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维度创新 推动优秀传统文化的融合传播
——以江苏广播二十四节气文化传播为例

2022-05-05 08:36
中国广播 2022年6期
关键词:芒种国宝节气

☉ 陈 婷

一直以来,全国广播媒体利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推出了许多优秀的创新产品,而二十四节气是被采用得最广泛的题材之一,究其原因,是相关作品中的丰富内涵、创新表达、审美元素等契合了当下人们的日常生活和文化情趣。

广播是以声音见长的媒介,在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上,有长期的探索和独特的表达。随着移动互联网和新媒体的不断发展,广播在融合传播环境中逐渐进化成为新型广播媒体,新广播打破了传统意义上“听”的界限,在表达方式、传播渠道、融合手段以及认同方式上推陈出新,由此,新广播在传承与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上有了更多元的思维空间和创新呈现。江苏省广播电视台各频率(以下称江苏广播)创造性地运用新理念、新表达,全方位、立体化传播二十四节气文化,力图使二十四节气的文化内涵“活起来”。本文以江苏广播原创系列作品为例,探讨其在二十四节气文化的融合传播中如何进行多维度创新,实现优秀传统文化与新型主流媒体的融合,促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高质量呈现,并得到更加有效的传播。

一、创新表达方式,深入解读优秀传统文化背后的精神内核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涵着中华民族世世代代在生产生活中形成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其思想精华已经内化为中国人独特的行为习惯和思维方式。在新的媒介生态中,推动优秀传统文化的融合传播,既要形式新颖、生动活泼,又要挖掘精神内涵,按照时代的新变化,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加以补充、拓展、完善,增强其影响力和感召力,实现优秀传统文化在形式与内容上的创新性发展。

二十四节气是中华民族充满智慧的祖先和自然相互感应产生的特定节令。江苏新闻广播在官方微信公众号推出的原创二十四节气故事新编《岁时歌》,以精美的图文配以优质音频的形式,通过广播主持人动人的讲述,重塑了现代人和古老仪式之间的美好情缘,赋予二十四节气新时代的生命力。例如《岁时歌》中的《举身投河之后,叫芒种的少年进了天堂》,讲述了二十四节气的第九个节气——芒种。芒种在农耕上有着相当重要的意义,这个时节正是南方种稻与北方收麦之时,民谚“芒种不种,再种无用”说的就是这个道理。该篇充分结合节气的气候特点,把芒种人格化,由节气化身成了一个坚韧不拔的少年。故事叙述了少年芒种眼见父亲和乡亲们辛苦耕种的麦子因缺水而丰收无望,毅然踏上了寻找降雨方法的艰难旅程。最终,在芒种节气到来之时,乡亲们等来了苦盼多日的降水,庄稼得以滋养,而那个叫芒种的少年却再也没有归来。

二十四节气是中华文化的鲜明标识,承载着华夏文明生生不息的基因密码,彰显着中华民族的思想智慧和精神追求。《岁时歌》中,一年二十四节气,像那个少年的名字“芒种”一样,每个节气都有一个充满诗意的名字、一段富有传奇的故事。看似是带有神话色彩的传说,却是对新时代青年人拼搏、顽强、坚毅、果敢的独特气质和精神的歌颂与赞美。给予二十四节气生命气息,并赋予强大的精神内核,正是让优秀传统文化“活起来”的创新表达。

二、创新传承路径,实现优秀传统文化和流行元素的跨界合作

流行音乐具有通俗性、直观性、娱乐性及贴近性的显著特征,将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流行音乐,可以借助流行音乐的社会影响力,为优秀传统文化发展及传承提供一个创新路径,提升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效果。2022年3月,江苏音乐广播推出以国潮为风格特色的二十四节气融合宣传企划项目,将原创歌词、国风说唱和短视频相结合,通过广播和互联网实现多维度传播,以年轻人喜闻乐见的方式分享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二十四节气的深厚底蕴和唯美意境。

通过原创的说唱歌词,搭配适宜的伴奏,结合童谣古诗、国风潮流等元素,在视觉和听觉上更具欣赏性和互联网传播力。如春分节气唱的是:“春想衣裳花想容,春风拂槛露华浓。看天上云卷云舒,望窗外绿意渐浓。那是一个春风拂面的傍晚,爷爷带我在玄武湖畔的柳树下,我说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春分节气中的“分”,意思是一半,这一天昼夜平分、寒暑平衡。春分后,气候温和,阳光明媚,是迎春花、桃花、梅花、樱花、杜鹃花等众多鲜花绽放的时节。江苏音乐广播的春分节气主题短视频中选择了李白的《清平调·其一》和贺知章的《咏柳》,以国风说唱串联起来,旋律悠扬、节奏动感,颇有古人从书画中“穿越”到现在的感觉。

在“小满”和“芒种”主题节气短视频中,形式上的创新更加凸显出节气与当下生活的密切关联。短视频中,飘逸而灵动的国风海报给二十四节气增添了潮流韵味,同时,视频还十分巧妙地把芒种节气和紧随其后的高考结合起来,主持人勉励莘莘学子:“十年寒窗,奋力迎战;芒有所获,种有所得。” 把原本用于农事的节气与现实中年轻人的成长联系起来,增添了二十四节气和当下生活的契合度。该短视频在江苏音乐广播视频号和官方微信公众号同时推出,被听众和网友称之为“古风新貌的宝藏神曲”。传统文化与流行元素的跨界合作,让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路径更加多元化。

三、创新传播渠道,实现优秀传统文化的立体化传播

广播媒体在传播优秀传统文化的过程中要勇于突破自身媒体的限制,对优秀传统文化内容进行创造性转化。“‘创造性转化’就是把以往的媒介形式的传统文化内容,‘创造转化’为新媒体文化,使传统文化内容具备新媒体文化传播的特点,尤其是新媒体文化的传播优势。”①2022年1月,江苏交通广播网推出了全新的新媒体互动产品《国宝日历》,这是一个结合广播节目、新媒体产品、线下活动以及电子和实体出版物的综合性融媒体产品。《国宝日历》上线的“国宝”是现存于北京故宫博物院、由隋朝画家展子虔创作的《游春图》,描绘的是江南二月桃杏争艳时、人们春游踏青的情景,用一幅国宝书画来展现杏桃绽开、绿草如茵、水波粼粼、春风荡漾的春分时节景象。

把声音发挥到极致,是广播媒体独特的优势,但只有声音作为传播介质仍然是不够的,《国宝日历》把原本深藏于博物馆中的珍贵文物用声音、文字、图片等多种传播形态呈现在受众面前,运用二维码图片识别功能进入小程序后,听众便可以边听、边看、边浏览。在“立夏”节气的产品中,一件“国宝”——明万历年间的《杂花图卷》仿佛让人置身花海,此时的主持人和听众就是“时光探宝人”,一起去发现这件明代书画的前世今生,沉浸式探寻明朝衣食住行与节气相关的生活细节,了解文物所承载的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同时,受众还可以在产品主页通过扫码加入交流群,和主持人、编辑以及其他网友一同交流国宝故事,分享收听感受。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热爱,使得很多网友在这里成为了国宝的爱好者、优秀传统文化的守护者。《国宝日历》实现了可听、可读、可视、可互动的多媒体协同的立体化传播。

四、创新个性化融合手段,让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更聚人气

群众参与性强、受众面广的文化活动是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有效载体。活动,是传承发展优秀传统文化的生命力所在。②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要创新个性化融合手段,准确把握人们的精神文化需求,将对优秀传统文化的思考真正融入群众活动中,传递真善美,弘扬正能量,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得到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江苏文艺广播推出的“二十四节气推广大使”评选活动,通过江苏广播互动平台大蓝鲸客户端进行网络票选,生动益智的H5 页面让听众只要扫二维码就可以观看、收听。最终,“二十四节气推广大使”的揭晓以盛大的现场活动展示进行,在全省很多学校和孩子们中掀起了崇尚国学的热潮。“二十四节气推广大使”评选活动满足个性化需求和价值实现,使听众和网友直接融入传播活动中,他们不再仅仅是参与者,而且是优秀传统文化的真实传播者,让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更有个性,更聚人气。

2022年5月,江苏音乐广播推出招募“童声小主播”活动,邀请少年儿童参与录制“二十四节气国风说唱”,并择优选出年度“节气宝宝”。当稚嫩的童声吟诵起唐代诗人杜牧“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的诗句时,广播运用声音对古诗词进行了场景的延展,赋予二十四节气文化更为广阔的想象空间,让青少年更近距离地亲近优秀传统文化,进一步推动了优秀传统文化的融合传播。

五、创新认同方式,让优秀传统文化融入百姓生活当中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要实现良好的传播效果,需注重受众的认同感和体验感,突出传播场景的贴近性。二十四节气体现了中国人尊重自然、顺应自然规律和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彰显了中国人对宇宙和自然界认知的独特性及其实践活动的丰富性,在当代中国人的生活中具有多方面的文化意义和社会功能,因此也越来越受到大众的关注。2022年2月,江苏健康广播从农历虎年的第一个节气“立春”开始,推出了融媒体短视频产品《二十四节气话健康》,其中,“二十四节气与人的关系”将节气和饮食、养生、保健等内容结合起来,将二十四节气融入中老年人的日常生活之中。如在《立春》一篇中,主持人这样说道:“立春后,虽然气温开始上升,还是要遵循春捂秋冻,下肢要穿多一点,保暖一点。春季是肝旺之时,此时养肝护肝正当时。怒则伤肝……”引导受众跟随节气生活,根据不同节气阐释养生观点,通过养精神、调饮食、练形体达到强身益寿的目的。让优秀传统文化进入人们日常的穿衣、饮食、锻炼等生活场景,在潜移默化中实现了人们对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在现代与传统的碰撞中,受众通过切身感受,体验中华文化独有的乐趣与美好,让寻常生活更加有趣,让有限的生命历程体验更加丰盈。只有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现实生活密切联系起来,传统文化才会变得具体可感、有血有肉,我们的传播才更有效果,优秀传统文化才更有生命力。

猜你喜欢
芒种国宝节气
“国宝”竞拍会
漫话国宝
芒种
二十四节气之芒种·夏至
泽草所生,种之芒种
24节气
24节气
24节气一小满
24节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