肿瘤抗血管生成靶向药物的不良反应及处理对策

2022-04-11 02:02张贵芝
医学前沿 2022年3期
关键词:蛋白尿栓塞靶向

张贵芝

摘要:目的:分析肿瘤抗血管生成靶向药物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及处理对策 。方法:此次研究对象为来我院诊治的恶性肿瘤患者,入院时间均在2018.01月至2022.01月,研究例数总共有185例,185例患者均接受抗血管生成靶向药物治疗。回顾性研究分析患者接受抗血管生成靶向药物治疗后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制定相应的处理对策。结果:185例患者中发生不良反应76例,不良反应发生率为41.08%(76/185);其中心血管系统毒性反应、皮肤毒性反应以及蛋白尿是抗血管生成靶向药物的常见不良反应,占比分别为8.65%(16/185)、7.57%(14/185)、10.81%(20/185)。结论:抗血管生成靶向药物治疗后不良反应的发生率较高,临床要加强对肿瘤患者的药学监护,并采取相应的措施预防不良反应的发生,从而减轻恶性肿瘤患者的痛苦,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关键字:恶性肿瘤疾病;抗血管生成靶向药物;不良反应;处理对策

恶性肿瘤疾病在临床较为常见,好发于各年龄段群体,给人类的身体健康与生命安全构成极大的威胁。近些年来,随着饮食结构与饮食习惯的改变、环境污染加剧等,导致恶性肿瘤疾病的患病人数不断增加,如何防治恶性肿瘤疾病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与重视[1]。现阶段,手术、化疗及放疗是临床治疗恶性肿瘤疾病的常用手段,可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控制病情进展,延长存活时间[2]。但是,传统的化疗药物在杀死癌症细胞的同时,还会杀伤病灶组织周围的正常细胞,限制了临床应用范围。随着现代药学的发展,抗血管生成靶向药物成为临床治疗恶性肿瘤疾病的热门话题,相较于传统的化疗治疗,其更具有针对性,弱化了对正常细胞的杀伤力。与传统化疗相比,分子靶向药物的毒副反应较轻,但是抗血管生成靶向药物的不良反应仍不可小觑[3]。鉴于此,本文将185例恶性肿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探析抗血管生成靶向药物治疗后的不良反应發生情况,并制定相应的处理对策,详细报告如下:

1 对象和方法

1.1 对象

本研究开展时间在2018.01~2022.02,研究例数有185例,研究对象为恶性肿瘤患者,185例患者中男性98例(占比为52.97%)、女性87例(占比为47.03%);最低年龄32岁,最高年龄 75岁,平均年龄为(53.28±10.36)岁;最短病程时间6个月,最长病程时间5年,平均(2.39±5.34)年;疾病类型:肺癌70例(37.84%),肝癌 55例(占比为29.72%),胃癌30例(占比为 16.22%),结直肠癌20例(10.81%),鼻咽癌、肉瘤10例(5.4%)

纳入标准:(1)经病理学检查诊断为恶性肿瘤疾病;(2)同意接受抗血管生成靶向药物治疗;(3)预计存活时间超过6个月。

排除标准:(1)精神异常、沟通障碍或听力障碍,不能配合完成研究者;(2)治疗期间死亡或中途转院者;(3)病历资料不齐全或不愿参加研究者;(4)女性患者处于妊娠期或哺乳期。

1.2 方法

185例患者均接受抗血管生成靶向药物治疗,常用药物有贝伐珠单抗注射液、舒尼替尼、索拉非尼、仑伐替尼、安罗替尼、尼妥珠单抗注射液、西妥昔单抗注射液、达可替尼片、吉非替尼片、呋喹替尼胶囊等。

1.3 观察指标

分析不良反应发生情况:仔细记录消化道毒性反应、皮肤毒性反应、心血管系统毒性反应、血栓栓塞、胃肠道毒性、肝毒性、血液学毒性、蛋白尿、神经系统毒性、呼吸系统毒性及甲状腺功能减退的例数,计算不良反应发生率。

2 结果

通过统计发现,185例患者中,心血管系统毒性反应16例,占比为8.65%(16/185);皮肤毒性反应14例,占比为7.57%(14/185);蛋白尿20例,构成比为10.81%(20/185);血栓栓塞7例,占比为3.78%(7/185);胃肠道毒性4例,占比为2.16%(4/185);肝毒性3例,占比为1.62% (3/185);血液学毒性2例,构成比为1.08%(2/185);消化道毒性反应5例,占比为2.70%(5/185);神经系统毒性2例,构成比为1.08%(2/185);呼吸系统毒性2例,占比为1.08%(2/185);甲状腺功能减退1例,构成比为0.54%(1/185)。由此看出,总共有76例患者出现不良反应,总发生率为41.08%(76/185)。

3 讨论

3.1 概述抗血管生成靶向药物在恶性肿瘤疾病的应用价值

恶性肿瘤疾病属于临床常见病,已成为我国人口死亡的重要原因,严重降低了患者的生存质量及生活质量,如何改善患者症状、延缓病情恶化速度是目前临床亟需解决的问题[4]。临床研究表明,在肿瘤组织的生长与繁殖过程中,需要新生血管的形成来提供养分和血供,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在肿瘤组织的生长繁殖过程中发挥着巨大的作用[5]。VEGF具有激活肿瘤血管、刺激血管生成以及增加血管通透性的作用,恶性肿瘤疾病患者使用VEGF抑制剂后可发现,早期可出现血管退化、残存的血管正常化,且持续用药后可以抑制肿瘤血管再生,阻断肿瘤组织生长繁殖所需要的养分,从而达到抑制肿瘤组织生长与转移的目的[6]。正常情况下,VEGF的表达水平较低;当VEGF的表达水平异常升高,则表示患者的预后效果不良,且高表达的VEGF会降低患者放化疗或内分泌治疗的有效性。贝伐珠单抗、舒尼替尼、索拉非尼等是临床常用的抗血管生成靶向药物,其疗效确切,有利于延长患者的存活时间,但容易出现不良反应,不利于患者的预后。

3.2 分析抗血管生成靶向药物治疗后的不良反应及处理对策

3.2.1心血管系统毒副反应

心血管系统毒副反应是抗血管生成靶向药物治疗后的常见不良反应,主要包括高血压、心肌梗死等。贝伐珠单抗、小分子受体酪氨酸激酶抑制剂等抗血管生成靶向药物治疗后,容易发生血压水平升高的情况,这可能是因为抗血管生成靶向药物具有抑制VEGF血管扩张的作用,减少了一氧化氮的生成,导致血管收缩;同时,抗血管生成靶向药物自身存在血管退化的作用,增加了血管的外周阻力,进而诱发高血压[7]。而高血压的发生,增加了蛋白尿、血栓等不良反应发生的风险性,故临床在使用抗血管靶向药物治疗期间,需要仔细监测患者的血压水平,重点关注高血压的预防和治疗。对于存在高血压病史的患者,需控制血压水平后方可接受抗血管生成靶向药物治疗,并在治疗过程中动态监测血压水平。

3.2.2皮肤毒性反应

皮肤毒性是抗血管生成靶向药物的常见不良反应,主要包括皮疹、皮肤瘙痒、伤口愈合并发症等。VEGF是影响组织修复及伤口愈合的重要因素之一,当患者接受抗血管生成靶向药物治疗后,会阻止新生血管的形成,从而延长伤口的愈合时间,增加了伤口愈合并发症发生的危险性[8]。因此,在使用抗血管生成靶向药物前,告知患者用药后可能出现的不良反应,叮嘱其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尽量防止日晒。对于接受手术治疗的患者,需在手术结束28天后开始使用抗血管生成靶向药物,或者抗血管生成靶向药物停用4周~8周后再择期手术,从而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

3.2.3蛋白尿

蛋白尿是抗血管生成靶向药物治疗常见的不良反应,多为无症状性蛋白尿,可能与肾小球对蛋白的滤过屏障受损有关。VEGF能够维持人类肾小球滤过屏障正常的生理通透性与完整性,当其接受抗血管生成靶向药物治疗后,会抑制VEGF的功能,导致肾小球滤过屏障受损,大分子蛋白等渗漏,最终形成蛋白尿[9]。蛋白尿多见于肾切除术治疗史、肾脏疾病、高血压、糖尿病等群体,当该类患者接受抗血管生成靶向药物治疗前,需要严格评估其耐受情况,并在治疗期间做好监测工作。

3.2.4血栓栓塞

恶性肿瘤疾病患者是发生血栓栓塞的高危人群,这是因为其服用抗血管生成靶向药物后,容易暴露基质下的促凝血磷脂,增加血管栓塞发生的风险性。根据病灶部位的不同,临床将血栓栓塞分为两类,分别是:①动脉血管栓塞:主要包括心肌梗死、脑梗死及短暂脑缺血发作等;②静脉血管栓塞:主要包括肺栓塞、血栓性静脉炎以及深静脉血栓等。为了防止发生血栓栓塞,在治疗期间应鼓励患者多下床活动,定时按摩下肢;若是发生血栓栓塞,需立即给予溶栓抗凝治疗。

3.2.5胃肠道毒性

胃肠道毒性属于抗血管生成靶向药物治疗的常见不良反应,主要包括恶心、呕吐、腹泻、穿孔及食欲减退等。临床研究发现,在贝伐单抗联合药物治疗期间,大约有2.00%~4.00%患者容易发生胃肠道穿孔,且药物剂量越大,发生胃肠道毒性的风险性越大[10]。因此,在恶性肿瘤疾病患者实施抗血管生成靶向药物治疗前,需要仔细询问患者的既往病史,若是发生胃肠穿孔症状,需要永久停药,并请专科医生会诊。对于出现恶心、呕吐或腹泻患者,需做好饮食指导,叮嘱其以清淡易消化食物为主,坚持少食多餐、荤素塔配的原则,必要时可采取餐后用药,从而减少恶心、呕吐、腹泻等不良反应的发生。

3.2.6肝毒性

抗血管生成靶向药物主要在肝脏内进行代谢,这增加了肝损伤发生的风险性。故在治疗期间,需要做好肝功能监测,若是患者的转氨酶超过正常值上限的5倍,需要中断抗血管生成靶向药物治疗,等转氨酶恢复正常后继续治疗,必要时可给予患者保肝药物治疗。

3.2.7血液学毒性

血液学毒性是抗血管生成靶向药物治疗后少见的不良反应,在治疗期间,叮嘱患者保证足够的休息时间,减少人际交往,尽量不去人口密集的场所,并定期复查血象,根据检查结果调整药物剂量。

3.2.8神经系统毒性与呼吸系统毒性

某些抗血管生成靶向药物长时间治疗后可能导致神经系统毒性与呼吸系统毒性,虽然这类不良反应不常见,但若是处理不当,可留下后遗症甚至死亡,故需要引起重视。

3.2.9甲状腺功能减退

甲状腺功能减退在使用抗血管生成靶向药物的治疗中较少见,在治疗期间需要监测患者的甲状腺功能,尽早发现甲状腺功能异常,并及时调整药物剂量。

3.3小结

综上所述,对恶性肿瘤疾病患者实施抗血管生成靶向药物治疗后,出现的不良反应较多。治疗前要筛选发生不良反应的高危患者,治疗期间加强药学监测,有利于及时发现和处理不良反应,防止或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从而减轻恶性肿瘤患者的痛苦,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在临床治疗期间,医护人员需要重视抗血管生成靶向药物的不良反应,只有端正态度,正确认识该类药物的利弊,才能为患者提供更加科学合理的治疗方案,改善其生存质量与生活质量。

参考文献:

[1] 齐瑞丽,张勇丹,王华庆,等.免疫检查点抑制剂联合抗血管生成治疗恶性肿瘤的作用机制[J].临床肿瘤学杂志,2020,25(7):664-668.

[2] 许子宜,李峻岭. 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抗血管生成药物的联合治疗模式[J]. 中国肺癌杂志,2021,24(5):357-364.

[3] 李艺,窦圣金,张霖,等. PD-1抗体联合抗血管生成靶向治疗在晚期复发转移头颈部肿瘤中的探索研究[J]. 口腔医学研究,2020,36(2):158-163.

[4] 夏云,潘毅,钱欣月,等.曲妥珠单抗纳入上海医保药品目录对乳腺癌患者靶向治疗的影响因素分析[J].中国新药与临床杂志,2021,40(12):826-829.

[5] 刘青坡,周丽丽,施振国.2016–2019年我院肿瘤中心抗肿瘤靶向药物使用情况分析[J].中国药物应用与监测,2020,17(5):333-336.

[6] 吴通,孔天东,张彦华,等.临床药师对非小细胞肺癌患者门诊口服靶向药物的患者教育及不良反应管理[J].中南药学,2021,19(4):776-780.

[7] 李伯妍,郭代红,孔祥豪,等.972例抗肿瘤血管生成类药品不良反应自发报告分析[J].中国临床药理学杂志,2021,37(11):1441-1443,1450.

[8] 姜尧,夏银川,杨俊,等.某院靶向抗肿瘤药物药品不良反应主动监测结果分析[J].肿瘤预防与治疗,2021,34(10):962-966.

[9] 彭毛吉.晚期肺部腫瘤患者阿帕替尼靶向治疗致不良反应的原因及其护理对策[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21,21(18):333-333,335.

[10] 王娟,张婷,杨波.62例晚期肺癌患者应用抗血管生成药物治疗不良反应的护理[J].天津护理,2020,28(3):326-327.

猜你喜欢
蛋白尿栓塞靶向
胫骨平台骨折并发肺脂肪栓塞综合征一例
“六步四环”单元教学靶向课堂提质
Neuroform Atlas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治疗颅内动脉瘤的Meta分析
靶向免疫联合三维适形放疗治疗晚期原发性肝癌患者的疗效观察
叶酸靶向anti-miR-221阴离子脂质体的制备及体外抗肿瘤作用
出现蛋白尿如何检查治疗
动脉瘤栓塞手术液固两相流数值模拟分析
孩子蛋白尿可能是生理性的
如何理性看待肿瘤靶向治疗
为何有蛋白尿而无症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