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生态角度诠释科学技术两重性

2022-05-15 19:33叶国卓
江苏广播电视报·新教育 2022年2期
关键词:负效应根源科学技术

摘要:科学技术是一把双刃剑,科学技术在对社会发展起积极作用的同时,其本身的缺陷和人类对其不正当的使用,产生了资源短缺、环境污染等我们无法忽视的生态问题。人们应该用正确的观点评价科学技术进步的价值,不能片面的去肯定和否定。为了维护生态和社会的平衡,科学应该在其中寻找自己的发展方向。当前,在科学发展观日益深入人心的时候,科学的发展在“有所为有所不为”方面如何正确抉择,某种意义上也是如何取其造福人类的一面,而规避其负面效应的问题。而且应根据其产生的根源用提高科技应用水平,用前考虑是否危害生态,如何避免污染的方法尽量防止科技应用的负效应。

关键词:科学技术;两重性;根源;负效应

一、如何理解两重性的含义

科技的状况决定人们利用自然的能力,科技进步促进人类的文化进步,推动历史的前进。在人类的发展历程中,科学技术占据了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古代科技的发明,将人类由野蛮带入文明;近代自然科学的诞生和产业技术革命的兴起,使人类从农业文明社会迈入工业文明社会。随着现代科技的迅猛发展,科学技术在世界经济社会发展中所占的比重越来越大,所起的主导和决定作用也越来越显著。科学技术真正成了第一生产力。

科学技术的发展使人类不断获得征服自然的新的力量和财富,享受到科技进步带来的种种好处;但也使人类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面临着科技的挑战,承担着与现代科技密切相关的令人不堪忍受的沉重的代价,如生态失调、人口爆炸、环境污染、资源枯竭、人际关系疏远与隔阂、道德的畸形化、战争破坏、心理变态与疾患等问题,这些问题具有全球性,并日益严重化。(农猛吉卓阳标,2001)

当今世界,科技的发展速度越来越快,它的社会作用越来越大,科技已成为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的强大推动力,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最重要因素。但与此同时,在世界范围出现的日益加重的人口爆炸、能源危机、环境污染、生态失衡、非正义战争、人性的异化等现象也是科技的伴生物。

二、科学技术应用两重性的根源

第一,人的生存需要是科学技术成为双刃剑的原动力:地球可提供的自然资源有限,地球环境的容纳能力也有限,而人类享受生活的欲望无限,使科学技术双刃剑开始崭露头角。

第二,人的精神需求是科学技术成为双刃剑的催化剂:近代以来的科学技术的发展所造就的工业文明中,人们片面追求物质上的享受和满足,但却造成人在心理、情感方面的失落,忧虑、恐惧这些精神层面的表现,清晰地展示了科学技术双刃剑的性质。

第三,社会多种因素的作用是科学技术成为双刃剑的特质根源:社会的需求促进了科学技术的产生和发展,但是它反过来又成为人类自我毁灭的手段。

第四,科学技术自身发展的规律是科学技术成为双刃剑的内在因素。

三、科技负效应起因及防治

科技负效应起因主要有三方面:第一、科学技术本身存在不足。在技术的应用中,伴随着技术的正效应,某些事先未被人们注意的负效应也可能随之而来,出现事与愿违的结果,这种现象是普遍存在的。第二、人对自然认识的片面性是导致科技负效应的认识根源。科学技术的人道主义本质被实用性所掩盖,科学技术的功能被日益简化,使人类步入了危机,发展陷入了困境。第三、不合理的社会制度和经济制度是产生科技负效应的本质根源。科技负效应的产生,从根本上说是由于社会因素造成的,是人类各利益集团之间不断加剧的竞争使技术的负效应不断放大。但是,其在应用过程中会对研究动物及其他的生物造成影响,而且在其无法发挥作用后残留在自然中给生态环境造成不好的影响,破坏自然环境。

提出上述科技发展中的负面影响,并不是呼吁世人去阻止现代科技的发展,而恰恰相反,让世人即使看到科技的双重性,从而采取积极的步骤,趋利避害,讓科技发展为人类造福的同时,消除或降低对人类的负面影响。而在人们采取的众多的步骤中,法律步骤应该说是最有效的、最彻底的步骤。

为解决科技进步引发的一系列社会问题,需重构科技活动的合理性机制,保证科技最大限度地造福于人类:第一,要对科技有全面正确的理解,健全科技成果应用的评价制度:应把技术水平、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有机联系起来,并要对科技成果的应用建立科学的评价制度,进行预测、评估、控制和监督,保证其产生正效应,而把负效应控制在最低点;第二,发挥政府决策功能,加强科技立法。有了相关的法律法规,可使符合人类利益的科技活动从法律上予以保证并得以有效的实施,确保科技活动有所为、有所不为;第三,增强全社会的科技伦理意识,提高科技主体的科技责任感。

依据马克思主义科学的社会理论,建构与现代社会化大生产方式相适应的社会物质经济利益关系和现代民主意义上的管理方式,是解决“双刃剑”问题的必要前提,也是从双重危机下解放出来的唯一选择。其次,在新的社会物质经济利益关系的基础上,建构新型的个人利益与社会利益和谐统一的社会价值观念。总之,解决“双刃剑”的问题既离不开自然科学,也离不开社会科学。

参考文献:

[1]农猛吉、卓阳标:试论科学技术进步的两重性.广西民族学院学报.2001.

[2]汤建民:论科技双刃剑效应产生之成因.自然辩证法通讯.2005.

[3]王建华:科技的负效应与科技观的变革.福建师范大学学报.2001.

[4]草蓉:“生态赤字”与科学双刃剑.光明日报.2004.

[5]王琼玉:论现代科技应用中的道德二重性.赣南示范学院学报.2001.

[6]王建华:科技的负效应与科技观的变革.福建师范大学学报.2001(1).

[7]倪天祥:建立和完善高尚的科技伦理——略谈科技应用伦理问题.上海第二工业大学学报.2001(2).

[8]陈爱华:马克思经济视域中的科学伦理观.马克思主义研究.2001(2).

[9]李静娟:科技的双刃性效应探讨.理论探索.2005(1).

[10]张红梅、刘永振:可持续发展视野下的科技双刃性分析.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学报.2004.

[11]潮汐:双刃剑效应:直面高科技进步.发现.2001.

[12]黎安:科技是一把双刃剑.河南科技.2001.

[13]刘怡翔:科学和技术是一柄双刃剑.信息·咨询.2003(1).

[14]史兆光:“双刃剑”片论.自然辩证法通讯.2004(1).

[15]杨峰:科学技术双刃剑成因探析.科技·人才·市场.2003(2).

[16]林德宏:“双刃剑”解读.自然辩证法研究.2002.

[17]刘国章:关于科学技术是“双刃剑”的反思与探讨.江西师范大学学报.2005.

[18]郭继海、江晓梅:科学技术是双刃剑之分析.武汉科技大学学报.2001.

[19]南海:STS视野中的科学技术之辨正.科学学研究.2003.

[20]刘鸿亮:科学与技术:天使抑或是魔鬼.辩证法通讯.2004.

[21]庞跃辉:论科技哲学面临的三大前沿问题.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1).

[22]陈清硕:科技进步在呼唤科学伦理精神.中国科技论坛.1994(5).

[23]王文科:科学的“双刃剑”与科学行为的规范.韩山师范学院学报.2003(2).

[24]李文潮:高科技中的科学伦理问题.哲学研究.2005(10).

[25]李利人、王玉莉:论现代科学技术价值观中人的主体性原则.辽宁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

作者简介:叶国卓(1992.10.22-),男,汉,海南儋州,本科,海口经济学院附属艺术学校教师,主要研究方向为中学体育与科技教学。

猜你喜欢
负效应根源科学技术
“已死”还是“回归”?绘画在西方当代艺术界的困境以及根源探究
公共政策中社会排斥的产生根源及其防范对策
教育部科学技术司更名为科学技术与信息化司
追课本知识本意,溯解题思维根源
科学技术部令第19号 科学技术活动违规行为处理暂行规定
科学技术活动违规行为处理暂行规定
浅谈多媒体在高中语文教学中负效应的解决对策
论网络传播中新闻道德的负效应缺失
An Analysis on the Cause of Babbitt’s Failure in Rebellion
《寂静的春天》科技生态伦理观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