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FTS理念的护理干预在胃肠手术患者护理中的效果及对康复效果的影响

2022-04-08 01:31
健康之友 2022年7期
关键词:胃肠护理人员康复

张 娜

(山东省平邑县人民医院 山东 临沂 273300)

1.1 一般资料

于我院2019年1月-2021年1月期间收治的胃肠手术患者中选择100例展开调查研究,通过随机抽签法将其分为两组,分别为对照组(50例)与研究组(50例)。对照组:男29例,女21例;年龄为36-72(53.62±7.94)岁;全胃切除术、结肠切除术、阑尾切除术患者例数分别为16例、17例、17例;病程时间为2-6(3.72±1.08)年。研究组:男30例,女20例;年龄为37-71(53.78±8.01)岁;全胃切除术、结肠切除术、阑尾切除术患者例数分别为15例、19例、16例;病程时间为2-5(3.63±1.14)年。两组一般资料无显著差异,(P>0.05)。患者及其家属均知晓本次研究,签订了知情同意书,且伦理委员会批准了本次研究的开展

纳入标准:①符合胃肠手术指征[1],不存在手术禁忌症;②无胃肠手术史;③无自身免疫系统障碍性疾病。排除标准:①合并凝血功能障碍的患者;②处于妊娠期或哺乳期的女性患者;③存在严重沟通、精神意识障碍的患者。

1.2 方法

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模式,术前协助患者完成全方位身体检查,并了解患者是否存在过敏史等情况,详细记录患者年龄、病史、个人体质等有关信息,为后续工作的开展提供参考;针对年龄较高的患者来说,应于围术期展开综合性评估工作,并为患者提供术前以及术后护理、康复知识宣讲服务。

研究组:实施基于FTS理念的护理干预,具体如下所示:⑴术前常规协助患者展开各项检查,并围绕患者展开宣教工作,使其能够积极、主动配合各项检查工作;护理人员应准确、全面地记录患者各项信息,包括患者年龄、病史、体质水平、过敏史等方面;入组患者均需展开围术期综合评估工作,从而为个性化护理措施的制定提供参考依据。⑵于围术期组织开展健康宣教活动,围绕疾病、治疗有关知识展开讲解,针对患者存在的错误认知实施纠正,并告知手术前后有关注意事项,健康宣教活动的开展可采用多种方式,包括组织健康讲座、分发健康手册、播放广播电视等多种形式。⑶术中注意落实好保暖措施,在体表暴露、室内温度低、麻醉药物应用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下,机体散热速度增加,故此需护理人员合理进行手术室温湿度的调节,将温度控制在24℃-26℃范围内、湿度控制在50%-60%范围内;并预先进行冲洗液温度的调节,保证其温度在37℃左右;针对患者身体暴露情况,可采用覆盖保温毯、特殊加热器等方式。⑷评估患者及其家属的文化背景,并结合实际情况进行个性化心理认知干预方案的制定,指导患者及其家属有关管道护理知识;部分患者对疾病、手术治疗等问题存在过于担忧的心理,故此焦虑、抑郁等负性情绪发生风险较高,这也就需要护理人员在与患者进行交流沟通过程中,注意评估患者的心理状态以及情绪改变,并为其提供针对性心理疏导,使患者维持平稳的情绪以及平和的心态,将手术意外风险控制在最低水平;给予患者鼓励以及关爱,帮助患者树立疾病治疗、康复信心,并进行有关注意事项手册的分发;针对患者提出的问题,护理人员应保持耐心的态度给予回复,同时注意应用通俗易懂的语言。⑸术后为患者提供心电监护,检测记录患者血压水平,保证患者血压水平处于稳定状态,待患者恢复意识后可引导其组织开展术后康复训练活动,如深度腹式呼吸、肢体活动等;护理人员应定时协助患者进行体位的更换,并采取腹部按摩操作。⑹强化术后护理干预力度,结合患者实际身体恢复状况选择恰当的床上活动锻炼,在患者身体条件允许的情况下鼓励其尽早开展下床活动,从而更快地实现肠道功能恢复;结合患者恢复情况进行饮食指导,注意饮食恢复需按照循序渐进原则,由流质饮食逐步向软食、普食过渡。⑺为患者提供疼痛干预指导,及时围绕患者疼痛情况展开评估,如若疼痛情况轻微,可采用聊天、播放舒缓音乐等方式进行患者注意力的转移;如若疼痛情况严重,则可遵医嘱为其提供镇痛药物干预,帮助患者缓解应激反应,促进其生理舒适度的进一步提升。

1.3 观察指标

⑴胃肠激素水平,采集患者空腹静脉血,完成离心操作后应用酶联免疫吸附法进行检测,检测指标为血浆胃动素(MTL)、生长抑素(SS)以及P物质(SP);⑵炎性因子水平,应用患者静脉血液进行检测,检测指标为白介素-6(IL-6)与C反应蛋白(CRP);⑶术后康复用时,包括肠鸣音恢复用时、首次排气用时、首次排便用时、离床活动用时以及住院用时;⑷不良反应发生率,统计记录患者出现的各项不良反应,如腹痛、感染、肠梗阻、吻合口瘘等。

1.4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2.1 胃肠激素水平比较

干预前,两组间各项胃肠激素水平无显著差异(P>0.05);干预后,研究组MTL与SP水平显著更高、SS水平明显更低(P<0.05),见表1.

表1 对比两组胃肠激素水平

2.2 炎性因子水平比较

研究组患者IL-6、CRP水平均显著更低(P<0.05),见表2.

表2 对比两组炎性因子水平

2.2 术后康复用时比较

研究组患者术后康复用时均明显短于对照组(P<0.05),见表3.

表3 对比两组术后康复用时

2.2 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

研究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显著更低(P<0.05),见表4.

表4 对比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n,%)

3 讨论

在临床实施胃肠手术治疗过程中,麻醉、手术牵拉等因素将导致机械性刺激,另外长时间暴露腹腔也会对机体产生胃肠神经性抑制作用,患者普遍存在肠道推进性蠕动功能减退情况,继而导致术后胃肠功能恢复效果不佳,特别是老年患者抵抗力水平低,故此术后康复用时更为缓慢[2]。可见,积极改善胃肠手术患者术后胃肠道功能、减轻应激反应程度十分关键[3]。随着临床医疗服务水平的不断提高,临床越来越重视胃肠手术患者的术后康复情况,临床治疗以及康复效果得到了显著提升[4]。

有临床研究指出,大部分外科手术患者均于术后出现严重程度不一的不良反应,常规护理干预模式更多是围绕手术有关注意事项展开简单讲解,往往不具备全方位、系统的护理方案,故此临床护理以及康复效果一般[5]。近年来,FTS理念逐渐于临床护理工作中广泛应用起来,在缩短患者康复进程中发挥着显著作用[6-7]。于临床胃肠手术患者护理干预过程中融入FTS理念,可使临床护理方案进一步优化,且护理干预措施更具合理性、科学性、全面性,该护理模式下要求护理人员以患者为核心,各项护理措施的实施均以患者实际病情状况为参考依据,能够为临床护理措施的针对性提供有效保障[8]。

胃肠激素能够利用血液循环对靶细胞产生作用、利用局部弥散对临近细胞产生作用,可实现良好地胃肠道活动功能调节效果,MTL主要于机体小肠部位分布,可对胃收缩、小肠分节运动产生诱导作用,促进胃肠排空;SS属于抑制性脑肠肽中的一种,可使机体胃液分泌量降低,降低胃肠粘膜损伤程度;SP主要于机体细神经纤维内分布,可利用一系列神经反应诱发机体胃肠平滑肌收缩,对胃肠蠕动可产生促进作用[9-10]。

经本次研究可知,干预后研究组患者MTL与SP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SS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可见基于FTS理念的护理干预可对机体胃肠功能恢复产生有效促进作用;研究组患者IL-6与CRP水平均显著更低(P<0.05),说明应用基于FTS理念的护理干预后,能够有效缓解机体术后应激反应程度;研究组肠鸣音恢复用时、首次排气用时、首次排便用时、离床活动用时以及住院用时均显著更短(P<0.05),证明基于FTS理念的护理干预模式可明显缩短患者术后康复用时;研究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更低(P<0.05),证实基于FTS理念的护理干预能够减轻手术刺激程度,降低并发症发生风险。

综上,给予胃肠手术患者基于FTS理念的护理干预,可实现更为理想的护理效果以及康复效果,推荐应用。

猜你喜欢
胃肠护理人员康复
康复专科医院康复设备维保管理新模式的建立和探讨
完全胃肠外营养治疗胃肠外科患者临床效果
欢迎订阅2022年《护理与康复》杂志
体感交互技术在脑卒中康复中的应用
探讨新型冠状病毒肺炎隔离病区护理人员希望水平、心理健康及其影响因素
康复护理在脑卒中患者中的应用
胃肠超声造影对胃十二指肠占位性病变的诊断研究
护理管理者如何保护和调节护士的身心健康
护理人员奖500被批“寒酸”
重症监护病房护士的压力源分析及应对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