护理干预模式在ICU睡眠剥夺患者中的应用

2022-05-13 17:24蔡健欣
中国典型病例大全 2022年12期
关键词:重症监护室睡眠质量护理

蔡健欣

关键词:护理;睡眠剥夺;重症监护室;睡眠质量

【中图分类号】  R47【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026(2022)12--01

重症监护室(ICU)收治的患者包括危急重症患者、大型手术患者、严重疾病、昏迷患者等,患者病情严重、病理生理状态较差,入科后治疗阶段涉及多种复杂精密的仪器、可能需要侵入性操作、且治疗与护理操作繁多等,诸多因素影响下可能导致ICU患者恢复过程中出现睡眠剥夺现象[1-2]。睡眠剥夺指减少睡眠时间,后可能影响患者免疫系统、认知功能,产生负性情绪,导致患者产生意识错乱、情感淡漠、谵妄等,相应增加死亡风险[3-4]。文章纳入我院于2021年1月至2021年12月间收治的43例ICU睡眠剥夺患者作为研究对象,评价护理干预效果,现将本次研究全部内容整理后作以下论述: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研究时间:2021年1月至2021年12月间;研究对象:43例ICU睡眠剥夺患者,男29例、女14例,年龄平均为(57.2±16.4)岁。

纳入标准:神智清晰;病人家属知情同意。

排除标准:意识障碍;视听功能障碍;精神障碍;长期使用镇静催眠药物。

1.2 方法

护理干预模式:遵医嘱为患者提供饮食、用药指导,观察患者生理指标,及时上报异常反应并进行处理,调节室内适宜温湿度,定期更換床单位,每日定时为患者翻身拍背,每日提供4次口腔护理、会阴护理、皮肤清洁护理,定期开放家属探视,病情稳定后安全护送患者前往普通病房。护士定时调节室内灯光,尽可能集中护理操作在白天进行;科室在夜间调节仪器噪音、设备报警声、医疗操作声音<40dB,护士交班声尽可能降低分贝,尽可能做到四轻原则,如说话、走路、关门、操作轻。

1.3 观察指标

采用医院自制住院病人护理服务满意度调查表,观察项目包括13条,单项1-5分,1分表示很不满意、2分表示不满意、3分表示一般满意、4分表示较满意、5分表示满意,总分13-65分,得分高表示满意度评价高。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7.0统计软件,计量资料用x±s差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百分比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评价患者护理满意度评价

护理后患者护理满意度评分平均为(59.45±2.12)分。

2.2 记录患者睡眠时间与住院时间

43例ICU睡眠剥夺患者睡眠时间平均为(9.42±2.09)h,总住院时间平均为(5.54±1.11)d。

3 讨论

睡眠具有周期性,是知觉的一种特殊状态,人体脑干的睡眠中枢与网状结构上行激动系统共同作用相互转化睡眠与觉醒,睡眠包括非快速动眼期、快速动眼期。ICU睡眠剥夺主要有延长睡眠潜伏期、减少睡眠、睡眠困难、睡眠零碎、睡眠多次觉醒、醒后无法快速入睡等。ICU患者睡眠剥夺过程较为复杂,包括个人、环境、药物因素,个人因素包括疼痛、上呼吸机、肺部疾病、心功能不全、手术、脓血症等;环境因素包括明亮光线、噪音、紧张状态、繁忙的护理活动;药物因素包括患者间断应用镇痛、止痛药物等。

睡眠是一种生理行为,过程复杂,对人体的休息、机能修复、健康、生存有着重要作用,睡眠是一种行为状态,具有可逆性、持续性、反应能力下降、无主动行为消失。ICU住院患者形成负性情绪、压力的主要来源即为睡眠剥夺,大部分ICU患者认为睡眠剥夺是仅次于疼痛的糟糕经验,患者进入ICU后丧失昼夜节律,极度睡眠破裂,短时间即可出现急剧降低睡眠质量的表现[7]。睡眠剥夺的症状包括睡眠时间减少、睡眠潜伏期延长、入睡困难、睡眠中断、多次觉醒等;对于ICU患者而言,出现睡眠剥夺后可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疾病恢复速度、延长住院时间,因此临床需要引起足够的重视[8]。如本次研究结果显示,护理后患者护理满意度评分平均为(59.45±2.12)分。43例ICU睡眠剥夺患者睡眠时间平均为(9.42±2.09)h,总住院时间平均为(5.54±1.11)d。分析原因发现,ICU患者睡眠剥夺已经成为普遍存在的现象,原因复杂、影响因素众多,包括患者本身存在的基础疾病、镇痛、镇静药物影响。光线与噪音刺激、活动等,护理过程中需要区分哪些睡眠干扰与患者病情相关、哪些睡眠干扰与医护人员行为有关,根据分析结果采取针对性护理措施,由此可见科学评估睡眠状况、评估相关影响因素、采取促睡眠护理措施意义重大。ICU医护人员评估睡眠状态,客观评估睡眠质量、数量,护士理解ICU患者睡眠的重要性,掌握并减少人为因素影响,充分认识到睡眠作用,治疗过程中医师谨慎考虑药物可能对患者睡眠状态的干扰程度,降低影响患者睡眠不必要的威胁,另外一方面护士在护理活动中重视对睡眠的影响,控制语调,集中行为,形成医护合作模式,减少对患者的打扰,为患者营造较长的休息时间。护士在护理模式中强调关注患者的生理、心理特点,从护理技术、住院环境、生理、心理等多方面实施护理干预,具有系统化、全面性、完善性等特点。心理方面护士入睡前促进护患沟通,转移患者对疼痛、疾病、环境的注意力,减轻精神压力,减轻患者孤独感[9]。护士日常工作中减轻声音来源、强度,坚持四轻工作原则,管理好仪器设备的报警声音,改善睡眠质量。护士重视光线管理,明显区分白天夜间光源,提高患者时间意识;同时护士尽可能合理安排治疗、护理操作时间,尽可能集中在白天进行,注意协调检查、护理、治疗操作的时间,避免不必要的操作[10]。采取护理干预措施保持患者生理、心理状态平衡,尽可能减少外界对患者的睡眠干扰,为患者营造舒适的睡眠环境,改善负性情绪,提高患者对预防睡眠剥夺护理措施的认可程度,有效提高睡眠质量。

综上所述,ICU应用护理干预模式可延长睡眠时间,提高护理满意度。

参考文献:

[1] 孙月明,李双玲,王东信. 危重症患者睡眠障碍研究进展[J]. 国际麻醉学与复苏杂志,2022,43(2):191-195.

[2] 刘红波,乐丽丽,云嘉丽,等. 早期多元化护理干预模式在ICU睡眠剥夺患者中的应用[J]. 国际护理学杂志,2021,40(20):3750-3753.

[3] 叶笑梅,卢慕荣,杨帅. ICU患者睡眠障碍国内外研究热点与趋势的可视化分析[J]. 护士进修杂志,2021,36(22):2094-2097.

[4] YAOITA, FUKIE, NAMURA, KOUTA, SHIBATA, KAEDE, et al. Involvement of the Hippocampal Alpha2A-Adrenoceptors in Anxiety-Related Behaviors Elicited by Intermittent REM Sleep Deprivation-Induced Stress in Mice[J]. Biological & pharmaceutical bulletin,2020,43(8):1226-1234.

[5] 陈洁,朱艳萍,周娟,等. 人工照明对ICU重症患者的影响[J]. 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21,21(87):88-90.

[6] 董烨,闫文靖,周芳,等. 睡眠剥夺对ICU护士认知功能的影响[J]. 国际护理学杂志,2020,39(16):2937-2940.

[7] 周丹,杨青敏,唐建国,等. ICU浅镇静患者非药物睡眠干预方案的构建研究[J]. 中华护理杂志,2020,55(5):645-651.

[8] BAYISA BEREKA NEGUSSIE, MAMO SOLOMON EMERIA, EBRAHIM YIMAM RETA, et al. Sleep deprivation and associated factors among students of the Institute of Health in Jimma University, Southwest Ethiopia[J]. 護理前沿(英文版),2021,8(3):303-311.

[9] 贾亚杰,王夏,张芳,等. ICU机械通气患者并发谵妄的相关危险因素及其预防措施[J]. 国际护理学杂志,2020,39(14):2553-2555.

[10] 王雪. 睡眠剥夺护理干预措施在心内科重症监护室中的应用价值[J]. 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19,13(16):172-173.

猜你喜欢
重症监护室睡眠质量护理
骨科护理的安全隐患及人性化护理的探讨
个体化护理在感染科中的护理应用
妊高症护理中优质护理的应用
舒适护理在肝癌介入护理中的应用
16周太极拳锻炼及停练8周对老年女性心理健康的影响
芪枣安神汤对心脾两虚型失眠症患者睡眠质量的影响
情志护理干预配合针刺对急性面瘫患者不良情绪以及睡眠质量的影响
集束化干预措施在预防ICU多重耐药菌感染中的应用分析
试论重症监护室的实习带教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