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医学

2022-04-11 00:26崔庆峰
医学前沿 2022年3期
关键词:内经气滞神明

崔庆峰

随着科学的进步,现代医学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但对于心身疾病的认知仍然相当局限,探究不深,进展缓慢。中医学一直有着顽强的生命力,一直为国人所认可、享用,尤其是“祝由术”,神妙莫测,更是为人们津津乐道。笔者研读了《内经》、《唯识论》、《性命圭旨》等典籍,习练静坐,实证了“元气通督”之后,对中医才有了较为深入的认知,才看懂了《内景图》,才理解了先贤大德们的超常智慧,也明白了“以心印心”的内涵。之后,接触了“家庭系统排列”、“五行性理疗法”、“格林小组”等理论和技术,融会贯通,结合自己临床32年来的工作经验,升华、总结、规范了自己的医疗技术,权且名之曰:心医学。下面,笔者不揣疏漏,向大家汇报一下心得体会。

一、心医学的概念

心医学,是心身医学的一个分支,它是以调动人的意识,打开心结、情结,释放、疏解情绪压力所致的心理能量的淤塞、阻滞,打开情感能量通道,调整身体的生理功能,提升自愈力、免疫力,研究疾病康复的一门学问。它与古中医的祝由术有相近之处,都是通过影响人的精神、心理而发挥治疗作用的,可以说是对祝由术的整理、延伸和发展。

华佗的《青囊秘策》曰:“是以善医者先医其心,而后医其身,其次则医其未病,若夫以树木之枝皮,花草之根蘗,医人疾病,斯为下矣”。

二、心医学的源流

“心医学”源自《内经》“上医治神”之说,与汉代的“心医”一词,有相近之处。心医学的“心”,不是我们平时理解的血肉之心——心脏,而是中医学所说的“神明之心”,它与思维、记忆、心智密切相关,也可以说“心灵”是它的代名词。

从解剖位置上来看,心居于胸腔,横膈膜之上,有心包卫护于外,它是“心神”之主,脉之宗,起着主宰生命活动的作用。心的生理功能主要有两方面:一是主血脉,二是主神志,并与舌、面等有联系,心开窍于舌,其华在面。心脏的正常搏动,在中医学理论中认为主要依赖于心气。心气旺盛,才能维持血液在脉内正常地运行,周流不息,营养全身。心气不足,可引起心血管系统的诸多病变。心主神志。在中医学理论中,“神”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之“神”,是指整个人体生命活动的外在表现。狭义之“神”,即是指心所主的神志,即人的精神、意识、思维活动。

《内经》把人的心理活动称为“心”或“神”,神的活动通过“五神”(神、魂、魄、意、志)和“五志”来体现、表达。五脏又产生五志,心在志为喜,肝在志为怒,脾在志为思,肺在志为忧,肾在志为恐。又从五志发展为喜、怒、悲、思、忧、恐、惊这七情。七情是呈现出来的情绪反应,是外在的表现,而内在的五脏,在七情的不断影响下,随着影响的强度、频率,就会由量变到质变,出现五脏生理功能,甚至器质性改变,出现发病的症状,而引起疾病的发生。“心里的伤,身体知道”。心医学的应有,就是通过影响患者的“神明之心”,进而引起脏腑功能的变化来发挥作用的。

三、心医学的理论基础

《内经》云:“上医治神”,“粗守形,上守神”。神御形,形养神。形为神之舍,神依形而存;神为形之主,形依神而活。现代研究认为,神志昏迷,脑死亡时就是生命的完结,就可以下“死亡”的结论。这里的“脑死亡”就是中医“神明之心”的消解、散失。

疾病,是以往生活的总结。大多数疾病的形成分气郁、气滞、气瘀三个阶段,气郁、气滞阶段都是无形的,只是经络气血的運行状态发生了改变,气滞的程度比气郁较为严重,气瘀阶段就有形了,就已经形成了结节、包块、囊肿、赘生物、肿瘤。气郁、气滞阶段服用相应的解郁、行气类中药,较好解决身体出现的一些不适症状,气瘀阶段,服用化痰、活血、散寒、行气类的中药,可以部分解决一些问题,结合针灸,更是可以提高治疗的效果,但在临床工作中,并没有实现应有的治疗作用。究其原因,就是病人的“心”没有得到调整,其“神”未能得到治疗,所以病人的依从性较差,不能很好的配合医者的康复指导,依然我行我素,依然固我,自然难起作用,效果不好。因此,笔者认为:治病之本,首先要慑服其心,动其心魄,再次辅以中药、针灸等,方取良效。这与“上医治神”的原则是相合的。

“心”为神明之心,“心”为形之主,气为“心”之“使”,“心”为神之器,意为神之用。心、意是一个东西,用不同的字来表达,意到气到。医者,意也。医治的是病人的“心”。

四、心医学的方法

1、唱诵辞:

大家看我有主—意—。我有主意。(重复七遍.再往下唱。)

大家看我明—理—。我明理。(重复七遍,再往下唱。)

大家看我信—实—。我信实。(重复七遍,再往下唱。)

大家看我响—亮—。我响亮。(重复七遍,再往下唱。)

大家看我柔—和—。我柔和。(重复七遍.再往下唱。)

大家看我有主—意—。我有主意。(重复三遍,结束。)

注意:女性要倒过来唱诵。

2、观想训练

盘腿而坐,关注特定的物件,定心一处,体味双腿麻木的感觉,刺激脑垂体分泌多巴胺,镇静神经中枢,促使脏腑功能得到调整而恢复平衡状态,回归健康。

五、结语

心医学还存在很多的不足,鉴于笔者的工作条件,还不能很好的做一些实验研究,自己抛砖引玉,不当之处,还望大家指正,奉于此,与同道共勉。

猜你喜欢
内经气滞神明
气滞胃痛颗粒联合叶酸在慢性萎缩性胃炎治疗中的应用价值分析
加味乌药汤合失笑散加减治疗气滞血瘀型原发性痛经的临床疗效观察
画地为牢
王的神明
《内经》目睛命门的本质及其与足太阳经源流关系的探讨
自拟方结肠灵汤治疗肝郁气滞型功能性消化不良临床观察
《内经》理论在《中医内科学》教学中的运用
东京神明 花信精神
倘若,这世上有神明
浅谈“生病起于过用”与养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