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思想政治教育思维”的功能向度

2022-04-16 19:01陈大鹏孙迎光
南京开放大学学报 2022年4期
关键词:教育者马克思主义政治

陈大鹏 孙迎光

(1.江苏开放大学,江苏 南京 210036;2.南京师范大学,江苏 南京 210023)

习近平总书记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指出,各个学科“要善于提炼标识性概念,打造易于为国际社会所理解和接受的新概念、新范畴、新表述,引导国际学术界展开研究和讨论。这项工作要从学科建设做起,每个学科都要构建成体系的学科理论和概念”[1]。在这一思想的启示以及对思想政治教育现实问题思考的基础上,笔者提出了“思想政治教育思维”这一概念。笔者在前期研究成果《“思想政治教育思维”的出场逻辑》一文中指出,思想政治教育思维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其狭义是指思想政治教育者对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思想政治教育的理性思考及其思想结晶,是思想政治教育实践和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的中介——作为思想政治教育指导思想和理论的思维化,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用于指导思想政治教育实践的指南;作为思想政治教育实践经验的凝结,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创新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的来源。本文旨在承续以上研究,进一步梳理出思想政治教育思维的现实功能,不断将这一研究推向深入,以供学界同仁讨论和指正。

一、思想政治教育思维对个体的作用

思想政治教育思维得以提出的缘由之一就是部分思想政治教育者对思想政治教育缺乏科学的认识。通过对思想政治教育思维的深入分析,这一思维由于深刻运用马克思主义及其中国化思想去考察、指导思想政治教育,对于每个思想政治教育者而言除了能够提升其对思想政治教育的认知水平,也有助于促进革新其思维方式、树立马克思主义信仰。

(一)提升个体对思想政治教育的认知水平

部分思想政治教育者囿于其专业、岗位、视野、学习能力等条件,对思想政治教育的认知尚处于感性层面,有些思想政治教育者虽然能够认识到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性,但是对于思想政治教育为什么重要尚缺乏学理上的认识。思想政治教育思维用马克思主义及其中国化思想考察思想政治教育,有助于广大思想政治教育者具备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必然性、必要性和崇高价值等方面的理性认识,提升认知水平。

思想政治教育思维继承了马克思主义总体性方法,采用历时性和共时性相统一的思维方式,为我们考察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重要的思想武器。马克思总体性方法将纵向的人类历史和横向的人类社会都看成一个整体,认为“历史不外是各个世代的依次交替。每一代都利用以前各代遗留下来的材料、资金和生产力;由于这个缘故,每一代一方面在完全改变了的环境下继续从事所继承的活动,另一方面又通过完全改变了的活动来变更旧的环境”[2]168。过去、现在、未来是紧密联系、相互贯通的,现实的人类社会总体既是结构的又是历史发展的结果,这个整体通过人类的实践不断向前发展。“历史不过是追求着自己的目的的人的活动而已。”[2]295历史的方向是由人类实践的目标总和设定的,因此,历史发展规律与自然规律不同,把握历史发展规律除了要把握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相互作用规律,还要特别重视人的因素,因为人具有理性思维,能够对自身的发展做出规划。资本主义出现后,生产力得到极大提高,但是阶级对立也日趋严重,社会矛盾主要集中在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的对立上。这两个条件为“摧毁现存一切的基础”提供了“全面变革的物质因素”。但是由于历史中人与人的目标并不一致,因此“革命的命运(以及与此相关的是人类的命运)要取决于无产阶级在意识形态上的成熟程度,即取决于它的阶级意识”[3]134。马克思主义正是无产阶级的思想武器,是无产阶级在“意识形态上成熟”的标志,因此,“共产党一分钟也不忽略教育工人尽可能明确地意识到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的敌对的对立”[2]432。

然而,理论不能自动进入人的头脑,依靠的是教育、宣传等手段。随着资本的扩张和世界历史的不断发展,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在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中国共产党运用马克思主义指导无产阶级革命、实现民族独立和复兴的历史运动中,产生了思想政治教育这一专门的实践活动。自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通过思想政治教育(虽然一开始并没有“思想政治教育”这个概念)感召了一批又一批中华民族的先进分子聚集在马克思主义的旗帜下,为实现中华民族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汇聚了强大的力量。因此,在科学的思想政治教育思维中,思想政治教育并不是无根之草,而是历史的造就;并不是可有可无,而是关乎中国命运乃至人类命运的重要事业;并非单纯的理论宣讲,而是关乎每一个人都能自由地全面地发展及人类的解放事业。因此,我们将思想政治教育称之为“一切工作的生命线”,其重要程度“事关党的前途命运,事关国家长治久安,事关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

此外,相对于人类社会总体结构和中国社会总体结构,思想政治教育思维将思想政治教育自身也看成一个整体。这个整体由各种要素和各种领域的思想政治教育共同构成,有其自身发展的特点和规律,历经中华民族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三个阶段,实现了从感性的、零散的、经验的到理性的、系统的、科学的转变。首先,思想政治教育这一整体由各种要素构成,包括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目的、教育内容、教育方法、教育途径等。其次,思想政治教育这一整体由不同领域的思想政治教育共同构成,包括军队思想政治教育、学校思想政治教育、企业思想政治教育、农村思想政治教育、社区思想政治教育、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以及其他领域思想政治教育。因此,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取决于以上每个领域的效果。最后,思想政治教育这一整体还与其他社会结构的各个部分相互制约、相互促进。思想政治教育需要经济、政治、文化、军事等各个方面的支持,也需要在以上各个方面的发展过程中发挥“生命线”的作用。

(二)革新个体的思维方式

思想政治教育思维继承了马克思主义的思维方式。用马克思主义及其中国化思想的思维方式去考察思想政治教育,除了有利于提升广大思想政治教育者对思想政治教育的认知水平,也能在一定程度上促进思维主体革新思维方式。笔者尝试从思想政治教育思维的指导思想为其提供的三个原则展开分析,具体如下。

首先,整体性与联系性相统一原则要求思想政治教育者具有总体性思维,这种思维方式直接来源于马克思总体性方法,强调整体高于局部,真正认识局部必须经由对整体的把握。思想政治教育思维将思想政治教育放置到纵向的人类历史的总体中去考察,揭示出思想政治教育的出现是人类历史发展的自然结果;放置到横向的人类社会结构总体中去考察,发现思想政治教育关乎人类整体命运——走资本主义道路还是社会主义道路;放置到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事业中去考察,发现思想政治教育“生命线”的重要作用。这种思维方式实际上也可以帮助思想政治教育者找到更为高尚的生命意义,在更高的层面上实现其个人价值。冯友兰曾指出过人生的四重境界:自然境界、功利境界、道德境界、天地境界,并且相对应地将人分成生物的人、现实的人、道德的人、宇宙的人。这种解释与马克思主义的旨趣相合。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的本质是在和其他人交往的过程中不断生成的。如果我们的思考仅仅停留在“自我”的层面上,人生的意义就是要让自己“过得舒服”,就容易享受谈得多,奉献谈得少。尽管每个人有权利对自身生活方式做出选择,但是如果我们将自身的生命与更为广阔的事物(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世界的和谐发展等等)相联系起来,人生就能够在更宽广的舞台上绽放,个人的行为就合乎了马克思主义对人类发展目标的设定,合乎了人类历史发展的规律,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合目的性与合规律性的统一。我们之所以一直强调要将个人的理想追求自觉融入国家和民族的事业中,其根本的缘由就在于此。

其次,具体性与实践性相统一原则要求思想政治教育者“具体地”看待思想政治教育及其内部事物,聚焦实际问题、解决实际问题。所谓“具体地”看待事物,是相对于抽象地看待事物而言。通常人们把握事物一般通过概念进行,这种把握方式实际上是抽象的。例如我们在理解“思想政治教育是什么”时,通常会依据其概念进行了解,但是这种认识尚停留在表面,想要获得深刻认识,必须将认识回归实践,在实践中把握事物的具体性,在实践中检验其科学性。正如马克思所指出的:“人的思维是否具有客观的真理性,这不是一个理论的问题,而是一个实践的问题。人应该在实践中证明自己思维的真理性,即自己思维的现实性和力量,自己思维的此岸性。”[2]137-138

最后,辩证性与革命性相统一原则要求思想政治教育者正确认识事物的矛盾,既要看到矛盾双方的对立面,又要看到矛盾双方的统一面,而不能只强调对立的一面或者统一的一面。例如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关系上,如果只看到双方的对立,认为教师的任务就是教,受教育者的任务就是学,就忽视了受教育者的主体地位,会导致“满堂灌”的教育模式,也达不到“教学相长”的境界。如果只看到双方统一的一面,就抹杀了教育者在教育过程中的关键作用。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就曾指出,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关键在教师,关键在发挥教师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实际上,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在教育中的位置并不是一成不变的。教育者可以从受教育者那里学到知识,受教育者之间也可以相互教育和学习。

(三)有助于个体树立马克思主义信仰

思想政治教育思维要求思想政治教育者时刻围绕“如何使人树立马克思主义信仰”运思,而想要帮助他人树立马克思主义信仰,其自身至少应该对马克思主义有着深刻的理解。在这个层面上说,其遵循的逻辑是“教育者必先受教”。而无论是主动学习还是被动“受教”都有利于其树立马克思主义信仰。比“教育者必先受教”更高一层次的是“传道者必先信道”“让有信仰的人讲信仰”。思想政治教育思维中蕴含的全面发展思维、问题导向思维、资本批判思维等三个具体思维,不仅使思想政治教育者对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真理性有了深刻的认识,更对思想政治教育必然性、必要性和崇高价值有了深刻的理解。以上两点有利于其找到自身职责的稳固立足点,为树立马克思主义信仰奠定坚实基础。

信仰具有超越理性的特性,因此,树立马克思主义信仰除了要求人具备一定的思维能力,能够对自己所选择的信仰给出令自己和他人信服的理由,还要求人有意志抉择的能力。因为,在人类的认知范围内,任何事物都不具备绝对的、永恒的真理性。虽然马克思主义建立在历史与科学发展的基础上,是人类思想史精华的结晶,但是其对人类美好未来的描画并没有在世界上出现过,需要一代又一代人的努力才能够实现。因此,树立马克思主义信仰,除了需要深刻理解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真理性之外,还需要思想政治教育者基于自身的意志进行抉择。思想政治教育思维是一种超越主客二分的思维,它要求思想政治教育者将实现自身价值与促进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紧密结合,在实践过程中充分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笔者坚信,对马克思主义理论深刻认识带来的“理论自信”,加上中国和世界发展大势带来的“道路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会令越来越多的人选择信仰马克思主义。

二、思想政治教育思维对学科的作用

思想政治教育思维作为指导思想和思想政治教育理论“思维化”的结果,其运用理论的能力和水平深刻影响其指导下的思想政治教育实践的效果;作为对思想政治教育实践的理性思考,其思考所遵循的思维方式深刻影响着人们如何认识和反思思想政治教育,决定着能否为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创新提供高质量的素材。

(一)促进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创新

思想政治教育思维的一个重要功能就是不断总结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经验,并将这些经验升华为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不断创新。

一方面,思想政治教育思维提出于新时代,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新时代中国共产党的行动指南。因此,新时代的思想政治教育思维要深刻把握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立场、方法、体系和内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无论是就其体系而言,还是就其关于思想政治教育的论述而言,均建立在“紧密结合新的时代条件和实践要求,以全新的视野深化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4]的基础之上,其自身就是一种创新,而且这种指导思想明确指出“理论的生命力在于创新。创新是哲学社会科学发展的永恒主题,也是社会发展、实践深化、历史前进对哲学社会科学的必然要求”[5]。因此,思想政治教育思维这一新概念的提出,是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结果,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理论和概念上的创新。

另一方面,“理论思维的起点决定着理论创新的结果。理论创新只能从问题开始。从某种意义上说,理论创新的过程就是发现问题、筛选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5]。思想政治教育思维考察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是马克思主义的方法,其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方法总是主张而且能够与中国的具体情况相结合,具有发现问题和筛选问题的能力、研究问题的科学思维方式、解决问题的实践思维能力。因此,坚持问题导向使思想政治教育思维具备促进理论创新的基因,能够为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创新作出一定的贡献。

(二)思想政治教育研究“内部化”的有益尝试

有学者指出,当前的思想政治教育研究存在着研究工作化、理论移植化、选题外部化等现象。所谓研究工作化,即是指研究多以解决现实问题为主。所谓理论移植化,即是指用思想政治教育外部学科的理论来解释、解决思想政治教育的问题。所谓选题外部化,即是指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的选题都停留在学科的外部、浅层,在这个意义上可以说前两种现象正是外部化的体现。诚然,推进思想政治教育实践的不断进步必须对其进行研究,需要借鉴其他学科的理论,也需要不同层次上的研究,而且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研究者一定要清楚这样一个事实: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研究只是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的一个部分,不能成为研究的主体;用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外部的理论不能简单套用,而是要将其“思想政治教育化”;对思想政治教育自身的基础概念、基础理论、基本规律的研究才是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立身之本。

对于此,孙其昂、叶方兴等学者提出了思想政治教育研究“内部化”的观点,指出:“思想政治教育研究内部化主要是指,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从选题到成果要进入思想政治教育内部,要具有‘思想政治教育性’,尤其是要具有‘思想政治教育学性’。”[6]这一观点引起了思想政治教育研究者的广泛关注,并有效促进了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从“外部”向“内部”转向。当下对“思想政治教育学科边界的划分”“思想政治教育‘个体本质’的研究”等等都是其表现。习近平总书记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中强调各个学科要善于提炼标识性概念、构建成体系的学科理论,正是对哲学社会科学的每个学科关注自身“内部”建设做出的要求。思想政治教育思维的提出是思想政治教育研究“内部化”的具体实践。从运用的理论上看,思想政治教育学科是马克思主义一级学科下的二级学科,其理论根源在于马克思主义,思想政治教育思维的提出完全建立在马克思主义的基础之上,这一点在前文的分析中已经体现,在此不做赘述。从选题上看,思想政治教育思维提出的诱因虽然源自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问题,但它同时关注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基础概念,尝试挖掘思想政治教育规律,研究具有一定的“思想政治教育学性”。

总之,思想政治教育思维研究是思想政治教育研究“内部化”的有益尝试,不仅有利于改善思想政治教育实践,也有助于丰富思想政治教育的基础概念和理论。

三、思想政治教育思维对社会的作用

思想政治教育思维既可以是每个思想政治教育者的思维,也可以指代全体思想政治教育者的思维,由于其具有明显的政治属性,因此其属于意识形态范畴,对社会有以下作用。

(一)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的继承和发展,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是党和人民实践经验和集体智慧的结晶,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全党全国人民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的行动指南,必须长期坚持并不断发展。”[4]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领域,也必须以这一思想为行动指南。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既是一个宏大的思想体系,又对思想政治教育做出了很多直接论述。因此,思想政治教育思维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环节中的重要因素,需要深刻理解和掌握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以便用于指导思想政治教育实践的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思维既要在掌握这一思想体系上下功夫,又要在学习贯彻关于思想政治教育的直接论述上下功夫;既要充分了解其内容,又要深刻掌握其方法。这就在客观上贯彻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提出了“培养什么人、如何培养人、为谁培养人”是教育的根本问题,揭示了思想政治教育的“个体本质”——以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与接班人为目的,遵循思想政治工作规律、教书育人规律、学生成长规律,为人民服务,为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服务,为巩固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服务,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在对思想政治教育思维的研究中,紧紧围绕“培养什么人、如何培养人、为谁培养人”展开,将思想政治教育思维的核心问题规定为“如何使人树立马克思主义信仰”,始终把理想信念教育放在首位,深入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对新时代做好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要求。此外,思想政治教育思维继承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思维方式,对其明确提出的七种思维方式进行了阐释和运用,也是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具体表现。

(二)维护国家意识形态安全

毛泽东同志曾深刻指出:“凡是要推翻一个政权,总要先造成舆论,总要先做意识形态方面的工作。革命的阶级是这样,反革命的阶级也是这样。”[7]通过这种隐蔽的、意识形态上的“颜色革命”,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国家先后造成了苏联解体、突尼斯的“茉莉花革命”、席卷埃及和利比亚等北非国家的“阿拉伯之春”。在改革开放以来,我们打开国门拥抱世界、发展经济的同时,资本主义的意识形态也随之而来。一方面,西方世界通过宗教、文化交流、艺术、电影等,大肆宣传其个人主义、普世价值等资本主义意识形态;另一方面,我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不仅包括经济发展方式,还包括与之适配的价值体系,如自由、平等、法治、竞争等,加之市场具有逐利性,这使得人们过多关注自身利益。以上两方面都对我国的意识形态产生了影响。

当前,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中国面临着来自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重重围堵。无论是对华为、中兴等科技公司的打压,还是打着新冠病毒溯源的旗号对中国的污蔑,无论是经济发展上的排挤,还是军事空间上的挤压和挑衅,都昭示着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国家意图颠覆我国、按照资本面貌改变我国的目的。与军事战线上的斗争不同,意识形态领域的斗争没有硝烟战火,是一种“和平演变”。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国家通过利用舆论工具,用“阴间滤镜”在国际上丑化甚至妖魔化中国,通过以基督教为主的宗教对我国人民进行意识形态侵袭,在一些地方基督教的教众之多已经引起了我们的高度重视。卢卡奇深刻指出:“正统马克思主义的任务,即战胜修正主义和空想主义,决不可能是一劳永逸地打败各种错误倾向。这是一场反复进行的反对资产阶级意识形态对无产阶级思想的无形影响的斗争。”[3]77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在深刻把握国内外发展大势的基础上指出,意识形态工作极其重要,思想政治教育要“围绕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巩固全党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这一根本任务,自觉承担起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的职责使命”[8]。思想政治教育思维的提出对以上任务和使命的完成具有促进作用。具体而言,思想政治教育思维建立在马克思主义及其中国化思想理论的基础上,贯彻了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在立场上,思想政治教育思维继承马克思主义无产阶级立场,以人民为中心,服务无产阶级,坚持人的全面发展理论;在思维方法上,深刻继承总体性方法,强调整体的优先、小我融入大我,发扬批判精神,尤其是保持对资本的批判,自觉抵御资本主义意识形态的侵袭;在思维提出的目的上,紧紧围绕“如何使人树立马克思主义信仰”展开思考,努力服务于“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培养。以上做法都能有效维护我国的意识形态安全。

(三)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总体效果

“现阶段所谓思想政治教育实际,大多是‘中国实际’,领导人所说的实际,文件所说的实际,社会上发生的实际,缺乏思想政治教育性的实际。对思想政治教育实际的研究,几乎是一个空白,这是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中的一大缺陷。”[6]这一观点指出了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中存在的“实际问题”,发人深省。笔者认为,这一问题还存在于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中。思想政治教育实践过程中,教育者根据上级的精神自上而下的教育多,而因地、因人、因事、因时制宜开展教育相对少。“学习不是背教条、背语录,而是要用以解决实际问题。”[9]思想政治教育思维无论是其提出的基础,还是其提出的目标,都源自于对思想政治教育实际问题的思考,尤其是坚持问题导向思维,对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有着非常实际的作用。

首先,思想政治教育思维能够有效解决其“靶向问题”。前文已经指出了思想政治教育思维的“靶向问题”和解决思路,如果这一思维能够最终确立并得以推广,将有效解决以上“靶向问题”。此外,在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中,存在着凭经验、凭惯例、凭感情工作的现象,这些思想政治教育的工作方法背后虽然也存在着思维,但是这种思维是感性的、非科学的。思想政治教育思维继承了马克思主义的观点、立场和方法,深刻把握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因此,在思想政治教育思维中贯彻着以上两种思想的多个思维原则,比如马克思总体性方法、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战略思维、法治思维、创新思维、底线思维,能够为科学地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正确地解决思想政治教育问题提供思维保障。

其次,思想政治教育思维能够促进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创新。由于思想政治教育思维建立在马克思主义及其中国化思想的科学真理性之上,因此它能够正确反映思想政治教育的现实情况,把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主要矛盾,最终找到解决主要矛盾的方法和途径。而且思想政治教育问题导向思维区分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问题和表层问题、重要问题与一般问题,为思想政治教育者了解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任务提供了参考。纵观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思想政治教育之所以能够不断取得成功,就是因为思想政治教育思维坚持问题导向,准确把握了思想政治教育各个阶段的主要矛盾,总是能够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能够做到“因地、因人、因事、因时制宜开展工作”,能够促进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创新。

最后,思想政治教育思维能够为广大思想政治教育者提供一个便于“上手”的工具。“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最终要落实到怎么用上来。”思想政治教育思维的提出,主要目的之一是解决如何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运用马克思主义及其中国化理论的问题。在现实的思想政治教育实践过程中,并不是所有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都具备深厚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功底、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知识以及丰富的思想政治教育实践经验。部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由于学科背景、工作经验、工作岗位等条件的不同,对马克思主义的方法、对思想政治教育的认识并不深刻,而且事务性的工作和日常零散的学习并不能有效提升大多数人对思想政治教育的认识。思想政治教育思维的提出为广大思想政治教育者提供了一种便于掌握和使用的工具,能够在提升思想政治教育认知水平的基础上提高思想政治教育效果。

猜你喜欢
教育者马克思主义政治
张慧萍:做有情怀、有温度的教育者
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讲政治”绝不能只是“讲讲”
“政治攀附”
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
马克思主义穿起了中国的粗布短袄
“政治不纯”
政治不过硬,必定不可靠——政治体检不能含糊
与两位美国音乐教育者的对话——记于“2015中国音乐教育大会”
马克思主义的“破旧”与“立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