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疫精神融入高校通识课程思政育人路径的创新研究

2022-04-23 22:10陈欣
今古文创 2022年13期
关键词:抗疫精神课程思政

【摘要】 高校课程思政是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的综合教育教学理念,大学通识课程在思政育人路径中起到了重要作用。高校课程思政的内涵和外延随着社会的发展、时代的变化,不断地丰富和延宕,通识课程思政育人的思路和方法也需要不断创新。在疫情防控常态化背景下,高校通识课程思政育人路径的创新必然和抗疫知识的传播、抗疫精神的弘扬结合起来,从教学理念、教学内容、教学形态、评价方式四个方面进行创新。

【关键词】 抗疫精神;课程思政;路径

【中图分类号】G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編号】2096-8264(2022)13-0126-03

基金项目:本文系2020年湖北省高等学校省级教学研究项目“高等师范类专业通识课程思政育人路径创新研究”(项目编号:2020665)的阶段性成果。

高校课程思政是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的综合教育教学理念。它是高校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课程基础知识和学生能力提升的一种思维方式和教学手段,承载着培育当代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使命。

大学通识教育的理想是“培养完整的人”,高校通识课程在思政育人路径中起到了重要作用,在其讲授过程中,注重通过倡导知识的整体性和系统性来完善人格。自教育部下发《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以来,全国各高校都把思想政治目标融入到通识课程的教学目标中,充分挖掘思政育人元素,努力营造通识课程思政的育人氛围和育人环境,从而实现全程、全方位、全员育人的立德树人效果,取得了一定成效。

然而,高校课程思政的内涵和外延随着社会的发展、时代的变化,不断地丰富和延宕,由此,课程思政的思路和方法也需要不断创新。2020年,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给国家和人民带来了巨大损失,高校基于“停课不停教,停课不停学”,在线教学在仓促中全面启动,从而对高校教育教学提出了新的挑战,也为高校通识课程思政育人提供了新的路径。

抗疫精神是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抗击新冠肺炎疫情表彰大会上指出,伟大的抗疫精神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在同严重疫情的殊死较量中,铸就出的“生命至上、举国同心、舍生忘死、尊重科学、命运与共”的敢于斗争、敢于胜利的大无畏气概。在疫情防控常态化背景下,高校通识课程思政育人路径的创新必然和抗疫知识的传播、抗疫精神的弘扬结合起来,将伟大的抗疫精神融入大学通识课程改革是思政育人的必然路径,也使得高校通识课程思政育人的内涵得以进一步丰富和深化。

一、与“抗疫”俱进,创新高校通识课程思政的教学理念

课程思政作为一种教育理念,必然要与时俱进、常讲常新。在疫情防控常态化背景下,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统筹疫情防控的系列重要讲话和指示精神,创新通识课程思政育人路径,将抗疫楷模的英雄事迹和典型案例融入到通识课程教学中,弘扬“抗疫精神”,是高校教育教学的必由之路。

(一)将抗疫精神熔铸于通识课程思政中,深化全员全过程全方位思政教育

拓展高校通识课程思政的内容和内涵,激发通识课教师守正创新,提升课程思政的感染力、吸引力和亲和力,深入挖掘与各类课程相关联的抗疫知识及抗疫精神,增强课程思政育人实效。高校教师应注重教书与育人并重,在信息纷杂的网络社会,与社会时政结合,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下传授基础理论知识,在品格塑造中培养学生综合素养,加强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教育,对学生进行正确的思想引导。

高校通识课程思政的主要实施者是教师,教师的基本职责是传道、授业、解惑,在通识课程讲授过程中,教师应该以为党育人、为国育才作为自己的责任担当,增强职业认同感、荣誉感和责任感;自觉地把对学生的思想引领和价值塑造放在首位,结合通识课程的学科属性、课程性质、历史脉络和疫情防控内容,与学生的全面发展、社会需要和毕业要求相联系,在课程教学和实践中,使课程思政有思想、有理论、有方法、有温度。

(二)树立后疫情时代的教育价值观,实现学生的多元发展

教育现代化不单是指硬件设施的改善,更重要的是教育品质的提升,不仅要提升学生的学习技能,更重要的是使学生身心健康、拥有健全人格和终生学习的理念。在通识课程教学中,强调尊重生命和人格尊严的价值观,以及对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关怀,促进教育的人文化、多元化、个性化发展,用抗疫实践充实高等教育的通识课程思政内涵,使教育充满时代的气息、爱的情感和生命的温度。

疫情期间的线上课程,打乱了传统的课堂教学节奏,教师在远程电脑端在线授课,学生转化成在线学习者。学习方式的变革,促使通识课程思政的教学理念创新,传统的知识讲授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模式,无法原样照搬到远程线上课堂。高校通识课程思政应该以社会主义文化价值为引领,讲好抗疫故事,传播社会正能量;同时,加大学生在线学习的参与力度,采用师生共创课堂的方式,整合社会、文化、疫情防控等各类资源,共同设计和创造课程的学习方式,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活力,打造个性化、人性化的学习。

二、传播抗疫知识,弘扬抗疫精神,创新高校通识课程思政的教学内容

高等院校育人育才依靠的核心力量是高校教师,在特殊的疫情防控背景下,老师们积极响应国家和教育部的号召,一方面积极投身在线教育教学,另一方面奋力投身社区,用自己的专业知识和学科智慧,参与各项抗疫志愿服务。高校教师作为一个特殊的群体,承担着特别的职责和使命,在疫情防控的全过程中,以实际行动践行了自己的责任和担当,也为通识课程思政的育人路径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

(一)传播抗疫知识,厚植师生爱国情怀

面对复杂的国际形势,面对突发性的重大事件和实时更新的疫情状况,每个公民都是责任主体,时代的特殊性对高校教师的综合素质要求更高。教师处于特殊职业,更应当积极参与全民抗疫防疫,在抗疫和教学的双重责任下,充分发挥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1.抗疫知识传播与价值观引导相统一

教师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铸魂育人的同时,引导学生了解党和国家在抗疫过程中采取的重大抗疫举措,增强学生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让学生了解基本的抗疫常识,学习疫情防控的应急知识,加强对生命的敬畏之情,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2.抗疫责任意识与家国情怀相统一

世界是一个整体,日益开放的中国,与世界的联系愈来愈紧密,由此,教师应当将抗疫责任与家国情怀融合在一起,严格要求自己、遵守法律法规,保持课上课下、网上网下、生活内外政治思想的一致性。同时,引导学生将个人的前途与国家命运紧密相连,将个人价值融入到民族和国家价值中去实现,自觉弘扬社会主义主旋律,积极传递正能量。

3.理论引导与抗疫实践探索相统一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仅仅要在知识讲授中注重价值的引导,将政治与学理、建设与批判相统一;还应该注重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将灌输与启发、显性与隐性、理论与实践相统一。一方面,加强课程教学的思想性和理论性,在科学的思维和广博的视野中,让学生学习认识世界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另一方面,引导学生在中国与世界的比较中,在历史与现实中,在批判与鉴别中,纵横比较、明辨是非,了解现实社会与抗疫动态更新。

(二)讲好抗疫故事,增强教学感染力

高校通识课程思政是在课程中充分挖掘思政育人内容,嵌入思政育人元素,情感教学是其中很重要的形式。课程思政听上去是抽象的,实际操作却是具体的;单纯的知识传播是低效的,只有与知识相关、有理又有趣的课程内容,才能吸引、打动学生,让他们在课程中投入感情,引发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从而将抽象的理论知识赋予灵魂和意义。

1.抗疫故事与道德教育

大学通识教育的主要目标是培养遵守公共道德、遵守法律法规、热心公共事务,有独立思考和责任担当,对民族、文化、国家有归属感、认同感和社会责任感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讲好抗疫故事,以德育为先,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文化传统融入高校通识课程,必须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时代新人。

2.抗疫故事与生命教育

生命教育包括自然生命、社会生命和精神生命三个层次,高校通识课程教学要保持内容的鲜活,就必须拓展鲜活有生命力的教学内容,紧跟时代,在抗疫故事中对生命不断发现、挖掘、探索和反思,追寻幸福生活、理想和远方,涵养生命,让学生真心喜爱、终生受益。

3.抗疫故事与通识教育

通识教育包括大文、大理、大艺术(音乐、美术、雕塑、书法、电影、戏剧等艺术形式),注重对学生科学思维、人文思维、艺术思维的拓展,在课程中传播知识、传承文化、陶冶情感,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品味和精神,完善人格,加深对课程本质的思考。从不同角度、不同专题讲述抗疫故事,在通识教育中增强学生跨专业、跨学科的创造力和活力,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辩证思维、科学思维、媒介思维等等,从而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

(三)弘扬抗疫精神,显示中国力量

思政育人在于显性,以思政课程为主体;课程思政在于隐性,以知识传播为基础,从理论知识中找到与思政育人相关联的问题,在知识讲授的同时,实现价值观的引领,从而达成思政目标。抗疫精神是高校通识课程思政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对课程思政内涵的有力补充,正是在抗疫斗争中,全国人民勇敢地面对灾难,风雨同舟、众志成城、不畏艰险、顽强不屈,从而显示出中国精神、中国力量和中国担当。

1.弘扬抗疫精神,引导学生践行中国梦

面对疫情带来的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的严重威胁,全国人民团结一心,以坚定果敢的勇气和坚忍不拔的决心,共同战斗,在抗疫岗位和本职工作上做出了卓有成效的功绩。高校教师应该在通识教育中,将抗疫典型案例与课程教学结合起来,引导学生热爱自己的祖国,在优秀传统文化与抗疫精神的传承与发展中,用实际行动践行自己的理想和追求。

2.弘扬抗疫精神,培养学生战胜困难的勇气和力量

高校教师可以将抗疫志愿系列实践活动融入通识课程教材和课程教学,在多样化的互动中,引导学生自觉自主地、创造性地学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从而让学生在掌握扎实理论基础的前提下,具有独立思考、团结协作和社会担当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

3.弘扬抗疫精神,引导学生挑战自我,拥抱未来的不确定性

当今世界正处于大变局之中,疫情的发生进一步加剧了世界政治经济形势的严峻性和复杂性。国运兴衰,系于教育,未来有着无数种可能性,高校教师要时刻学习、充实自我,疏導学生心理,在疫情危机中主动迭代,勇于面对危机和挑战;引导学生加强对未来自然环境、社会环境的适应能力,提升未来职业胜任力,树立终生学习的理念。

高校通识教育教学的根本任务是立德树人,在疫情防控常态化情况下,广大高校教师更应该主动承担相应的社会责任与担当,一方面要学习抗疫先进典型,自我教育、自我完善、自我提升,从教书匠升级为教育家;另一方面要领会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强化使命担当,在教学岗位上传播抗疫知识、凝聚强大力量,弘扬抗疫精神,团结协作,结合时事与文化,在教学理念、教学形态和教学内容上创新课程思政的思路和方法。

三、在后疫情时代背景下,创新高校通识课程思政的教学形态

高等教育面临的挑战无处不在,新冠疫情的爆发颠覆了原有的教学模式和形态,改变了学习方式,加速了高校通识课程教学的数字化转型,在线教学、远程教育,开始成为高等教育的普遍形态。但这并不意味着将线下的教学内容和活动简单移植到线上,而是在思维方式和教学形态上重塑高等教育教学。

(一)创新后疫情时代的教学方式

抗疫期间的互联网+教育使得师生关系重构,学生将深度参与课程的建设,教师引导的课堂教学将从传统的线下教学更多的转变为线上教学或者是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构建打破时空界限的、学校与社会相结合联通教学空间。这要求教师不断去学习和更新自身知识体系,也要掌握必要的互联网知识和线上教学技巧。

作为中国教育领域的研究者和实践者,高校教师应聚焦和强化通识课程教学中跨学科贯通式的人才培养方式,借助课程思政对未来教育进行新的思考、尝试新的视角和方向,在文化价值引领的同时,增强学生面向未来识变、应变、求变的能力,扩充课程思政的内涵,改进常规的教学内容和教学形态,积极探索新的教学方式。

(二)创新后疫情时代的学习方式

互联网时代的到来让知识的获取变得非常便捷,知识信息的来源与交换方式更加丰富,从而从根本上改变学生的学习,使他们的学习时间、内容和方式更加灵活;自主学习将成为主要的学习形态,终身学习将引领学习的新潮流。抗疫期间的互联网+教育,让学校打破空间界限,在慕课、微课程的冲击下,教育资源大规模互联共享、全球性互联共享成为可能,以云端课堂为路径,优秀教师从网络上扩大影响,共同推动在线教育乃至整个教育行业的转型升级,构建更加开放的未来学校和未来教育。

高校教师应在人才培养的全过程强化学生自主学习、终身学习能力,深度融入大数据技术,打造教学大数据分析综合系统,包括面向教师的智慧教学辅助系统,面向学生的个性化学习环境和面向教务部门的教学管理决策平台,引导学生在复杂的知识体系中选取适合自己的内容并获得有效的学习效果。

四、以思想性为引领,创新高校通识课程思政的评价方式

通识课程是高校教育教学的基础元素,高质量的课程建设直接关系到复合型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成效。课程是高校师生情感联系的纽带,在通识课程教学改革的过程中,教师以思想性为引领,将学生对抗疫精神的理解融入到课程评价体系中,将理论知识的讲授与学生道德行为的提升相结合,才能培养出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一)将学生对抗疫知识的传播,融入课程思政的过程性评价

课程思政的核心是立德树人、铸魂育人,通识课程思政的过程性评价,考察的不仅仅是学生的思维发展和能力培养,更重要的是学生的品格养成。在疫情常态化防控的背景下,将学生对抗疫知识的了解和传播,融入到课程思政过程性考核评价中,有助于学生加强对现实社会生活的了解和融入。

(二)将学生对抗疫精神的弘扬,融入课程思政的能力检测性评价

“文以载道”,通识课程是高校教育教学重要的育人载体,思想性是课程评价的首要环节。课程思政不单单要考察教师授课的思想积淀、高度与深度,还要考察学生的综合能力,包括学生的学业评价、思想评价等等。课程思政的能力检测性评价以多元化的方式进行多样性呈现,在学生学习理论知识的基础上,还要考察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因此,在疫情常态化防控的背景下,学生对抗疫精神的弘扬也需融入到高校通识课程思政的综合评价体系中。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在全国抗击新冠肺炎疫情表彰大会上的讲话[N].新华社,2020-09-08.

[2]习近平.在统筹推进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工作部署会议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20-02-24(002).

[3]陈欣,黃芙蓉.师范专业通识课程思政育人路径创新研究[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20,(16):88-90.

作者简介:

陈欣,博士,湖北第二师范学院新闻与传播学院副教授。

猜你喜欢
抗疫精神课程思政
“抗疫精神”融入高校思政课线上教学改革的实践
抗疫精神融入大思政教育体系的路径研究
高校思政课讲好“中国抗疫故事”的 若干着力点
新时代抗疫精神: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硬核力量
用好“抗疫精神”打赢全面脱贫攻坚战
停课不停学之“疫情中的我”
基于OBE理念的航空医学课程思政教育改革探讨
学好质量管理,锻造品质人生
发挥专业特色 实施“课程思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