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学术研究与就业深造矛盾心理疏导方法研究

2022-04-16 17:57侯天顺江晓东
关键词:学术研究毕业导师

侯天顺 江晓东 朱 敏

(1.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水利与建筑工程学院,陕西 杨凌 712100;2.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经济管理学院,陕西 杨凌 712100)

从2000 年以来,我国硕士研究生的报考人数与录取人数逐年上升,报考人数从2000 年的39.2 万人增至2020 年的341 万人,增幅高达769.9%[1]。录取人数从2000 年的10.3 万人到2020 年的99.4 万人,增幅达到865.0%。在这些录取的学生中,大部分为应届毕业生、少部分为在职工作人员等,他们的考研目的各不相同。部分考生为了学术研究而考研,部分考生为了在将来获得更好的工作而考研,部分考生为了逃避就业压力继续享受大学时光而考研。由于目的不同,研究生对学术研究的态度各不相同,造成了不同学生在科研活动中表现的差异性,从而导致他们的科研工作量完成度各不相同。再者,研究生的最终目的是顺利毕业,导师的职责是按照学校的规章制度培养研究生。在多数情况下研究生能虚心接受导师的教导,将自己大部分的时间放到学术研究中。但个别研究生不听从导师的教导,按自己的想法做事,因此研究生与导师之间便产生了矛盾。比如部分研究生写的论文数量和质量无法达到学校的要求,而这些学生将学校规定的毕业条件看成是导师对研究生的要求,因此研究生与导师之间便产生了矛盾。实质上,这是部分研究生不能正常协调学术研究与就业深造之间深层次矛盾的外在体现。

研究生教育是大学和研究院教育不可或缺的重要一环,是为国家培养高精尖人才的摇篮,代表着一个国家教育的最高发展水平。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对高等教育的需求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迫切,对科学知识和卓越人才的渴求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强烈。”而学术研究是研究生教育的重要内容,学术研究是根本,是基础,只有完成学术研究任务,学生才能顺利毕业[2]。就业是研究生步入社会求职并为自己事业前途打拼的第一步,深造则是通过再次进入大学校园继续进行科学研究活动,获得更多的教育机会,以期在未来进入更高的职业阶层并拿到满意的职业收入。针对部分研究生不能正常处理学术研究与就业深造之间的关系,以及消极应付研究生学业问题,笔者结合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土木工程学科10余年的教学经验,对该问题进行了深入分析,提出了几点建议。

一、研究生学术研究与就业深造矛盾的原因分析

1.部分研究生缺乏专业认同感

专业认同感是指学习者与自己所学领域表现特征趋同的过程,学习者在充分了解、掌握学科知识的条件下,对专业产生的认知感。就土木工程学科而言,部分研究生在经历了野外实习后,对土木工程学科学术研究和实际生产工作有了一定的了解。但由于他们不想吃苦受累受脏,只想过安逸享乐的生活,于是消极对待土木工程的学术研究任务,到毕业时,极有可能因完不成学术研究任务而无法按时毕业。这部分研究生对土木工程专业缺乏专业认同感,只是想通过上研究生混取毕业证,毕业后换行业求职谋生。他们缺乏做研究的热情,不愿意花时间思考与探索科学问题,往往缺少工作量,最终导致延期毕业或退学,对自己的就业或深造产生严重影响。

2.部分研究生缺乏社会责任感

顾炎武在《日知录·正始》中说道:“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社会责任感作为研究生素质培养重要的一部分,其影响小到研究生本人的成长、成才,大到国家和社会的发展与进步。个别研究生读研只是为了混学历,目的是在毕业时找到更好的工作,于是在读研期间不专心学术研究,导致自己的学术研究任务不能完成,拿不到毕业证和学位证。如果学校降低研究生毕业条件,让这一部分研究生顺利毕业,这会对社会造成一定的负面影响。一方面,这部分毕业生进入社会后,做着与其能力不符的工作,将会降低工程建设质量,增加工程事故发生的概率,阻碍社会发展。另一方面,这批不合格的毕业生顺利毕业了,可能会使师弟师妹们纷纷效仿,产生不良的学术风气。

3.部分研究生不能摆正学术研究与就业深造的关系

学术研究不仅是读研的本质目的,也是研究生正常的职责与义务。通过读研,可以提高个人为人处世与独立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而读研的最终目的是获得更好的就业或深造机会。学术研究是基础,是根本,更是研究生顺利毕业拿到毕业证和学位证的条件。就业是研究生进入社会为自己事业打拼的第一步,深造是研究生更好的发展机会。个别土木工程研究生不以做实验、写论文为重,怕脏怕累,将大部分时间放在考证、兼职、打电子游戏、看电影、听歌和睡懒觉等与学术研究无关的事情上,到了毕业时又着急参加各大公司的招聘会。在毕业时,不能按时获得学位证与毕业证,更不能获得自己满意的工作。

二、研究生学术研究与就业深造矛盾心理疏导方法

1.导师是研究生学术道路上的引路人,以德为本,及时进行思想引导

首先,导师用实际行动给学生示范,通过语言教化学生,及时发挥教师传道授业解惑的作用。韩愈在《师说》中说道:“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人从诞生开始就有许许多多的长者指引着他成长,从最初的父母、亲戚到学校的各个科目教师,而在研究生三年的学习生活期间,导师成了促进研究生成长学习的主要助力者。导师的谆谆教导和自身实际行动不知不觉地影响和感化研究生,这会给予研究生学习和科学研究的动力,提升他们的科研积极性。对于土木工程的研究生来说,导师能给予研究生在写论文时理论方面的指导,也能亲自做实验进行示范,让研究生感同身受。这些可以使研究生更好地完成科研任务,顺利毕业,获得自己满意的岗位。

其次,导师以学术为出发点,强化研究生的科研能力,激发研究生的学术研究热情。部分研究生以就业为目标,仅仅想获得一纸文凭来提高自己进入就业市场的竞争力[3]。在正常工作时间,他们不认真做实验,不专心写论文,只是做自己想做的事。为了改善这种现状和激发研究生科研的主观能动性,一方面,由于不同的研究生具有不同的特点和能力,导师可以因材施教,分类指导,为不同水平、能力的研究生分配不同的任务[4]。另一方面,在研究生教育中,研究生批判性思维的获得极为重要,导师应注重他们批判性思维的培养,并让其切身体会追求新知识的经历和过程,进而使得他们对学术研究产生学术自信[5]。通过以上两种方法,在一定程度上能强化研究生的科研能力,激发他们科研的主观能动性[6]。

最后,导师及时督促学生开展学术研究,指导学生进行科研活动,提升学生专业能力。成功的学业是研究生按时毕业、求职找工作的重要保障。韩愈在《进学解》说道:“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研究生在学习期间一定要专心科研,为未来的就业深造打下坚实的基础。就土木工程的研究生而言,为了培养其不怕苦不怕累的精神品质,导师应注重与学生加强合作,督促和指导研究生进行科研活动。一方面,以学生为中心进行科学研究,给予研究生更多的自主权,重视研究生在自我探索学习中学习兴趣和自信心的获得。另一方面,导师在给予研究生一定自由度的同时,还应加强管理约束,及时发现问题。例如导师应及时纠正土木工程研究生撰写论文的错误,给予他们在论文写作上的正确引导。

2.家长是研究生学习生活上的坚强后盾,以心换心,及时进行心灵开导

第一,父母要与子女加强情感交流,走进子女的心灵深处,促进子女健康成长。孟郊在《游子吟》中说道:“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母亲给子女缝补完好的衣服表述了母爱的伟大,但母亲为子女所做的远不止这些。在子女的成长道路上,父母已经陪伴子女度过了二十几载春秋,对子女人生每一个关键节点进行了指导。同样在子女的研究生学习阶段,父母应及时了解子女的生活状况,细细倾听子女对生活的诉说。父母可以使用手机电话或社交软件与子女进行情感交流,走进子女的心灵深处,对子女进行情感的方向性引导,以此为相隔千里的父母与子女构建一座心灵交汇的桥梁[7]。

第二,父母要关注子女生活中的困难,主动了解子女心理状况,继而帮助子女缓解心理压力。研究生在学习和生活中存在压力是正常的,没有压力的研究生生活是索然无味的,而适当的压力能促进研究生在学术研究中刻苦奋斗。但研究生承受过度的压力,将会产生各种心理问题。为了缓解子女面临的心理压力,避免子女因完不成科研任务而无法毕业,父母应引导子女正确认识自身存在的压力,理性对待压力,提升自助能力,积极缓解自身压力。比如,就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土木工程的研究生而言,在他们做了一周的实验后,父母应倾听子女对坎坷实验过程的诉说,并且安慰子女。

第三,父母要关心子女学业,鼓励子女争取学习进步,为子女在学习道路上保驾护航。子女只有完成学术研究,才能满足毕业条件。父母应及时了解子女在学校的学习状况,及时给予帮助。对于土木工程的研究生来说,一方面,父母应关心子女野外勘查实习的安全和生活状况,及时鼓励子女发扬艰苦朴素、迎难而上的品质。另一方面,父母也要了解子女的学习状态和学习成绩,子女的学习压力大,告诉子女要注意休息,督促子女及时完成学业。总之,可怜天下父母心,父母对子女的学业关心,会让子女加倍努力。子女尽心完成学术研究,满足毕业条件,从而获得更好的就业深造机会,可以及时化解学术研究与就业深造的心理矛盾。

3.学校是研究生求学深造的伟大母亲,以人为本,及时进行心理疏导

首先,鼓励学生参与校园文化活动,加强人际交流与文化熏陶,让学生在文化乐园中成长。刘禹锡在《陋室铭》中说道:“斯是陋室,惟吾德馨。”校园文化是一种以学生为主体,以学校校园为主要载体,以培养学生为导向的文化[8]。校园文化是一种特定的文化,对于学生的培养和学校的发展是至关重要的。研究生参与校园文化活动,在文化活动中表现自我,能激发研究生的学术热情和创新思维,提高研究生的意志品质。比如土木工程专业的文化活动之一是学术报告会,优秀的科研工作者或工程建设者通过学术讲座分享学科前沿知识,可以让研究生了解到最新的土木工程发展状况。参与校园文化活动,可以激发研究生的科研热情,调动研究生求学的主观能动性。另外,也可以提高研究生为人处事的能力,有利于将研究生培养成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创新型人才[9]。

其次,严格执行研究生管理制度,加强对研究生的行为约束,为培养出优秀研究生提供了制度保证。孟轲在《孟子.离娄上》说道:“不以规矩,不能成方圆。”几千年前古人已经意识到了规则对于家庭、各个行业乃至国家的重要性。在研究生读研阶段,约束研究生行为的规章制度是《研究生手册》,其中在学位管理模块里严格规定了研究生学位授予的相关条件,比如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术型硕士研究生毕业学术水平必要条件之一是:在国内核心期刊及以上学术刊物上发表学术研究论文一篇。对于土木工程专业研究生而言,其义务是在遵守《研究生手册》的相关制度下,开展室内试验和原位试验。总之,学校应严格执行《研究生手册》里的管理条例,杜绝人为因素而导致的制度执行不力的现象,从而让研究生管理井然有序,提高管理效率。这能保障研究生更好地完成科研任务,进而顺利毕业,获得更好的深造机会或就业岗位。

最后,采取家校联合心理干预方法,有效统一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方向,最大限度缓解学生心理压力。研究生心理教育的质量不仅取决于家长,更决定于学校,并且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是相互关联的。研究生学术研究任务的完成依赖于家长对子女的监督、鼓励,而学校则通过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优秀的指导教师和先进的教学器材来帮助研究生完成科研活动。在新媒体平台下,学校能及时告知家长学生心理问题,通过家长、导师、学校三方共同与子女进行心灵沟通,解决子女的心理矛盾,最大限度的督促其完成学业。就土木工程的研究生而言,采取家校联合心理干预方法,能培养土木工程研究生不怕苦,不怕累,求真务实,吃苦耐劳的品质。这样能使研究生尽心投入学术研究,提高学业完成度,进而使得研究生顺利毕业,获得更好的就业深造机会[10]。

三、总结

针对研究生学术研究与就业深造矛盾心理,根据笔者10余年的教学经验,提出了几点可行性建议:①导师作为研究生教育的主要负责人,不仅应对研究生的学术研究进行引导,更应当对其进行思想指引,促使研究生取得一定的学术成果,同时具备良好的心态。②家长是子女的思想导师,应及时与子女进行心灵沟通,缓解研究生的心理压力,让研究生在进行学术研究时无后顾之忧。③通过校园文化环境给予研究生源源不断的文化熏陶,以学校规章制度约束研究生的行为,采取家校联合干预方法对研究生进行心理疏导,让研究生走出矛盾心理困局,释放研究生的心理压力。

猜你喜欢
学术研究毕业导师
执着创新 坚毅豁达——追忆我的导师郭景坤先生
我们今天毕业了
学术研究
学术研究
学术研究
V eraW an g
学术研究
毕业季
导师榜
毕业了,能否学以致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