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体的视角:青年真的想躺平?
——基于微博LDA模型的数据分析

2022-05-07 09:43雷开春林海超汪星遥
青年学报 2022年2期
关键词:躺平模型

雷开春 林海超 汪星遥

一、研究背景

继“内卷”之后,“躺平”成为新的网络热词,不仅在各网络语境中被频繁使用,而且被视为一种社会现象和青年流行思潮而备受关注。“躺平”在2021年的现象级传播最早来自贴吧,网友“好心的旅行家”4月在百度贴吧“中国人口吧”发帖,表示自己不愿接受来自比较和传统观念的压力。该网友认为人可以像第欧根尼那样睡在木桶里晒太阳,也可以像赫拉克利特那样在山洞中思考,躺平是他的智者运动,也是他主体性的体现。只有在躺平时,人才成为万物的尺度。该帖被迅速围观和转载,引起了青年网友的热切回应和共鸣。而有关“躺平”的讨论也在南方日报发文《躺平可耻,哪来的正义感》[1]以及“清华教授称躺平态度极不负责:对不起父母,还对不起努力工作的纳税人”[2]后达到高潮。显然,有关“躺平”的热度增长直接来自主流文化和青年亚文化之间的张力。

(一)“躺平文化”的时代背景

我国“躺平文化”的兴起被视为世界范围内以“低欲望”为核心的青年亚文化叙事——如日本的低欲望社会和下流社会、20世纪60年代英国的尼特族(NEET)、美国的归巢族(Boomerang Kids)的传播,也被视为对近年来“佛系”和“丧文化”的继承和演进。

放眼国际,终身雇佣制度的逐渐解体[3]和全球化带来的个人主义消解了自我牺牲和无私奉献的传统价值观,全球的青年都开始更考虑个人感受。尤其在目睹了父辈拼命工作但在经济低迷期仍无法掌握自己命运之后,更多青年在对未来的犹豫和怀疑中选择了不买房、不结婚、不生育和衣食住行将就的低欲望消费方式[4]。日本在泡沫经济破灭后陷入了漫长的停滞状态,部分年轻人只能以兼职零工等非正式就业维持生活,沦为社会边缘群体[5]。日本管理学家大前研一将“低欲望社会”定义为“丧失物欲和成功欲”、失去上进心、不消费、不结婚、不生育的年轻人和因未来的不确定性而减少消费需求的老年人所代表的日本社会现状[6]。与此相似,美国青年也加入到了“躺平运动(lying flat movement)”中。纽约时报转载的美国劳工部的调查显示,2021年6月,美国的劳动力和工作岗位空缺数突破1000万,是近20年来的历史最高值[7]。与此同时,美国千禧一代和Z世代正以一种创纪录的方式持续流出并不愿再进入劳动力市场:据CNBC①CNBC:Consumer News and Business Channel ,美国消费者新闻与商业频道,隶属美国NBC环球集团,以深入的分析和实时报道赢得全球企业界信任。的报道,仅在2021年4月,就有超过400多万人选择辞职[8],辞职率同样达到了过去20年的最高值[9];大辞职(the Great Resignation)和躺平成为重塑美国劳动力市场的现象级事件。过去两年的疫情使青年重新思考生活与工作的意义和关系,过早到来的职业枯竭和工作倦怠感与优质工作的高准入门槛形成鲜明对比,使得部分美国青年用暂缓就业的方式来反思工作的意义或提高自己的技能和能力。

发达国家积累了富裕的物质基础,政府能够给予暂离劳动力市场的青年以相对较高的福利补助。与发达国家不同,我国仍处于不平衡的现代化进程中,目前并不具备事实躺平的必要条件,人们仍有追逐美好生活的“高欲望”[10]。谭杰等对广东四个县区尼特族的实证调查表明,新时代尼特族呈现出经济基础薄弱化、学历层次高知化等特征。与以往尼特族所表现的缺乏拼搏精神、不愿就业不同,新时代尼特族的就业意愿逐渐主动化。这也与我国台湾地区的情况类似,即偶尔躺平并不意味着永久躺平[11],暂时的自愿失业是权衡边际成本和收益的理性选择[12]。然而,中国青年同时也面临着社会阶层固化的事实[13],先赋性因素相比自致性因素对个人发展的影响显著增强。由此产生的后果是青年有热切的向上流动意愿,却面临结构性困境和未来不确定性带来的恐惧,深陷阶层焦虑、生存危机和相对剥夺感之中[14]。具体而言,部分青年陷入炫耀性符号消费;部分青年为了躲避压力而转向宅文化[15];对“丧文化”[16]和“佛系”的拥抱也是这一焦虑症候的反应。特定世代群体在全球化时代有着更高的一致性,面对外部环境作出了相似的躺平姿态。但基于不同的文化和社会背景,导致躺平的内因可能是不同的。

(二)躺平的研究取向

从不同的角度出发,现有研究对“躺平”有不同的见解和价值取向,主要包括亚文化视角、社会结构视角、青年心态视角、价值取向视角等四个理论视角。

基于亚文化的视角,躺平及躺平文化被认为是当代社会青年亚文化的一种新形式,是内卷压力下青年自身现实困境和精神焦虑的表达[17];抑或是作为国际青年话语思潮在国内的传导,被视为一种次生文化现象[18]。以青年为主体的躺平也被视作“后浪”文化的特殊体现。躺平者分为虚假的躺平者、积极的躺平者和消极的躺平者三类,“身躺心不平”的消极躺平者是躺平的主体[19]。

基于社会结构的视角,在社会加速这一不断导致新异化的动力机制中,青年陷入了时间匮乏、原子化、虚无主义以及精神焦虑中,躺平是对这种异化的抵御。不同于“三和大神”式和完全退出式的躺平,年轻人的躺平更多的是和自己和解,对“加速”减速[20]。但躺平式的刻意减速并不被认为是抵抗加速的有效出路[21]。躺平也被视作犬儒主义在快节奏的当代生活中的一种裂变,多样化的躺平表达并不是真实的躺平,而是一种叙事的构建,是青年在高强度的市场雇佣、固化的社会结构和闲暇被剥夺后的反应[22]。结合默顿的失范理论,躺平被分为抵抗型、仪式型和摇摆型三种理想类型,三者在微观机制、阶层基础和个体表现方面有着不同的体现,躺平引发的共鸣是不同类型的躺平跨阶层扩散的结果[23]。有学者采用深度访谈和参与观察的质性研究方法,发现青年“躺平”是个体行为意向和社会结构化困境的双重结果,青年的躺平姿态是现实困境倒逼下的无奈策略[24]。

基于青年心态的视角,躺平被视作不同意义的合成征候,是对闲暇的渴求、对工业主义和消费主义的不满以及对当今突出社会问题的心理折射[25]。躺平也被视为一种甘居下游、承认失败和放弃的心态,但综合历史的投影、现实的挫败、人性的奥秘和现代性的危机,不能进行简单的现象学分析[26]。话语意义上的躺平文化来自网络空间到现实空间的传播实践,是当代青年心态和现实问题的折射,是青年群体的焦虑表达和情绪宣泄[27]。但躺平的流行存在言行的分裂,躺平话语反映了内卷大背景中,青年由于对“996”的抗争乏力,对躺赢的羡慕妒忌而产生的社会焦虑和自我治愈[28]。

从价值取向视角看,躺平被认为缺乏抵抗性和正当性,无法表达“躺平正义论”之要义[29]。“前进”,而非躺平,才是正义所在[30]。“躺平”不是获取人之尊严的前提,但数字时代中劳动尊严的获得是“不躺平”的前提[31]。躺平现象也源于青年对劳动内涵和劳动意义的迷茫,对劳动权利和劳动责任义务认知的矛盾[32]。有学者则对以“躺平”为例的网络热词分析进行元批判,认为其普遍存在表达不清晰、分析抽象化和套用西方理论的缺憾,需要对躺平进行制度性分析才能准确把握[33]。

综上所述,已有研究对“躺平主义”的文化内因、时代特征和社会根源有着多角度的解读,但并未从青年的主体视角出发进行分析。外在文化、社会结构等宏观因素与个体意识并非单向的、静态的形塑关系,青年自身的体验和网络实践对躺平主义的流行有着反向的塑造作用,立足青年自身能让我们更准确地把握现实和青年群体间的互动。从方法上来看,现有的解读大多来自他者的观察或是基于少量个案的访谈,缺乏大规模定量数据的支持,缺乏对大范围青年群体心态准确客观的把握。因此,本文从青年的主体性视角出发,并以网络大数据分析结果为依据,来回答以下三个问题:

1.当所谓“躺平者”在使用“躺平话语”的时候,他们究竟在表达什么?

2.不同青年群体在躺平这一议题上的观点和表达方式是否存在差异?

3.躺平何以在青年群体中得到认同?

二、研究方法

本研究选用新浪微博(以下简称为“微博”)作为主要数据来源。微博是我国目前最大的社交平台之一。相较于其他社交平台和网站论坛等,微博具有开放(如微信多为封闭数据)、多元(豆瓣和BBS论坛群体特征明显)、实时、传播度广等特点。同时,微博也是各大官方媒体和机构账号新闻和内容发布的重要平台,是有关“躺平”讨论的重要参与者和传播者。如“头条新闻”创建的微博话题①微博话题是基于社会热点、个人兴趣、网友讨论等形成的内容聚合页面。在微博任何场景带上#话题词#发送微博、转发评论都可以参与到微博话题的讨论之中。发表的内容也会呈现到微博话题内。“清华教授称躺平态度极不负责”总阅读量达到4亿,讨论量达到5.8万;“封面新闻”在微博发起的“你如何看待‘躺平’?”互动投票在一周内吸引了24.1万人参加,并有多达10.4万人选择了“我累了,坚决躺平”的选项等。得益于微博平台青年使用者占比高的特点②截至2020年10月,微博月活跃用户达5.23亿,其中,15岁及以下人群占5%,16—22岁的高中、大学人群占33%,23—30岁的年轻人占40%,30岁以上的仅占22%(数据来源于2020V影响力峰会上微博高级副总裁曹增辉的主题演讲)。,本研究认为微博文本分析是研究“躺平”话题的有效手段。因此,聚焦微博平台,本研究以“躺平”为关键词进行检索,共获取2021年4月15日—6月30日相关微博博文共2087 728条,删除无关文本和营销性质文本后,获得有效文本1048 572条,其中原创微博319 253条。

本研究采用内容分析法,使用潜在狄利克雷分配模型(Latent Dirichlet Allocation,LDA)对“躺平”话题的微博文本进行深入分析。内容分析法是一种基于定性研究的量化研究方法,将大规模文本所含信息量及其变化进行分析,以达到对内容的可再现的有效推断[34]。潜在狄利克雷分配模型是一种有效探析研究对象话题的技术手段。借助该模型,研究者可以通过计算的方法从海量文本中提取有意义的话语框架。LDA模型的本质是包含词、话题和语料库三层结构的贝叶斯概率模型。该模型将每篇文档的主题以概率分布的形式给出,从而可以根据主题(分布)进行主题聚类分类或者对文档含义进行解读。

拟合LDA话题模型分析步骤如下:(1)文本预处理。首先对文本进行分词,并删除停用词、低效词汇和无关字符,从而提取出主题词。本研究采用Python中的第三方中文分词库Jieba进行分词工作。考虑到Jieba库默认停用词表的局限性,本研究综合了哈尔滨工业大学停用词表、四川大学机器智能实验室停用词库、百度停用词表等建立停词库。(2)通过IF-IDF算法对分词结果进行优化,获得更为精确的主题词进行LDA词袋模型构建。以上步骤均使用Python完成,其中数据筛选使用Pysql库,话题模型构建使用Gensim库[35]。

三、研究发现与分析

(一)青年“躺平”的核心主题

通过LDA话题模型和对原文内容的回顾,本研究将全部文本分为8个话题模型,每个模型下列出最为相关的10个关键词。这8个话题分别命名为:“戏谑躺平”“思考躺平”“比较躺平”“自我思考”“情感表达”“自我愿望”“社会期许”和“快乐躺平”。其中,话题1、2、3可看成青年对躺平现象及外部环境的思考,话题4、5、6、7可以看成有关躺平的内在表达,话题8则是躺平时的状态。具体见表1。

表1 “躺平”微博原创文本的8个LDA话题模型

话题模型1戏谑地表达了对躺平的看法。如话题模型中的“吸血鬼”“可耻”“韭菜”等出自网友“东方焰桂烧饭”:“躺平可耻!躺平可耻!吸血鬼VS躺平先生一触即发”的网络漫画创作,通过夸张戏谑的手法来表达躺平的合理性。躺平被认为是新时代的“非暴力不合作”运动,是拒绝被吸血鬼(漫画中指代资本家)割韭菜的智举。“游戏”是“年轻人”日常休闲的主要方式,闲暇是得以游戏的前提,对游戏的热衷可以看作对闲暇和非目的性活动的追求。

话题模型2表达了青年网友从外部环境角度对躺平的思考。“资本”是“躺平者”批判的重点,如“管清友”在微博中写道:“内卷化是最近二十年的全球现象,原因复杂,主要还在于中央银行无度放水加剧了资本对劳动的碾压。躺平是一种消极的应对策略。根本的办法还是打破上述循环。”“资本家自己躺平不去搞研发搞科创,跑来放贷玩金融,让我们的年轻人996?”等话语也受到青年网友热议。“分化”在原文中多指两极分化和收入分化,“劳动”和“资本”不成比例的回报率导致的逐渐加大的贫富差距是青年不满并无奈躺平的主要原因,而“国家”和“体系”也表达了青年网友对自身社会所处发展阶段和环境的思考。

话题模型3表达了对躺平的比较。“教授”“油腻”出自河南大学教授程民生对毕业学子的寄语:“纯真辟油腻,善良能辟邪。”“累了可以躺平歇一会儿,可不敢一直躺平啊!躺平得了初一,躺平不了十五!愿毕业生不忘纯真与善良,满怀豪情地出发!”网友对此大多表示赞同,认为青年的“躺平”并非实质躺平,只是对休息和社会主流理解的渴望,内心仍蕴藏着奋斗精神。而“世界”“全世界”“人类”“西方”“发生”等则反映了青年网友在自身环境之外寻求躺平的合理性,如“全世界年轻人都在躺平”“躺平在西方已经不是什么新鲜事了”“躺平叙事是世界范围内阶级固化的结果”以及“躺平是西方资本主义的阴谋”等。

话题模型4表达了青年从自身角度出发对“躺平”的思考。“生活”在于自己的“选择”,无论是“放弃”“竞争”,还是追求“机会”或“舒服”,都是自己的决定。

话题模型5则是青年自身情感的表达。如“想要”“休息”“累”“好累”都是青年自身的情绪和感受,相关语句如“上班好累,只想躺平”“我是一条被内卷的咸鱼……精神上已经躺平,行动上被内卷……”等,躺平在这里的含义等同于休息,是年轻人在倦怠下的反应。“庄园”则表示游戏《摩尔庄园》的手游版——游戏被认为是躺平的高级形式。

话题模型6表达了青年自身的愿望。“不想”“努力”、“只想”“咸鱼”、“拒绝”“内卷”,都表明了青年在无意义、高强度的竞争和躺平之间的态度,如“上班好难啊,想躺平做咸鱼了”,“想没有这么多压力,想躺平当咸鱼”等。躺平在此处只是“反内卷”或是“非内卷”的同义语。渴望躺平,就是渴望拥有闲暇时光和自我主体性,拒绝无意义、低成长的内耗,拒绝为了世俗意义的成功而放弃自我主体性。

话题模型7则表达了社会对青年的期许和青年现实处境之间的张力。“躺平”的热议正值毕业季,“大学毕业”“高等教育”和“文化”都是社会对年轻人的看法和高的期望,而青年对躺平的热衷也激起了主流价值的回应。

话题模型8表达了“躺平”时的快乐。“假期”“吃”“睡”“舒服”和“自由”都是躺平后得到的简单快乐,但面对“明天”和“焦虑”,此时的躺平也并非是实质躺平,而是青年在得到休息后的满足和对躺平状态的想象。“回家”是躺平话语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家是躺平的场所,无论是回家休息还是逃离大城市的激烈竞争,回家的愿望就几乎等同于躺平的想法。如网友“椒辣辣椒”写道:“我的身体每天只能工作6小时,超过6小时就要回家充电,每天不躺平12小时就无法工作。”

(二)青年“躺平”主题的性别差异

本研究共收集女性原创博文191 898条,男性原创博文127 352条,女性博文占比60.1%。本研究根据性别的不同,将所有原创博文分为男女两类,分别构建话题模型,并从中选择有代表性的模型进行比较,见表2。

表2 男性和女性“躺平”讨论的6个LDA话题模型①表中“话题模型”后的“选”表示话题模型是经过挑选的。根据已有博文数量、话题粒度和研究需求,本文对各子话题分别构建了8个话题模型,从中选择具有代表性和比较意义的话题模型。下表同。

男性和女性,在躺平这一话题上并无本质差异。导致躺平的压力同时施加在两性群体中,男性和女性都表达了躺平的意愿,包括对休息的渴望和对内卷化竞争的不满。女性受教育水平和劳动市场参与率不断提高,初婚初育年龄推迟,青年女性特别是城镇青年女性更晚进入家庭,学习和工作压力不分性别而普遍存在。在市场经济和现代化组织的架构下,两者的性别特征在一定程度上被消解:工作能力和效率产出等是现代工作场域中最主要的特征,个体是单向度且模糊的,是跟随着社会节奏而运动、与社会机器一同运转的螺丝钉;内嵌于这一系统中的个体感受到相似的异化感,也有着相似的对于“躺平”这一“脱嵌”状态的需求。

从模型关键词回到原微博文本,可以发现,女性群体在该话题中更侧重于自身状况的描述和个人愿望与情感的表达,如:“累了一周,终于能躺平了。”“最近加班到回家只想躺平。”“好烦,焦虑熬夜不能干了……大家都好卷想躺平了?今天一切都不美好,希望明天可以好起来。”而男性在表达躺平意愿的同时,还关注导致躺平的外部环境和内在原因,更具有非个体性的表达倾向,如:“……没有这个经济条件,连躺平都不敢。”“特权阶层,一出生就是躺赢,难怪底层人民要躺平了。躺平就是对特权阶层的非暴力不合作,不结婚不生孩子,让你割不到底层的韭菜。”“……是社会极化矛盾和权利的剥夺,躺平是房价和收入不成比例剥夺了愿意参加劳动的权利。”上述表述与话题模型中的关键词“韭菜”“阶层”“主义”“资本”和“房价”等相对应。社会文化因素是导致话语的性别差异的重要原因,社会地位的不同和社会角色的差别使得男性在公共表达中更健谈,更以信息导向而非情感导向为主[36]。话语的性别差异并不因为媒介的不同而变化,“躺平”的话语讨论仍表现了此特点。除却表达方式和风格,仅就“躺平”本身而言,男性和女性群体都表达了相似的态度。

(三)青年“躺平”主题的地域差异

本次话题的讨论覆盖国内所有省市地区。按照博文数量排序,北京、广东、江苏、上海、浙江最多,而青海、澳门、西藏最少。经济发展水平与人口聚集度高、竞争压力大的地区讨论热情较高,见图1。

图1 原创博文省份分布

根据博文数量和经济发展水平(以2020年GDP规模为指标),将全国各省级行政区分为三个地区,分别为发达地区(北京、上海、浙江、江苏、山东)、较发达地区(河南、四川、福建、湖南、湖北、安徽、河北、陕西、江西、重庆、辽宁)和较不发达地区(西藏、青海、宁夏、海南、甘肃、吉林、黑龙江、新疆、内蒙古、山西、贵州、广西)。分别构建并选取有代表性的话题模型,比较地区间对“躺平”的讨论差异,见表3。

表3 不同发展水平地区有关“躺平”讨论的8个LDA话题模型

经济发达地区和较发达地区代表着更多的发展机会和更高的发展预期(“我要”“奋斗”“成功”“明天”和“好好干”等),也意味着更大的竞争压力(“竞争”“太累”“内卷”“压力”等)。而欠发达地区则受限于自身的客观条件,更多地承担了劳动力供给的功能,也因此更多地与“回家”(“在家”“幸福”“轻松”“舒服”等)联系在一起,逃离都市、返乡回家的愿望几乎等同于躺平的表达。与欠发达地区和较发达地区不同的是,发达地区关于躺平的讨论还涉及对上一辈的赡养(“父母”)、对子女的养育(“下一代”)以及对定居和教育的投入(“学区”“房”等)。大城市和经济发达地区是青年的主要流入地,有更好的发展前景,也有更激烈的竞争和更沉重的生存压力。

不同经济发展水平的地区在现代化进程中处于相异的发展阶段,不同地区的青年对于个人发展和美好生活有着不同程度的“欲望”,却都表达了相似的躺平意愿。这一方面可能是由于现代化进程带来的社会流动,适龄青年拥有改善自身生活水平的期待,便在人力资源的宏观调配下流动到经济较为发达的地区工作,也因此承受着相似的生活压力;另一方面可能是不断拉大的贫富差距和地区发展不平等难以跨越,使得人们努力奋斗的意愿有所下降,更多选择回家快乐躺平。

经济社会结构差异、地域不平等的交互影响,和“身躺心不平”的青年对主流文化目标的揶揄,都促进了躺平主义的大范围流行。“躺平”来自缺乏社会经济和文化资本的低收入青年群体,他们认可社会的文化目标却缺乏相应的获取手段,并随着疫情、高房价和高养育成本的叠加而扩散到中等收入青年群体。与此同时,“躺赢”的高收入青年群体对于主流文化目标的更改也从上而下扩散,使部分青年对奋斗不再认可而选择躺平享受生活。回到原微博文本:“……我觉得当今社会的格局也就这样了,就像一线城市的房子,蛋糕都已经分得差不多了,人们很难再通过自身的努力获得阶级性的突破,资本下都是无产阶级的尸体,如果你卷累了,那么就躺平吧。无论如何,我们还有家,过完这几十年,管他社会怎么样呢?”“你们不让我们躺平你们让我们奋斗你们让我们生三个孩子你们让我们养四个父母你们卖的房子那么贵你们读着我们进不去的好学校。”诸如此类的论述也表达了缺乏向上流动手段的青年所感到的相对剥夺感和隐隐的社会文化目标置换。

(四)青年“躺平”主题的年龄差异

在年龄信息可得的数据中,博主年龄在21—30岁的微博为60286条,占比最多;20岁以下的为9460条,博主年龄在30岁以下的达到了所有年龄信息可得博文的76.7%,约占总样本的三分之二,见表4。

表4 原创博文年龄分布

本研究以30岁为分界线,将30岁及30岁以下合并为一组,30岁以上的合并为一组,分别构建话题模型,并选取有代表性的3个模型,以对比不同年龄段的差异。话题模型见表5。

表5 30岁以上和30岁以下有关“躺平”讨论的6个LDA话题模型

30岁以上和30岁以下的话题模型内容表达差异明显,30岁以下的群体关于躺平的讨论大多源于当前的生活状态、自身的生活经历,主要是自我态度的表达,如“累”“好想”“放假”“回家”“睡觉”和“舒服”等,以及“毕业”“加班”“考试”等青年所处的生命历程特定阶段的烦恼。原微博文本的表述如:“我只想当一个躺平的年轻人,不想加班”“被加班被学习被成长我只想躺平啊”“……无忧无虑的多好!可惜我不能躺平”以及“只有离开了学校才真切感受到作为学生的幸福与快乐……躺平学才是幸福的基石”,等等。

30岁以上的群体有关“躺平”的讨论,更多地关注当前的社会环境(“时代”“国家”“中国”“觉醒”等)、自我的社会定义(“韭菜”“青年”“咸鱼”等)、与之密切相关的社会政策(如二胎、三胎政策)和导致躺平讨论的原因思考(“阶层”“主义”“选择”)等。典型的微博文本如:“年轻人躺平可耻个毛线……既得利益集团……躺平之后只付出最低的劳动力来换取生存资料成为一种无奈之举。所以与其讨论#年轻人选择躺平可耻吗#这种无聊问题,不如各个经济体反思……,让以劳动收入为主的年轻群体在经济发展过程中拥有获得感才是正道。”此类论述更多地体现了对外部性和社会性原因的思考。

两者的差异来自于两代人自身的生命历程和社会记忆,30岁以上的群体经历过历史变革的跌宕起伏,相信个体和社会以及时代的变化深深相嵌,认可自身的命运与国家的前途有着同一的逻辑。而“后浪”一代认为自我与国家是可分离的,常出现“对国家前途充满信心,对个人命运失去希望”的独特心理现象[37]。因此,私人性和外部性构成了两个年龄群体不同的话题聚焦。同时,青年又是微博用户的主体,微博空间自身具有个体性[38],主要为用户提供表达自我感受的空间。而不同年龄群体的心理需求不同,如相比青少年的娱乐倾向,成年人对政治经济和文化信息的需求更高,这可能解释两个不同年龄群体的表达差异[39]。

四、研究结论与讨论

(一)“躺平”的青年话语表征

话语和它所指的对象相互作用形成概念,但在同一概念下总有对抗、矛盾和不同的表述,不同的话语总是处在不停的博弈中[40]。在躺平作为一种流行语,充斥在网络空间并被不断使用时,“躺平”本身的意义和表征也在不断地被丰富和构建。对“躺平”概念的不同理解会导致相异的情感倾向,对同一话语意义理解的差异也是沟通不畅和冲突的根源。当青年使用“躺平”话语时,更多地是情绪上的宣泄而不是事实上的躺平宣言。

从LDA模型来看,“躺平”,首先是青年对休息意愿的表达,如“只想在家里躺平”“下班后只想躺平”等。“躺平”在此处完全是字面意思的使用,是在物理意义上的身体放松。其次,“躺平”也是青年对“反内卷”的表达(如,“躺平伴随着内卷而来”“躺平是对内卷的反应”)。通过对“躺平”内涵的不断丰富和建构,青年最想表达的是“反内卷”或是“非内卷”。“躺平”并不存在某一特定的姿势或形式,如“三和大神式”的躺平,或是“逃离退出式”的躺平,而是“非内卷”的近义词。对休息的意愿和对“反内卷”的表达是青年使用“躺平”的主要话语表征。再次,“躺平”是青年对放弃的表达,如“躺平抗疫”“某行业躺平”“这次考试躺平了”等。此时“躺平”已经泛化成为“停止进步”或“不愿努力”的同义词,使其可以迁移到不同语境或事件中,这也是所有网络热词广泛传播后的必然现象。

“放弃”同时也是主流媒体对躺平的看法和定义。社会主流价值观和青年对“躺平”的不同认知、主流媒体对青年“躺平”态度的批判,与青年群体自身所具有的独特价值观及反权威特点相结合[41],导致了两者对躺平解释权的争夺和对躺平正当性合理性的热议。

(二)青年对“躺平”的合理性构建

“躺平”,是时代和现实困境在青年身上的折射,是青年对社会变化的反应。了解躺平何以在青年中流行,或躺平何以成为一种现象级的青年思潮,需要从躺平背后的所指出发,从青年自身的视角来看待躺平合理性的构建。

从话题模型来看,无论是学习、考试、还是毕业后的工作、加班,以及父母赡养、孩子抚育、买房和未来的延迟退休,躺平的意愿席卷了青年生活的各个方面,各领域内卷化的无效竞争和目标的无法企及是主要原因。第一,世界范围内经济发展的停滞、劳动力市场不确定性的增强和新世代受教育水平的提高,使得竞争日益激烈[42]。第二,工作强度的不断增强和工作时间的不断增加,过度加班、休假权无法得到保障和付出所得不对等是影响青年职业发展的主要问题[43]。工作和生活的边界模糊,导致青年闲暇时间缺失,深感自我异化,成了大系统中的螺丝钉而失去了自身的主体性。市场上的挫败和工作的无意义感使他们主动选择躺平。第三,大城市难以负担的房价和高昂的生活成本,使得年轻人的立足更加困难[44],父母赡养、子女投入和退休养老等,仍是不可避免的现实难题。第四,阶层固化是代内和代际流动趋于停滞,归结到底就是青年阶层固化[45]。先赋性因素和上升渠道的狭窄使得这些目标更遥不可及,年轻人也因此失去了奋斗的意义,从而在“拼命奋斗—躺平主义”的连续谱中转向。第五,资本家和既得利益者是“躺平者”主要的批判对象。资本家被认为是收入分化和阶层固化的受益者。2020年以来,仅在B站上就出现数以万计的网友自发制作的介绍马克思主义和批判资本家的短视频,比2019年的同类视频增加了7倍[46]。既得利益者有着维持自己优势地位的倾向,而这一结构需要对劳动者进行持续剥削。“躺平者”自认为是“韭菜”,是资本市场中的弱势群体,努力奋斗的意义被异化,“穷人躺平,富人躺赢”“躺平的韭菜割不到”。躺平因此是更具理性的生活,被赋予了苏格拉底式的审视意味,是对主体性的争夺,更是新时代的和平抵抗运动,也由此被赋予了哲学上和现实上的合理性而得到部分青年的推崇。

(三)青年关于“躺平”的差异性表达和认同

从性别和地区差异分析的结果来看,“躺平”的表达呈现出一定的差异性:青年男性和青年女性在表达内容和表达形式上有所不同,并且身处发达地区的青年网民可能额外地被大城市的“学区”、房价,以及对下一代的教育和上一代的赡养所困扰。值得注意的是,总体上来说,流行热词“躺平”几乎席卷了整个网络场域,不同性别和不同地区的青年群体都对“躺平”表达了相似的态度,导致“躺平”的生存、竞争和内卷化压力也为整个群体所感知。不同年龄青年群体针对同一话题有着不同的聚焦,这与微博作为一个私密性和个人性强的平台,以及不同年龄青年群体对网络和平台的需求不同有关,也体现出不同人生经验和生命历程不同阶段的差异。

对于躺平的认同,首先来自青年亚文化。躺平文化,也可被视为青年亚文化的一种而与主流文化相异,是青年以戏谑来自我调节、以消解替代抵抗的表达方式。与“丧文化”和“佛系”类似,不同的表达都是青年自身情绪的宣泄和青年的自我身份认同。如LDA话题模型1(表1)中所展示的,以年轻人热衷的漫画形式对躺平进行戏谑,有效地促进了躺平文化在青年内部的传播,也对标榜成功的主流话语有一定程度的消解。其次,对躺平的认同也来自青年世代共享的时代体验和社会感知。在市场经济和现代化组织体系席卷全球并与社会不断相嵌的当代,以优绩主义为导向,高效、高产出和非人化是工作领域与组织目标最相符的特征,个人的特征是模糊且次要的,个体如同大机器中的零件,所有身处系统中的人都深感被劳动异化、工作强度增大和闲暇时间缺失。并且,在内卷化的大背景下,不断拉大的贫富差距、逐渐固化的阶层与社会对成功的推崇之间的张力也是初入工作场域的青年劳动者共同面临的难题。由表1中的LDA话题模型3可知,全世界的青年似乎都遇到了相似的困境,他们大多无法通过自己的努力超越父辈所在的阶层,甚至面临阶层下滑、生活水平下降的风险,青年的认同感也拓展到了世界范围内的特定世代群体中。最后,主流媒体与青年群体在网络场域对躺平正当性的讨论和解释权的争夺促进了青年群体自身的融合。面向同一他者的抗争不仅使青年建立起一个情感上的共同体,也在不断的互动和交流中,构建起身份上的认同,主流话语则不断地将更大范围的青年拉入其中,这一仪式般的抗争使得多样和高异质性的青年在共同行动和讨论中作出相似的表达。

本研究试图透过微博场域中有关“躺平”的话语讨论,分析“躺平”何以在青年中流行,以及青年在表达“躺平”时的真实情感和诉求。由于单一平台数据并不能完全代表全体青年,且由于话语上的积极和“躺平”有着内在的冲突,真正选择事实躺平的青年,可能在社交媒体上也仍是缄默的。因此,本研究的结论仍有待多平台数据或线下田野调查数据的支撑,这将是青年流行现象研究的未来趋势。

猜你喜欢
躺平模型
一种去中心化的域名服务本地化模型
适用于BDS-3 PPP的随机模型
让“躺平式”干部站起来
自制空间站模型
躺平 花香自来
躺平
躺平,都能更好的起飞
我反对这样的“躺平”
那些躺平的人,究竟经历了什么
不等式创新题的模型化解题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