头孢菌素类抗生素在临床应用中发生的不良反应及干预策略

2022-04-11 14:40周银春
中国药学药品知识仓库 2022年6期
关键词:干预策略不良反应

周银春

摘要:目的对头孢菌素类抗生素在临床应用中发生的不良反应及干预策略实施分析和探究。方法本次研究当中选择我院当中所进行收治的头孢菌素类抗生素出现不良反应的50例患者作为对象,分析和研究不良反应出现情况以及预防干预措施。结果年龄高于60岁的患者出现不良反应的概率最高,其次为年龄≤5岁的患者,再次为>12至60岁的患者,最后为>5至12岁的患者。所有的50例患者当中所发生的主要不良反应类型是变态反应,其次为胃肠道反应,之后为肾毒性以及过敏性休克,最后为肝毒性反应以及其他。结论在临床当中使用头孢菌素类抗生素进行治疗之前必须依据患者的实际情况对其进行合理的用药,对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率进行降低,如果患者发生不良反应时必须马上停止使用药物,并且实施相关的措施对患者进行干预。

关键词:头孢菌素类抗生素;不良反应;干预策略

【中图分类号】 R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2107-2306(2022)06--02

头孢菌素类抗生素因其抗菌谱广、半衰期长、杀菌效果好、生物利用度高、安全、耐酸、血浆蛋白结合率相对较高等等特征,在临床当中的使用范围非常广泛[1]。头孢菌素是在培养天然头孢素之后所产生的头孢菌素C裂解所的得到的一种半合成类广谱抗生素,使用当中使用范围比较广,一共有30余种药物,这类药物能够破坏细菌的细胞壁,在其繁殖期间杀菌,具有较强的选择性。以往的研究发现,伴随着临床当中头孢菌素类抗生素使用越发广泛,发生不良反应的患者例数越来越多,不单单会对原发疾病的治疗进程造成影响,还会发生比较严重的并发症,非常不利于患者身体的恢复,同时还严重威胁到患者的生活质量[2]。本文正是基于此,选择我院当中所进行收治的头孢菌素类抗生素出现不良反应的50例患者作为对象,对头孢菌素类抗生素在临床应用中发生的不良反应及干预策略实施分析和探究,研究的主要情况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本次研究当中选择了2019年1月至2021年1月之间在我院当中所进行收治的头孢菌素类抗生素(主要包含有头孢呋辛钠、头孢他啶、头孢唑肟、头孢哌酮/舒巴坦等药物)出现不良反应的50例患者作为对象。所有的研究当中男性患者有35例,女性患者有15例,年龄的范围在2至71岁之间,平均的年龄值为(39.75±3.61)岁。疾病分布为:20例呼吸系统感染患者,14例泌尿系统感染患者,8例外伤感染患者,7例胃肠道疾病患者以及1例其他感染的患者。纳入标准:所有患者均没有表现出头孢菌素类抗生素应用禁忌证;所有患者均知晓本次研究并且签署完成了研究知情同意书;已通过医院内伦理委员会的审批。排除标准:表现出头孢菌素类抗生素应用禁忌证的患者;无法正常进行沟通的患者;合并存在其他并发症的患者;存在血液系统疾病的患者;因为精神失常无法配合使用药物的患者。

1.2方法

分析临床药物治疗之后的不良反应部分情况,并且制定出具体的解决方案实施干预,准确记录患者的血液系统、肝肾毒性、胃肠道、变态反应等等情况。期间需要对使用了头孢菌素类抗生素进行治疗的患者采取护理干预措施,及时发现和处理患者所存在的不良反应,适当对患者进行心理辅导,防止患者在使用头孢菌素类抗生素进行治疗的过程中,发生畏惧等情绪。

1.3观察指标

分析和研究不良反应出现情况以及预防干预措施。患者所出现的不良反应类型主要有变态反应、胃肠道反应、肾毒性、过敏性休克、肝毒性以及其他。

1.4统计学处理

本次研究当中数据使用的统计学软件为SPSS21.0统计软件,计数资料的表示方法和检验方法分别是%以及x2检验,计量资料的表示方法和检验方法分别是x±s以及t检验,P<0.05代表组别之间的数据进行对比之后存在意义。

2结果

2.1所有患者当中不同年龄段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分析

年龄高于60岁的患者出现不良反应的概率最高,其次为年龄≤5岁的患者,,再次为>12至60岁的患者,最后为>5至12岁的患者,数据如下表1所示。

2.2所有患者所发生的不良反应类型的分析

所有的50例患者当中所发生的主要不良反应类型是变态反应,其次为胃肠道反应,之后为肾毒性以及过敏性休克,最后为肝毒性反应以及其他。数据如下表2所示。

3讨论

头孢菌素类抗生素是一种β-内酰胺类抗生素药物,临床当中大多使用该药物治疗革兰阴性杆菌感染患者,主要包含有腹部感染、败血症、尿路感染以及脑膜炎等等。不良反应相对较多的抗菌药物当中头孢菌素类抗生素药物在临床当中的使用量最大,有着较高的代表性,患者所发生的不良反应当中最为常见的有恶心、呕吐、荨麻疹、白细胞降低、皮疹以及血小板降低[3]。

头孢菌素类抗生素依据其研发的时间以及抗菌功能可以将其分为四代。第一代药物主要为头孢氨苄、头孢拉定以及头孢噻吩等等,在临床当中主要对溶血性链球菌等革兰阳性菌所导致的感染以及肺炎球菌所导致的感染进行治疗,可以将其分为注射类药物以及口服类药物。第二代为头孢克洛、头孢孟多以及头孢呋辛等等,主要用在对链球菌以及甲氧西林敏感葡萄球菌等革兰阳性球菌所导致的败血症以及骨关节感染患者的治疗。第三代药物为头孢曲松、头孢唑肟以及头孢噻肟等等,能够对革兰阳性菌以及革兰阴性菌进行抑制,抗菌活性高于第一代和第二代药物。头孢菌素类抗生素药物的第四代药物属于新品种,第四代药物在抑制革兰阳性菌以及革兰阴性菌上的效果显著高于第三代药物,主要为头孢匹罗以及头孢唑喃等药物,该代药物的抗菌谱更广。伴随着临床当中抗菌药物使用的广泛性,发生了越来越多的耐头孢类细菌,虽然临床当中抗菌类药物的使用范围比较广泛,但是依旧存在一些不良反应,必须对其实施深入的研究和分析找出相关的干预措施,对用药的有效性以及安全性进行提升。在本次研究结果数据可见,患者实施头孢菌素类抗生素出现的不良反应和患者年龄以及用药的合理性有着一定的联系。患者所出现的不良反应类型主要为变态反应、肾毒性以及胃肠道反应等等。患者使用头孢菌素类药物之后出现的不良反应主要有以下几种。第一种为过敏反应,一般而言,头孢菌素类药物因为自身所存在的药理作用,容易造成患者出现过敏性休克、血管神经性水肿、荨麻疹以及哮喘等等不良反应。此外,头孢菌素类药物所出现的过敏性休克和青霉素休克反应有着一定的相似性,在面對存在青霉素过敏或者为过敏体质的患者,在对其使用头孢菌素类药物实施治疗时必须更加慎重,必须严格依据药物的使用说明书对患者进行治疗。第二种为消化系统不良反应,消化系统上所发生的不良反应主要为菌群失调以及胃肠道反应,主要的表现为食欲不振以及恶心呕吐,情况严重的患者还会出现念珠菌感染、伪膜性肠炎等严重感染。第三种为泌尿系统不良反应,泌尿系统不良反应将会对患者的肾功能造成损害,大多数的头孢菌素药物需要通过肾脏进行排泄,导致患者偶尔会发生尿素氨升高、血肌酐升高、少尿以及蛋白尿等等情况。第四种为血液系统不良反应,头孢菌素药物对患者血液系统所导致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凝血功能以及造血系统上,因为头孢菌素药物自身所存在的药理特性,可能会对患者的白细胞、红细胞以及血小板降低,进而扰乱患者的造血系统。此外,头孢菌素药物还能够对肠道菌群当中所产生的维生素K进行抑制,极有可能会使患者的凝血机制出现障碍,对患者的凝血功能造成损害。第五种为与乙醇联用之后所出现的“双硫醒”样反应,“双硫醒”样反应又被成为戒酒硫样反应,主要指的是在使用某些药物期间,例如头孢菌素类药物治疗期间饮酒或者时使用含有乙醇的药物所导致的反应。患者在服用之后还可能会发生变态反应,主要的表现为呼吸困难、荨麻疹、胸闷以及心慌等等,情况严重时还会使得患者休克。变态反应主要包含有速发型以及迟发型,因为过敏休克所出现的反应为速发型变态反应,大多发生患者使用药物的5至30分钟之后。部分的患者在使用药物之后还会发生腹痛、恶心和呕吐等等胃肠道反应,主要是因为头孢菌素在进行排泄期间通过或者直接进入到胃肠道所导致的不良反应,极其容易导致患者发生胃肠道反应的药物主要有头孢曲松和拉氧头孢。

在使用头孢菌素类抗菌药物如果不恰当容易影响道患者的造血功能,使得患者的白细胞以及血小板降低。因为头孢菌素类抗生素药物的主要排泄器官为肾脏,如药物使用的浓度较高将会损伤患者的肾脏,在用药期间如果联合使用氨基糖苷类药物还会进一步加重患者的肾损伤,其中第一代以及第二代的药物的肾毒性比较高,第三代药物显著降低,因此,在面对肾功能不全患者时,在其用药期间必须严密观察其肾功能,防止患者发生肾衰竭情况。少部分的患者在使用药物之后碱性磷酸酶水平出现升高的情况,对患者使用头孢曲松将会提升患者的肝脏损害程度,患者停止使用药物之后将会恢复,除了上述的不良反应情况之外,还包含有神经系统不良反应、药物热以及局部刺激等等情况[4]。所以,在临床当中对头孢菌素类抗生素进行使用时必须全面考虑患者的情况,降低患者发生不良反应的概率,提前完成好救治措施。

为了对患者用药过程当中的安全性以及有效性进行保证,在患者用药期间必须观察好患者的各项生命体征并且强化患者不良反应预防方面的重视程度。首先,临床当中还没有统一规定实施头孢菌素类抗生素患者进行用药之前是否需要实施皮敏试验,药物说明书当中的内容包含有药敏不详等等,国家权威医疗单位也没有明确规定对此类药物使用之前皮试,所以,医院也没有对这一方面有明确的要求。以往的研究发现,头孢菌素类和青霉素类抗菌药物发生的不良反应较为相似,均有着一定的物质基础,临床当中因为不良反应所导致休克的患者人数越来越多,所以,在患者使用药物之前对其进行常规性的皮试对预防患者发生不良反应具有极为重大的意义[5]。还有研究发现,影响患者皮试结果的因素比较多,皮试结果也存在着假阳性以及假阴性的问题,非常不利于患者的临床判断,在使用药物之前可以不对其进行皮试,对于有过敏史患者对其实施原药皮试即可,这一措施对预防使用头孢菌素类抗菌药物发生轻微或者是严重的不良反应极为重要。所以,对患者的用药方案进行确定之前必须详细了解患者的既往过敏史,能够采取皮试的方法来进行判断,避免因为不了解患者过敏史导致患者发生不良反应,影响到患者身体的恢复。其次,头孢菌素类和青霉素类抗菌药物的不良反应为不完全交叉过敏关系。以往的研究发现,8%至30%的青霉素类抗菌药物过敏患者在使用了头孢菌素类抗菌药物之后均发生不良反应[6]。所以,在使用头孢菌素类药物进行使用期间必须了解患者是否存在青霉素类抗菌药物的过敏史,如果患者有过敏史,在药物使用上必须小心或者不建议患者使用该类抗菌药物[7]。再次,为了对患者的用药安全性以及效果进行提升,必须依据患者的疾病情况对其实施健康宣教,对患者的饮食以及生活习惯进行改善,避免因为失误影响到患者的健康,发生其他的不良反应。同时部分患者在实施肌肉注射用药期间有着显著的局部痛感,因此,在对患者实施注射类药物治疗时,必须避免患者多次在同一個部位实施注射,降低患者的疼痛感[8]。最后,需要保证患者在发生不良反应时必须对其进行有效和及时的处理措施,在用药之前必须完成好相关的应急处理措施,例如可以借助维生素C联合地塞米松进行静脉滴注等等,最大程度上降低不良反应对患者所造成的影响。

总而言之,在临床当中使用头孢菌素类抗生素进行治疗之前必须依据患者的实际情况对其进行合理的用药,对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率进行降低,如果患者发生不良反应时必须马上停止使用药物,并且实施相关的措施对患者进行干预。

参考文献:

[1]薛兵头孢菌素类抗生素的药理特性及临床应用效果分析[J].中国保健营养,2019,29(36):271.

[2]刘云波.头孢菌素类药物引起不良反应的危险因素分析及相应预防措施[J].中国医药指南,2017,15(11):46-47.

[3]顾冬梅.头孢菌素类抗生素的不良反应与预防分析[J].中国实用医药,2018,13(32):150-151.

[4]陈晓梅.头孢菌素类药物的不良反应及临床使用对策[J].基层医学论坛,2019,23(02):258-259.

[5]史登莲.头孢菌素类临床药学服务对合理用药探讨[J].心理月刊,2019,14(07):162.

[6]吕传峰.抗生素所致不良反应及临床合理用药分析[J].临床合理用药杂志,2019,12(22):119-120.

[7]蔡红梅.头孢菌素类抗生素临床应用不良反应分析及对策[J].现代医药卫生,2017,33(02):275-277.

[8]魏传峰,张煌.头孢菌素类抗生素在临床应用中发生的不良反应及应急对策[J].临床合理用药杂志,2017,10(4):2.

猜你喜欢
干预策略不良反应
大学生学习困难成因分析及教育心理学干预策略研究
大学英语FCM学习适应性干预策略研究
32546例疏血通注射液医院集中监测研究
综合护理干预对首次机采血小板献血者持续献血应用效果分析
骨瓜提取物的不良反应分析
紫杉醇脂质体治疗妇科恶性肿瘤分析
失落的一角
高职高专辅导员职业倦怠的干预策略
盗窃罪发生机制及干预策略分析
斗门区妇女生殖道感染临床特点与干预策略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