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助议题教学 培养政治认同

2022-05-09 08:36浙江李晓娟
教学考试(高考政治) 2022年2期
关键词:议题民族精神

浙江 李晓娟

(作者单位:浙江省湖州市安吉县安吉艺术高级中学)

《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2017 年版2020 年修订)》(以下简称新课标)提出要培养学生学科核心素养,其中政治认同素养是重要内容之一。思想政治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用哪种教学方式培养学生核心素养,增强政治认同是笔者不断思考的问题。新课标明确指出,教学设计能否反映活动型学科课程实施的思路,关键在于确定开展活动的议题。在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培育要求下,一线教师不断寻找并尝试新的教学方法。议题式教学是近年来各位同仁不断探索的新教学方式,与传统课堂教学相比,议题式教学具有自己的特点:由议题引领,具有议题式特征;以引导学生探究为主,具有探究式特征;以学生商议为主,具有社会化特征。议题式教学对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提升学生能力素养具有重要意义。

高中阶段是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重要时期,在这个阶段思想政治学科教师可以充分把教材内容与学生实际相结合,潜移默化地对学生进行思想情感的熏陶,使其形成正确的三观和高度的政治认同,树立坚定的政治立场,热爱祖国、热爱家乡,拥护党的领导,增强公民意识和政治参与意识。然而现实不容乐观,学生虽然通过学习了解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党的地位、中国的政治制度和基本文化现状与特征等内容,但是不能深层次理解,更无法做到自觉提升政治认同素养。

笔者在教学中不断探索通过议题式教学培养学生政治认知的实践途径,如议题设计应该怎样体现美感、触动学生心灵和激发学生思维来丰富学生政治认知、凝聚政治情感,进而转化为政治行为。本文通过新教材必修四《哲学与文化》中“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民族精神”这一课设置议题式教学来探讨培养学生政治认同的途径,增强学生政治认同感,提高学生政治认同素养。

一、利用时政资源 丰富政治认知 引发政治情感

建构主义认为,学生是在自己生活经验基础上,在主动的活动中建构自己的知识。中学生出于课业压力,且生活经验有限,其认知水平受到较大的限制。时政素材是学生感兴趣的材料,也是学生学科素养发展的来源之一,选好时政素材可有效对教材内容进行补充和完善。笔者尝试引导学生在节假日重点关注与课程知识相关的时政热点并收集时政新闻,丰富自身生活经验,获得对自身政治身份、国家、民族的感性认同,从而增强政治认同感。

2020 年是非同寻常的一年,是全国人民团结一致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一年,由于新冠肺炎疫情发展迅速,安吉县各村各街道在春节前后逐步响应党中央号召,全城人民在家主动隔离,同一线医务工作者和各界工作者一同努力抗击疫情。笔者在课前安排同学收集资料和走访居住地民众,并围绕“中华民族之魂”主议题,设计了系列议题。

议题一:结合视频——历史长河中各时期民族精神,概括其中蕴含的精神的共同点。这些精神展示了什么样的文化?这种文化对现代社会文化发展有何启示?

这些问题需要学生仔细观看视频内容,用抽象思维高度概括其中蕴含的各种精神和共同之处,学生需要结合书本知识体会优秀传统文化对人和社会的积极影响,在实践中主动促进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议题二:承接视频最后一个画面“疫情中的逆行者”,展示学生搜集的材料并讨论:最美逆行者有哪些人?他们逆行的原因是什么?他们做了什么事?这些事体现了什么精神?

此议题是由层层递进的问题链构成,讨论和回答这四个问题有助于学生感受中华民族之魂和中华民族长久屹立于世界的原因,使学生感受到中华文化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让他们进一步明确民族精神的内涵,增强民族自豪感与自信心。

议题三:逆行者们在疫情中发挥了巨大作用,但是媒体也播报出种种负面现象,请你列举相关负面事例并进行评述。

这是一个参与性很强的活动,也是具有探究意义的议题。学生在上一环节感受到了英雄们的伟大,而这一环节又看到种种负面现象,有利于学生明确责任意识、法治意识和共同体意识,深刻理解和认同中华民族精神的时代性及价值。学生在这一环节不仅增强了政治认同,还提升了法治意识和科学精神素养。

议题四:学生在课前通过搜集案例、访谈周边群众和基层组织的工作人员,分享身边逆行者的事迹,谈谈他们展现的民族精神是什么,并为新时代青年弘扬民族精神提几点建议。

笔者在课前两周,安排学生搜集资料并走访当地居委会和村委会了解疫情期间他们的工作,鼓励和支持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实践活动。通过实践,让学生真切感受爱国主义不是抽象的,而是具体的。在“议”中获得生活感悟,增强文化自信,引导学生牢固树立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创造精神、奋斗精神、团结精神和梦想精神,主动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丰富政治认知,潜移默化地提高政治认同素养。

二、结合生活事例 凝聚政治情感 外化政治行为

新课标指出:“只有使学生亲历自主辨识、分析的过程,并作出判断,才能真正实现有效的价值引领。”学生在获得政治认知后,主动积极地对认知对象产生心理体验并结合所学知识将其升华为积极情感,对民族精神产生坚定信念。“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民族精神”课涉及中华民族精神的相关知识,直接指向中华民族共同的价值追求,笔者尝试通过学生搜集的经典材料精选话题、优化情景、设置议题,引导学生参与活动,提升政治素养、增强思辨能力、塑造优秀品格、凝聚政治情感。在学生搜集的材料中选好话题,让学生在熟悉的材料中与时代对话;结合学生实际,在现实生活中找到学生熟悉的情景,让学生体验、分析、探究情境材料,使其从中受到影响和启发;精心设置能激起学生情感共鸣、体现学科特点和学科知识的议题。基于以上考虑,为了让学生将已有的政治认知上升为政治情感,引导学生自觉传承和弘扬民族精神,本课设计了学生亲自参与搜集材料的三个并列式情境,并根据情境设计相关议题。

情境一:“伟大的人民 伟大的国”通过播放成功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重要历史时刻和过程的视频,让学生谈谈为什么安吉能够保持零病例?中国人为何能够如此迅速地战胜疫情?这些逆行者做了哪些事?体现了什么精神?学生通过分析:甲说在疫情期间看到许多地方的医务工作者都主动请缨去武汉参加救治工作,安吉也不例外,多地区多部门的团结合作,许多生产医用品的企业都在春节期间开工生产口罩、呼吸机等物资,工人们不分昼夜的干活却不讲报酬;乙说在疫情期间每个人都会听党的指挥,听政府的指令。这就是一种精神、一种力量;丙说很长一段时间口罩成了紧缺商品,从新闻上看到小孩把自己买到的口罩送给拾荒者,就是一种感动……同学们纷纷交流自己看到的和亲身经历的事情,认识到民族精神的重要性,中华民族之所以让世界震惊就是因为永不泯灭的民族精神,分析“逆行者”身上具备哪些民族精神。这一环节如春风化雨,润物细无声地使学生感受民族精神的伟大。

情境二:“安吉的努力 安吉的梦”课前学生分组搜集安吉本地疫情期间的信息,四个小组各负责一个内容:忠于职守、奋斗抗疫——伟大的奋斗精神;众志成城、团结抗疫——伟大的团结精神;科学防治、管控结合——伟大的创造精神;心怀梦想、抗疫必胜——伟大的梦想精神。学生通过分享自己的调研结果,深刻理解伟大的民族精神内涵“伟大奋斗精神、伟大团结精神、伟大创造精神、伟大梦想精神”,这些案例都来源于身边、来源于实际,学生会发自内心的感叹,中国人民是伟大的。学生用图片、文字展示安吉最美逆行者的英雄事迹和现实中的负面现象,用正反两方面事例感悟和体会中华民族精神的时代价值。

情境三:“少年的担当 少年的情”学生从小组发言内容中总结,贯穿每个民族精神内涵的核心是爱国主义。正是由于爱国,各地人民才团结在一起,有抗疫在一线的医务工作者,有后勤服务组,有社区志愿者,有自发组织捐款捐物的个人和组织,也有安静待在家里配合政府不添乱不捣乱的人民群众。这一切都说明爱国主义精神是具体的,不是抽象的,虽然这次疫情是新中国成立以来防控难度最大的一次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但在此次疫情防控中展现出来的伟大民族精神是中华民族历史长河中最为震撼人心的新表达。每组学生提出弘扬中华民族精神的几点建议,由此明白自己身上的责任与担当。这段开放式的情境,目的是引导学生参与实践,并在这个过程中感受身边普通人的抗疫精神,只有真实体验、理性思考才能使学生对英雄的敬仰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从这节课的教学效果看,学生比较积极地参与课堂发言,他们亲身经历了全国抗击疫情的过程,搜集材料过程中感受到自己身边各行各业工作人员无私地付出,也看到许多令人感动的新闻。在筛选信息时学生多少会遇到负面新闻,例如:哄抬口罩价格、进出关卡辱骂工作人员、不满意志愿者服务等,这时就需要学生辨别这些不理智行为并用正确的价值观来看待这些现象。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在实践时可以真正检验自己是不是有正确的政治认知,面对不同现实情境能不能坚定自己的政治信念作出理智的判断和选择。同学们参与热情逐渐高涨、学会辩证看待各种现象、对国家和民族的认同逐步深化。

三、议题式教学活动反思

素养立意有所欠缺。思想政治学科的核心价值是育人,素养的培养使思想政治学科课堂不是单纯的知识传授和教育,也不只是培养学生的思维和应用能力,更重要的是为学生做“人”的发展进行引导。议题式教学中学生活动不仅包括自学、合作、探究、展示、交流、社会实践等体验,还有分析、推理、比较等思维活动和尊重、友爱、敬畏等心理活动。在课堂活动中需要让学生感受到团队友谊、集体智慧、严谨逻辑等等,这样素养能力才能提升。

机械式操作和功利倾向。教学过程中把重心落在知识点落实上,“心急想吃热豆腐”,学生活动较多、任务较密。有些环节严格量化时间,有个别需要学生深入讨论,根据发言继续追问的问题,为了流程完整而没有继续,这就造成了学生对有些问题的认知不深刻。

忽视教师主导作用。议题式教学是活动型课程的重要抓手,要注重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地位,让学生围绕议题自主合作、探究学习,实现自我知识构建、理性思考和深度学习。但是课堂也需要教师整体把控和过程引导,在议题选择、导入、情境探究、总结提升与点播中教师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教学中不能只关注学生主体地位,还要重视教师的引导作用。

评价不到位。课堂过程中,笔者没有对学生课堂上的展示、分享、提出不同见解、形成解决方案等表现进行个性点评,只关注某个比较活跃的小组,也没有进行小组间的统计评比和表扬。

总之,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对于学生的发展起着重要作用,高中生作为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在学科核心素养中需要着重培养他们的政治认同素养。这样既有利于培养他们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促进他们的全面发展,又有利于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社会和谐发展。而培养学生政治认同核心素养的主要载体就是思想政治课堂。当今社会发展日新月异,教学要想跟上时代的步伐,需要不断学习与探索。从培养学生政治认同素养方面,教师在实事求是、辨证思考、努力创新课堂模式的基础上,围绕议题设置问题、探究问题要精准地指向培养学生政治认同的知识、能力和情感。学生的实践过程要贴近生活、贴近实际,要发挥学生参与热情,师生有效互动且探讨内容要有深度。

猜你喜欢
议题民族精神
21世纪以来中国歌剧批评若干重要议题述论
虎虎生威见精神
论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
例谈群文阅读中议题的确定
初心,是来时精神的凝练
一个民族的水上行走
MINORITY REPORT
议题中心教学法在思政课教学的实践探索
科学议题欢迎君子之争
拿出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