衡水市农村气象防灾减灾管理体系建设初步分析

2022-05-07 01:48李月英陈克敏国文哲刘珊珊
智慧农业导刊 2022年8期
关键词:信息员衡水市衡水

李月英,陈克敏,张 健,国文哲,刘珊珊

(1.衡水市气象局,河北 衡水 053000;2.武强县气象局,河北 武强 053300)

衡水市地处黑龙港流域,地方经济以农业为主,很大程度上依赖天气气候。农业生产面临高温、干旱、低温冻害等诸多气象灾害。据民政部门统计,气象灾害造成的年度直接经济损失平均10.2亿元,占到GDP总量的1%左右。而农村气象灾害防御水平整体不高,是气象防灾减灾的明显短板[1]。

“三农”问题关系到国民素质、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因此,立足衡水,做好农业气象灾害防御工作,研究农村气象灾害管理体系建设,提高农民防灾意识,对助力乡村振兴、减轻农业气象灾害损失具有现实意义。

1 衡水市主要农业气象灾害

农业气象灾害是指作物在生长发育过程中因达不到必要的气象条件而造成作物减产或绝收的自然现象[2]。衡水市地处中纬度欧亚大陆的东岸,属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其特点是四季分明,冷暖干湿差异较大,其中冬季干寒少雪,春季干寒多风增温快,夏季高温高湿、降水集中,秋季多秋高气爽天气。当地小麦农业气象灾害主要有干旱、倒春寒、干热风,玉米农业气象灾害主要有高温、大风、渍涝、卡脖旱,棉花农业气象灾害主要有冰雹、连阴雨,果树有冰雹、大风、低温冻害,设施农业有大风、低温寡照等。

1.1 小麦生长发育过程中的主要气象灾害

1.1.1 干旱

衡水市秋季少雨,春季十年九旱,所以小麦生长过程中都会面临干旱威胁。一方面,小麦播种底墒形成的日期一般为9月1日至25日,统计期间的降水量≤25 mm(中雨以下量级)的年份占到50%,1999年降水量最少为2.0 mm,而小麦播前底墒水一般要求75 mm左右,所以雨水供给量与需求量相差较大,小麦播种一般年份均需造墒。另一方面,统计衡水市春季3-5月份降水量为69 mm,仅占全年的14%,2005年降水量最少为6.8 mm,远远不能满足小麦返青、拔节、抽穗扬花和灌浆等关键生育期的水分需求。所以,干旱是制约小麦生长发育的重要气象灾害之一。

有的年份甚至出现季节性连旱,例如2018-2019年春季出现连旱,计算2018年9月1日至2019年4月10日气象干旱指数(MCI),衡水市各县市区干旱发生日数平均205 d,占总天数的92%。

1.1.2 干热风

依据 QX/T 82—2019[3]相关内容,小麦干热风日的指标为:14时气温≥32℃、相对湿度≤30%、风速≥3 m/s。衡水市一般5月10日至月底为小麦灌浆期,期间如遭遇干热风,会使小麦植株体内水分失衡,籽粒灌浆受抑,导致提前成熟,千粒重大幅度下降。统计衡水市近30年气象资料,干热风共出现83 d,平均每年2.8 d,最多时可达5 d。

1.2 果树生长发育过程中的主要气象灾害

1.2.1 冰雹

衡水市3-10月都有冰雹出现,3-10月正好也是衡水本地果树的生长发育时期。冰雹年平均出现日数为0.7 d。由于冰雹不一定会恰恰出现在气象监测站点,所以并不是每一次冰雹现象都会被记录下来,因此冰雹实际出现天数要远远高于资料统计结果。据统计6月冰雹最多,此时正是果树旺盛生长阶段,加之冰雹出现时常常是短时强降水、大风等灾害性天气相伴而至,所以每一次冰雹现象都会对果树造成不同程度灾害,严重时造成果树大面积减产绝收。2018年6月13日,衡水5个气象站(故城、冀州、安平、深州、桃城区)先后出现罕见的风雹天气,过程持续约6 min,冰雹最大直径约5 cm,最大风速21.5 m/s,导致8个乡镇的苹果、梨、桃等水果被砸落满地,树上的水果伤痕累累,品质大打折扣,直接经济损失3 500多万元。

1.2.2 低温冻害

霜冻是衡水市主要气象灾害之一,尤其以终霜冻造成的损失较为严重。每年春季最后一次出现的霜冻称为晚霜冻,也叫终霜冻。终霜冻日的具体确定是上半年中日最低气温≤-2℃的最后日期。由于衡水市春季气温回升快、波动大,所以终霜冻日出现日期年际变化较大,最早出现在2月23日,最晚3月27日,平均日期3月12日。

当前在全球变暖的大背景下,春季气温不稳定性在增加,果树花期遭遇晚霜冻的风险也在增大[4]。衡水当地苹果、梨树、桃树等一般在3月下旬、4月初萌动,萌动后其抗寒能力急剧下降,如果此时遇到晚霜冻天气,轻则影响果树花芽分化,或冻伤幼果,降低果实品质和产量,重则绝收。

2 农村气象防灾减灾管理体系建设取得初步进展

为加强气象灾害防御工作,近年衡水引入了政府气象防灾减灾绩效管理模式,建立了一套动态的考核指标体系,2020年指标体系为一级指标4项、二级指标13项、三级指标22项。在诸多指标中,乡村气象信息员队伍、人工影响天气、省级气象防灾减灾示范村、国家级气象灾害防御标准化乡镇、国家级现代农业气象服务示范县等涉及“三农”的项目列入了衡水政府气象防灾救灾绩效管理考评指标,显著加快了农村气象防灾救灾管理体系建设,促进了农民增收、农业发展和农村稳定。

2.1 壮大农村气象防灾减灾队伍——气象信息员队伍

乡村气象信息员队伍建设连续几年列入衡水气象防灾减灾绩效考核指标。由起初的上百名发展到如今的5 053名,其主体是村支书、现代农业园区联系人,实现了“一村一员”“一园一员”,这是衡水气象防灾减灾应急管理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支重要的基层气象防灾减灾队伍,是衡水四层次防御队伍之一。为加强乡村气象信息员管理,引进了钉钉全国气象信息员智慧管理平台,建立了13个信息员微信群,制发《气象信息员管理办法》。以县为单位,每年组织乡村信息员会议,明确信息员职责义务,表彰优秀,鞭策后进。不定期举办气象信息员培训班,培训气象灾害防御常识,增强风险意识,提高防范能力。一系列措施,使乡村气象信息员逐步掌握了气象灾害防御的知识技能,认清了职责义务,提高了应急素养,在气象防灾减灾工作中履职尽责。日常乡村气象信息员利用本村微信群,主动传播每日天气预报、气象知识和雨情汛情;遇到灾害性天气,信息员第一时间转发气象预警,在雷雨来临前利用广播喇叭唤回田里耕作的农民,通过钉钉智慧管理平台上报气象灾情;农闲时,信息员组织村民进行气象灾害防御应急演练。可以看到,信息员真真正正参与到了气象防灾减灾中去,在农村基层气象防灾减灾中起到了中流砥柱的作用。

2.2 推进农业气象防灾减灾应急工程——人工影响天气

为防雹、增雨、抗旱,人工影响天气作为一项重要的农业气象防灾减灾应急工程,近几年在衡水得到了长足发展。

2.2.1 人工影响天气工作得到法治保障

衡水市政府先后出台了《衡水市人工影响天气管理办法》《“十三五”期间衡水市人工影响天气作业区域全覆盖规划方案》《推进人工影响天气高质量赶超发展的实施意见》,此举为人工影响天气事业高质量快速发展奠定了法治基础。

2.2.2 人工影响天气工作列入政府气象防灾减灾绩效管理考评指标

在绩效管理中,2019年要求积极开展人工增雨(雪)和防雹作业,地面固定作业站点标准化率达到90%以上。到2020年作业站点标准化率的要求提高到95%以上,对人工影响资金保障、管理使用也作出了明确要求。2021年进一步要求建立健全人工影响天气工作安全风险管控和隐患排查治理双重防控机制。

人工影响天气工作在2019-2021年绩效管理指标体系中的层级分布和所占分值见表1。可以看出,人工影响天气层级分布均是二级指标,隶属于一级指标——气象灾害应急管理体系或气象灾害防御标准化建设。从所占分值来看,人工影响天气工作的分值从2019年的2分上升到2021年的10分,可见对人工影响天气工作的推进力度逐年加大。

表1 2019-2021年衡水气象防灾减灾绩效考评指标体系(部分)

2.2.3 人工影响天气为农业生产保驾护航

在法治保障和绩效管理的有效推动下,人工影响天气技术及应用取得了长足发展。“十三五”期间衡水增建人工影响天气标准化作业点36个,目前全市共计43个,基本实现人工影响作业点站距10 km。年平均组织人影作业百余次,人影防御面积达5 000 km,年均人工增雨(雪)约9 000 m3,为增加空中水资源、缓解农田旱情、减少地下水超采、减轻冰雹灾害和农业增产增收提供了优质保障。

2.3 助力乡村振兴,保障特色经济——深州蜜桃

深州蜜桃是我国四大传统名桃之首,有2 000多年的栽培史,昔日曾为皇家贡品。如今深州蜜桃是我国国家地理标志产品,是衡水市特色产品,是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为助力地方特色经济,2018年成立了省级特色农业气象中心——衡水桃气象中心。每年年初制定《衡水市深州蜜桃气象服务周年方案》;每逢蜜桃关键发育期,科技人员制作《天气气候对蜜桃生长发育影响评价》,发送至林果主管部门,为蜜桃农事活动提供决策依据;将桃农手机号码输入气象预警平台,遇有重大农业气象灾害时,第一时间向桃农发送预警信息,提供“直通式”气象服务,以便桃农依据天气状况开展人工授粉、施肥等农事活动;开发制作蜜桃始花期、盛花期气象预报服务产品,通过电视台、衡水晚报等媒体向公众传播,保障“深州蜜桃赏花节”,助力乡村特色文化旅游;开展“气候好产品”创建论证工作,开展深州蜜桃品质检测,推进农业气象服务链条向产前、产后延伸,实现全链条气象服务,助力深州蜜桃品牌建设;开展桃园无人机防霜试验,探索“有效、快速、经济、安全、可移动”的果园防霜技术,以科技支撑深州蜜桃高质高产。

3 农村气象防灾减灾管理体系建设的思考及建议

3.1 针对农村,气象防灾减灾管理要坚持“预警能力是核心”的原则

许小峰认为,气象灾害预报预警能力是气象灾害应急管理能力的核心[5]。可见,要想加强气象灾害应急管理能力建设,首先气象部门要提高预报准确率,做到定时、定点、定量,提高灾害性天气预报预警的精细化水平。同时,在“报得准”基础上,更要确保“发得出”,发挥好预警信息“消息树、发令枪”的作用。而农村的通信水平相对薄弱,导致预警信息“最后一公里”瓶颈问题更加突出。因此,针对农村,坚持“气象预警能力是应急管理的核心”的原则更现实、意义更重大。要完善气象预警信息发布制度,充分利用现有信息发布资源,进一步拓宽预警发布渠道,健全以天气预警为先导的应急联动机制,气象、广播、电视、移动、联通、电信通力合作,联动联防,确保第一时间发布灾害预警信息。要进一步建立健全农村气象灾害预警信息发布系统,在村委会安装大喇叭,实现气象预警大喇叭“村村通”,在乡村集市等人员密集场所设立电子显示屏,强化重大灾害性天气电话手机“叫应”应急服务,切实做到预警进村,预警到人。

3.2 针对农业,气象防灾减灾管理要坚持“风险管理是起点”的原则

张小明的《我国防灾减灾风险管理能力建设战略》研究结果表明:把风险管理作为应急管理的起点,改变传统应急管理中对灾害事件采取较为被动的“刺激-反应”管理模式,是社会发展进步的要求[6]。因此,风险管理是应急管理的第一步。所以,要想把应急管理工作做好,必须打牢风险管理这个基础。具体到气象防灾减灾,就是要将气象灾害防御关口前移,坚持以防为主、防抗救相结合,努力实现从注重灾后救助向注重灾前预防转变,从减少灾害损失向减轻灾害风险转变。结合衡水农业生产,就是要扎实开展诸如小麦干旱、玉米高温、棉花连阴雨、深州蜜桃晚霜冻、漫河西瓜冰雹等农业气象灾害风险普查、风险识别、风险排查、风险防控、风险处理以及农业气象科普等风险管理系列工作,以助力农业气象防灾减灾应急管理体系建设顺利、高效推进。

3.3 针对农民,气象防灾减灾管理要坚持“科普先行”的原则

当今的农村,年轻人普遍进城务工,留守的是中老年人和孩子,他们基本素养差,缺乏气象防灾减灾意识,应急自救能力低,由此造成人身财产损失的事件屡有发生。衡水故城县一农民在雷雨天气中肩扛铁锹步行在空旷的田野中被雷击身亡,就是一个典型例案。辛吉武等人的研究结果表示:加强防灾减灾应急知识宣传,提高公众避灾、自救能力,是一项应急减灾效益最明显的举措[7]。因此,要通过大力度的气象灾害应急防御知识和技能的培训,提高农民的应急防灾减灾能力。一是针对农村老人,可采取与“文艺下乡”相融合的形式,通过喜闻乐见的说唱类文艺节目,传播气象灾害防御知识;二是针对农村孩子,可采取科普宣传进学校、防御知识进课堂的形式,建议学校开设气象防灾减灾应急知识课程,把气象灾害防御知识编进教材,同时开展应急自救演练,让孩子们通过“书本+演练”既获得应急自救的理论知识,又掌握实操技能;三是中年人是农村的中坚力量,可以采取“科普宣传赶大集”,通过乡村集市散发宣传彩页、海报、书籍等等,也可采取气象微博、气象微信公众号、短视频、专家讲课等形式进行气象防灾减灾应急知识的传播。最后,强调科普宣传和技能培训形式要多样化,内容要通俗化,时间要持久化,范围要广泛化。总之,通过大力度的宣传,使气象灾害应急防御科普宣传在农村遍地开花,使气象灾害应急防御知识随手可得、随处可见。通过科普宣传,普遍提升农民个人应急自救能力,做到早知险、会避险和能脱险,最大限度减少人身和财产损失。

猜你喜欢
信息员衡水市衡水
衡水鸿昊企业有限责任公司
Technology and Our Life
衡水中国书画博物馆藏画选
The Influence of the Smartphones on Modern Life
A Study of Language Features in the Adventures of Tom Sawyer
On Humanisim and Harmonious Development of Society through Uncle Tom’s Cabin
加强永州气象信息员队伍建设的思考
徐州市铜山区出台《食品安全协管员信息员管理办法》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is imminent
永吉农商行举办信息员培训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