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物质文化遗产融入国民教育体系路径分析

2022-04-16 21:00孟茜宏
大连教育学院学报 2022年4期
关键词:文化遗产物质传统

孟茜宏

(沈阳理工大学 艺术设计学院,辽宁 沈阳 110000)

《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指出,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各族人民世代相传并视为其文化遗产组成部分的各种文化表现形式,以及传统文化表现形式相关的实物和场所。非物质文化遗产与人们的生活密不可分,是中华民族经过几千年历史沉淀积累下来的文化瑰宝,因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具有重大的意义。文化的传承离不开教育,学校作为系统传授知识和技能的专门场所,是传承传统文化的主要阵地。2021年,文化和旅游部在《“十四五”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规划》中明确指出“加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播普及力度,将非物质文化遗产融入国民教育体系,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进校园”。构建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体系,是保护好非物质文化遗产、培养好传承人的重要途径,对于我国文化全面协调发展意义重大。

一、在国民教育体系中融入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可行性和重要性

1.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学校的教育目标一致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带有地方特色的传统文化,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保护和传承的目的是留存记忆,并且在新的社会生活中得以延续和创新,从而服务于当代社会的发展。《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明确规定:“教育应当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的历史文化传统,吸收人类文明发展的一切优秀成果。”从中可以看出,传承传统文化是各级各类学校共同的使命。学校肩负的使命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目的是高度一致的,学校应采取适宜措施推进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与国民教育的深度融合。

2.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学校的资源共享

追本溯源,几乎所有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都源自民间。直至今日,老一辈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者们仍扎根农村,秉承着传统的师徒教授模式。他们往往思想不够先进,不能将传统手工艺与现代社会进行融合创新,难以带来经济效益,这也导致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难以为继。学校将非物质文化遗产融入教学活动中,通过系统化的教学体系学习技能、开展理论研究,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创新性发展提供可能。

3.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学校的发展方向契合

优秀的学校离不开先进的教学理念和办学特色,充分利用地域资源、明确自身定位,经过不断的发展形成自身优势和特色,才能为学校带来源源不断的发展动力。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扎根于地方的活态文化,是地域文化最生动形象的呈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离不开校园教育,学校特色化办学又需要依托于地域文化,两者紧密相关。

二、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国民教育体系中的融合现状分析

1.学校及家长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的重视程度不高

《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规定:“小学低年级,以培育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亲切感为重点,开展启蒙教育,培养学生热爱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感情。”然而在我国中小学阶段,学校和家长的精力主要放在升学考试上,在这种功利性目的的引导下,传统文化教育很难落实在基础教育中。

2.学校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活动的形式和内容单一

近些年来,各类非物质文化遗产进校园的活动办得如火如荼,但很多活动流于表面,没有与学校进行深度融合。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是多方面的:第一,学校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活动没有明确计划,表现为举办活动不定时、不连续,不能持续性地为学生输送传统文化知识。第二,活动举办方没有充分结合各学校自身办学特色,与当地文化联系不紧密,没有唤起学生的归属感和认同感。第三,区域内资源配置不均衡,非物质文化遗产进农村的活动明显较城市少,而非物质文化遗产大多源自民间,乡村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集中地。

3.中高等院校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理论体系研究不足

非物质文化遗产学是一门新兴学科,距离2003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推出《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不到二十年时间,其理论体系构建之路还很长。老一辈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通常重技艺、重形式,对其背后规律和理论研究甚少。理论源自实践,又反过来指导实践,建立完备的理论体系,需要新一辈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的共同努力。

三、将非物质文化遗产融入国民教育体系,完善人才培养机制

1.中小学教育着重非物质文化遗产兴趣培养

(1)以校本课程打造学校文化特色。教育部下发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的通知指出,要实行国家、地方和学校三级课程管理,学校应结合本校传统和优势、学生的兴趣和需要,开发或选用适合本校的课程。非物质文化遗产文化走进教材,立足本土、放眼未来,通过实践活动等方式,体验和感悟非物质文化遗产,不断拉近学生和地方文化之间的距离,在潜移默化中接受文化和艺术的熏陶,逐渐培养他们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情感,实现非物质文化遗产文化“需要我保护”到“我想要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文化的思想转变。

(2)以活动展演助力宣传非物质文化遗产。通过与各省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心合作,选调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在校园内开展系列活动,推动小学校园文化建设。一方面,可以采用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进校园的方式,通过现场展示、展演非物质文化遗产技艺,让学生们对这门艺术形式有更直观生动的了解;另一方面,可以结合学生年龄特点选取有关传统文化的动画片和宣传片,组织学生参加观影活动,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情。

(3)以校馆合作促进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共享。加强校馆合作,使非物质文化遗产可赏、可玩、可学。截至2020年底,我国备案博物馆5000余家,类型丰富、馆藏众多。博物馆可以看作是一个立体的百科全书,教育是博物馆的一个重要功能,它与校园教育相配合,实现校内与校外、课内与课外联合教育的目的。博物馆通过举办非物质文化遗产定制课、主题夏令营等活动,让学生轻松愉悦地参与非物质文化遗产活动,接受传统文化的熏陶。

2.职业院校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技艺

由于历史、社会、现实等多方面的原因,职业教育在我国普遍认同度偏低,随着教育体制改革的深入、国家对职业教育政策的倾斜,以及市场力量的推动,我国教育结构已发生重大变革。[1]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是不同的教育类型,职业教育以市场为导向培养技能人才,两者具有同等重要的地位。2014年教育部等六部门在《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中指出,要依托职业教育体系保护、传承和创新民族传统工艺与非物质文化遗产,培养各民族文艺人才。

(1)以地方产业需求为导向进行专业定位。中高职生源普遍来自本地及周边地区,与当地文化联系紧密,能够更好地理解本地域文化,为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提供了先天条件。相较于普通高校,技能是中高职学生立足社会之本,实践是职业技术院校培养的重点。当下,我国正大力发展文化产业,技艺难、文化含量高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产业就业前景广阔。[2]职业教育学校应瞄准就业市场,关注本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现状,以地方产业需求为导向进行专业培养目标定位,建立包含非物质文化遗产文化通识课程、非物质文化遗产技艺专业课程、非物质文化遗产技艺实训实习课程的多方位课程体系,由基础到实践贯穿学习过程,实现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学生职业发展互利共赢发展。

(2)以非物质文化遗产工作室为载体推动实践育人。职业教育的前期以基础知识为主,后期以应用实践为主。校企合作是职业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但非物质文化遗产主要具有文化和公益属性而非经济属性,传统技艺也不同于机械流水线生产,因此不能套用现有的校企合作模式,而是要寻求一条适合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工作室学徒制。[3]学校可聘请当地非物质文化遗产大师进校园,与本校教师形成双导师制指导学生传统技艺实践,实现学生、教师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的互动交流,共同培养优秀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者。

3.部分高等院校进行非物质文化遗产理论研究与实践创新

非物质文化遗产学是一门新兴的交叉学科,与历史学、民俗学、文化人类学、传统工艺学、旅游学、管理学等有紧密联系,具有鲜明的跨学科性和综合性。[4]2003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才正式确定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通行性概念。一个完整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体系需要经过调研、挖掘、收集、整理、保护、传承、创新一系列过程,并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和更新。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极强的地域性和民族特性,因此并不能套用西方研究体系,要理清民族艺术发展的脉络,把握本质,建立我国自己的理论体系。

(1)以高校教学体系创新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方式。高校开设非物质文化遗产相关专业,明确培养目标和课程体系,系统全面的传授非物质文化遗产知识技能。以传统工艺和美术为例,1956年,经中央人民政府批准,成立了以传统工艺美术为主的最高学府—中央工艺美术学院,把许多中国传统工艺美术纳入了高等教育的殿堂。[5]专业教育可以更为系统规范地将非物质文化遗产知识传授给学生,除校内教师外,也可以邀约当地民间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进入学校开展讲座或担任客座教授,增强课堂教学的时效性和丰富性。

(2)以高校实践活动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发展。高校可结合具体课程,由专业教师带队,组织学生深入民间,采集民俗民风、记录和访谈民间传人,了解当地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情况和存在的问题。以辽宁地区为例,辽宁是非物质文化遗产文化大省,包含辽宁鼓乐、谭振山民间故事、满族刺绣等多个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这些文化元素也成为辽宁高校艺术类专业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各地高校应充分发挥地方优势,挖掘地方性知识,调研本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情况,与省内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心建立项目关系,孵化创新创业中心,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落实、落地、快速发展。

(3)以高校图书馆数据库整合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高校图书馆是集搜集、整理、归档各类文献资料、传播文化信息等任务于一身的重要文化机构,担负着教学和科研服务双重任务,是我国培养人才、开展科学研究的重要基地之一。高校图书馆应建立专题数据库,一方面对馆内丰富的文献资源进行分类归档,另一方面对高校多年教学实践汇集出来的研究成果进行梳理,不断充实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知识体系。

综上所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需要在政府文化管理部门、学校、企业和现有非物质文化遗产从业者多方努力下,各部门协调合作实现。非物质文化遗产走进校园,将种子播种于学生心中,针对性培养理论和实践创新人才,完善教育体系,有利于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长久的传承与发展。

猜你喜欢
文化遗产物质传统
喝茶养生这些物质在起作用
喝茶养生这些物质在起作用
第3讲 物质的化学变化
第3讲 物质的化学变化
饭后“老传统”该改了
与文化遗产相遇
酌古参今——颐和园文化遗产之美
同样的新年,不同的传统
老传统当传承
口耳相传的直苴赛装传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