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病人如何警惕视网膜病变?

2022-05-13 19:12何海侠
健康体检与管理 2022年4期
关键词:玻璃体造影视网膜

何海侠

张女士今年45岁,8年前确诊为糖尿病,血糖控制不佳,前段时间发现左眼前出现黑红色,像有很多小飞虫在飞一样,两月后右眼视力降低,视物不清晰。到院开展血管造影检查,确诊为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经视网膜激光光凝治疗后保留部分视力。那么什么是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呢?糖尿病患者要如何警惕视网膜病变呢?下面就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相关知识进行科普。

1.什么是糖尿病视网膜病变?

视网膜病变属于微血管病变,在糖尿病患者中发病风险较高,具有特异性。糖尿病患者发生视网膜病变发病机制与诱因较繁杂,病情呈进行性进展,与多种诱因有关,发病基础为慢性高血糖。此外,血压、血脂、血糖、性别、年龄及BIM等指标,均可影响糖尿病患者视网膜病变发展。近年来,糖尿病患者逐年增加,视网膜病变致盲率随之升高。相关研究表明,糖尿病患者发病5-10年后,发生视网膜病变风险增加,而发病15年后,发生视网膜病变风险达75-80%。

2.糖尿病病人视网膜病变症状有哪些?

(1)存在视力衰退及闪光:糖尿病病人发生视网膜病变后,常见症状为玻璃体出血,视盘与视网膜上存在新生血管,可进展为增殖性病变,致视力衰退,病情严重者,可能失明。

(2)存在微血管瘤:微血管瘤是早期视网膜病变常见表现,呈可红可暗斑点样,可能处于棉絮斑边缘、可能处于静脉或出血斑中心处,大小不均,大血管瘤可能与视网膜小血管直径相符,小血管瘤可能如针尖般大小。一般微血管瘤长期存在,但受玻璃变性、管壁增厚影响,可阻塞囊腔,使边缘逐渐变为粉色或发白,甚至发展为小圆白点。

(3)存在出血斑:糖尿病病人发生视网膜病变初期,出血斑多为圆形或点状,源自视网膜深层。发生出血症状后,可逐渐吸收,但鄰近区域可能存在新出血点。随着视网膜病变进展,可能发展为火焰状出血或浅层条状出血,甚至视网膜出血。出血斑易于微血管瘤混淆,均处于视网膜浅层区域,是视网膜病变典型表现。

(4)视网膜出血或玻璃体出血:若新生血管出现增生或纤维组织出现增生,可能粘在玻璃体皮质层区域,若出现玻璃体脱离,受牵拉引发,可导致新生血管破裂。若出血进入玻璃体内,可致玻璃体中增殖血管破裂,导致玻璃体出血。若难以完全吸收出血,随着病情进展,可逐渐生存白色增殖膜附着在视网膜表面玻璃体中。

3.如何诊断糖尿病视网膜病变?

目前临床多以眼底荧光素血管造影方案诊断糖尿病视网膜病变,能够动态了解糖尿病患者病情,同时可评估治疗效果、预后情况。以荧光素钠为造影剂,将其注入血管后,可经血液流进眼底,蓝色光波刺激下,使荧光素钠呈黄绿色,此时利用电子信息技术,可清晰观察患者眼底特征、形态,用于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患者诊断中,主要有以下作用:

(1)眼底血管造影可显示医生应用检眼镜观察不到的病灶,对于视网膜初期病变,肉眼可能存在疏漏或观察不到,进而造成误诊,甚至延误最佳诊治时机。而采取血管造影方式诊断,能够清晰观察病灶,进而获取明确诊断。

(2)眼底血管造影可辅助医师掌握眼底全貌,有利于医师动态了解糖尿病患者病情。

(3)眼底血管造影能够鉴别出血、微血管瘤,进而明确诊断眼底病变。

(4)眼底血管造影能够辅助医师评估新生血管增生情况,以为后期激光光凝治疗提供依据,还可评估患者预后。

4. 如何治疗糖尿病视网膜病变?

(1)药物治疗:给予降糖、降脂、降压药物治疗,如给予导升明治疗,能够逆转血液高黏度、血管高通透性、血小板高活性,可有效防治视网膜病变;再如给予阿司匹林,能够抑制前列腺素代谢产物或血栓素生存,还可抗血小板聚集,进而预防微血栓,对预防视网膜病变具有积极意义。此外,还可给予钙离子通道阻滞剂、醛糖还原酶抑制因子或抗组胺药等治疗,能够有效预防视网膜病变。

(2)光凝治疗: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患者常用治疗方案为光凝治疗,适用于增殖型眼底病变治疗中。因此发现眼底存在新生血管后,不论多大,均可开展全视网膜光凝治疗。

(3)冷凝治疗:冷凝治疗可用于无法开展光凝治疗的视网膜病变患者治疗中,也可作为光凝治疗辅助方案,如部分糖尿病患者伴视网膜周边病变或屈光间质过于浑浊,均可开展冷凝治疗。治疗机制如下:在锯齿缘及血管弓间制作结膜进行冷凝治疗或在巩膜表面开展环状冷凝治疗。

(4)玻璃体切割治疗:玻璃体切割术适用于玻璃体出血或出现严重增殖性病变患者治疗中。临床医师认为,发生玻璃体出血超过3月且难以自发吸收者,可开展玻璃体切割术治疗。结合临床实践分析,严重玻璃体出血者,开展早期玻璃体切割术治疗,恢复视力概率高于延期手术。分析原因可知,玻璃体切割治疗,可预防粘连、机化或牵引等导致视网膜黄斑区脱离。若玻璃体出学前,已发现广泛纤维增殖与新生血管,需尽早开展玻璃体切割术治疗,建议出血15-30d左右开展手术。此外,未见玻璃体出血,但已发生严重增殖病变,或已出现黄斑区视网膜脱离者,也需开展玻璃体切割术治疗,以解除牵扯。

5.如何警惕糖尿病视网膜病变?

糖尿病患者需积极预防视网膜病变,可从以下几方面保护视力。

(1)控制血糖波动:发生糖尿病后,需积极控制血糖,只有控制好血糖,方可有效防控视网膜病变。若血糖波动过大,致糖尿病病情加重,可进一步影响视力,甚至导致患者失明。因此糖尿病患者需采取积极措施控制血糖。

(2)控制血压波动:糖尿病患者多伴高血压,可增加视网膜病变风险,因此积极控制血压对防控视网膜病变极为重要。

(3)控制血脂波动:糖尿病患者多伴高血脂,且糖尿病病程不断延长,患者血脂代谢紊乱病情越重,可进一步加重视网膜病变病情,促进糖尿病进展。

(4)科学规划饮食:发生糖尿病后,要合理规划日常饮食,以控制血糖、血脂波动,规避不良影响因素诱发、加重视网膜病情。

(5)适当锻炼:适当锻炼有利于糖尿病患者控制病情,但要注意运动不可太剧烈,以规避眼底血管破裂,致视网膜病变加重。

(6)定期检查:糖尿病患者需每年体检一次,尽早掌握眼部并发症情况,遇到以下几种情况,需开展全面眼部筛查:①确诊为糖尿病后,需定期到院检查,包括测眼压、测视力及查眼底等检查, 建议每年复查1次,若血糖控制不佳或发现视网膜病变,需增加复查次数;②确诊为糖尿病后,女性患者需在计划怀孕前12月开展眼底检查,并遵医师要求复查;③眼前黑影飘动或视力降低时,需全面筛查。

(7)积极治疗:发现视网膜病变或黄斑水肿后,需在经验丰富医师指导下开展治疗,以免延误诊疗时机。

猜你喜欢
玻璃体造影视网膜
如何防治裂孔性视网膜脱离
超声造影在鉴别诊断胆囊壁弥漫增厚性疾病中的应用研究
高频超声在玻璃体病变诊断中的应用
超声造影对肝硬化合并小肝癌的早期诊断价值分析
视网膜脱离相关知识,你了解多少?
超声造影和x光造影区别?
眼前“小蚊子”到底是什么
如何看待CT冠状动脉造影
视网膜脱离能治好吗
哪些病需要行玻璃体切除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