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输血检验中低离子聚凝胺技术与微柱凝胶法的临床效果分析

2022-04-20 03:31黄荣
锦州医科大学报 2022年1期

黄荣

【摘要】目的:分析临床输血检验中低离子聚凝胺技术与微柱凝胶法的临床效果。方法:纳入本院2021年1月~2021年12月间输血检验60例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自然归类形式,分别将患者归入对照组(入组30例,行微柱凝胶法检验)、观察组(入组30例,行低离子聚凝胺技术检验),以阳性检出率、灵敏度为观测项目,评估两检验形式在临床输血检验中的效果。结果:观察组阳性检出率占比10%,灵敏度为16.7%;对照组阳性检出率占比40%,灵敏度为40%;(P<0.05)。结论:低离子聚凝胺法具有快速的优点,而微柱凝胶法灵敏度高,重复性好。急诊输血适合选择低离子聚凝胺法,操作简便。而普通日常输血适合选择卡式微柱凝胶法。

【关键词】临床输血检验;低离子聚凝胺技术;微柱凝胶法

【中图分类号】R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26-5328(2022)01--01

给液输血是临床较为基础的、常见的治疗形式,打通静脉通道后,以交叉配血形式确保输血的安全性,供应患者机体血液维持生命健康,多用于急诊或手术室,临床输血检验主要以低离子聚凝胺技术、微柱凝胶法两种形式展开,为辨别并探究低离子聚凝胺技术、微柱凝胶法的输血检验效率,了解两者的优势,从而提高输血检验效果,本文分别围绕两者的阳性检出率、灵敏度展开调查,并将临床的数据信息与文字内容整理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纳入本院2021年1月~2021年12月间输血检验60例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自然归类形式,分别将患者归入对照组、观察组,其中对照组为微柱凝胶法检验,纳入30例女性患者,年龄为1天龄~88岁,平均年龄为39.80岁,供血者:受血者=15:15例;观察组行低离子聚凝胺技术检验,纳入30例男性患者,年龄为2岁~85岁,平均年龄为39.64岁,供血者:受血者=15:15例。两组供或受血者入组基本资料不作为研究内容,无统计意义,P>0.05.

排除标准为:①入组者存在血液疾病;②感染疾病;③先天性缺损;④脏器疾病;⑤循环系统疾病;⑥精神疾病。纳入标准为:①符合输血检验适应症;②依从供血、输血、配血各个要求[1]。

1.2方法

对照组:微柱凝胶法检验,应用长春博迅生物技术有限责任公司提供的试剂、凝胶卡,卡使用前必须离心一次,在卡的正面标记受血者姓名和供血者血袋编号和时间。主侧加入0.8%供血者红细胞悬液50微升和受血者血浆50微升,次侧加入0.8%受血者红细胞悬液50微升和供血者血浆50微升,37度孵育15分钟,离心5分钟(900rpm2分钟,1500rpm3分钟)。

判读结果:

阳性(+):细胞在凝胶表耍凝集成一条红线或散布在凝胶中。

阴性(-):细胞沉积在管底。

观察组:凝聚胺法:以生理盐水配制供、受者3%~5%红细胞悬液,取试管2支,标记主、次侧,主侧加受血者血浆2滴,供血者3%~5%红细胞悬液1滴;次侧加供血者血浆2滴,受血者3%~5%红细胞悬液1滴。每管各加低离子介质溶液0.7mL和2滴凝聚胺溶液,以1000r/分钟离心1分钟,倾去上清液,不要沥干。观察有无凝聚,再加入悬浮液,混匀,观察结果。如凝聚散开,判为阴性结果,配血相合;如凝聚不散开,判为阳性,配血不合。

交叉配血结果:阴性表示配血成功,可以安全输给患者。

阳性表示配血不成功。

1.3观察指标

统计并计算低离子聚凝胺技术与微柱凝胶法的阳性检出率、灵敏度

1.4统计学处理

采取统计产品与服务解决方案SPSS21.0进行数据处理,均数±标准差( 4-s)表示,配对资料t计量、计数x2检验,统计差异P判定(P<0.05or P>0.05)。

2.结果

观察组的30例输血检验中27例相合,3例次侧凝聚,不相合率/阳性检出率占比为10%,对照组的30例输血检验中18例相合,12例次侧凝聚,不相合率/阳性检出率占比为40%;两组对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对照组12例次侧凝聚案例中,同样涵盖有观察组的3例次侧凝聚,对存疑的9例次侧凝聚进行低离子聚凝胺技术检验后,仅有2例检测出次侧凝聚,表示对照组灵敏度高于观察组,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3.讨论

输血应注重交叉配血的安全性,避免因配血不合理造成的医疗问题,导致医患矛盾,影响患者的生理健康,临床关于较差配血的形式有酶法、低离子聚凝胺技术、微柱凝膠法、盐水法等几种,但随着医疗的发展,酶法的复杂性以及盐水的设备不足,使得这两种形式逐渐淡出了配血的应用,留下来的低离子聚凝胺技术与微柱凝胶法相较于这两种形式,不仅可明确检验受血者不完全抗体,能够预防输血系列的不良反应,同时还可以减轻输血中潜在的风险,是输血检验中较为安全且有效的途径[4]。

低离子聚凝胺技术与微柱凝胶法均有检验速度快、操作简单的优势,其中低离子聚凝胺技术的原理为聚凝胺溶解产生正电荷,与红细胞表面唾液酸携带的负电荷中和,从而使得红细胞聚集,以重悬液为介质,将红细胞聚集散开,从而使得假阳性发生率降低,提升交叉配血、抗体筛查的效果。低离子聚凝胺法具有操作简便、快速的优点,适合急诊输血时用;微柱凝胶法灵敏度高,重复性好,适合普通日常输血时用。

参考文献:

[1]唐生明, 唐玉杰, 陈宇,等. 临床输血检验中低离子聚凝胺技术与微柱凝胶法的临床应用价值分析[J]. 医药前沿, 2019, 9(31):2.

[2]耿绕绕. 低离子聚凝胺技术和盐水法在临床输血检验中的应用价值分析[J]. 临床医学研究与实践, 2016, 1(26):2.

[3]黎红梅. 低离子聚凝胺技术在临床输血检验中的应用价值分析[J]. 检验医学与临床, 2013, 10(19):2.

[4]张明勋. 关于微柱凝胶法和聚凝胺法用于交叉配血中的临床分析[J]. 中国医药指南, 2018, 16(2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