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药治疗失眠研究综述

2022-05-10 18:18陈明来
中国药学药品知识仓库 2022年7期
关键词:亚健康失眠中医药

陈明来

摘要:失眠一般是人体亚健康状态的开始,会造成人们生活质量的下降,逐渐引起国内外医学界的重视。本文通过对近年来相关研究进行总结,以期对失眠治疗进行理论支撑和借鉴,为中医药治疗失眠研究提供思路。

关键词:中医药;失眠;亚健康;生活质量

【中图分类号】 R256.2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2107-2306(2022)07--01

由于现代生活节奏加快、工作和生活压力增大及人们生活习惯的改变,失眠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影响人们的生活质量。失眠是中医“不得眠”“不寐”不得卧”等范畴[1],现代医学认为失眠是由于心神不安引起的不能获得正常睡眠为特征的一种疾病,是一种临床常见病,是人们对睡眠时间或质量不满意,严重影响日常社会功能的一种不良主观体验[2]。流行病调查研究结果表明,18周岁及以上人群受试者中约有15%的人出现失眠现象,并且随年龄增大,失眠发病率会增高[3]。现代医学所采用的镇静、安眠类药物治疗失眠会产生一定程度的毒副作用,长期服用会形成依赖性,还可能损害心脑器官。在长期的临床医学治疗中大量事例证实中医药在治疗失眠方面具有明显优势,通过中医药治疗失眠,提高生活质量。中医治疗失眠目前已经形成一定的理论体系,治疗手段多种多样,疗效显著。

1 失眠的病因

1.1 心与失眠不寐

《景岳全书》中指出睡眠由神来主宰,神藏于心,心主乎神,离不开血与脉的充盈和畅通。《素问》中将心、血、脉三者联系起来,心和神相互作用。不寐之病症,不止于心而不离于心,与现在人们的生活作息相结合,刚入夜时不眠,损伤心肝;心情急躁,扰乱心神,因此导致不寐[4]。

1.2 肝与失眠不寐

睡眠具生物节律性,肝血根据各器官的需求进行灌血,若肝血失调,生物节律就会被打乱,人们就不能按时入眠[5]。现代医学研究表明,褪黑素在晚上9点时开始分泌,凌晨2点时到达顶峰,褪黑素有促进睡眠的功效,子午流注理论认为肝经所主为凌晨2点到3点,这就说明睡眠和肝脏的关系十分密切[6]。

1.3 胃与失眠不寐

胃是卫气的根本,脾胃通过影响卫气运行导致失眠,研究认为失眠不寐和胃不和学说密切相关。失眠不寐的主因在脑,基础在胃,脑是一切生命活动的主宰,包括睡眠,并将失眠不寐阴阳说和神主说相统一,统归于脑并借助胃的滋养。

1.4 肾与失眠不寐

中医大多认为失眠不寐的病理为阳不入阴,如果心和肾阴阳之间存在动态平衡,就可以提升睡眠质量。肾虚导致的失眠与肾阴不足和肾阳虚衰相关,阴阳相济则睡眠正常,在失眠症状治疗上注重温阳安神,兼以疏肝,兼顾肾阴和肾阳[7]。

2 中医药治疗

现阶段,中医辨证地施治失眠病症已成为临床的一种重要方法,具有低廉、简便和安全等优点。临床研究证实,在西医治疗基础上,采用中医药和中医手段治疗失眠可以取得良好的治疗效果,中医治疗手段主要包括中药、针灸等,各种方法具有自身的独特优势,中西医联合治疗可以发挥协同治疗的效果,改善失眠患者的症状,促进患者改善睡眠质量[8]。

2.1 酸枣仁

酸枣仁主治心烦而不得眠,有养血安神的功效,小鼠实验证明酸枣仁能够发挥镇静催眠的作用,其有效成分可能是酸枣仁油,另外一项研究发现酸枣仁油能够对小鼠有直接催眠的作用,缩短睡眠的潜伏期,延长小鼠的睡眠时间。从酸枣仁种子中提取的皂苷成分对中枢神经系统有抑制性作用,能够减少小鼠的活动,延长睡眠时间,产生催眠效果。

2.2 五味子

五味子中含有五味子醇甲、五味子醇乙等,研究发现,五味子醇甲能显著延长小鼠的睡眠时间,对中枢神经系统有一定的抑制作用,能够发挥镇静和催眠的作用。另一项实验结果表明,五味子能够延长小鼠睡眠时间,且五味子炮制品的催眠效果更佳[9]。

2.3 半夏

半夏具有协调脏腑、调和阴阳的功效,半夏在治疗失眠不寐的研究中侧重于其炮制方法和使用剂量等方面。研究表明,姜半夏和生半夏对小鼠的镇静效果更好。半夏能够发挥明显的镇静和催眠作用,当重在配伍,谨防其毒性。

2. 4 刺五加

刺五加属于五加皮科,刺五加具有补肝肾、健脾益气和活血化瘀的功效。药物研究表明,刺五加对神经系统具有抑制作用,能够显著改善失眠症状[10]。

3 总结

迄今为止,中医药在失眠不寐治疗方面取得了很大的进展,治疗方法多种多样,疗效明显确切,在实际治疗中体现出辨证论治,实现了个体化治疗,且治疗费用较低,药品对人体的毒副作用较小。但中医药治疗失眠研究还存在一定的局限性,缺少统一的治疗标准,对其药理作用机制研究还不深入,临床治疗多为单样本的随机治疗诊断。未来研究中应加强中医药治疗失眠症状的临床工作,建立中医药特色的诊疗体系。

参考文献:

[1]黄苏萍. 张仲景辨治失眠探析[J]. 中华中医药杂志, 2006, 21(12): 753-754.

[2]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睡眠障碍学组. 中国成人失眠诊断与治疗指南[J]. 中华神经科杂志, 2012, 45(7): 534-540.

[3]张荣珍, 王志青, 刘冬梅, 等. 宜宾地区18岁及以上常住人口失眠情况调查[J]. 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 2015, 41: 150-154.

[4]中医中医科学院失眠症中医临床实践指南课题组. 失眠症中医临床实践指南(WHO/WPO)[J]. 世界睡眠医学杂志, 2016, 3(1): 8-25.

[5]赖爱群, 何玉球, 罗玉玲, 等. 失眠癥患者心理健康状况调查[J]. 临床心身疾病杂志, 2015, 22(3): 71-73.

[6]李海宏. 从心论治失眠—刘继祖辨治“不寐”特点[J]. 新疆中医药, 2014, 32(5): 52-54.

[7]胡磊, 马敬, 王立强, 等. 王耀献从肝论治失眠经验撷英[J]. 北京中医药, 2014, 33(2): 111-113.

[8]赖露菊, 邓盈盈, 梁浩勤, 等. 褪黑素生物学作用的研究进展[J]. 西北民族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 2017, 38(1): 32-37.

[9]高奎亮, 解建国. 从肾论治不寐[J]. 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 2017, 15(16): 69-70.

[10]张远凤, 蒋晓江, 严家川, 等. 刺五加改善原发性睡眠障碍患者的睡眠质量: 随机对照观察[J]. 中国临床康复杂志, 2004, 8(7): 1312.F895A405-FC69-4B0B-B094-57CC025A5827

猜你喜欢
亚健康失眠中医药
跟踪导练(一)
跟踪导练(一)
青年人群亚健康与肥胖的关系研究
中医药走遍全球再迎变革
首部中医药综合性法律
《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法》诞生
帅焘运用加味酸枣仁汤治疗失眠150例临床观察
住院老年患者失眠原因分析及护理干预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屠呦呦获奖向世界证明中医药价值
亚健康科技工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