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血压病患者脑腔隙性病变危险因素分析

2022-04-11 02:02苏娟
医学前沿 2022年3期
关键词:高血压

摘要:目的:探讨高血压病患者脑腔隙性病变危险因素分析;方法:选取我院2020年3月~2021年3月期间收治的高血压病脑腔隙性病变患者40例作为研究组,在选取同时期在我院接受治疗的高血压患者40例作为对照组,对高血压病患者脑腔隙性病变的发病因素进行多因素分析;结果:经过多因素分析后发现HDL-c、PAI-1以及MSP和SBPmax是高血壓病患者脑腔隙性病变危险因素,结论:经过多因素分析后发现HDL-c、PAI-1以及MSP和SBPmax是高血压病患者脑腔隙性病变危险因素,为高血压病患者脑腔隙性病变的评估筛查提供了重要客观指标,给临床工作带来方便,值得临床推广。

关键词:高血压;发病危险因素;脑腔隙性病

脑腔隙性病变是一种特殊类型的小脑血管疾病,约占高血压的20%,虽然死亡率相对较低但容易复发,最终会导致血管性痴呆,影响生活质量,危害极大[1]。文章分析了40例动脉高血压患者脑腔改变的可能危险因素,为早期预防和降低发病提供了理论依据。本研究主要探讨高血压病患者脑腔隙性病变危险因素,具体报道如下:

一、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

选取我院2020年3月~2021年3月期间治疗的高血压病脑腔隙性病变患者40例作为研究组,在选取同时期在我院接受治疗的高血压患者40例作为对照组,研究组患者,男性21例,女性19例,年龄为28~79岁,平均为(36.27±11.87)岁,对照组患者,男性22例,女性18例,年龄为29~78岁,平均为(37.21±11.67)岁,两组临床资料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纳入标准:(1)研究组患者均确诊为高血压病患者,诊断标准为:第四届全国脑血管病会议拟订的标准中相关内容;(2)单个梗死病灶者;

排除标准:(1)意识障碍且合并严重肝肾功能不全者;(2)临床资料不完整者。

1.2方法

收集以下资料:性别;年龄; 吸烟史; 饮酒史; 高血压史; 糖尿病史; TPA; PAI-1 ; TC ; TG 、HDL-C ; LDL-C ; MSP;DPLmax;SBPmax。

1.3观察指标

对高血压病患者脑腔隙性病变的发病因素进行多因素分析。

1.4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25.0统计软件包分析研究,计量资料采用( )表示,两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相对数表示,两组间比较采用x2检验。对15个变量指标(性别;年龄; 吸烟史; 饮酒史; 高血压史; 糖尿病史;  TPA; PAI-1 ; TC ; TG 、HDL-C ; LDL-C; MSP;DPLmax;SBPmax。与高血压患者脑腔隙性病变是否相关进行单因素分析,将有统计学意义的因素作为自变量,以高血压患者作为因变量进行多因素 Logistic 回归分析。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二、结果

2.1发病因素

对高血压病患者脑腔隙性病变的发病因素进行多因素分析,经过多因素分析后发现经过多因素分析后发现HDL-c、PAI-1以及MSP和SBPmax是高血压病患者脑腔隙性病变危险因素,具体见表1

三、讨论

目前流行病学已确认高血压.糖尿病,吸烟是脑腔隙性病变的危险因素.前几年我科对100例腔梗患者定性分析发现:高血压(占93%).吸烟(占42%)、糖尿病(占30%),分别为腔梗的易患因素。而实际上影响脑都小血管病变的危险因素还有多种.高胰岛索血症、凝血纤溶异前。血小板功能异常等,但是否可作为脑小血管病的独立危险因素。本文就此分析了40例高血压病病人,入选病例排除颈动脉粥祥斑块避免由此引起的脑小血管病变,排除年龄老化引起的小血管病变,对可能的危险因素进行分析。由于腔梗患者临床症状较轻,几乎无人有明显感觉丧失。大多表现为局部肢体或面部麻木,单侧或下肢肌力轻度减退.走路偏斜、口齿不清等,无特异表现甚至少部分人无临床症状。入选病人均做头部MRI以确诊有无腔梗,从结果中看出,高血压病合并脑腔隙性病变组与无脑腔隙性病变组比较,最大收缩压、平均收缩压、HDL—c、尿微量白蛋白、糖负荷后最高胰岛素值、胰岛索释放曲线下面积和PAl-1均有显著差异(P<0.05),提示上述因素可能为脑腔隙性病变的危险因素。低水平高密度脂蛋白(HDL—c)一直被认为是心血管病的独立危险因子,而其与脑血管病的关系尚不清楚。最近的Framingkam研究和Copenhagen研究均已证实HDL—c水平与缺血性中风危险性呈负相关关系。本文发现40例高血压病患者中合并腔梗组的HDL—c水平明显低于无腔梗组(P<0.05),而TC和TG在两组间无明显差别(P>0.05),说明低水平HDL—c比TC及TG升高对脑小血管损害更有价值。与文献报道腔梗者胰岛索水平及C肽水平明显升高相符[3]。高胰岛紊血症与脑小血管病的发生有密切关系,这可能由于胰岛紊对小血管内皮的促有丝分裂及代谢作用强于大血管,其通过多种途径使小血管基膜增厚,内皮增生,锻小动脉粥祥硬化和泡沫细胞增加,使微小动脉结构发生改变.其最终结果是这些小动脉闭塞造成梗塞,形成腔梗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发现腔梗组PAl-1与Malb是其二个可能危险因素。其中PAI—l水平升高一方面可能是高血压本身就存在血栓前状态及高凝状态,另一方面可能是高胰岛素血症通过刺激PAI-1合成,影响凝血纤溶系统,使血液处于高凝状态,易于产生栓子引起腔梗。而微量白蛋白尿已公认为高血压病人小血管病变主要指针,是因是果尚有争论。 虽然微量白蛋白尿与糖尿病、高血压、心肌梗塞等临床危险因素一样均与中风有相关性,但是将其作为中风的独立危险因子的临床资料很少。最近一项大型前瞻性研究证实n3微量白 蛋白尿可作为男性中风患者的独立危险因子,并且在另一项 研究中发现随着微量白蛋白尿摄大中位数值升高其中风危险增加13倍。并且在腔隙性脑梗塞中微量白蛋白尿发生率亦相当高。本文观察发现高血压合并腔梗组其微量白蛋白尿明显高于无腔梗组.与国外文献报道一致,可能微量白蛋白尿出现与血管内皮受损易于形成动脉血栓有内在联系。

综上所述,经过多因素分析后发现HDL-c、PAI-1以及MSP和SBPmax是高血压病患者脑腔隙性病变危险因素,为高血压病患者脑腔隙性病变的评估筛查提供了重要客观指标,给临床工作带来方便,值得临床推广。

参考文献:

[1] 俞璐, 刘会芳, 夏明. 基于"治未病"思想的各证型后循环TIA危险因素分析[J]. 西部中医药, 2021, 34(1):5.

[2] 陈晓雷, 程海燕, 徐青田,等. 2型糖尿病合并腔隙性脑梗死患者血清25羟维生素D水平变化的研究[J]. 中国糖尿病杂志, 2020, 28(5):5.

作者简介:姓名:苏娟   性别:女  出生日期:1983.12.07  学历:本科  籍贯:江苏如皋民族:汉  职称:中级  研究方向:全科  工作单位:颛桥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所在科室:全科门诊

猜你喜欢
高血压
高血压年轻化,如何科学预防与治疗
教你这样“制服”高血压
舒张压高 算不算高血压
除了遗传,得高血压还有几个原因
Hold住,你的血压!
美国更新高血压诊断标准
高血压界定范围
中医保健食疗方 预防高血压高血脂
补肾降压汤为主治疗老年单纯收缩期高血压32例
高血压病人应具有的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