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高血压前期的中医认识及治疗

2022-05-09 10:01曾燕婷
中国药学药品知识仓库 2022年8期
关键词:中医治疗

曾燕婷

摘要:高血压是心血管疾病的重要危险因素,高血压起病隐匿,患者在高血压前期往往并没有明显特征,但很多高血压是由高血压前期逐渐演变来的,若患者在前期不对血压上升情况进行关注,大部分人都會形成高血压;并且高血压前期也同样对人体有害,因此,临床中需要对高血压早期进行更多的探讨,并积极提出防治意见。在当前临床医学的研究发展趋势中,不仅仅局限传统对高血压疾病的病因机制做相关探究,并要求扩展对高血压前期病因机制的探究,从而知道临床防治措施。本文通过联系中医理论认为,高血压前期多与进食、活动以及情志变化等相关,因此从中医角度探究对高血压前期的辨证治疗,从而为临床治疗高血压前期提供更多的治疗方案。

关键词:高血压前期;中医认识;中医治疗

【中图分类号】 R544.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2107-2306(2022)08--02

高血压在临床中并不陌生,随着对高血压防治的重视,越来越多的研究人员也将影响高血压的相关因素逐渐重视,发现高血压的早期表现对患者后续的疾病发展的关键。高血压前期是正常血压与高血压病之间的“模糊状态”,临床相关将此概念提出的目的在于,让人们及早关注、及早预防高血压。高血压早期并无明显表现,偶尔在体检时发现血压增高,并随病情进展血压持续升高,最后累及肾脏肢体。近年来,临床中的高血压早期患病率上升,国内外虽然对高血压早期的防治方式存在争议,但都提示患者应该从饮食、运动、情绪等方面进行干预,从而有助于对危险因素的控制,预防高血压的发生。在《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提示:“阴平阳秘,精神乃治”,而这与高血压前期人们尚未发病,但已阴阳失衡的状态相关,所以在中医理论中,将高血压前期归于“未病”的范畴,因此,已有较多研究将中医的“治未病”思想纳入对高血压前期的防治中,不断对中医药学经典名方推陈出新,并取得了一些有效的研究成果[1-2]。本文结合中医对高血压的相关病因病机认识,以及临床中医的相关治疗方案做一综述,以整合中医在防治高血压前期的优势,详述如下。

一、高血压前期概述

1.1 高血压前期的提出

据以往的数据统计,血压为120-139/80-89 mmHg的人群,在十年后发展成心血管疾病的概率是血压为110/75 mmHg人群的2倍;对于血压为120-129/80-84 mmHg的中年人群,在十年后发生高血压的概率为45%,且血压为130-139/85-89 mmHg的中年人群,在十年后发生高血压的概率为64%;并且在血压的变化趋势上,收缩压、舒张压每上升20 mmHg、10mmHg,发生心脑血管事件的风险就增加一倍[3-4]。因此,我们可以看出,即使将高血压维持在传统认为不超过140/90 mmHg的正常血压范围内,但还是有发生高血压风险。

2010 年我国重新修订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时,将血压分为正常血压、正常高值(收缩压120-139 mmHg和80-89mmHg)和高血压3类,细分了对高血压的分类,其中正常高值即为“高血压前期”;在国外“高血压前期”是2003年首次提出的概念,人们的收缩压 120 ~ 139 mmHg 和( 或) 舒张压80 ~ 89 mmHg即属于此概念,同时2017年美国修改了高血压的诊断标准,若血压大于130/80 mmHg,即可被认为是高血压。

1.2 高血压前期的患病发展趋势

目前随着社会经济发展及生活方式改变,心脑血管疾病已严重影响着人类健康,至2020年,我国死亡原因中非传染性疾病将占79%,其中心血管病排名第一[5]。很多研究证实高血压前期已潜在多样临床病变,导致以高血压为首的慢性疾病发生率逐渐上升,以及高血压的危险因素也发生了显著的改变。

1.3 高血压前期的诊断以及治疗

高血压前期的诊断主要是以定期测血压为准,最新推荐是非同日三次测量血压超过130/80mmhg,低压没有达到90mmHg,就属于高血压的前期的状态[6]。防治高血压是防治心血管病的关键,开始治疗性生活方式的改善。比如控制食盐量、心理状态调整等,是一个整体的是连续性的过程,不能中途停止。

二、高血压前期的病因病机

2.1 高血压前期的临床表现

高血压前期并无明显的临床症状,仅仅通过血压升高来体现,但还没有达到高血压的确诊标准;随着血压升高的状态持续,患者可能会出现头晕、头痛、耳鸣耳聋、失眠乏力、肥胖等症状体征,且时轻时重[7]。针对有临床症状的高血压前期病变,现代中医认为肝与血压的关系联系密切,以调节全身脏腑经络的血液供给和精神情志的变化。

2.2 中医对高血压前期的病因认识

高血压前期属于古代“逸病”范畴,可由久坐、久卧、过食等引起。中医对于高血压前期的病因认识,其实是通过一些症状表现来判断的,例如头晕、头痛、耳鸣等,当属于中医的“眩晕”、“头痛”等病证范畴,因此这类病症多与饮食不节、久坐少动、情志失和等有关,导致肝、肾、心、脾等脏腑的阴阳平衡失调所致[8]。

2.3 中医对高血压前期的病机认识

情志失调是发生高血压前期的条件,患者体质因素是发病基础,“六郁”的形成是高血压病机的主要部分,包括气、食、湿、痰、血、火这六方面,久而久之由实转虚[9]。“六郁”主要形成原因和相应的临床体现为(1)该类人群多存在精神情志方面的问题,并影响高血压的整个发病过程,患者一般存在焦虑、抑郁等不良情绪状态,从而在无形之中影响气郁,临床常见为胸闷、情绪易激惹、心烦、脉弦等症状表现。(2)在形成食郁的过程中,主要是由患者过食肥甘油脂辛辣食物等所致,因食滞不消,从而血压升高、诸症不适,临床常见表现在消化道的症状,例如黄疸、胃胀腹胀、有口气、大便味刺激等。(3)湿郁在《丹溪心法》中指感受外湿、郁于体表肌肤而致病,常见头晕、周身骨节疼痛、心神不宁等症状。(4)过食肥甘厚味则痰湿内生,损伤脾胃,在《万病回春》指出,痰郁表现为“动则喘满气急,痰嗽不出,胸胁痛,脉沉滑也”。(5)血郁多与暴怒、挫闪、劳役过度、瘀滞脉络有关,临床常见症状为四肢无力、头痛头晕等临床症状。(6)火郁是因以上五郁久延不愈,郁而化热所致的病征。

三、高血压前期的中医药治疗

中医思想中“治未病”理念体提出,为对疾病的预防起着积极作用,基于此,在近几年临床对高血压前期的健康管理中,中医干预是常用的一种手段,医药治疗高血压前期包括“药物”以及“非药物”治疗。

3.1 “非药物”治疗

高血压前期主要是积极改良生活方式,中医特殊健康教育,辩体施膳等,其中中医特殊教育,指的是为人们开展“治未病”的中医特色健康讲座,普及关于体质调理、养生保健以及强队对高血压疾病的预防等。而在辨证施膳中,阴虚者,可食养阴润燥的食物,例如银耳、百合、乌鸡汤等;湿热者,可食清热利湿的食物,例如苦瓜、冬瓜、绿豆百合粥等;血瘀者,可食易凝滞血脉的食物,例如茄子、玫瑰花茶等;气虚者可食养胃食物,例如小米、红枣、西洋参等;痰湿者可食健脾化湿食物,例如山药、薏仁等[10]。

同时中医保健也是特色治疗方案,运用气功导引、针灸、足浴等起着调节机体免疫、平衡阴阳、稳定血压的作用。在何婧[11]等学者研究中,选取86例高血压前期患者,对比分析了常规教育管理与中医体质辨识干预的效果,在中医体质辨识干预中,分别予以患者“治未病”理念健康教育、辨证施膳以及进行耳穴压丸疗法,结果证明中医辨证体质辨识及干预有显著疗效,患者的头痛头晕症状明显改善,可有效纠正患者的舒张压、收缩压偏颇情况,并提高患者加强自我管理意识。

3.2 “药物”治疗

即是针对的 6 种治则对于高血压前期的药物治疗,主要是对患者的六郁形成特点,进行辨证治疗[12-13]。主要治法及经典方药如下。

(1)气郁者,治法以化滞为主,选用气郁汤、逍遥散等。(2)食郁者,治法消食解郁,选保和丸、食郁汤。(3)湿郁者,治法祛湿解郁,选平胃散、五苓散、四妙散。(4)血郁者,治法和血解郁,可用血府逐瘀汤、桂枝茯苓丸。(5)痰郁者,治法涤痰解郁,选用痰郁汤、二陈汤。(6)火郁者,治法清热散郁,方用栀子豉汤、三黄泻心汤、黄连解毒汤等。

小结

随着基础医学知识的普及,以及临床检验手段的创新,人们对高血压早期的发现率逐渐提升,同時也提示需要临床积极加以干预,以减少其发展成心脑血管疾病的风险。高血压前期属于中医“逸病”范畴,与肝脾肾联系密切。中医提倡“治未病”的理念,因此在改善生活方式的基础上,还可运用中医学的气功、针灸、药膳、运动等特色治疗方案,并熟练掌握中医学经典名方方证,从而提升高血压病前期的防治[14-15]。但临床对于中医药治疗高血压前期相关文献较为杂乱,其循证医学证据仍然有待进一步增强。

参考文献:

[1]吴福佳,杨小英,李建橡,马晓聪,张爱珍,岳桂华.高血压前期人群中医体质分布特点及与血尿酸水平的相关性研究[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21,30(19):2068-2071+2141.

[2]张鹏,李琦.检验医学在中医“治未病”健康工程中的应用[J].中国医药科学,2021,11(12):33-36.

[3]王鹏博,孙月,黄宇贤,褚超,马琼,严瑜,廖月园,陈晨,杨睿海,杨军,牟建军.2017 ACC/AHA指南对中国陕西地区成年人高血压患病率的影响[J].辽宁医学杂志,2021,35(03):8-14.

[4]陈敏敏,孙慧文,郑闻,姜敏.南京市五种人群高血压及高血压前期流行病学特征及影响因素分析[J].中国临床研究,2021,34(05):659-663.

[5]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代谢性心血管疾病学组,中华心血管病杂志编辑委员会.心血管病合并糖代谢异常患者心血管风险综合管理中国专家共识[J].中华心血管病杂志,2021,49(07):656-672.

[6]赵冬.中国成人高血压流行病学现状[J].中国心血管杂志,2020,25(06):513-515.

[7]于璐,宋海燕.高血压前期和代谢综合征患者的心血管风险[J].心血管康复医学杂志,2020,29(05):618-621.

[8]李明,巫小芳.中医体质辨识及干预在高血压前期治未病健康管理中的效果观察[J].中西医结合心血管病电子杂志,2020,8(28):159+161.

[9]韩璇雪,白贺霞,盘晓芳,马丽.高血压合并糖尿病前期中医证型与危险因素相关性研究[J].辽宁中医杂志,2020,47(09):115-118.

[10]刘绛云,周经钲,王永生,仲海红,曹晓娟,黄玥,赵帅,关仁杰,陈炯华.药食干预痰湿体质高血压前期疗效评价[J].实用中医内科杂志,2019,33(11):66-69.

[11]何婧,王艺霖,陈丽娜.观察中医体质辨识及干预在高血压前期“治未病”健康管理中的效果[J].中医临床研究,2020,12(03):8-9.

[12]铁映春.中药干预高血压的临床应用价值探析[J].健康之路,2018,17(06):248.

[13]方祝元.中医药治疗高血压病临床述评[J].江苏中医药,2019,51(08):1-6

[14]宋润娣,陈峻鹏,单莉,贵琳.中医体质辨识及干预在高血压前期治未病健康管理中的效果研究[J].四川中医,2018,36(12):195-197.

[15]徐素娥,姜九.艾灸疗法治疗高血压前期患者的临床观察[J].实用临床医药杂志,2020,24(14):115-118.

猜你喜欢
中医治疗
弱视的中西医治疗概况
“攻”“补”“通”法在治疗系统性硬化症中的应用探析
中医治疗妇科慢性宫颈炎阴道炎临床疗效研究
浅析中医治疗糖尿病的优势与不足
通乳颗粒结合乳房手法按摩治疗产后缺乳疗效观察
尘肺合并肺心病心衰的中医治疗现状
探讨精神分裂症采用中医进行治疗的临床效果
探讨中医治疗神经内科失眠患者的疗效
中医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临床疗效观察
霍奇金淋巴瘤的中医治疗浅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