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韵杭州 中国气派

2022-05-07 01:21韩一丹楼玮玥
杭州 2022年7期
关键词:杭州文化

韩一丹 楼玮玥

国学大师陈寅恪认为:“华夏民族之文化,历数千载之演进,造极于赵宋之世。”宋之韵,凝聚了日常生活的物质之韵、生产技术的匠心之韵、社会治理的秩序之韵、发明创造的智慧之韵、学术思想的思辨之韵和文学艺术的审美之韵。宋之韵,小可精致入文,大可进取卫国;雅者赏其质,俗者乐其澜。对于杭州这座古都而言,经过数百年的积淀和传承,宋韵已形成一种“基因”,融化为城市精神和生活美学,是具有中国气派和浙江辨识度的重要文化标识。

宋韵之“义”

文艺复兴在人类文明历史中一直保有着不朽的地位,在这一时期,涌现出达·芬奇、米开朗基罗、但丁、蒙田等一大批具有革命意味和浪漫色彩的杰出之士,他们丰富的创造力对欧洲文学、绘画、建筑等方面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这一时期,大批农民来到城市生活,商业活动逐渐流行,城市规模迅速扩大,从而推动了佛罗伦萨等城市的崛起。

而在中华文明五千年长河中,有这样一个黄金时代,在文学、艺术、科技等方面都放射出灿烂夺目的光芒,被研究亚洲史的著名学者宫崎市定誉为“东方文艺复兴的时代”,那就是宋代。

宋是一个文明活跃的时代。宋词自成一格、灵活纤巧,婉约派、豪放派两大风格流派交相辉映,塑造了凝结情感的极美意境。国画大师黄宾虹曾说:“唐画如面,宋画如酒,元画以下,渐如酒之加水。”宋画以写实见长,简约、含蓄、轻柔,无论是山水、人物、花鸟,皆在审美追求中轻叩生命的价值。“括天下之美,藏古今之胜”,以园林为代表的宋代建筑,显于形而隐于境,形成了独特的东方意蘊和江南意趣。据统计,在宋、金、元时期共有55位著名的科学家和技术专家,他们在当时世界达到了一流水准,将社会生产力推向了时代巅峰。

宋是一个思想开放的时代。虽然国土狭小,但统治者采取开明开放的国策。宋的北面是辽、金,西面是西夏,西南是大理国,路上丝绸之路阻塞不通,但海上丝绸之路畅通无阻,先后在广州、杭州、温州等地设立市舶司,一直进行着欣欣向荣的海外贸易,与宋进行贸易的国家和地区有近60个,丝绸、茶叶、瓷器等成为国际性商品。同时,宋代打破了坊制,出现了作为文化母体的商业都市,市内店铺自由买卖,民间贸易异常兴盛。平民阶层可以依靠商业致富,也可以通过苦读成为知识分子从而被选拔为官吏,实现“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的人生理想。作为社会精英的士大夫阶层由此崛起,他们既是国家政治的直接参与者,又是文化艺术的创造者、传承者。

两宋一朝,一脉宋韵。宋室南渡后,杭州作为南宋都城长达138年,作为国家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成为当时世界一线城市。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宋韵文化启于北宋而盛于南宋,凝聚为一个时代的独特气质和风尚。中国宋史研究会会长包伟民认为,直到今天,人们的审美观和价值取向仍然受到宋韵的深刻影响。

千年宋韵文化是浙江最具标志性的文化名片,解码南宋文化基因,传承创新宋韵文化,将其全面融入公共文化体系,重现“风雅处处是平常”的生活美学,使之成为引领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的强大精神动力,对于浙江打造新时代文化高地有着重要的作用。

宋韵之“形”

宋代刻书,字大如钱,墨光似漆,书质精良,传千年而不坏,明清时就有“一页宋版一两金”的说法,素来被历代藏书家视为珍宝。一部宋刻本《新刊名臣碑传琬琰之集》,收录了宋代历朝名臣的传记254篇,展现了宋代“国朝人物之盛”,是浙江省图书馆的镇馆之宝。

杨万里有诗“路旁野店两三家,清晓无汤况有茶。道是渠侬不好事,青瓷瓶插紫薇花”,宋代连路边小店都以插花为装饰,瓷瓶更为插花的雅器。一只南宋龙泉青瓷凤耳瓶,器型优美,胎质精良,粉青釉凝厚如玉,完美诠释了“青如玉、明如镜、声如磬”的独特风格,是浙江省博物馆的镇馆之宝。

宋代服饰看似朴素,却蕴藏玄机。宋代缫丝与纺织工艺高度发展,南宋画家楼璹所作《耕织图》中的提花机是世界最早的结构完整的提花机。图案多采用组织规整、沉静淡雅的写生花和遍地锦纹,成为色彩复杂的工艺品。一件南宋紫褐色罗印金彩绘花边单衣,轻柔飘逸,精美异常,正如陆游诗云“举止若无,裁以为衣,真若烟雾”,是中国丝绸博物馆的镇馆之宝。

走进各大博物馆、图书馆,我们从宋人们用过的物件中,寻找他们生活过的痕迹,感受宋韵的绝代风华。而在杭州的山水之间,宋韵的过去与现在,比比皆是。

“烟柳画桥,风帘翠幕”,“夹株杨柳夹株桃”的“苏堤春晓”是南宋“西湖十景”之首、世界游客的“桃花源”。在苏堤南入口,苏东坡文化公园全新亮相,沿着冰梅老石板铺装的蜿蜒园路移步缓行,西湖风光一步一景。压堤桥西缘题刻“苏堤春晓”景名的御碑是清康熙御书所立,背面、侧面都刻有乾隆御题诗词。三贤堂、诗词廊、园林小品,市民游客不知不觉沉浸于宋韵氛围之中。

凤凰山枕江倚湖,有近600年的隋唐州治、吴越王宫和北宋州治基础。宋室南渡后,经过南宋各代帝王的精心营造,这座方圆九里、独具匠心的皇城犹如璀璨明珠极尽繁华。如今,在这块杭州和宋“交织”最密集、最浓郁的区域,依然可以找到许多真切的存在——上城区少年军校总校门口“临安城遗址”石碑所在,曾是南宋皇宫南门丽正门;在凤凰山脚路与万松岭路交叉口,可以找到皇宫北门和宁门的遗迹;在凤凰山和将台山相交处的圣果寺遗址,有宋高宗赵构手书“忠实”二字的摩崖石刻;山道边石刻“凤山”二字,为南宋淳熙十四年王大通所书;西面的月岩,曾是南宋皇城的御花园……经过几十年的研究发掘、考古探测以及近年来实施的以德寿宫遗址保护展示暨南宋博物院建设为代表的南宋皇城大遗址综合保护工程,杭州已有南宋太庙、三省六部、严官巷和中山中路南宋御街、南宋恭圣烈皇后宅、南宋临安府衙、南宋钱塘门和朝天门、老虎洞南宋官窑址和郊坛下南宋官窑等丰富成果。

此外,由于南宋皇城地表建筑几近全无,遗址深埋地下,杭州正通过考古等多方力量全面科学复原包括皇城在内的南宋临安城的数字模型。目前,宋六陵一号陵通过多年的考古发掘,上宫已完成纸面复原,即将进入数字化“复原”。“宋六陵建筑规制基本一致,只要复原其中一个陵园,意味着其他陵园也有可能一样复原。”浙江文物考古研究所副所长郑嘉励表示。

2021年8月,浙江省委文化工作会议提出实施宋韵文化传世工程,形成宋韵文化挖掘、保护、提升、研究、传承的工作体系。从本地的宋代历史文化资源中提炼出具有标识度、符合时代精神并提升民众生活品质的元素,有序地推进有遗址,有展示,可见、可感、可传承的宋韵传统文化的建设,为实现文化共富、精神富有注入来自历史的智慧和力量。

宋韵之“音”

《2022中国诗词大会》决赛舞台上,民间出题人韩喆明以点茶方式出题,只见他以茶勺作笔,以茶膏为墨,或轻点、或勾勒、或晕染,瞬息间一幅水墨丹青呈现于茶汤之上,远山、轻舟、渔翁栩栩如生,引得不少观众赞叹。

40岁的韩喆明毕业于中国美术学院,是一位宋代茶文化研究者。6年间,他在茶汤上勾勒出200多幅画作,而这些画作并非“复刻”宋代点茶技艺,而是在研究大量宋代茶书的基础上,将宋代绘画与茶文化结合。许多人通过他的作品开始对宋代茶文化和美学产生兴趣,进而更深入地探究中华文化的精神意趣。从借力新媒体平台,到参与录制电视节目,再到开设课程和讲座,韩喆明不遗余力地推广着宋文化:“我所做的事情,就是为大家打开一扇宋韵之门。”

“韵”字最早与琴音有关,意为停止拨弦后的余音。宋韵之“音”,更在于传播。国家一级编导、文化部对外文化交流专家罗可歌认为,一方面,要多方协同打造立体宣传矩阵,为宋韵文化推广搭建“戏台”;另一方面,立足杭州文创产业优势,开发宋韵文化超级IP并推向国际。

近年来,杭州打造了一批以“宋韵文化节”为代表的具有全国乃至国际影响力的宋韵文化品牌,创作了一批宋韵主题文艺精品,推进了一批成体系、有价值的宋韵文化研究成果,开发了一批独具特色的宋韵文化印记和文旅项目,让宋韵文化可感知、可触摸、可体验、可分享。

当前,正处在举办亚运会的重要窗口期,杭州以宋韵赋能亚运,掀起了一场双“YUN”合璧的浪潮。2月21日,杭州2022年亚运会倒计时200天,一场宋“潮”运动会在西子湖畔举行,球员们身着宋代服装,为观众们呈现了一场精彩有趣的宋朝蹴鞠大赛。穿越而来的宋朝“皇帝”也来到现场,和“大臣们”一起观看比赛,与游客热情互动。

清丽的水墨山水,灵动的花鸟鱼虫,醒目的亚运会标,走过杭州西溪路521号附近的路人,都会忍不住驻足欣赏这面焕然一新的外立墙。墙体白天是常规彩绘,到了夜晚又会呈现出动态投影的动画效果,还原宋代的街貌风情,科技感十足。西湖区古荡街道成立了迎亚运工作专班,组建“彩绘项目组”,历时半个月,以14幅精美的宋韵彩绘提升了西溪路的颜值。

今年8月之前,杭州全城将塑造一派“宋韵钱塘”的人文环境,亚运会将为宋韵文化的国际交流与传播提供重要舞臺。市城管局相关负责人介绍,除了通过整修沿街立面、色彩协调、增加艺术装置布点,还将增加户外广告设施,播放亚运公益宣传广告,体现亚运特色和宋韵文化。

当起源于西方文明的奥林匹克精神与这座东方古城的宋韵魅力相遇,将织就出令人想象不到的瑰丽画卷。

猜你喜欢
杭州文化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杭州复工复产进行时
杭州龙井茶园
杭州西湖春色
谁远谁近?
杭州旧影
传承 民族 文化
什么是文化
杭州特产
融入文化教“犹豫”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