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维DSA技术在脑动静脉畸形诊断及介入治疗中的价值

2022-04-21 16:35郭新明
医学前沿 2022年4期
关键词:介入治疗诊断

郭新明

摘要:目的:分析三维DSA技术在脑动静脉畸形诊断及介入治疗中的价值。方法:将本院2021年1月~2022年1月之间施行脑动静脉畸形诊断的50例视为研究对象,先后对患者施行二维DSA诊断、三维DSA技术诊断,先行二维DSA视为二维组,后对二维诊断的患者重新开展三维诊断视为三维组,对比二维组与三维组影像显示中供血动脉、血管团、引流静脉的指数。结果:三维DSA明确显示脑动静脉畸形供血动脉、血管团、引流静脉,二维诊断显示率偏低,(P<0.05)。结论:脑动静脉畸形诊断采取三维DSA技术进行影像的收集,可作為介入治疗的有效参考,能够准确的做出判断并提供治疗参考明确的信息,有助于早期的脑动静脉畸形分析。

关键词:三维DSA技术;脑动静脉畸形;诊断;介入治疗

脑血管疾病多以老龄患者多见,而脑动脉畸形在青年群体中占比偏高,介入治疗不及时可能引起脑出血、癫痫等严重问题,因此明确、充分、清晰的诊断有助于为介入治疗提供依据,DSA目前是临床针对脑动脉畸形诊断的金标准,传统二维影像在投照角度、血管重叠之下显影不充分,不利于对血管解剖结构的观察,经三维优化后,既能够通过旋转技术避开重叠影像,不受投照的限制,又能够明确的展示脑动脉畸形的位置与形态,可更加充分的了解供血动脉、引流静脉走势,使得周边血管情况一览无遗,因此极大的拓展了诊断空间,使得介入治疗能够在较多的信息下形成思路,为患者提供更加有效的治疗意见。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将本院2021年1月~2022年1月之间施行脑动静脉畸形诊断的50例视为研究对象,先后对患者施行二维DSA诊断、三维DSA技术诊断,先行二维DSA视为二维组,后对二维诊断的患者重新开展三维诊断视为三维组,患者中有男性27例、女性23例,患者的年龄在21~59岁之间,其中合并有阵发性头痛、癫痫、脑室内出血等病症,结合诊断结果对患者分别开展栓塞治疗、立体定向放射治疗、外科手术治疗,均成功,无统计学差异,P>0.05.

排除条件:患者无治疗经济能力、强调保守治疗;患者药物过敏或导丝疏通失败;患者无精神病史。

纳入条件:患者对治疗依据以及治疗原则可基本理解与接受;患者有治疗的经济能力,可配合开展系列的治疗;患者无过敏反应、无治疗后遗症。

1.2方法

应用西门子AXIOM Artis DSA血管机获取影像,经头位、侧位旋转采集、构建三维空间,行C臂旋转投照,悬吊式机架灵活转动,6s的旋转时间里转速为60°/秒,平均旋转30F/秒,

应用碘克沙醇对比剂,要求流速为4~6毫升每秒,流速维持20~25毫升,可延迟曝光两秒钟,自动化将图像运转到三维整合器,后重建矩阵以患者血管病变进行体积的调整,获取三维立体影像,调控滑块控制器,以直方图面板观测图像。

1.3观察指标

对比二维组与三维组影像显示中供血动脉、血管团、引流静脉的指数。

1.4统计学处理

采取统计产品与服务解决方案SPSS21.0进行数据处理,均数±标准差( 4-s)表示,配对资料t计量、计数x检验,统计差异P判定(P<0.05orP>0.05)。

2.结果

本研究参与案例在二维与三维的显影后均体现了脑动静脉畸形有关特征,病灶基本在5厘米以内,分布在额叶、顶叶、颞叶、枕叶等不同的位置,其中三维DSA技术下供血动脉、血管团、引流静脉有关显影效率偏高,详见表1.

3.讨论

脑动静脉畸形多见于青年时期的脑部异常发育,临床借助DSA技术可确认病灶位置、大小、形态,从而开展手术、放射、血管内介入治疗,治疗更具针对性,尤其是目前临床上的血管内介入形式较为普遍,更需要以DSA影响分析进行治疗的参考,使得患者的脑部畸形团缩小,使得与畸形团连接的动脉瘤闭塞,保障手术或放射等深入治疗的效率。

脑动静脉畸形主要参考的诊断条件是供血动脉、血管团、引流静脉三项,传统的二维DSA诊断形式,虽然能够显影部分的情况,但由于显影不够立体化,空间结构的限制较多,只能单角度的投照,通过C臂底座的旋转去显示畸形团等,对造影剂的依赖性较大,患者容易因造影剂产生不适感,不仅导致血管解剖遮掩难以作为诊断的介入治疗明确参考,还使得患者配合度不高,检查满意度偏低。经三维DSA优化后,原本被遮盖的位置经立体旋转、轻松投照获取,对患者血管团内部迂回曲折等的了解也较为深入,病灶检查更加多方位、多视角,能够为介入治疗提供较为充分的信息,通过对畸形团大小以及体积的测量,使得栓塞治疗可参考相应比例,极大的避免了介入治疗的不良问题,使得诊断效率提升。

目前来看,三维DSA技术是针对脑动静脉畸形诊断的有效形式,不仅优于二维技术,还可以更加直观的、大空间的提供诊断信息,使得相应的治疗方案在诊断指导下安全的开展,具有治疗的关键影响效果。

参考文献:

[1]闫林海, 潘力, 杨铭,等. 4D-DSA在脑动静脉畸形影像学评估中的应用[J]. 中国临床神经外科杂志, 2020, 25(3):4.

[2]吴红宇,郑波. 脑动静脉畸形CTA,DSA的影像学表现及诊断的对照性研究[J]. 中国CT和MRI杂志, 2021, 19(1):3.

[3]汤素琼, 李彬, 吉六舟,等. 旋转3D-DSA成像技术在颅内小型血管动脉瘤的诊断价值与展望[J].  2022(6).

[4]谢丽霞. 3D-DSA及3D-CTA脑血管成像在脑动脉瘤诊断中的应用[J]. 当代医学, 2021, 27(27):2.

猜你喜欢
介入治疗诊断
心血管介入治疗后拔管反应的临床研究
高频彩色多普勒超声引导下髋部滑囊炎的介入治疗探讨
常见羽毛球运动软组织损伤及诊断分析
红外线测温仪在汽车诊断中的应用
窄带成像联合放大内镜在胃黏膜早期病变诊断中的应用
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和静脉溶栓治疗后心率变异性的影响研究
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介入治疗中替罗非班的应用及意义探究
探讨氯吡格雷预防冠心病介入治疗心血管的临床疗效
浅析智能变电站二次设备的运行诊断及其调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