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医学生共情能力、同伴关系满意度与抑郁的关系分析

2022-04-27 13:16石嫣倪圆圆冀璇罗红杨慧杜沂倩平卫伟
中国社会医学杂志 2022年2期
关键词:共情医学院校同伴

石嫣, 倪圆圆, 冀璇, 罗红, 杨慧, 杜沂倩, 平卫伟

临床医学生作为大学生中的特殊群体,在面对理论知识和专业技术双重压力的情况下,其进入临床实习后,更容易受角色改变、医患关系等各种矛盾的影响,进而导致各种心理问题的产生,其中,抑郁是最主要的表现[1]。提高其心理健康水平,预防可能出现的心理问题尤为重要。共情是一种感受和理解他人情感的能力,是心理健康的保护性因子,也是个体间建立积极关系的关键要素之一[2]。有研究发现,高共情个体对抑郁有更为积极的态度[3],而同伴关系也与共情存在关联[4]。但共情、感知同伴支持及抑郁之间的具体关系目前还没有解释研究。为此,本研究以医学院校临床医学生为研究对象,进一步探讨共情、同伴关系及抑郁三者间的关系,进而为医学生心理健康的预防和干预提供依据,为医学院校医学人文教育提供方向,为和谐的医患关系构建奠定基础。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采用整群抽样的方法,抽取某医学院校临床医学专业大一至大五年级的本科学生为研究对象,于2020年3月15—18日以电子版形式发放问卷进行调查。收回问卷600份,剔除无效问卷42份,有效问卷558份,有效回收率93.0%。

1.2 研究工具

①一般情况问卷调查:内容包括性别、年级、专业、生源地、实习时长、学习压力等。②人际反应指针量表(Interpersonal Reactivity Index-C,IRI-C):用于测评共情能力,由戎幸等[5]编制,包括观点采择、个人痛苦、想象力和共情性关心4个维度,共计22个条目,“不恰当” “有一点恰当” “还算恰当” “恰当” “很恰当”每条目分别得0~4分,总分在0~88分之间,得分越高,共情能力越好,Cronbach'sα为0.80。③同伴关系满意度量表:由魏运华[6]修订,采用Likert 5级评分法,从“完全不符合”到“完全符合”分别得1~5分,共20个条目,总分在20~100分之间,分数越高,满意度越高,Cronbach'sα为0.89。④抑郁自评量表(Self-rating Depression Scale,SDS)[7]:采用Likert 4级评分法,共20个条目,依据评分标准,将各条目得分相加乘以1.25即为抑郁总得分,≥53分认定为有抑郁症状,该量表内部一致性满意,奇偶数条目分半相关性为0.73和0.92。

1.3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24.0建立数据库,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描述,对不同特征医学生共情能力、同伴关系满意度及抑郁的得分情况进行t检验或方差分析,两两比较采用LSD检验,对共情能力、同伴关系满意度及抑郁的关系采用Pearson相关分析,用AMOS 21.0构建结构方程模型探究三者间的关系,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调查对象基本情况

558名临床医学生中,女生451人(80.8%)、男生107人(19.2%);大一59人(10.6%)、大二175人(31.4%)、大三212人(38.0%)、大四57人(10.2%)、大五55人(9.9%);没有实习经历的288人(51.6%)、实习经历<3个月50人(9.0%)、实习3~<7个月26人(4.7%)、实习7~<12个月187人(33.5%)、≥12个月7人(1.3%);学习压力程度为有很大压力的有71人(12.7%)、有较大压力的303人(54.3%)、一般的166人(29.7%)、没有压力18人(3.2%)。

2.2 不同特征临床医学生共情能力、抑郁及同伴关系满意度情况

本次调查的临床医学生共情能力得分(50.34±8.51)分,同伴关系满意度得分(67.96±9.71)分,抑郁得分(50.98±8.07)分,有抑郁症状的学生234人,患病率为41.9%。

不同年级的临床医学生在共情能力、抑郁及同伴关系满意度得分上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LSD检验可知,高年级共情能力得分低于低年级;不同实习时长的临床医学生在共情能力、同伴关系满意度得分上,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LSD检验可知,实习时长为3~<7个月的同伴关系满意度最高;学习压力程度不同的临床医学生在共情能力、抑郁及同伴关系满意度得分上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LSD检验可知,没有压力的临床医学生共情能力、同伴关系满意度得分最低,压力大的临床医学生抑郁症状明显。见表1。

表1 不同特征临床医学生共情能力、抑郁及同伴关系满意度得分情况

表1 (续)

2.3 共情能力、抑郁及同伴关系满意度的相关性

将共情能力以及抑郁、同伴关系满意度得分进行相关性分析可知,共情能力与同伴关系满意度呈正相关(r=0.307,P<0.01),与抑郁呈负相关(r=-0.396,P<0.01)。见表2。

表2 共情能力与同伴关系满意度、抑郁相关性矩阵

2.4 同伴关系满意度在共情能力与抑郁间的中介效应分析

由表2可知,临床医学生在共情能力、抑郁及同伴关系满意度两两间显著相关,为检验同伴关系满意度在共情能力及抑郁间的中介作用,以共情能力为自变量,抑郁为因变量,同伴关系满意度为中介变量通过AMOS构建检验模型。由模型拟合结果可知,χ2/df=1.022、NFI=0.998、AGFI=0.991、RMSEA=0.006,模型拟合度较好。

共情能力对同伴关系满意度、抑郁的路径系数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r=0.363,-0.283,P<0.01),同伴关系满意度对抑郁的路径系数差异有统计学意义(r=-0.256,P<0.01)。共情能力对抑郁的直接效应值为-0.283,共情能力通过同伴关系满意度对抑郁产生影响,中介效应值为-0.093,总效应值为-0.376,中介效应占总效应的24.7%。见图1。

3 讨论

3.1 共情对临床医学生同伴关系起促进作用,对抑郁起缓冲作用

本研究结果显示,临床医学生共情能力得分(50.34±8.51)分,处于中等水平,稍低于宋咪等[8]和李青文对地方大学生研究结果;同伴关系满意度得分(67.96±9.71)分,也处于中等水平,稍高于巫金根和陈雅莉[10]的研究结果。共情是提高个体的人际关系质量的关键,是保持高质量同伴关系的重要因素之一[11]。研究发现,共情能力与同伴关系满意度呈正相关,与抑郁呈负相关,这与国内外相关学者研究结果一致[12-13]。说明高共情的个体对自身感知的同伴关系满意度越高,也进一步验证了高共情的个体发生抑郁的可能性较小。可见,共情能力的提升是实现心理健康的渠道之一,共情是构建良好医患关系的关键[14],培养临床医学生的共情能力至关重要。分析结果发现,高年级的医学生共情能力较低,与Park等[15]研究一致,这提示医学院校要将医学人文教育贯穿于医学生学习的各个阶段,尤其是高年级,在注重人文课程开设等显性教育的基础上,更要注重临床医学生的隐性教育,如通过开展医患关系论坛、医学誓言宣誓等途径加强临床医学生共情能力的培养,使其能将人文知识内化于心并外化于行[16]。此外,医院带教教师要关注高年级临床医学生的内在思想,站在患者、学生的角度分析和解决问题,进而潜移默化地引导和规范其医疗行为。

3.2 良好的同伴关系能改善临床医学生的抑郁症状

同伴关系是同龄人或心理发展水平相当的个体间在交往过程中建立起来的一种人际关系[17]。良好的同伴关系是提升个体心理健康水平的重要因素之一。本次研究中,临床医学生抑郁症的患病率为41.9%,同伴关系满意度与抑郁呈负相关,与Zhou等[18]研究结果一致,说明临床医学生对同伴关系满意度越高,感受到来自同伴的关注和支持越高,得到的情感性和实际性支持越多,越能减少抑郁的发生。同伴关系对抑郁症状有预测作用,高质量的同伴关系对抑郁症状的保护作用更强。经分析可知,高年级、实习时间较长及学习压力较重的临床医学生同伴关系满意度较高,这与王泽博[19]研究结果相似,原因可能是其在校学习时间较长,与同伴在课堂、医院等环境中接触较为频繁,更容易建立良好的同伴友谊。这提示医学院校要给予低年级临床医学生更多的关注和支持,创造更多交流互动的机会,此外,这一阶段的学生要注重自身和谐人际关系的构建,积极加强同伴间的交往,进而提升领悟同伴支持的能力。

3.3 同伴关系满意度在临床医学生共情能力与抑郁间起部分中介作用

临床医学生共情能力越强,同伴关系满意度越高,其感知的同伴支持越多,越能改善抑郁的症状。经中介效应分析得出,共情能力通过感知同伴关系支持这一路径预测临床医学生抑郁症状,同伴关系起部分中介的作用,且同伴关系满意度占共情能力对抑郁效应的24.7%,不仅验证了假设,也拓展了已有的研究结论。说明共情既直接影响临床医学生的抑郁现状,又通过同伴关系满意度间接对抑郁产生影响。高共情的个体在人际交往中更容易得到他人的支持,同伴关系越融洽,心理健康状况越好[20],这也进一步表明,加强临床医学生共情能力的培养可能会进一步提升其对同伴支持的感知能力,进而减少抑郁症状的发生。

基于此,医学院校在临床医学生心理健康的预防与干预中,要注重内外保护性因素的提升,注重临床医学生共情能力的培养,加强其对领悟同伴支持能力的干预,进而提升其心理健康水平,缓解抑郁的发生。

猜你喜欢
共情医学院校同伴
微课教学模式在医学院校健美操课程中的实践研究
共情疲劳
发现高潜人才:共情与谦卑
云南省某医学院校学生健康素养调查与分析
专题·同伴互助学习
共识 共进 共情 共学:让“沟通之花”绽放
新医科背景下医学院校图书馆阅读推广工作实践研究
云南省医学院校大学生健康生活方式及其影响因素
人们为什么不想感同身受
寻找失散的同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