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养结合养老服务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2022-05-10 05:24杨纹霖
中国典型病例大全 2022年10期
关键词:老龄化

杨纹霖

关键词:老龄化;医养结合问题;服务主体

【中图分类号】G64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026(2022)10--01

2013年,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的若干意见》指出,“积极推进医疗卫生与养老服务相结合,探索医疗机构与养老机构合作新模式”。2016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再次明确提出,“推动医疗卫生和养老服务相结合”。2017年在十九大上习近平总书记再次强调“推进医养结合,加快老龄事业和产业发展”。

1医养结合养老模式的必要性

1.1人口老龄化程度加剧

按照世界卫生组织的标准,当一个国家或地区65岁及以上老人达到总人口的7%时,即进入老龄化社会[1]。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截至2015年,我国65岁及以上人口达到14386万人,约占年末总人口的10.47%。从衡量老龄化社会负担指标———老年抚养比来看,从2000年至今,老年抚养比加快增长,截至2015年上升到14.3%。

1.2养老机构缺乏专业的医疗服务

目前,我国的养老机构多是提供老年人的集体住所,及老年人日常生活照料的服务,并不具备专业的医疗技术与护理服务,医疗水平相对较低。

1.3医疗机构未能提供到位的养老服务

老年人患病后,不得不从养老院转移到医院接受治疗,而我国的医疗机构并不能提供细致到位的养老服务,不仅使老年人自身的养老需求得不到保障,老人“押床”问题也妨碍其他真正需要住院的人群。

2医养结合养老模式发展过程中的问题

2.1主管部门职责模糊,对接困难(谁来提供)

我国医疗机构属卫生部门管辖,涉及医疗保险费用报销事宜由人社部门主管;而普通养老机构属民政部门管辖,社区居家养老由老龄办负责。将相互独立的医疗机构与养老机构结合起来,必然会导致不同部门之间职责模糊、对接困难,互相推托会降低办事效率,不利于医养结合养老模式的发展。

2.2收费水平高,定位于高端市场消费人群(为谁提供)

由于“医养结合”型机构将更专业、更高水平的医疗技术与更细致的养老服务结合起来,所以其收费要高于普通的医院或养老院。然而大多数老年人并不具备高消费能力。高收费水平使得只有高端市场消费人群才可以享受该服务,而真正有需求的老年人却难以享受医养结合养老服务。

2.3服务内容单一,服务主体参与热情低(提供什么)

目前,无论是内设医疗机构的养老机构,还是提供养老服务的医疗机构,都只关注老年人的日常生活照料与疾病的治疗与护理,很少涉及老年人的精神交流、社會活动与文体娱乐活动等。服务内容应多元化,兼顾老人的身心健康。首先,目前我国医患关系紧张,医护人员承受的压力非常大,而在医院设立养老机构可能会产生更多的纠纷;其次,医养结合无疑会使工作人员任务更加繁重,而薪劳报酬并不会同等增加。

2.4资金投入不足、专业人才匮乏(怎样提供)

我国医疗机构和养老机构的建设成本和运营成本都很高,无论是在养老机构中设立医疗机构,还是在医疗机构中设立养老机构,都需要庞大的资金支持。然而在现实中,资金投入不足,资金筹集渠道狭窄,导致医养结合养老服务无法提供优质完善的服务。在一些养老机构中,由于工资水平低、工作繁重,使得护理人员供给量少、流动率高,导致养老机构处于护理人员不足。而且其护理人员大多是社会兼职人员或来自家政服务公司,缺乏专业护理知识,存在服务态度差、水平低、经验不足等现象。

3推进医养结合养老模式发展的对策

3.1明确界定主管部门的责任范围,推进“医”和“养”的更好结合

涉及将两个领域结合起来的问题,必然会存在“谁来管”的矛盾。在医养结合养老模式中,首先,应该明确规定民政、人社以及各级卫计委等部门的职责范围,避免权责交叉。其次,卫生、人社、民政、老龄办等政府职能部门应加强横向联系,建立统一的标准,改进审批方式,加快审批速度,提高审批效率。最后,应结合区域特色,统筹规划,将医养结合产业发展与区域发展有机结合。

3.2准确定位需求主体

提供医养结合服务时,不应盲目地定位于高端市场与高端人群。我国大多数养老机构具有明显的公益性质,首先要保障“三无”、农村“五保”、失能、半失能等特殊老年人群体的养老服务。应该综合考虑当地的经济发展水平与人口结构等,分析实际养老需求,准确定位需求主体。

3.3服务内容多元化,提高服务主体的参与热情

应该多角度考虑老年人的服务需求,日常生活照料和医疗护理只是一部分,老年人更需要的是心灵和精神上的慰藉。故医养结合养老服务还应注重开展心理咨询、精神慰藉和文体娱乐等活动,例如可以让宠物陪伴老年人以缓解其孤独感。应基于当地风俗习惯,为老年人提供特色的服务内容。另外,我国医患关系紧张的问题亟须解决,要引导医护人员与患者家属增加信任与理解。另外,应完善相应的激励措施,提高相关服务主体的参与热情度。

3.4引入多方投资,发展专业型人才

医养结合的养老服务是公益福利性质较强的事业,故需要国家大力支持,政府应加大财政补贴力度,提供坚实的财政后盾。而且要保证拨款在下发过程中透明化、高效化,避免贪污腐败现象的滋生,使财政补贴能让老百姓受益[2]。但是仅仅依靠政府单一的力量远远不够,不仅加大了政府的财政压力,也难以满足老年人日益增长的养老、医疗护理需求。

4.结语

医养结合模式应适应新常态发展的要求,从管理体制等多个方面加强创新工作,为医养结合模式提供制度与政策支持。医养结合要完善支付保障体系,建设多渠道资金筹措机制,使老年人医得起养得起。医养结合要抓住数字化产业机遇,通过物联网、影像传输、可穿戴设备等技提高服务效率。医养结合服务要坚持以人为本亲情至上的服务理念,不断提升服务质量,使老年人能够更好安享晚年。

参考文献:

[1] 崔方圆,周润明,姚卫光. 广州市医养结合养老服务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 医学与社会,2018,31(2):39-41.

[2] 王敏翔. "健康中国"战略背景下医养结合养老服务模式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 中国总会计师,2020(1):164-166.

猜你喜欢
老龄化
老龄化对技术创新的结构性影响
——总效应、异质性与时间上的结构性特征
老龄化是医药行业的福音吗
全国深度老龄化省(市)增至7个
健康月历
浅析女性老年人活动状况
北京超老龄化将持续50年以上
杭州民营养老机构存在问题及对策研究
浅析老龄化背景下公园小品设计
太极养生在老年人群中开展的必要性分析
韩国将成为第二大老龄化国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