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毒螺旋体实验室检测技术研究进展

2022-04-16 15:15王超
系统医学 2022年23期
关键词:免疫吸附螺旋体病原学

王超

济宁市中医院检验科,山东济宁 272000

梅毒约在19 世纪传入我国,曾在建国初期消失,但20 世纪70 年代在我国重新出现且发病率快速上升。梅毒是由梅毒螺旋体感染人体引起的一种性传播疾病,主要通过性接触、母婴以及血液传播,人体遭受梅毒螺旋体感染后约有1~2 周的潜伏期,之后梅毒螺旋体侵入部位发生炎症反应,再经过6~8 周,所有的组织及器官均会被梅毒螺旋体感染,此时为二期梅毒。患者若不及时治疗,可引发梅毒性脑膜炎、脑膜塑胶样肿等症状,尽早检查阻断梅毒传播途径,尽早治疗改善患者的预后。而梅毒螺旋体实验室检测结果是诊断梅毒最直接的证据,本研究对近年来梅毒螺旋体实验室检测技术的发展以及临床应用情况进行了回顾性分析,现报道如下。

1 梅毒螺旋体血清学检测技术

从临床上看,如患者伴有红斑狼疮等免疫系统疾病,甲苯胺红不加热血清试验可出现假阳性的情况。有研究指出,在没有报道梅毒感染史的正常人群中应用甲苯胺红不加热等试验约有0.1%的假阳性率[1]。因此,这一种检测技术现阶段已经较少应用于实践中,更多的是采用灵敏度及特异性更高的梅毒螺旋体实验室检测技术。

因为梅毒螺旋体培养周期较长且培养难度大,所以梅毒螺旋体血清学检测被广泛地应用于国内基层实验室中,是国内筛查与诊断梅毒最常用的检测技术,目前国内常用的梅毒螺旋体血清学检测技术主要有以下几种。

1.1 酶联免疫吸附试验

酶联免疫吸附试验经过十余年的发展,目前大多采用基因工程的方法,提高了试剂的特异性以及检测结果的准确性。从时间来看,国内许多医疗机构采用双抗夹心法检测梅毒螺旋体特异性抗体,利用酶放大效应可以更好地检出梅毒各期感染情况,而且这种检测方法检查费用低,自动化操作也可以减少人为因素对结果的影响[2]。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中用于检测梅毒螺旋体的IgG 与IgM 抗体与梅毒特异性抗体有较强的相关性,因此是基层医疗机构梅毒血清学诊断最常用的技术。然而,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中也会受标本中部分类过氧化物酶物质的影响出现假阳性的结果,而且许多梅毒患者在治愈后会终身携带梅毒IgG 抗体,因此这一血清学检测技术阳性结果只能反映受检者正在被感染或者是曾经感染过梅毒螺旋体[3]。近年来一种基于TpN17 和TpN47 抗原表位序列融合成的人工基因片段的新型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方法被研制出来并被应用于临床中,发现这一种新型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方法与梅毒螺旋体明胶凝集试验有相似的检出率,为酶联免疫吸附试验在梅毒螺旋体实验室检测及梅毒诊断中的应用提供了新的方向[4]。

1.2 梅毒螺旋体血球凝集试验

这一种血清学检测技术是以梅毒螺旋体作为抗原的间接血细胞凝集试验,再通过致敏红细胞与人血清的梅毒螺旋体抗体结合产生的凝集反应进行诊断的一种技术,是一种特异性的血清学检测技术,具有灵敏度高与操作简便等特点。梅毒螺旋体血球凝集试验除早期梅毒外对其他梅毒患者的灵敏度与梅毒诊断“金标准”—荧光梅毒螺旋体抗体吸收试验类似,而且因为其容易操作的特点已经成为国内实验室常用的梅毒螺旋体确证试验方法[5]。然而,梅毒螺旋体血球凝集试验目前尚未实现自动化检测,而且也因为红细胞具有生物活性,所以在检测过程中可能产生自凝现象[6]。除此之外,国内普遍使用的商品化梅毒螺旋体血球凝集试验试剂盒均未通过国家的批检,目前这一种血清学检测技术已经被梅毒螺旋体颗粒凝集试验所替代。

1.3 梅毒螺旋体颗粒凝集试验

梅毒螺旋体颗粒凝集试验是以人工合成的惰性凝胶颗粒替代红细胞作为载体的一种血清学检测技术,其试验原理与梅毒螺旋体血球凝集试验相近。梅毒螺旋体颗粒凝集试验早在本世纪初就被美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推荐用于梅毒确诊实验,其检测试剂盒也通过了国家的批检。在国内多项研究中,梅毒螺旋体颗粒凝集试验敏感性与特异性显著高于甲苯胺红不加热等检测技术[7-8]。

1.4 免疫胶体金试验

这一种梅毒螺旋体抗体检测技术主要是采用纯化的梅毒重组抗原,以胶体金作为指示标记,快速检测梅毒特异性抗体。免疫胶体金试验方法操作便捷、价格低廉,所以被广泛地应用于基层医疗机构筛查与诊断梅毒的实验室检测中,测试时主要是将患者血清标本滴入试剂和加样孔内血标本中的梅毒抗体与预包被在膜上的胶体金结合物发生反应,所产生的混合物会在毛细效应下向上层析[9-10]。倘若受检者血清中含有抗梅毒抗体,在测试区内可见一条紫红色条带,无抗梅毒抗体的则不会出现紫红色条带。在等待紫红色条带出现过程中需要检测人员注意背景清晰,尤其是对于含有滴滴度的抗梅毒抗体的检测标本,且要在15 min 内读取测试结果,保证读取结果的准确性。虽然免疫胶体金试验之后呈现的紫红色条带会因样本中抗梅毒抗体滴度的不同颜色有较大的差异,但这一结果并不能作为判定样本中抗体滴度高低的依据[11]。近年来,国内外许多医药企业加大了对高灵敏度与特异性的免疫胶体金试验技术与产品的研发,国内一家企业自主研发的梅毒螺旋体抗体胶体金检测试纸条具有较高的灵敏度与特异性,可作为基层医疗机构紧急开展梅毒传染病筛查的首选。

1.5 梅毒螺旋体免疫印迹试验

这一项检测技术在20 世纪80 年代得到了发展,主要是借助转移硝酸纤维膜条上含有的梅毒螺旋体各种成分,在其与待测血清与酶标抗体孵育以及底物显色后,如果出现显色条带,则可判定送检的血清中存在梅毒特异性抗体[12]。国外有部分学者认为,梅毒螺旋体免疫印迹实验诊断梅毒的效果优于梅毒螺旋体血球凝集试验,在早期潜伏梅毒以及神经梅毒的筛查与诊断中均有良好的效果,在对非梅毒螺旋体标本的检测中也未出现假阳性的结果[13]。与梅毒螺旋体颗粒凝集试验相比,这一项检测技术结果更容易判定。但梅毒螺旋体免疫印迹试验也有检测费用较高的缺点,这也限制了这一项技术的广泛应用。

1.6 化学发光免疫测定

这一项检测技术是免疫分析法与化学发光法结合的一种新型检测技术,其线性范围宽,检测的灵敏度也会高于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是继酶联免疫吸附实验后梅毒螺旋体实验室检测技术中的新主流技术。因为化学发光免疫测定的自动化程度高、检测速度快,所以检测的灵敏度、特异性与梅毒螺旋体颗粒凝集试验的灵敏度与特异性持平或更高。现阶段,国际上有名的生物医药公司先后研制了化学发光检测仪以及化学发光免疫测定试剂盒,如瑞士罗氏公司等,国内也有多家企业自主研制了化学发光仪以及相应的试剂盒,为化学发光免疫测定技术在梅毒螺旋体检查中的应用提供了技术支撑[14-15]。

2 梅毒螺旋体病原学检测技术

国内外多个国家的指南中推荐梅毒螺旋体血清学检测与病原学检测,这两种实验室检测方法用于梅毒鉴别诊断中,梅毒螺旋体病原学检测主要方法有暗视野显微镜检查、直接免疫荧光法以及近年来快速发展的梅毒螺旋体核酸扩增检测技术[16-18]。

2.1 暗视野显微镜检查

这一项检测技术是国内基层医疗机构常用的梅毒病原学诊断方法,主要借助暗视野显微镜,直接观察病灶分泌物中运动活泼的梅毒螺旋体,并结合患者的临床症状直接诊断梅毒,适用于一期梅毒以及二期梅毒早期的筛查与诊断中,大多是从硬下疳、宫颈、阴道等部位取材。然而,阴道、肛门等部位有大齿密螺旋体以及其他条件致病螺旋体存在,在检测过程中容易将这些病原体与梅毒螺旋体混合进而影响诊断。

2.2 直接免疫荧光法

这一种梅毒螺旋体病原学检测技术是现阶段国外应用较多的一种检测技术,是由专业的检测人员将特异性的抗梅毒螺旋体单克隆抗体使用荧光素标记后在荧光显微镜下观察其是否会与抗原特异性结合后产生苹果绿色的梅毒螺旋体。从临床应用情况来看,直接免疫荧光法的特异性以及灵敏度均明显高于暗视野显微镜检查。

2.3 梅毒螺旋体核酸扩增检测技术

梅毒螺旋体核酸扩增检测技术是一种新型的梅毒螺旋体病原学检测技术,近年来国内外学者加大了对这一项技术的研究,目前仍处于研发阶段,国内外均未有批准核酸检测的试剂盒上市,但从研发阶段的实验结果来看,该项技术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16]。目前国内外正在研发的梅毒螺旋体核酸扩增检测技术包括定时荧光定量PCR、多重PCR、反转录PCR 等检测技术。

3 结语

梅毒螺旋体感染引起的梅毒对输血安全以及母婴安全构成了严重威胁,加强对梅毒螺旋体的检测对于鉴别诊断梅毒具有重要的意义。目前梅毒螺旋体时验视检测技术包括血清学检测以及病原学检测,血清学检测的方法较多,常用的有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梅毒螺旋体颗粒凝集实验等,具有较高的灵敏度与特异性,在梅毒筛查与诊断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暗视野显微镜检查、直接免疫荧光法是国内外常见的梅毒螺旋体病原学检测技术,随着国内外在这一领域研究的不断深入,梅毒螺旋体核酸扩增检测技术被研发出来且在临床试验中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在梅毒螺旋体实验室检测中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猜你喜欢
免疫吸附螺旋体病原学
免疫吸附疗法治疗风湿免疫疾病
人腺病毒感染的病原学研究现状
一起金黄色葡萄球菌食物中毒的病原学分析
肉牛钩端螺旋体病的流行病学、临床表现、诊断、治疗与免疫预防
猪钩端螺旋体病的流行病学、临床症状、诊断和防控
家畜钩端螺旋体病的诊断及预防
鸡伤寒和鸡白痢的临床表现和病理病原学诊断
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水产品中的氟苯尼考
梅毒螺旋体TpN17抗原的表达及纯化
DNA免疫吸附治疗重症系统性红斑狼疮的临床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