇提供消费者和劳动者。

(三)核心区—配套区—辐射区—功能区:农业特色小镇的生长机制

农业生产的特点决定其受自然条件的影响较大,优质农产品往往需要特殊的光热、土壤、水利条件及小气候,地理标志农产品往往出自自然条件要求苛刻的狭小区域,例如广为人知的葡萄酒产区往往需要特殊的土壤和气候,才有利于积累酿酒所需的芳香物质,再例如高品质的茶叶对降雨、土壤甚至海拔都有一定的要求,一些水果也需要特殊的环境和小气候才能有独特风味。庄园作为发挥现代农业产业集聚功能的重要区域,是农业特色小镇的产业核心孵化区,也是打造现代农业产业全链条,实现集约化三产融合功能的示范区域。现代庄园经济是以现代农业和生态为基础,因地制宜对特产资源和乡土文化进行挖掘与优化,延展产业链条,使一二三产有机融合,实现生产、生活、生态共享,形成城乡互动的农村产业综合体。可以说现代农业庄园是农业特色小镇的核心区和雏形,距离农业特色小镇只有一步之遥,有合适的环境适当加以引导,从庄园到小镇的模式可以成为建设农业特色小镇的可行道路。

一般来说农业特色小镇都需要有一个核心区,核心区出产主打品类农产品的名优品,现代农业庄园就是在符合农产品生长繁殖的苛刻条件的区域集成农业生产所需的各种要素,并且能够辐射带动周边共同组成农业特色小镇的一种区域。区别于单纯的种植养殖园区,庄园本身就是多产业融合发展的。近年来,农业庄园在带动现代农业发展和农业特色小镇建设方面形成了独特的模式。

从农业庄园到农业特色小镇,是通过核心区—配套区—辐射区—功能区的机制生长聚合而成。例如海南、云南的若干鲜花小镇都是依托独特的热带、亚热带气候和种植鲜花的传统,在规模种植鲜花的核心区基础上,逐渐聚集育种、育苗、加工、包装等产业发展配套区,进而辐射周边区域使核心区外的农户、农场扩大鲜花种植并参与产业配套,逐渐围绕核心区使鲜花产业扩展蔓延,形成产业的辐射区,形成一定规模和品牌后,各方资本投资生产基础设施和生活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得以改善升级,小镇的服务功能逐渐完善,形成了具有相当服务功能的功能区,发展会展、商贸、旅游休闲等泛旅游产业有了基础,在泛旅游产业的搬运功能作用下,人口逐渐聚集形成后又促进了上述功能的完善,这种互动机制使得小镇逐渐发展成形。在农业庄园发展比较快的云南省,很多有影响的庄园已经升级成为农业特色小镇。

三、从农业庄园到农业特色小镇的发展路径

(一)选择、导入与培育:特色农业的发展路径

螺旋式上升结构“特色聚集—人流聚集—消费聚集—产业升级—特色创新—再聚集”是特色小镇发展的逻辑,我们需要对以农业特色小镇模式进行的乡村建设和开发模式有较为清晰的认知。特色农业是农业特色小镇发展的核心,而农业特色小镇发展的关键和亟须解决的难题是特色农业的选择、导入和培育。农业特色小镇要坚持以农立镇、以农带镇、以农兴镇,促进从小镇资源到小镇农业-从小镇农业到小镇经济-从小镇经济到小镇发展,最终实现产镇一体、协调发展,为乡村提供持续健康发展的动力和支撑。[6]农业特色小镇须保证农业在其发展过程中的主导作用和核心地位,以特色农业为中心打造闭环的一二三产业生态圈,这是推动农业特色小镇发展,促进农业特色小镇特色成型的首位工作任务。

作为农业特色小镇发展重要支撑的特色农业,对其要经历科学选择、合理规划、核心培育,再到集群辐射[7],发展路径最终指向农业品牌的提升。农业选择——科学论证进行选择,重在尊重现实基础、尊重市场需求;农业规划——把握农业发展战略,重在空间布局规划、分阶段发展目标;农业培育——发展壮大核心支撑,重在龙头农业企业的招商和培育、产业链的打造;农业集群——强化主导农业辐射带动,重在围绕特色农业补链补强;农业品牌——增强特色城镇竞争力,重在农业文化和整体形象。[8]

(二)集中突破和规模优势:培育特色农业的关键

1.特色农业发展的关键是集中突破

选择特色农业之后的小镇要遵循农业特色小镇的培育要求,做精做强主导农业。通过重点突破的战略将合力集中于产业链上,向上向下延伸产业链条,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凝聚成特色农业的综合实力和核心优势。作为农业特色小镇核心的特色农业的产业链,其重点是培育农业主体项目,“做到‘选得准’‘立得住’‘长得大’”。“选得准”要从特色农业整体发展战略出发,寻找到合适的项目和合适的企业;“立得住”要重点培养这些项目和企业,为龙头项目和龙头企业在小镇生根发芽做好保障,使其本土化运营;“长得大”要优化项目和企业,使其成长为能带动新枝的辐射项目和企业,具有可持续发展性。梳理产业链上下游链条,增强产业链配套,构建和谐的产业生态,最终实现大农业的产业链完善发展。

2.特色农业发展的保障是规模优势

产业全面发展的前提下,提高低成本生产优势和运作优势才能真正提高规模效益。特色农业发展成集研发、转化、营销、服务等于一体的产业集群,才能通过这种规模优势在市场中保持竞争优势,进而实现持续稳定的健康发展。但是和二产的产业集聚不同的是,农业特色小镇相较于产业园区更具有系统性和开放性。农业特色小镇的产业集聚要形成一个立体化全方位的特色农业生态系统,这个系统由核心农业支撑,辐射到研发创新、成果转换、体验应用、文化创意等多个产业。

(三)产业文化的提升:农业特色小镇的未来发展方向

产业文化的提升是农业特色小镇未来发展的方向,未来能够实现自我生长和自我成长的农业特色小镇是能够孕育研发、设计、品牌、营销等文化基因的小镇。理论上来说,每个农业特色小镇都需要确定一个有自身特色的文化定位——让农业特色小镇常年盈利四季常青的IP。对农业特色小镇来说,这个IP是小镇的核心认知产品——有核心吸引力和细分到极致的特色农业。“特”是农业特色小镇的核心竞争力,是需要与产业规划统筹考虑并且贯穿始终的轴线,所以特色农业是农业特色小镇的重中之重。因此农业特色小镇的定位必须牢牢把握农业发展趋势和未来走向,锁定农业主攻方向,构筑农业创新高地,定位突出“特”,找准特色、凸显特色、放大特色,切勿千镇一面、同质竞争。[9]

1.产业构建:以“乡愁”确立文化内核

在中国城镇化进程突飞猛进,城市市民需求日新月异的今天,人们对故土的思念成为“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普遍情怀,因此也推动了返乡趋势的形成。乡村旅游需求的壮大和乡村创客群体的聚集都成为乡村产业孵化和培育的优质平台和良好土壤。[9]因此,以农业特色小镇进行乡村振兴的过程中,要以“乡愁”和“乡村文化”为重要抓手和突破口,确立现代农业文明在农业特色小镇建设发展过程中的主导地位,以这个为基础重点关注人流导入、停留和消費的变化以及变化的原因。农业特色小镇的产业构建要将在地所具有的如种植业、养殖业等一产的基因分解,基于小镇未来发展方向和乡村发展现状重新布局产业,组合全新的在地化产业图谱。产业图谱组合完成后还要注重对地域文化的挖掘与传承,通过将需求、业态、文化注入小镇建设中,形成个性鲜明的农业特色小镇。

2.功能构建:以“乡趣”打造全新体验

因为旅游市场上的消费需求不断升级,所以旅游要素也已经从“食、住、行、游、购、娱”拓展为“商(商务旅游)、养(养生旅游)、学(研学旅游)、闲(休闲度假)、情(情感旅游)、奇(探奇之旅)”。推动农业特色小镇高质量规划和开发,将农业特色小镇的产业布局和功能分区充分结合起来。以内涵丰富的乡村文化为依托,以休闲旅游为导入逻辑,通过主题精准定位增强互动性和体验性,打造生产区、生活区和配套区多功能于一体的农业综合体,在产品迭代竞争激烈的乡村旅游中突出重围。Star Park位于贵州贵安新区云漫湖国际旅游休闲度假区内,占地2200亩,六大主题区域包括彩虹园、月牙湾、风之谷、冒险林、奇妙岛和漫游山组成,根据蓬勃发展的亲子市场需求确定亲子核心功能,深度研究成功项目和潜在竞品后,规划具有差异性、创新性和可持续发展性的产品业态,以生态文明为底色开启亲子休闲娱乐的4.0时代,形成该城市乃至全国的标杆型乡村亲子主题小镇。

3.形态构建:以“乡野”塑造独特风貌

和一般特色小镇空间形态构建不同,农业特色小镇的规划需要充分考量小镇建设和生态以及文化的结合。古村落的文化魅力就来自于它独一无二的历史和故事,这需要从打造公共空间环节入手,依托于自然资源和人文资源,并将资源转化为导入人流的核心吸引力,以“乡野”氛围浸润小镇的孵化成长,这也是以乡村文化为基础打造的农业特色小镇的核心和关键。比如Star Park就是以农业旅游和度假旅游为核心的公园式田园综合体。通过绿乐农场、度假酒店、田间庄园、生态公园等四大核心业态形成空间架构和小镇风貌,深受市场欢迎。

结 论

从农业庄园到农业特色小镇是农业现代化建设的创新之举,是新时代乡村振兴的一条可行路径。这条路径将推动农业发展方式、农民增收方式、农村生活方式和乡村治理方式的深刻变化,实现农业农村农民和生产生活生态的全局性变革。在参与主体上,不仅有本地的传统农民,还有从城市打工返乡创业的农二代、城市投资农业的新农人和工商资本持有人。资金投入上有财政引导资金、金融资本和社会资本,呈现方式上发展庄园经济使得城与乡、农与工、传统与现代统筹发展、相得益彰。庄园经济让农业成为有奔头的产业、让农民成为体面的职业、让农村成为安居乐业的美丽家园。目前庄园经济在国内的发展还处于探索階段,但它的基本特征是明确的,那就是有特色产业支撑、有农耕文化底蕴、有绿色生态环境、有鲜明主题定位、有不同于城市回归乡土的生活方式。有待我们思考的是如何实现现代农业庄园这种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通过现代化管理、一体化经营、三产化融合的方式符合农村实际、满足农民要求、顺应时代潮流,从而真正开启新时代社会主义庄园的破题之旅。

参考文献:

[1]汪霏霏.特色小镇引导的新型城镇化[N].中国城市报,2018-9-18(06).

[2]孔蓉.文化创新引领特色小镇建设与发展[N].经济日报,2018-3-28(07).

[3]曾安逸,等.国内外共享农庄发展实践经验对海南的启示[J].热带农业科学,2019,(12):127-131.

[4]刘鑫秋.农业特色小镇:如何定位与怎样建设[J].中国农史,2019,(3):132-139.

[5]叶培红.“中国特色小镇”充满生机[N].消费日报,2017-3-31(A04).

[6]林峰.特色小镇孵化器——特色小镇全产业链全程服务解决方案[M].北京:中国旅游出版社,2017:63.

[7]余茜,李冬梅.农业特色小镇发展模式比较研究[J].世界农业,2018,(2):53-59.

[8]孙学涛,王振华,胡文君.国外城镇化发展模式的再归纳与经验借鉴[J].世界农业,2017,(11):58-64

[9]汪霏霏.当美丽乡村遇上特色小镇:归于文化,活于产业[N].农民日报,2018-11-10(05).

(责任编辑 焦德武)

猜你喜欢
发展路径
基于公司治理的企业内部控制问题探讨
河北省沿海地区休闲体育产业发展路径选择
“互联网+农业”信息化发展路径探讨
我国城市商业银行的发展状况及发展路径研究
财经类大学智库的定位及发展路径探析
新媒体环境下影视制作与传播的发展路径
保定市特色文化创意产业园区建设研究
基于SWOT分析的西安现代物流业发展路径研究
民间艺术作品著作权保护的困境与出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