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虚拟病人的混合教学在中职《内科护理》教学中的应用与探究

2022-05-13 20:32蓝小燕陈昌丽黄静芸陈秋词莫小琳蒋建敏
健康体检与管理 2022年4期
关键词:内科护理混合教学

蓝小燕 陈昌丽 黄静芸 陈秋词 莫小琳 蒋建敏

【摘要】当今医学知识变更日新月异,临床实践超前发展于理论知识,当前医学生理论知识学习与临床实践出现脱节的现象一直存在,为此,部分医学院校开展“纸质病例学习”和“临床见习”以便辅助内科护理的教学,但前者直观性差,后者受时间地点限制、伦理道德限制,学生学习积极性较低,本课题尝试将“虚拟病人”和移动学习结合,构建基于“虚拟病人”的混合教学模式,应用到《内科护理》教学中,使学生得自主学习能力、语言沟通能力和临床思维能力能得到提高,培养更加适应临床工作的准护士。

【关键词】虚拟病人;混合教学;中职护理;内科护理

【基金项目】2019广西职业教育教学改革项目“基于虚拟病人的混合教学在中职《内科护理》教学中的应用与探究”(项目编号:GXZZJG2019B012)。

一、序言

随着虚拟现实技术的快速发展和普及,网络虚拟教学这种新型的教学手段越来越被人们关注,已成为高等教育架构中重要的组成部分。教育部《教育信息化十三五规划》中指出:“职业教育要加大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虚拟现实/增强现实、人工智能等新技术的应用。”虚拟现实技术的应用已成为职业教育教学的趋势。

《内科护理》是护理专业的核心课程,学生普遍反映其知识点难学难懂也难以较好掌握,尤其是病例分析环节。临床带教教师也反馈学生理论知识薄弱,有理论与实践脱节现象,缺乏综合分析能力、临床沟通能力和临床思维能力。为此,多数医学院校开展“纸质病例学习”和“临床见习”辅助内科护理教学,但前者直观性差,后者存在受时间及地点限制、受伦理道德限制等问题,大部分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效果不佳。 国内有关学者进行了“虚拟病人”模式的教育初探,结果显示“虚拟病人”模式的教育方式比传统的“纸质病例”式教学在医学高等教育中有着特殊的优势和意义。

“虚拟病人”在国内外都有相关研究,如美国南伊利诺医学院,台湾大学医学院等。在我国上海市立达职业技术学院开展了“虚拟病人—PBL”教学软件的设计和教学平台构建探索教学软件和网络教学平台。国内其他职业院校也做了相关尝试,并取得肯定效果,但都局限于临床诊断专业和基础护理课程,针对《内科护理》教学的较少。

本课题本课题拟构建基于“虚拟病人”的混合教学模式,将其应用到《内科护理》教学中,以解决“纸质病例学习”和“临床见习”等传统教学因受时间及地点限制不能随时随地便利学习的弊端。

二、理论依据及研究依据

(一)“虚拟病人”

“虚拟病人”(Virtual patient,VP)是由计算机系统模拟的某个情境下发生的完整的病例,涵盖现病史、症状体征、实验室检查、家族史、个人史等全部病例信息。学生自己与系统对话,从相关数据选择关键线索,探究并建立拟诊,继而提出护理诊断,最后制定护理方案。系统可对学生的护理方案打分,列出详细错误清单,让学生清晰地知道是哪个细节出错以便反思改进和反复练习,这也有利于减少日后的医疗差错。通过和“虚拟病人”的直接对话,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能力和语言沟通能力,潜移默化锻炼临床思维,培养职业素养。

(二)基于“虚拟病人”的混合教学模式研究现状

1.国内区内研究现状

国内有关基于虚拟病人的护理教学研究较少,尤其是内科护理教学。知网仅仅搜索到一篇天津医学高等专科学校医学系杨旭等人“ 基于虚拟病人的翻转课堂在诊断学教学中的应用”的研究;一篇邓舒妮,莫健超,许碧夏等针对临床医学生的《“虚拟病人”在医学生临床思维训练模式培养中的应用》研究,区内暂未查询到类似研究。

2.北部湾地区中职《内科护理》病例分析教学现状调查

通过对北部湾地区32名中职内科护理任课教师的问卷调查发现,75%的内科教师觉得内科护理病例分析教学难度较大,71.87%的教师仍然使用纸质病例进行病例分析教学,87%的教师希望改变当前以纸质病例为主的教学现状,由此可见,进行基于“虚拟病人”的混合式教学改革是有重要意义的。

三、实验对象及方法

(一)实验对象

实验对象为2020级中职护理专业2个班的学生。

(二)研究方法

1.文献研究法

2018年11月至2019年4月,课题组成员通过线上线下进行相关文献资料的查找、归类、综合分析,获得本课题相关内容的研究现状,搜集整理虚拟病人、混合教学等相关研究进展和成果,经验与不足等资料,为研究做准备。

2.调查法

通过问卷调查、实地调查、访谈、统计分析等方法,对教师的教学过程、实践教学实录、教学后记、听课记录、阶段性小结;对学生的学习情况、学习积极性以及用人单位满意度、病人满意度等,进行多方分析比较,累计发放问卷300份,回收问卷280份,其中有效问卷274份,统计分析调查结果,为课题研究工作提供策略方法、理论依据和实践例证。

3.測验法

实验前后均采用以下三个量表:支持性沟通能力量表、自主学习能力测评量表、评判性思维倾向性量表对实验对象进行检测。

4. 实验研究法

(1)实验对象

结合我校的课程设置及教学安排,随机选取2020级护理专业2个班学生,每班人数52名,学制3年,均为女生,年龄在15—18岁。两个班学生在已修课程、成绩、年龄等方面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将104名学生随机分成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52人,由1名教师进行教学。

(2)实验时间

2020年3月至2021年3月。

(3)实验地点 北海市卫生学校教学楼及实训楼

(4)实验内容及方法

根据《内科护理》课程标准进行教学设计,构建基于“虚拟病人”的混合教学模式。实验组实施基于“虚拟病人”的混合教学模式教学,并对实验组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目的性等进行问卷调查,建立实验组学生档案。设立对照班意在检验基于“虚拟病人”的移动学习模式提高护生学习积极性、自主学习能力、语言沟通能力、临床思维能力为目标的改革和开发的结果和意义。

实验结束后通过对教师的教学过程、病例分析教学实录、教学后记、听课记录、阶段性小结、学生的学习情况以及用人单位满意度调查、病人满意度调查等进行全面的分析比较得出实验结论。

(5)评估方法

实验前后分别用支持性沟通能力量表、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测评量表、评判性思维倾向性量表对实验组、对照组进行测评,检测实验效果。

①支持性沟通能力量表:由Whetten 等编制,包括3 个维度,即辅导与咨询、支持性沟通、提供有效的负面反馈,一共20 题,总分值20~100 分,得分越高表示人际沟通能力越强。

②自主学习能力测评量表:由林毅等编制,该量表有28个条目,共3个维度共,即自我管理能力、信息能力、合作能力。采用Likert 5分制计分,得分范围是28分~140分,得分越高表示自主学习能力越强。

③评判性思维倾向性量表:采用中文版本的评判性思维倾向性量表(CTDI.CV)。量表含 7方面的特质:系统化能力、评判性思维的自信心、求知欲、寻找真相、开放思想、分析能力、认知成熟度。总分共70~420分,各个维度总分为10~60 分。实验结束后比较两组得分。

5.统计学方法

采用统计学方法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数据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两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检测标准以P < 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四、结果与分析

(一)对中职护理专业学生《内科护理学》病例分析学习现状的调查分析

从表1可以了解到中职护理专业学生《内科护理学》病例分析学习现状的情况,参与问卷调查的人数为104人,42人认为内科护理最难的部分是临床表现,占40.38%,其次有25人认为最难部分是发病机制,占24.03%,这两部分一般需要熟悉病例为基础。关于学习病例分析的难处,46人认为病例枯燥没兴趣学,占44.23%,40人认为病例抽象无法理解,占38.46%。41人喜欢以临床实践的方式进行病例分析学习,32人喜欢网络平台学习,仅有2人选择课堂教学,由此可见,虚拟病人辅助病例分析教学是有需求基础的。

(二)对中职护理教师《内科护理》病例分析教学的现状调查分析

从表2可以了解到,中职护理教师参与问卷调查的人数为32人, 24人认为病例分析教学难度大,23人采用纸质病例进行病例分析教学,16人非常希望使用虚拟病人辅助病例分析教学,12人觉得可以尝试使用虚拟病人辅助病例分析教学,由此可见,实际教学过程中病例分析教学难度较大,绝大多数教师因教学条件限制依然以纸质病例教学为主,使用虚拟病人辅助病例分析教学是有必要的。

(三)实验前后各量表结果对比

由表3可知,干预前对照组和实验组各量表p值均>0.05,两组数据不具有显著差异性。干预前后实验组支持性沟通量表p值<0.05,对照组p值>0.05,说明实验组干预前后沟通能力有显著差异,而对照组干预前后沟通能力无显著差异。干预前后实验组自主学习能力测评量表p值<0.05,对照组p值>0.05,说明实验组干预前后自主学习能力有显著差异,而对照组干预前后自主学习能力无显著差异。干预前后实验组评判性思维量表p值<0.05,对照组p值>0.05,说明实验组干预前后评判性思维能力有显著差异,而对照组干预前后评判性思维能力无显著差异。由此可见,基于“虚拟病人”的混合教学模式能提高学生的语言沟通能力、自主学习能力和临床思维能力。

五、结论

(一)意义

通过调查发现,北部湾地区大部分中職内科护理教师认为教学过程中病例分析教学难度较大,大部分教师仍然采用“纸质病例”式教学。学生普遍认为内科护理学最难学的部分是疾病的临床表现,而这部分担学习需要以临床病例为基础,学生因缺乏临床实践经验,故而觉得难学。日常教学过程中,有大部分同学觉得病例分析内容枯燥,病例抽象无法理解。教学方式方面,仅有极少数学生选择传统的课堂阐述式教学,大部分学生渴望通过临床实践学习病例,但因条件限制无法实现,而基于“虚拟病人”的混合教学模式能通过虚拟网络虚构的“真实”病例,满足现实教学需要。

(二)实验结论

采用基于“虚拟病人”的混合教学模式教学前后,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语言沟通能力和临床思维能力均有所提高,教师反映教学过程中实验组学生学习兴趣比对照组明显增加,学生的病例分析能力也有所提升,证明此次实验是成功的。

参考文献:

[1]  李妮.从文献看内科护理学在中国的演进发展[J].医学与哲学,2017,38(12): 88-91.

[2]  杨旭. 基于虚拟病人的翻转课堂在诊断学教学中的应用[J]. 继续医学教育,2018,32( 8) : 16-18.

[3]  于异男,王丽萍,顾丽华. 基于网络的护理专业虚拟病人—PBL 设计与实践[J].中国医学教育技术,2014,28( 4) : 376-379.

[4]  王欣萍,王丽华,孙 尧. 基于知识驱动的虚拟病人开发及应用探讨[J].中国医学教育技术,2011,25( 6) : 641-643.

猜你喜欢
内科护理混合教学
引导文教学法在中职内科护理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大班教学环境下基于SPOC的混合教学设计与效果分析
浅析基于工作过程的内科护理项目化课程改革
结核性腹膜炎的内科护理对策分析
《高级食品化学》混合教学模式的构建与应用
移动环境下高职金融课程混合教学的研究
基于思维导图的PBL教学法在高职内科护理教学中的探究
基于护士核心能力培养的内科护理实训方案的研究
混合学习视角下《建筑水电工程计价》课程建设研究与实践
“混合教学”在开放大学教育模式中应用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