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窥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思维培养策略

2022-04-21 01:06肖景婷
快乐学习报·教师周刊 2022年9期
关键词:思维能力阅读教学小学语文

肖景婷

摘要:目前国家很重视小学语文教育,但是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现状不容乐观,学生的思维也很难通过阅读得到提升。而在阅读中培养思维作为我国小学语文学习的重要目标,主要体现在学生对于文本的阅读理解和思维的拓展上。而在学生的阅读表达过程中,要体现逻辑性和辩证色彩,就要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和思维素养。思维素养顾名思义就是要引导学生思考和辨别证明,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基于此,本文通过分析小学语文阅读中培养思维的作用,根据教学现状给出相关策略。

关键词: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思维能力

前言:

阅读不仅是学生学习的基础,良好的阅读产生的思维能力也会伴随学生一生。新课程标准要求:学生必须具备独立阅读的能力,学会使用多种阅读方法。他们必须有比较丰富的知识积累和良好的语感,注重情感体验,提高感知和理解能力,培养思维能力。同时,在小学语文学习中,阅读教学是思维培养的重要教学方式。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还可以拓展学生的视野,增加逻辑能力和思辨能力。因而班主任教师应该重视阅读对思维的培养,并探寻正确的途径来优化这一过程。

一、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培养思维的作用

(一)能提高课堂学习效率

在阅读中培养思维这一教学方法让学生在阅读时思考作者的写作用意和写作感情,分析作者的写作观点,并内化为自身的认知。在小学语文文章讲解时引入思辨性阅读表达,能够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进行辩证思考,剖析出文章观点,能够高效率地完成教学目标。另外,在这样的教学中,更能体现学生的主观学习能动性,发挥学习的主体地位,利于教师完成课堂教学任务[1]

(二)能提升学生辩证看待事物的能力

学生在阅读中培养思维的过程,就是学生的思维意识觉醒,思想碰撞出火花的时刻。学生在阅读理解和表达的过程中,将作者的观点提取出来,再分析思考,内化浓缩为自身的理解,不仅能够促进学生理性思维的发展,还能在感性的语文学习中兼顾逻辑思维发展,塑造完整的全面发展的人。同时,在学生辩证看待事物的同时,思想性就更高,课堂教学就更加有深度,语文学习才会更有活力。

二、在阅读中培养思维的教学策略

(一)教学与现实生活相结合

教师在设计阅读环节时,要把阅读内容融入生活,而不是像传统的教学模式那样脱节。要提高阅读理解能力并且促进学生思考,就要贴近小学生的生活,让小学生感受课本中表达的情感和思想。只有让小学生真实地感受到了阅读和生活的近距离,才能引发其思考和探究,从而促进思维能力的提升[2]。例如,在小学语文课本三年级下册第八单元《夸父追日》一文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探寻故事所表达的坚持不懈精神。让学生回忆生活中的经历,有哪些是需要长久坚持的事情,并与同学分享讨论。同时又要让学生思考坚持的意义,辨析什么是“有效坚持”,什么是“无效坚持”。通过这样的思想性阅读,学生发表自身的感想,联系生活实践这种精神,能够让学生实现阅读、理解、思考、实践的整体性。不仅体现了生活与阅读的联系,还提升了学生的阅读思想性。

(二)给学生自主思考的时间

留白是我国传统艺术中的一种重要表现手法,在书画、诗歌等方面有着广泛的应用。而留白技艺也可以运用在阅读思维课堂上。老师不能只在乎阅读量,而是要留时间给学生自我思考,自主探究,给思维发展留出空间,让思维得到拓展和提升。人们喜欢设置悬念,但是又经常因为悬念而抓耳挠腮。这是一种想得到却不能的复杂情绪。在语文阅读理解课堂里,应该多使用这种模式。因为只有在悬念的设置中,学生的兴趣才能被调动,兴趣能使得学生最快最高效地展开思维,毕竟这种抓耳挠腮想知道答案的痛苦,是十分难受的。同时,在悬念的设置中,学生也能得到许多惊喜的结论。例如在讲解文章关键主旨期间,老师要敢于停留在至关重要的步骤上,通过留白让学生自主思考。这样才能让学生思维快速运转,达到思维拓展的目的。

(三)激发学生阅读兴趣

大家都知道兴趣是最好的教师,所以引导学生有兴趣地阅读显得尤为重要。在语文阅读教学的思维理解阶段,更倾向于让学生通过文字体验生活的真与美,感知阅读的乐趣。为此,教师应结合课文内容,运用电子技术等现代技术,实现教学方式的多样化,鼓励学生感受阅读的乐趣,从被动走向主动,主动探索发现阅读背后的深层次思想意义。例如,在学习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第一单元《小苗与大树的对话》时,通过这样的新奇题目,提升学生的阅读兴趣。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在阅读中解决问题:小苗和大树会说话吗?它们会说些什么呢?学生带着问题阅读,就会不断地思考探究,促进思维的发展。此外,教师还应引导学生选择感兴趣的阅读内容,简单地写下读后的感受,拔高思想高度,促进思维发展。

(四)阅读古今中外典型的思辨性文本

在阅读辩证类文本时,学生可以发展自身的阅读理解能力,将读者的思想观点提炼出来,外化自身的理解,促进语言表达的清晰化,条理化。同时,在这个过程中,学生还可以学习各种各样的辩证观点,学会化解矛盾,驳斥表达,让思想更加深刻[3]。如在教授《亡羊补牢》时,可以引导学生结合“为时晚不晚”的观点进行拓展延伸,理解“为时不晚”的真正内涵;学习《南辕北辙》时,引导学生对“找准方向”这一观点展开探讨,并思考现代社会中的“南辕北辙”的情景,并探索出原因所在。在联系古今中外思辨性文本的时候,要给予学生开放的思维展示平台,引导他们质疑并求证,不断深化思辨能力,促进思维发展。

(五)阅讀之后开展辩论赛等实践活动

首先,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提炼出读后感,其次让学生了解辩论赛的规则。然后要选择符合小学生学习生活和身心发展特点的辩题进行阅读理解,围绕阅读的话题让学生展开辩论。同时在组建辩论队伍时,要考虑到班级学生的性格特点和思维发展水平,进行良好的搭配。另外,在辩论过程中,要注意导入生活情境,让学生在熟悉的生活学习环境中,开展恰当的读后感辩论。再者,教师在教学中,作为教学活动组织者,要对教育观念进行更新和创新。在组织读后感辩论赛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思维逻辑性,让学生处于辩证活动的主体地位,尊重学生的想法和观点,积极引导开展各种思维拓展和思辨活动,让学生学会阅读理解与思维表达。

三、结语

总之,随着时代的发展,学生的思想性变得越来越重要。在小学语文阅读中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能够促进学生实现思维与意识的有效结合,能够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理解能力,促进学生形成正确的三观。作为语文教师兼班主任,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根据当前小学语文阅读教育教学现状,要注重转变教学理念,让学生明确语文学习中感性理解与理性表达的联系,提高学生的思考和探究的思维能力,提升学生思想深度[4]

参考文献:

猜你喜欢
思维能力阅读教学小学语文
初中英语评判性阅读教学实践与探索
多元读写理论指导下的初中英语阅读教学实践
高阶思维介入的高中英语阅读教学
“认知-迁移”教学模式在高年级阅读教学中的应用
优化朗读技巧,提升语文实效
浅谈如何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
让多媒体课件为阅读教学助力
拨动情感之弦,让语文课堂绽放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