扬州地区新型冠状病毒delta变异株感染54例儿童临床特点分析

2022-04-07 11:33舒桂华侯玮玮路星星王月媛陶月红
临床儿科杂志 2022年4期
关键词:变异成人患儿

吕 媛 舒桂华 侯玮玮 路星星 袁 敏 王月媛 陶月红

扬州大学附属苏北人民医院(江苏省苏北人民医院)儿科(江苏扬州 225000)

2019年12月以来,具有极强传染性的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冠状病毒2(SARS-CoV-2)感染在全球范围内迅速蔓延,并被世界卫生组织(WHO)定性为突发公共卫生安全事件。2020 年以来,医学界对该病毒的认识由最初的“儿童不易感”转变为“所有年龄段人群对该病毒普遍易感”[1]。儿童病例主要来源于家庭聚集性发病,儿童在感染SARS-CoV-2 后其临床特点也与成人存在一定区别[2]。在南京及扬州流行的新型冠状病毒为delta变异株。本研究将2021年7—8月扬州地区确诊的54例SARS-CoV-2 delta变异株感染的患儿与同期确诊的成人患者进行比较,以总结儿童SARS-CoV-2 delta变异株感染的临床特点,为今后儿童SARS-CoV-2 delta变异株感染的防控工作提供更多临床经验。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选择2021 年7—8 月扬州地区确诊为SARSCoV-2 感染并收治于苏北人民医院新区分院(扬州市传染病医院)的儿童患者(儿童组)作为研究对象。纳入标准:年龄范围<18周岁。

选取同一时期住院的所有SARS-CoV-2 感染的青壮年患者作为成人组。纳入标准:①年龄范围18~45岁;②无基础疾病。

儿童、成人SARS-CoV-2 感染的诊断及临床分型参照《儿童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诊断、治疗和预防专家共识(第三版)》[3]及《新型冠状病毒肺炎诊疗方案(试行第八版修订版)》[4]。

1.2 方法

1.2.1 临床资料收集 儿童组及成人组患者的临床资料包括性别、年龄、流行病学史、潜伏期、是否合并基础疾病、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治疗方案、病程等。其中实验室检查主要包括血常规(白细胞计数、中性粒细胞计数、淋巴细胞计数、血小板计数),肝功能包括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anine aminotransferase,ALT)、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partate aminotransferase,AST),肾功能包括肌酐(creatinine,Cr)、尿素氮(blood urea nitrogen,BUN),心肌酶包括肌酸激酶(creatine kinase,CK)、肌酸激酶同工酶(creatine kinase-MB,CK-MB)、乳酸脱氢酶(lactic dehydrogenase,LDH),血糖,血脂包括总胆固醇(total cholesterol,TC)、三酰甘油(triacylglycerol,TG),炎症指标包括C反应蛋白(C-reactive protein,CRP)、白细胞介素6(interleukin 6,IL-6)、降钙素原(procalcitonin,PCT),凝血功能包括凝血酶原时间(prothrombin time,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ctivated partial thromboplastin time,APTT)、纤维蛋白原(fibrinogen,FIB)、纤维蛋白原降解产物(fibrinogen degradation product,FDP)及D二聚体(D dimer,D-D)。

1.2.2 样本采集及检测方法 所有患者入院时及随后每日采集鼻咽拭子,样本采集后尽快或于4 ℃保存24 小时内检测,采用实时荧光PCR 技术和水解探针技术,对新型冠状病毒delta变异株核酸开放阅读框(open reading frame,ORF)基因、核壳蛋白(nucleocapsid protein,N)基因及包膜蛋白(envelop protein,E)基因的循环阈值(cycle threshold,Ct)进行检测,通过PCR 获取片段比对发现上述确诊病例均为SARS-CoV-2 delta变异株感染。Ct值≤37且曲线呈S型认定结果为阳性;Ct>40或未检出认定结果为阴性。抗体检测:所有患者入院时及随后每周留取1 mL静脉血采用化学发光法检测IgM、IgG特异性抗体,当抗体滴度>1.2(样品OD值/OD截断值,S/CO)时认定结果为阳性。

1.2.3 相关治疗方案 儿童和成人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治疗均遵照《儿童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诊断、治疗和预防专家共识(第三版)》和《新型冠状病毒肺炎诊疗方案(试行第八版修订版)》进行。治疗方案包括一般治疗及体位治疗、氧疗、必要的抗生素和糖皮质激素治疗、中药治疗,以及重症患者的呼吸、循环支持和免疫治疗等[3-4]。

1.3 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 24.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符合正态分布的以均数±标准差表示,两组间比较采用两独立样本t检验;非正态分布的以中位数(P25~P75)表示,组间比较采用秩和检验。计数资料以例数(百分比)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或Fisher精确概率法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一般临床资料

儿童组54例,男35例、女19例,平均年龄(8.1±3.4)岁。成人组37例,男23例、女14例,平均年龄(33.4±7.6)岁。两组间性别比、密接史、潜伏期及合并基础疾病方面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与成人组相比,儿童组轻型比例较高,疫苗接种比例较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儿童组和成人组一般情况比较

2.2 临床表现

儿童组54例中,发热26例,有呼吸系统表现22例,消化系统表现3例,嗅、味觉减退或消失3例,头痛2例,肌痛1例,乏力1例,哭闹等其他非特异性表现1例;成人组37例中,发热15例,有呼吸系统表现23例,消化系统表现2例,嗅、味觉减退或消失2例,头痛1例,乏力5例。儿童组出现呼吸系统症状的比例低于成人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儿童组和成人组临床表现比较[n (%)]

2.3 儿童组和成人组实验室检查比较

与成人组相比,儿童组CK-MB 较高,CRP 和IL-6 水平较低,淋巴细胞计数减少比例较低,中性粒细胞计数减少比例较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儿童组和成人组实验室检查结果比较[n (%)]

2.4 儿童组和成人组病毒载量及抗体产生情况比较

与成人组相比,儿童组入院时新型冠状病毒特异性抗体IgM 及IgG 的滴度均较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4。

表4 儿童组和成人组新型冠状病毒相关指标比较

2.5 治疗和病程

儿童组54例中,31例接受口服中药治疗,其中1例同时接受药物保肝治疗;23例因年龄小、症状轻、服药不配合等原因未予药物治疗,仅予监测氧饱和度及临床观察。成人组37例中,36例接受口服中药,1例未接受药物治疗;37位均接受俯卧位治疗;7例接受肝素抗凝治疗,3例接受止咳化痰治疗。儿童组和成人组所有患者均未予抗生素或糖皮质激素治疗。

儿童组从起病到临床症状消失时间为4.0(2.0~7.0)d,成人组为7.0(4.2~10.8)d,两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2.69,P=0.007);儿童组首次核酸转阴时间11.0(10.0~13.0)d,成人组首次核酸转阴时间10.0(7.2~13.8)d,两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Z=0.77,P=0.442)。感染后儿童组的新型冠状病毒特异性抗体IgM、IgG的峰值均低于成人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本研究对54例SARS-CoV-2 delta变异株感染的儿童患者和37例成人患者进行比较,发现儿童在感染SARS-CoV-2后,在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病程等方面均具有自身特点。首先,儿童患者多呈家庭聚集性发病,本研究中96.3%患儿有明确的患病家属密切接触史,且临床表现以轻症为主,无重症及危重症患者,这与相关研究报道有一定区别,可能与两组患儿的年龄构成比不同有关,患儿年龄越小,发生重症、危重症的可能性越大[5]。因此建议感染者家庭中的儿童,不管是否存在临床表现,均应尽可能完善病毒核酸检测,以尽早发现儿童尤其是婴幼儿的感染,以最大限度降低儿童重症患者的比例,同时遏制病毒的传播。大量临床实践显示,合并严重基础疾病及高龄患者往往预后欠佳[6-7]。研究中的54例儿童患者,除1例合并抽动症外,其余均无基础疾病,预后均较好。另外,因本次扬州疫情暴发时儿童疫苗接种工作尚未开展,故54例患儿均未接种新型冠状病毒疫苗。而疫苗接种是预防新型冠状病毒感染、降低发病率和重症率的有效手段[3,8],目前,新型冠状病毒疫苗在儿童中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已得到一定数量临床研究的证实,因此,应逐步开展儿童新型冠状病毒疫苗的接种[8]。

临床表现方面,SARS-CoV-2 delta变异株感染后的儿童患者临床表现与成人相似,但本研究中儿童出现呼吸系统症状的比例低于成人,部分幼儿也表现出哭闹、纳差等非特异性症状,这与儿童感染初期症状多不局限的临床特点一致[9]。因此在疾病诊断初期对这部分患儿应提高警惕,加强对其自身及看护者流行病学史的询问,尽可能避免误诊、漏诊。本研究儿童组轻型比例高于成人组,可能与大部分儿童未进行胸部CT 检查而采用胸部X 线片替代有关。因此儿童疾病严重程度的评估还需结合临床表现及病程。

实验室检查方面,本研究中儿童组与成人组之间中性粒细胞和淋巴细胞计数减少的比例存在显著差异,可能与儿童组多为学龄前期儿童,该阶段存在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比例的生理性交叉有关。儿童组CK-MB 异常的比例高于成人组,提示儿童感染SARS-CoV-2 后发生心肌损伤的风险更高,这与患儿年龄越小、心肌损伤情况就越严重的研究报道一致[10]。因此,在诊疗过程中需加强对患儿,尤其是重症、低龄患儿的监护,以便早期识别、处理心肌损伤。儿童及成人患者中均有部分出现了轻度的血糖、血脂升高,尤以成人血糖升高为甚,一方面可能与病毒感染对代谢系统的干扰有关,另一方面,也可能与部分成人患者自身存在基础代谢异常有关。另外,SARS-CoV-2感染后对凝血功能也产生了一定影响,其具体机制目前尚未明确,可能与感染后炎症因子的释放、血管内皮的损伤等所引发的凝血系统异常激活有关[11]。

病毒检测方面,儿童和成人鼻咽拭子的新型冠状病毒核酸ORF、N和E基因的Ct值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提示病毒在儿童和成人患者体内的复制能力无明显差别。但儿童患者入院后首次及峰值的新型冠状病毒特异性抗体IgM及IgG滴度均低于成人,考虑这一方面与成人患者大部分接种了新型冠状病毒疫苗产生了保护性抗体,但儿童既往未接受过相关抗原的刺激有关;另一方面,也与儿童特异性免疫尚未发育成熟,产生IgM、IgG的能力不足有关。

本研究发现有相当比例的儿童及成人患者在病程中出现了炎症指标尤其是CRP和IL-6升高,以成人更为明显。但本研究54例儿童及37例成人患者均未使用抗生素和糖皮质激素,疾病预后均良好,且病程中均未出现重症、危重症患者,提示炎症指标的升高系SARS-CoV-2感染,而非合并细菌感染所致。这可能与该病毒感染后在部分患者体内产生细胞因子释放综合征,进而导致感染者肺部及血液中出现炎症因子和趋化因子的大量累积有关[12-13]。而儿童患者上述指标升高的比例低于成人患者,考虑可能与儿童特异及非特异性免疫功能尚未健全,感染后免疫反应弱于成人有关,这可能也是儿童患者感染后症状消失时间较成人短的原因之一。

综上所述,儿童也是SARS-CoV-2 delta变异株的易感人群,以家庭聚集性发病为主。感染后轻型多见,临床表现和实验室检查结果较成人更不典型,部分低龄组患儿可出现非特异性表现。儿童感染后更易发生心肌损伤,儿童感染后病毒的复制能力与成人无明显差别,但免疫反应较成人更轻,疾病恢复更快。因本研究为回顾性研究,病例总数偏少,所得结论仍有待大样本量的临床研究进一步验证。

猜你喜欢
变异成人患儿
小儿肺炎护理4重点
维生素D联合GnRHa在特发性性早熟患儿中的应用
养大成人
小儿惊厥不要慌,记住这些护理知识
变异
成人不自在
变异的蚊子
教育不是成王败寇而是望子成人
病毒的变异
The Doll’s House——成人世界的缩微模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