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CL手术对高度近视眼调节和非斜视性双眼视异常的影响探讨

2022-05-13 17:24刘治国
中国典型病例大全 2022年12期

刘治国

关键词:ICL手术;高度近视眼;非斜视性双眼视异常

【中图分类号】  R778.1+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026(2022)12--01

有晶状体眼后房型人工晶状体植入术(ICL)可在保障高度近视眼患者角膜完整的前提下,有效改善屈光不利,以获得理想视力效果,提高手术质量,为近年高度近视眼常用手术方案,受到临床学者高度关注[1]。现本研究笔者特针对ICL手术对高度近视眼调节和非斜视性双眼视异常的影响,开展如下报道。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收集眼科医院2020年1月至2021年12月接收高度近视眼患者进行试验比对,共计60例,其中男性患者31例,女性患者29例,年龄18-40岁,均龄(30.15±2.19)岁。

1.2方法

所选患者均给予ICL手术,为确保研究开展客观性,所选患者手术均由相同外科小组实施,术前辅助患者进行综合检查,包括前房深度、角膜厚度、验光、角膜曲率等,确定手术方案,术前于角膜边缘作标记,取适量复方托吡卡胺滴眼液作扩瞳处理,给予患者表面麻醉,经由显微镜下将ICLC装入推注器内,指导患者手术体位呈仰卧位,于角膜陡峭轴位做长约3.0mm手术切口,注入黏弹剂,注入ICL,明确散光轴位,将黏弹剂抽出,结束手术。

1.3评价标准

比对术前、术后视力及屈光度;比对术前、术后化近距离水平隐斜、远距离水平隐斜、近距正融像性集合、远距正融像性集合、近距负融像性集合,远距负融像性集合,AC/C、调节幅度(AMP)等指标,观察手术对非斜视性双眼异常的影响。

1.4统计学分析

统计校验采用SPSS24.0软件分析,将P<0.05设为统计学差异标准值。

2结果

2.1 患者术前、术后视力及屈光度比对

术后患者视力及屈光度优于术前,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 手术对高度近视眼调节和非斜视性双眼视异常的影响

术后3个月近距离水平隐斜较比术前降低,AC/C、AMP较比术前升高,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远距离水平隐斜、近距正融像性集合、远距正融像性集合、近距负融像性集合,远距负融像性集合与术前存在同质性,统计学无意义(P>0.05),见表2。

高度近视眼因近视病程较久,受框架眼镜等多重因素影响,导致屈光系统主点前移,双眼视异常主要分为非斜视性及斜视性两种,因视觉主要是由神经兴奋沿视觉传导至大脑,再经高级视中枢将其整合成立体性、完整性的印象过程,当视中枢平衡受到破坏时,导致视力障碍,长期以往诱发高度近视,严重影响患者身心健康。ICL手术是借助有晶体眼的晶状体的前表面和虹膜后表面之间植入具有屈光度数的人工晶体,以有效纠正屈光不力,手术操作简单,充分发挥微创性,可在角膜完整的前提下实施手术,可获得理想视力水平[2]。研究观察结果显示,术后患者视力及屈光度优于术前,差异存在统计学意義(P<0.05);术后3个月近距离水平隐斜较比术前显著降低,AC/C、AMP较比术前显著升高(P<0.05);远距离水平隐斜、近距正融像性集合、远距正融像性集合、近距负融像性集合,远距负融像性集合与术前存在同质性(P>0.05),ICL手术安全系数较高,可有效改善裸眼视力,确保双眼视网膜成像清晰,确保视神经快速处理视觉信息,有效避免术后间歇性抑制状态,改善双眼视功能。

综上,ICL手术在高度近视眼治疗中,可调节和非斜视性双眼视异常情况,改善双眼视力水平。

参考文献:

[1]李海武,李金瑛,刘畅,等.ICLV4c治疗高度近视眼双通道系统视觉质量分析[J].国际眼科杂志,2018,18(7):1353-1355.

[2]徐英男,姚进,龙潭,等.OCTA观察高度近视眼ICL植入术后视网膜血流密度的变化[J].中华眼视光学与视觉科学杂志,2021,23(12):881-8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