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五育融合 完善育人体系
——访成都市武侯区教育局局长汪毅

2022-04-12 02:11本刊编辑赵广忠
中国德育 2022年6期
关键词:武侯区五育育人

■ 本刊编辑 赵 庭 赵广忠

您好!从学习2018年全国教育大会精神开始,我们已经关注到从五育并举到五育融合的转变。在2018年全国教育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努力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形成更高水平的人才培养体系,凡是不利于实现这个目标的做法都要坚决改过来。

我们认为,从五育并举到五育融合,从教育价值而言,这是事关我们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的根本问题,明确了我们教育工作的根本任务,指出了教育现代化的方向目标。

从教育主体而言,是参与协同育人的各方主体都要进行五育,政府、学校、教师要立足五育来育全面发展之人,社会、家庭、学生也要自觉地参与五育行动,以是否实实在在地进行了五育作为自我评价的重要标准,创新体制机制,全方位协同、全空间协同、全环境协同,充分保障一个主体都不能缺,五育都要有,确保建立新时代五育并举的新格局。

从教育内容而言,德智体美劳各育均要有各自学科课程育人的内容,都要发挥各自育人的独特价值,五育都要强;要打通五育之间的边界,五育都是育人的优势资源,要共享共融,要转变过去各育之间各自为政、不相往来、竞争排他的旧局面,促进五育之间的相互交叉、自然融入、彼此渗透,如在人才培养的全过程中,贯通大中小学各学段,贯穿家庭、学校、社会各方面,发挥劳动教育以劳树德、以劳增智、以劳强体、以劳育美的综合育人价值,也要在这个全过程、全方面、全员育人中突出以美启智、以美修身、以美健体、以美化劳。同理,其他各育皆如此,实现五育优势互补、强强联合、一体育人,五育都要通。

目前,五育并举的格局基本形成,但五育的受重视程度还有较大差异,融合力度还不足,五育融合推进的实践仍需探索。我们要培养融合师资,研究融合目标、融合课程、融合评价,探索融合方法、融合路径、融合机制,进一步转变教育认知,调整教学行为,破“五唯”评价,实现育人方式变革,推进立德树人机制落实,建立高质量的育人体系,培养全面发展的时代新人。

德智体美劳这五育,从各育逐渐“强起来”,到五育之间“通起来”,我们用了较长时间。现在我们又开始探索如何让它们“融起来”,五育之中一个都不能少,又各具特色。当下我们在做的都是实践尝试,探索构建“4+1+N”五育融合的实践模式,即通过四种路径、一个基地以及N种赋能来实践五育融合。

第一种路径是“一育为轴,诸育渗透”。学校根据自身特色,以“某育”为引领,注重“他育”融合。如磨子桥小学分校架构起“劳动创造幸福”的劳动育人体系,玉林小学“爬山虎”、川音附小“以美育人”体系正在不断完善。

第二种路径是“创新课堂,学科融合”。根据教材、学科特点,创建多元化的教学模式,在课堂教学中,以五育融合为视角,以学科融合为抓手,通过项目化学习,深挖学科本身的育人价值,实现融合育人目标。如龙江路小学的“融合探究课程”,以“二十四节气”“风筝”等主题,建构起融合语文、科学、数学、信息技术、美术等多学科知识、技能来解决问题的“大项目”教学活动模式;以小学语文统编教材为主,建构起“单元教学+微项目”教学活动模式。

第三种路径是“实践活动,综合育人”。一是区域特色研学活动的品牌打造。近几年,为引领学生了解武侯、热爱武侯,做武侯文化的继承者和传播者,我们打造了她妆美谷、BY1906 文创公园、华西坝、天府芙蓉园、桐梓林欧洲风情街、锦绣巷银杏街、成都音乐坊等研学路线,让广大中小学生开阔眼界,了解家乡传统文化,增强文化自信和社会实践能力。二是主题教育活动的内涵发掘。在融合育人体系中,学校的主题活动注重内涵发掘,体现五育融合的教育意义。如棕北中学的“3E”活动将志愿服务与项目化学习、家校社资源融合在一起;武侯科技园小学的“京剧进校园”戏曲文化活动融合五育内容,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第四种路径是“理念引领,五育融合”。在融合育人探索中,学校主动对办学理念内容进行梳理完善,使之与五育融合更加贴切。如簇桥小学围绕“求善求真、成己成人”办学理念,构建起“求真、求善、求美”的“三字九星”学生评价体系;川大附小在对学校历史进行梳理的基础上,对校训进行诠释,引领育人方向。

“一个基地”是指“水韵园”综合教育基地。基地以开阔学生视野,培育家国情怀、社会责任、城市情结、家庭爱心、文明精神五大品质为目标,通过免费提供航空模型制作、金工、木工、厨艺、短式网球等丰富多样的实践活动体验课程,为武侯学子开辟一方快乐成长、全面发展的新天地。

“N种赋能”是指在实现融合之路上,我们积极探索,不断为五育融合的实践赋能。如五项管理为五育融合全景赋能,党史教育为五育融合载体赋能,智慧教育为五育融合技术赋能。

五育融合不仅是一种育人理念,更是一种育人实践;不仅包括五育内容的融合,还包括五育目标、实施、评价的融合。课程融合和教学融合是落实五育融合的关键。武侯区教育局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着手。

一是项目引领。2020年12月,武侯区和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签订了“院区共建”第二轮合作协议,项目化是此次合作的主要方式。2021年4月,项目合作正式启动。目前,武侯区和中国教科院确定了八大合作项目,其中就包括五育融合育人课程体系建设项目,该项目由武侯区教育局综改办牵头实施,对接中国教科院和本地专家形成项目专家资源库,为项目开展提供智力支持。目前,全区已有75所学校加入该项目。我局将以项目引领推动课程融合和教学融合的实施。

二是制度保障。武侯区教育局将进一步建立和完善区域课程建设与管理各项制度,为五育融合的实施提供制度保障。主要包括一项制度和三项运行机制,一项制度指区域课程体系建设管理办法,三项运行机制包括人才培养机制、监督评价机制和项目运行机制。

三是队伍建设。好的项目离不开好的团队。武侯区教育局致力于队伍建设,一是行政领导队伍,由局领导牵头,教育局相关科室负责,让行政队伍带好头;二是专家指导队伍,由中国教科院、武侯区教科院和本地专家形成专家库,通过培训、讲座、线上线下指导等方式,加强区域各中小学在课程融合和教学融合方面的理论与实践指导;三是学校骨干队伍,计划在学校选拔一批骨干教师,开展课程建设骨干培训,发展一批骨干队伍,在学校的课程融合和教学融合方面起到模范带头作用。

关于课程融合和教学融合的基本思想和原则,我们始终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坚持五育并举,探索实践五育融合,以教师的专业提升和学生的全面发展为指向,推动区域课程融合和教学融合工作。

近年来,武侯区围绕“百花绽放、百舸争流”的区域教育生态发展目标,创新实施了“1224”绿色发展评价改革。

“1”,即一个中心。以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全面发展为核心,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坚决破除唯分数、唯升学的片面评价标准,构建“一体多维、多力同向”的教育评价机制。

“2”,即两项对标。一是对标国家标准,寻找差距,补齐短板;二是对标先进发达地区,基于区域对标和学校精准对标,学习发达地区先进育人理念,借鉴发达地区融合性评价机制与方式,促进武侯五育融合发展。

“2”,即两种评价。采取“线上+线下”的双线融合评价方式,实现“互联网+教育督导”。线上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建立武侯区综合督导评估管理系统和责任督学平台,为学校和责任督学呈现、上传过程性资料提供了平台,为实施五育融合性评价创造了条件;线下整合利用社会优质教育资源,组成涵盖高校教授、教育评估专家、学校(幼儿园)管理专家和学科名师的评估团队,开展现场督导评估,为学校建设、教师发展和学生成长提出针对性的意见和建议。目前,我区正在进行综合督导评估指标体系的新一轮修订,计划把五育融合发展的效果评价作为指标纳入其中。

“4”,即四大指标体系。构建学生绿色发展、教师专业发展、学校内涵发展、区域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的良好教育生态。促进学生绿色发展,必须坚持五育并举。武侯区关注学生发展的几大核心指标:品德发展、学业发展、身心发展、兴趣特长养成、劳动教育和学业负担,每年聘请第三方机构,对全区五年级和八年级进行全样本教育质量综合评价监测,监测结果为实现五育并举、推动五育融合提供指导。

教育的关键在教师,教师是推进五育融合的具体实践者,也是五育融合的路径、方式、经验、智慧的创造者,为更好地实现五育融合,区教育局在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建设方面有以下几方面的举措。

一是提升思想政治素养。通过理论学习、思政工作会、践诺从业誓言等工作,帮助教师坚定理想信念,不断提高政治判断力,立场鲜明地将正确的价值观念和道德理念传递给学生,进而使教师认识到深度挖掘所教学科育人价值的必要性,形成推进五育融合的自觉。以良好的思想政治素养,胜任塑造灵魂、塑造生命、塑造新人的时代重任。

二是搭建专业发展平台。开展“未来名师梯队培养计划”“榜样班主任”“劳动教育种子教师”以及区骨干教师等培训工作,从育人价值的角度出发,形成涵盖多学科、多领域的教师成长课程体系,帮助教师强优势、补短板,推动教师队伍向上向好发展,探索具有武侯特色的名优教师培养路径。全区现有全国优秀教师3名、全国优秀教育工作者2名、全国模范教师1名、省“天府万人计划”入选者1名、省教书育人名师5名、省中小学名校长8名、省特级教师25名、市特级教师(含校长)20名、区级以上名优教师3,000余名。在区级名师名校长工作室建设中,鼓励各工作室交叉联动,实现各学科优势互补、共生共长。目前,45个区级名师名校(园)长工作室,遴选成员800名,累计开展活动300余次。2021年,范翔、陈雪芹名师工作室共赴四川甘孜州白玉送教,王亚莉、汤静名师工作室携手美育实践,多个融合式工作室建设活动成效显著、颇具亮点。

三是建立健全工作机制。把“破五唯”作为教师评价体系改革的重点环节,探索构建以引导教师潜心育人为导向的评价方式。区级评优选先按照以评促建、评建结合的原则,突出五育融合实效考核,强化一线学生工作。例如,在区优秀德育工作者评选中,注重对教师学科融合、跨学科德育渗透工作的实效情况考核,武侯教科院德育与劳动教育研究所还研制了区域《学科育人展示课评分标准》,2021年4~6月,指导和组织开展了武侯区第二届学科育人大赛,各学段、各学科教师聚焦培养学生“百年行动、家国情怀”的素养,展开了课堂教学融合实践大比武。在“名师优师专项激励”实施中,鼓励学校将教师的五育融合能力纳入考核范围,让教师参与融合的动力更足、热情更高、比学赶超氛围更浓。

下一步,区教育局还将用好教育评价改革这个核心“指挥棒”,围绕科学的教育价值观,健全教师培养体系,畅通职业发展通道,提升管理体制机制实效,落实待遇保障机制,形成更有助于教师实现五育融合的专业成长路径,帮助教师增强融合意识、融合勇气、融合能力、融合习惯,以教师队伍的高质量发展,带动教育实践深层次变革。

近年来,在武侯区委、区政府高度关心和支持下,武侯区构建了家校社“三位一体”协同育人机制,以《武侯区关于促进学生健康成长二十条的实施意见》为指导,形成学校主导、家庭参与、社会协同的家庭教育共同体,促进了青少年健康成长。我区主要从三个维度进行了探索和实践。

一是通过制度共建、课程同构、项目共生实现家庭和学校协同育人。教育局牵头制定《武侯区规范化家长学校管理办法》《武侯区家庭教育示范学校考核办法》等制度,规范了全区家庭教育工作;成立家庭教育中心小组,编撰出版《成都市武侯区家长学校课程和活动指南》,构建了四个阶段十二个学段的家庭教育课程体系;以“诸葛家长学堂”建设为抓手,打造了“百堂精品家教”“家庭教育个性化服务工作室”“家长学习共同体”等品牌项目。

二是通过资源双向流通、师资双向交流、评价双向认同实现学校和社区协同育人。教育局通过社区学院开展“校社共建”深度融合工作,制订《校社联动发展工作方案》,将学校教育与社区教育形成合力,形成资源、人才、评价的模式协同。如龙小祥云分校与高碑社区,实施家校社共育融合发展项目8个,落实学生社会实践基地2个,开发“校社联动共筑家庭教育之梦”等校本活动课程4门。如公办中小学选派优秀教师担任社区教育辅导员,协助社区创建“共享奶奶”“叠溪书院”等项目品牌,为学生提供接送、托管和综合实践活动服务。如龙小武侯新城分校“新城币”与锦城社区“公益积分”互通互认,构建武侯特色“新三好”学生评价,即做家庭好孩子、学校好学生、社会好公民。

三是通过加强指导、整合资源、营造氛围,实现家庭和社区协同育人。教育局与妇联每年召开有街道社区参与的家庭教育工作推进研讨会,指导社区和家庭开展以阅读、讲座、沙龙、手工等形式的家庭教育活动;教育局同文化馆、图书馆、青少年活动中心等单位联合开展公益性家庭教育培训;教育局多次承办或协办全国、省、市家庭教育活动,联合多部门开展“五好家庭”“学习型家庭”评选,印发《武侯家长》《家校报》等报刊,营造浓厚的终身学习环境氛围。

当下武侯区学校五育融合还存在师生认识不够、融合度不高、体系不健全等问题,而要实现五育的真正融合,突破点在于要在思想认识上敢于打破五育边界,在方法论上,五育融合实践的突破口可以从课堂教学融合、跨学科学习方式融合、校本课程价值融合、学生综合素养评价融合、学校治理方式融合等方面进行,切实做到一校一方案、校校有法子。具体来说,一是在思想认识上,推动不同教育利益相关者打破五育边界。二是加强教研员、教师队伍的具身学习,重构跨学科视野下的课程知识链。三是重建素养本位的课堂教学生态,激发学习方式的有机性与生成性。四是在武侯区“两自一包”“校长职级制”现代教育管理体制机制加持下,重建五育融合视野下的学校关系型领导。五是要动员多方力量,包括中小学教师和家长群体,协同推动五育融合。

在新时代,武侯区将以“智教乐学”五大行动推进新时代五育融合内涵发展,全力打造新时代高品质教育。新时代育人工作,以“立德树人,彰显德育实效;乐学优学,提升智育水平;阳光健康,强化体育质量;致和尚美,增强美育熏陶;勤以立人,推进劳动教育”为核心内容,切实把素质教育的各项目标任务落到实处,着力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杰出人才和优秀建设者,培育适应21世纪具备良好的科学素养、思维模式、行为习惯,具有国际核心竞争力的智慧型、创新型人才。

猜你喜欢
武侯区五育育人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青岛市城阳区礼德小学 “五育并举”,让校园充满活力
坚持五育并举,引领学校未来发展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五育并举 德润童心
家校社协同育人 共赢美好未来
“五育并举”,学校交出智慧答卷
普通高中文化育人的思考与实践
武侯区中小学校“每天一节体育课”的“七步”实践策略
成都市武侯区:科技治理“微腐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