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背景下村落民俗文化的保护与发展研究
——以巴彦淖尔市乌拉特中旗新忽热苏木莫仁嘎查为例

2022-04-07 13:39敖其尔呼伊格图
林业科技情报 2022年4期
关键词:民俗文化村落民俗

敖其尔呼伊格图

(内蒙古师范大学民族学人类学学院,呼和浩特 010000)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进步,人们在物质生活方面得到满足的同时,亦开始追求精神文化的洗礼和滋养。在乡村振兴背景下,村落民俗文化的保护和发展逐渐成为热门话题。习总书记曾提出[1],乡村振兴要注重两个方面的重点,分别是塑型和铸魂,而“文化”就是乡村振兴的魂。许多少数民族村落历史悠久,民俗民风淳朴独特,例如巴彦淖尔市乌拉特中旗新忽热苏木莫仁嘎查就有着“博克布尔金石祭祀”、“蒙古族祭祀敖包”等传统民俗活动,并分别申请成为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与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结合当地民俗文化传承和推广非物质文化遗产,开发村落民俗文化的资源价值,是带动当地经济振兴的内在动力,也是进一步建设村落文化的重要途径。

1 民俗文化及其保护和发展

1.1 民俗文化

民俗文化又称传统文化,它有着自己独特的表达形式和表达意义,历史悠久、世代相传,是人民大众多年来智慧凝聚而成的日常生活文化。它包括一些民间口口相传的习俗习惯、祭祀方式、神话故事、特定节日等生活文化。

在巴彦淖尔市乌拉特中旗新忽热苏木莫仁嘎查,“博克布尔金石祭祀”“茫汗敖包祭祀”就是当地著名的民俗活动。每一个民俗活动背后都有一段感人的故事,这也是民俗文化的一个部分。以“博克布尔金石祭祀”为例,祭祀的由来是关于历史上真实存在的著名博克手“博克布尔金”的故事,他从小力大无穷,且与母亲相依为命,长大后便背上母亲,带着蒙古包等行李四处漂泊。无论经历多少磨难,他对母亲都是孝义两全,因雨季时徒手举起巨石为母亲搭建避雨处,此后莫仁嘎查便有一块非自然形成的巨型拱门式结构的巨石矗立。数年后,当地牧民为纪念这位具有孝义两全与天赐之力的博克手,开始祭祀这块巨石,并命名为“博克布尔金石”。

1.2 民俗起源

民俗活动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它的起源主要包括生存起源、延续起源、适应起源、意识起源四个方面。首先是生存起源,每个村落的创建和发展,都是建立在物种生存的基础上,想要舒适地和平相处和更好地共同发展,就要求同一村落的村民们有共同的生活方式和相处模式,这就逐渐形成了村落固有生活文化和民俗民风。第二是延续起源,也就是为了种族的子嗣延续,继续将村落发展和壮大。延续子嗣就会涉及婚姻、伦理、家庭地位等相关问题,于是便演化出更多的习俗文化、社会结构的划分和村落的族规,形成当地独特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世代流传。第三是适应起源,村落的村民为了适应大家共同居住的空间,为了人与人之间互帮互助、多近多亲,为了村落有条不紊地协调发展,就会逐渐形成村落特有的等级划分原则、人与人之间的约束条例和竞选机制等民俗活动。最后是意识起源,人类是可以思考问题、有七情六欲、有信仰追求的高等生物,对所生活的环境进行思考和探索,同时也会反馈出自己的理解并生动地表达出来,这样就产生出一系列精神领域的民间故事、歌谣、传说和民俗艺术等民俗精神产品。

1.3 村落民俗文化保护和发展

村落民俗文化是历史传承下来的精神财富,是需要后代子孙继承和传播的无价宝藏。在中国飞速发展的时代,城市与村落经济分化还有一定差距,保护和发展村落民俗文化,因地适宜振兴村落经济是祖国经济建设发展的一个重要方向。具有民俗文化的传统村落不同于普通的农村村落形式,它是具有独特民俗文化的、有种族血脉传承的特殊村落,具有不可替代性。相较于普通的乡村,具有民俗文化的传统村落在乡村振兴以及乡村发展等方面更具优势,村落文化的独特和不可代替性就是它发展的底牌。另一方面,保护和发展村落民俗文化,加深村民村落民俗文化自信,让新一代村落年轻人感受民俗文化魅力,提高“90后”、“00后”继承人的自豪感和归属感,对于振兴乡村经济、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可持续发展都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2 发展传统村落文化中存在的问题

2.1 缺乏保护和发展的人才

村落文化的传承,因其部落种族的血统限制,部分民俗特有技艺都是以家族为单元世代相传,其他种族或旁系姓氏都没有资格拜师和学习。即便是普遍的日常民俗活动或祭祀仪式,也都只允许部落种族内部居民的后代参与和互动,种种限制最终导致了村落民俗文化继承人数量不足。其次是随着中国经济的飞速发展,大城市的繁华和发达对当代年轻人有很大的诱惑力,有相当多的一部分传统村落后代为了追求更好的生活质量和职业发展环境选择去大城市发展事业。而传统的民俗文化技艺学习显得更枯燥乏味且耗时高难,见效慢,回报也慢,很大程度上降低了部落继承人的学习积极性和继承传统职业的选择比例。科技飞速发展的时代,科技的便捷和高效与传统技艺慢工出细活形成鲜明的对比,致使传统技艺缺乏展示和推广的平台,无法显示其真实的不可替代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价值。当代的继承人多半集中于“90后”和“00后”,他们对新颖快捷的现代高科技技术和产品更有浓厚兴趣,学习和使用上手都很快,所以更难投入自己的精力和时间学习周期长、工序复杂的传统技艺[2],最终导致传统村落民俗文化保护和发展的人才缺失。

2.2 缺少对民俗文化的重视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在国际上的地位越来越高,中国许多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都步入了世界的舞台,展示着中华民族五千年的智慧结晶和瑰丽惊艳。我国人民的民族自信和文化自信也不断提高,同时也激发了许多特色民俗文化发展的热情和动力。民俗文化的保护和发展是我国未来发展的重要方向,是世界各国互相博弈的精神层面势力。在这激流勇进的改革浪潮中,随着信息科技化的同步发展,各地传统的村落文化逐渐浮现出来。但是,在一些偏远的传统村落地域,信息交通并不发达,当地居民也有部分排外情绪,没有意识到本族民俗文化的重要价值,缺乏对本村落民俗文化的保护意识,甚至相当一部分年轻人放弃本族民俗文化,随着打工热潮离开村落去大城市寻求发展,大大影响了当地民俗文化的保护和发展,这都是村民对民俗文化缺乏自信的结果。

2.3 有待优化的基础设施环境

在保护和发展非物质文化遗产方面,已成立专项部门和专项资金,但资金的拨款金额与修复和建设传统村落的实际情况还有很大距离,在整体改善村落民俗文化的保护发展中无法顺利进行。投入自己保护和发展民俗文化这种非物质文化遗产本身属于长期投资,并且需要定期维护和后期推广[3]。以巴彦淖尔市乌拉特中旗新忽热苏木莫仁嘎查为例,当地的住宿旅店稀少且住宿条件简陋,卫生环境差,游客的反馈评价低,阻碍了当地旅游业的进一步推广和宣传。除了住宿问题,还有餐饮问题。当地饭店和牧民乐之类的餐饮店铺也不具规模,因为缺少专业经营的人才,在菜品设计和娱乐活动上都不够新颖和连贯,无法有效地吸引游客[4]。

2.4 有待提高的周边资源利用率

传统村落普遍地点偏远,远离城市喧嚣,且村落民俗文化一般不是独立存在,而是与周边村落或部落历史遗址并存。但因为缺乏系统的旅游设计方案,导致传统村落旅游业对周边资源的利用率不高,无法形成完善的旅游路线,也会降低游客的旅游体验感受[5]。

3 保护和发展村落文化的改革建议

3.1 提高保护和发展民俗文化人才待遇

因传统村落文化继承人血缘的特殊性和不可替代性,国家应设置保护和发展传统民俗文化的传承人补贴,积极宣传并提高继承者的地位和声誉,从物质和精神两方面积极鼓励其自愿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衣钵,并从正面引导继承人对村落文化的敬畏感和责任感。同时也应对各地区传统村落的本土传承艺人进行发掘和培养,扩大传统民俗文化的影响面,重视民俗文化继承人的身份和地位,鼓励村民大力配合民俗文化的保护和发展,让传统村落的民俗文化顺利传承。最后,乡村振兴也需要引进更多高学历专业性强的人才。无论是对传统民俗文化有兴趣的专业爱好者,还是旅游、餐饮、管理、设计等方面的高素质人才,他们的大量引进对传统村落的民俗文化保护和发展都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以传统村落为现状,以科学可持续发展为目标,推进创新路径振兴传统民俗文化,增强村落民俗文化继承人地位,并设置保护和发展传统村落民俗文化相关人才专项津贴,都能在很大程度上留住相关人才,更好地建设村落并传承和发展民俗文化[6]。

3.2 增强当地村民民俗文化自信

在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时尚繁华的大城市和辉宏壮美的国家级风景区已彰显出不可抗拒的魅力,相比之下的传统村落民俗文化就显得平平无奇,然而事实恰恰相反。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价值在于不可代替,民俗文化的产生也是基于特定条件形成并发展至今,都是具有深厚的历史底蕴,是中华民族发展至今五千多年的精神宝藏,任何具有地域特色的传统民俗文化都应该得到保护和发展。民俗文化是一种精神层面的信仰,应引导村民增强民俗文化的信任感和认同感,自觉参加保护和发展民俗文化工作。政府首先应加大力度改善偏远传统村落村民的交通问题,让更多的游客认识村落,敬畏村落,宣传村落,同时可以改善当地村民收入水平。另外,负责村落的相关管理部门应支持传统村落保持自身的原始特色,建立属于自己民俗文化的“特色村”,让村民感受民俗文化的魅力和独特之处,有信心建设和发展自己的家乡[7]。

3.3 优化传统村落的基础设施条件

传统村落的生活习惯和城市生活习惯差异性很大,但大部分的旅游爱好者来自城市,为了给游客带来更好的观光与体验感,优化传统村落的基础设施条件显得尤为重要。基础设施条件的改善主要从餐饮、住宿、卫生间等日常生活必备设施条件改善入手,同时需要有专门的清洁人员定时负责清理。旅游景点基础设施的优化可参照国内其他建设成功的同级别景点进行学习和整改。同时,建议餐饮方面策划几种可以呈现当地特色饮食文化的套餐供游客选择,住宿方面可建设旅社、宾馆、酒店等不同规模的住宿形式供不同需求的游客选择[8]。

3.4 设计遗址和景点整体连贯式旅游专线

村落的发展不仅与当地的特殊民俗文化有关,也与村落与外界环境的沟通和互动有关。村落特色民俗文化的推广和宣传固然重要,但是要吸引游客前来参观,进一步振兴乡村,最重要的还是交通便利。许多村落地处偏远,交通工具换乘多次,甚至有些遗址需要租车或自驾,这都成为传统村落发展的阻碍。在巴彦淖尔市乌拉特中旗新忽热苏木莫仁嘎查地区,拥有的物质文化遗产包括新忽热古城遗址、希热庙、哈太庙遗址、博克布尔金石、芒汗敖包,非物质文化遗产包括蒙古族祭祀敖包和博克布尔金石祭祀,这些都是中华民俗文化流传下来的瑰宝。然后想要参观所有特色的物质文化遗产与非物质文化遗产景区,交通就成为最大的难题。这里建议先统筹规划好各个遗址和景点的交通先后路线,开设遗址参观旅游专线,定时定点发车,各定点可配备专门的讲解人员负责接待游客,宣讲遗址或景点的民俗文化历史,让游客在视觉效果和精神补给两方面都得到满足[9-10]。

4 结语

传统村落的民俗文化是中华上下五千年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历经沧桑岁月依然传承至今的祖先智慧文明的呈现和表达。传统村落的发展在乡村振兴的背景下,更是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因此要紧跟时代的步伐,抓住保护和发展传统村落的民俗文化的机遇,提高保护和发展民俗文化人才待遇,增强当地村民民俗文化自信,优化传统村落的基础设施条件,设计遗址和景点整体连贯式旅游专线,为更好地传承和发扬民俗文化做出应有的努力和贡献。

猜你喜欢
民俗文化村落民俗
冬季民俗节
家乡的民俗文化街
民俗中的“牛”
建筑立向民俗文化泛谈
民俗节
油画《村落》
“共享村落”:乡村新的入住方式
“共享村落”:拿什么让人魂牵梦绕
庆六一 同成长民俗欢乐行
两岸民俗文化荟萃福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