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下的中国故事对开展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的时代价值

2022-04-23 12:44张浚浩吴苑菁
广东教学报·教育综合 2022年43期
关键词:时代价值道德与法治初中

张浚浩 吴苑菁

【摘要】《道德与法治》是义务教育阶段的基础学科,是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重要组成部分。《道德与法治》课程对于引导学生培养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发挥着重要作用。理论联系实际是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生命线。若要开展好《道德与法治》课程,就要将思政小课堂和社会大课堂相结合。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为《道德与法治》课程带来了新契机,带来了鲜活素材,运用好疫情下的中国故事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政治认同感和国家认同感,形成制度自信,增强学生社会责任,培养正确的“三观”。

【关键词】疫情故事;初中《道德与法治》;时代价值

2020年初,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在中国和全球蔓延。这场战“疫”中,在党中央的正确指导下,我国各级政府精准施策,白衣天使勇担责任,解放军热血出征,普通人民群众积极配合,全国上下一心、众志成城,共同抗击新冠肺炎疫情。我国在疫情防控中取得阶段性胜利,在全球经济乏力情况下,率先实现经济的正增长。这些都是发生在学生身边的鲜活故事,是不可或缺的时政素材。结合《道德与法治》教材知识,师生从不同角度解读和剖析这些疫情故事,能够让学生把抽象的理论知识变成具体的情感体验,从而外化为自身的实际行动。笔者从平凡故事、中国制度和中国声音等角度分析疫情下的中国故事对开展《道德与法治》课程的时代价值。

一、讲述抗“疫”下的平凡故事,增强学生社会责任感,提高公共参与能力

在中国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当中,学生身边发生很多感动的平凡故事,既有钟南山院士逆行出征武汉和武汉人民牺牲自身利益积极配合国家安排这些“大事”,也有医护人员通过舞蹈欢送治愈病人这些“小事”。这些大小事都是教学过程中发人深思的鲜活素材,把握这些素材,能够把枯燥的理论变得立体。

例如,八年级上册总复习阶段,笔者运用了“钟南山院士出征武汉”的经历作为素材。学生课前收集关于钟南山院士的资料,包括他的成长经历、他出征武汉抗击疫情的情境,等等。学生通过课前收集资料能够充分了解钟南山院士的背景和经历,在课堂上利用故事分享会的环节与其他同学分享该故事。其他学生在听完钟南山院士的故事后,运用八年级上册的亲社会行为、承担社会责任、关爱他人、服务社会等知识对该时政信息进行分析和解读,增强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最后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畅所欲言,讨论钟南山院士的经历给青少年的启示。学生在讨论过程中,教师有意识地引导学生结合时代特点运用时政术语和课本语言谈做法。该环节的课堂活动,学生通过“分享-分析-共鸣”的情感体验,提高调动和运用知识能力、阐述和描述能力,增强自身的社会责任感,从而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能够让学生自主收集疫情中的平凡故事,并引导学生主动与教材中培养情感、维护集体利益、养成亲社会行为、做担当民族复兴的时代新人等知识有机结合。学生收集疫情故事的过程就是一个接受正能量熏陶的过程,是无形的、主动的。教师在课堂上帮助学生升华收集的素材,把鲜活的时政素材上升为系统的理论層面,充分发挥疫情中平凡故事的作用,让学生产生情感共鸣,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

二、分析抗“疫”下的中国制度,提高学生的政治认同感,形成制度自信

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各级国家机关部门精准施策,采取积极措施应对新冠肺炎疫情。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抗击新冠肺炎疫情表彰大会上强调:“我国社会主义制度具有非凡的组织动员能力、统筹协调能力、贯彻执行能力,能够充分发挥集中力量办大事、办难事、办急事的独特优势,这次抗疫斗争有力彰显了我国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的优越性。”基层党组织积极参与基层疫情防控、果断关闭离汉离鄂通道等一系列措施,充分体现了坚持党中央集中统一领导、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实行“全国一盘棋”等中国制度优势。

例如,在新授课八年级下册第一课第一框《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中,笔者运用了基层党员干部积极参与基层疫情防控工作的例子,课堂上通过图片和视频的方式展示党员干部指挥群众有序进行核酸检测和派发防疫物资的情境,引导学生得出“发挥党员干部先锋模范作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特征”“中国共产党的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等观点,增强学生对中国共产党的认同感。

在期末复习课中,笔者运用了广州在2021年5月新一轮疫情防控的素材,通过视频、文字、时间轴等形式呈现广州市委、市政府在此轮疫情防控的措施。学生能够通过提取有效信息,调动和运用中国共产党、人民政府、国家尊重和保障人权等知识,解读和分析材料,提高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增强政治认同和公共参与的核心素养。

由于初中阶段的学生缺乏理论知识和生活经历,我国的制度优势对于他们来说是难以理解的,如果仅仅简单讲解课本知识会导致照本宣科不能达到预设的教学目标。疫情之下,我国各级国家机关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采取有效的应对措施,这是学生能真实感受和体会的。用好这些鲜活的素材能够把教材知识“活起来”,能够帮助学生理解艰涩的理论知识,引导学生通过素材构建知识体系,从而在解读和分析时政资料中增强政治认同,形成制度自信。

三、传播抗“疫”下的中国声音,增强国家认同感,形成正确的全球观

新冠肺炎疫情在全球蔓延,全球经济处于衰退的局面,但是由于中国反应迅速,采取积极措施,中国境内疫情得到有效控制,经济率先实现正增长。其次,中国积极作为有担当,贯彻落实人类命运共同体,为其他国家捐赠防疫物资,开展疫苗生产合作,等等。中国的这些行动在国际上也引起了回响,课堂上运用这些国际新闻,有利于拓宽学生的视野,培养学生正确的大局观和全球观。

在新授课七年级下册《共奏和谐乐章》中,笔者运用中国为其它国家援助防疫物资的新闻,引导学生在真实情境中思考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的关系,辩证处理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发生的冲突。七年级的学生一般只关注其自身与周围同学之间的关系,适当运用这些国际新闻可以拓宽学生的视野,学会从自身出发思考个体对社会、国家甚至世界的作用。

又例如,在九年级下册《与世界紧相连-中国担当》中,学生自主收集在国际舞台中中国疫情防控的事例,在课堂中通过视频和图片呈现,让学生了解到中国不仅是在国内积极担当、精准施策,还在国际舞台上有所作为,贯彻人类命运共同体。学生通过收集信息,感受中国在世界舞台的作为,理解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深刻含义,树立正确的全球观。

初中阶段的学生较多关注国内新闻,时政接触面较窄。九年级下册要求学生理解国际舞台上的中国,需要引导学生从关注国情国策走向关注国际地位。而突然起来的新冠肺炎疫情,为开展该部分的教学提供了新契机,利用这些素材师生共建真实教学情境,能够拓宽学生的视野,增强对国家的自信,形成正确全球观。

综上所述,新冠肺炎疫情对于中国乃是全球都是一个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抗击新冠肺炎疫情是中国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检验。中国抗“疫”故事既体现了中国人民的责任与担当,也展示了中国制度的优越性。把社会大课堂引进思政小课堂,让思政小课堂走进社会大课堂,充分挖掘疫情下的中国故事,有利于拓展学生思维,延伸《道德与法治》课程,对于培养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发挥重要作用,能够帮助学生内化理论知识,外化为自身行为。

参考文献:

[1]邹磊.讲好中国故事实现共赢发展[J].国资报告,2019(2).

[2]赵雨英,逯保乐,周晗菲.战“疫”凸显优势,坚定制度自信[J].决策探索, 2020(6).

[3]李倩楠.“讲好中国故事”的研究综述与未来展望[J].克拉玛依学刊,2020(6).

[4]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M].外文出版社,2020.

[5]叶雁燕.以人为本,德育为先——论初中道德与法治课高效课堂的构建[J].新课程(中学),2019(5).

[6]黎细玲.如何在道德与法治课堂中创设生活化教学情境[J].考试周刊,2019(22).

责任编辑  陈  洋

猜你喜欢
时代价值道德与法治初中
苏教·中图版《道德与法治》小学低年级教材解读
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的时代价值、核心思想与哲学意蕴
论亚里士多德的中庸正义观及其时代价值
抗大思想文化建设的时代价值探析
法治中国视域下大学生法律素养的培育
初中物理“问题—发现”式课堂的实践与思考
共情教学模式在科学课堂的构建与实施研究
计算机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研究
素质教育背景下初中教学管理目标研究
中小学推出《道德与法治》课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