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省高等职业教育专业与新兴产业对接的问题与对策

2022-05-16 06:10谢剑虹
岳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2年2期
关键词:新兴产业湖南省协同

谢剑虹

(湖南省教育科学研究院,湖南 长沙 410005)

专业设置是否对接产业,能否有效地服务于行业,是高职院校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已逐渐成为高职院校提升核心竞争力的重要因素。高职院校应根据区域产业集群转型升级的需要,不断调整和优化专业结构,促进产业与教育的深度融合,实现优质发展的目标[1]。2015 年,《普通高等学校高等职业教育(专科)专业设置管理办法》中明确指出,高职院校要根据学校现有教学条件和区域产业发展需要设置专业,避免专业盲目设置和重复建设[2]。2019 年,《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进一步指出,专业布局要以促进就业和适应产业发展需求为导向[3]。同时,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在2021 年颁布的《职业教育专业目录》中提出,要结合区域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需求合理地设置专业[4]。鉴于此,认清湖南产业发展现状和发展趋势,找出湖南高等职业教育专业与新兴产业对接中现存的问题,探索高等职业教育专业与新兴产业精准匹配的动态调整对策,科学设置专业布局以对接区域经济和产业发展,有助于湖南省高等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为湖南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2021-2025)规划(以下简称湖南省“十四五”规划)发展战略的实施提供更加相适应的人才。

1 湖南省产业发展现状和趋势

1.1 湖南省产业发展的总体情况

湖南是内陆省份,但是随着大交通战略的实施,交通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加大,形成了纵横交错、通江达海的水陆空综合交通体系[5]。便利、快捷交通体系的建立,成为湖南省产业结构优化和提升的契机,有利于促进新一轮产业集群的发展。

1.1.1 产业发展结构相对合理

“十三五”期间,湖南省产业发展实现新突破,农业优势特色产业加快发展,工业主导地位更加突出,工业新兴优势产业链发展壮大,第三产业成为拉动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6]。2018—2020 年,湖南省三次产业平均结构为9.3:38.5:52.2,其中2020 年三次产业增加值占当年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分别为10.2%、38.1%和51.7%,虽然湖南省的产业结构呈现出了“三二一”的合理化趋势,但整体结构层次还不够合理[7],相对2019 年,第二、三产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有所下降,分别下降0.5%和0.6%,与全国的三次产业结构7.7 37.854.5 相比还存在一定调整空间[8]。

1.1.2 产业发展规模迅速增长

湖南省核心产业优势显著,特色产业持续增长。从具体行业来看,湖南省的核心产业工程机械、轨道交通装备产业规模位列全国第一。工程机械的主营业务收入占全国总量的以上,电力机车市场份额位居世界第一,拥有全国唯一的中小型航空发动机开发基地[7]。初步建成三个全球性的工业集群,分别是工程机械产业集群、先进的轨道交通设备产业集群、航空动力产业集群[9]。湖南特色产业数字经济增长17%,规模以上电子信息制造业、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营业收入分别增长23.2%、44%,数字创意、新能源汽车等领域具备良好发展基础,潜力巨大[7];另外,“湘药”产业快速增长,并形成鲜明的特色,如特色中成药、中药饮片产业;高新技术企业突破万家,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提高0.8个百分点。

1.1.3 产业发展质量不断提高

自从2007 年长株潭试验区获批,湖南省就积极推动长株潭试验区产业转型升级,湖南省产业向高质量不断迈进。2016 年,湖南省按照有产业基础、有龙头企业、有研发力量,并具有突破性或颠覆性技术的原则,筛选20 个工业新兴优势产业链,编制《湖南工业新兴优势产业链行动计划》,举全省之力重点推进[10]。2021 年,坚持重点突破与面上推进相结合,通过“十大技术攻关项目”形成了一批工程样机和新产品,实现多项重大技术突破。三一重工、华菱集团有望进入世界500强[7]。

1.1.4 产业有效需求仍有不足

湖南省政协委员、湖南产城智库研究院院长王政认为,“产业升级发展,一方面蕴含创新驱动作用增强,另一方面是一系列配套投资投入的政策措施也会出台。”湖南省实际上仍是坚持“稳”字当头,稳中求进。2022 年,在完成GDP 目标的基础上,平衡处理经济速度、质量、效益及结构关系成为重点[11]。另外,湖南还未完全形成人才链与产业链、技术链、资金链有机结合的良好局面,特别是服务于一线的技术技能人才培养对接产业发展需求还有待进一步加强,对接产业设置专业的长效机制尚未建立。

1.2 湖南省产业发展的未来趋势

“十四五”期间,湖南产业将进一步推进发展,将在质量效益明显提升的基础上实现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经济结构更加优化,产业迈向中高端水平[6]。湖南未来产业,将以智能制造产业为中心引领先进制造业高地建设[12],打造“3+3+2”产业链群,即重点打造轨道交通、工程机械、中小航空发动机及航空航天装备三大世界级产业集群,打造电子信息、新材料、新能源与节能三大国家级产业集群,大力提升传统产业、大力培育未来产业[13]。高质量发展的经济和社会将产生新兴的增长驱动力,为湖南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带来新的机遇。大力推动新兴产业发展是建设“三个高地”实现“四新”目标的有力举措。《湖南省“十四五”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中明确提出“到2025 年全省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到18%,总额突破万亿元,成为支撑全省经济发展的新动能[9]。”在高端装备、航空航天、新材料、生物、新一代信息技术、节能环保、智能网联汽车、新能源、新兴服务业等领域形成新的增长点。

由此可见,湖南省产业的发展正处于重要机遇期,须将进一步稳定产业发展基础,稳步推动优势特色产业及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

2 湖南省高职教育专业与新兴产业对接的现状

2.1 专业布局对接特色新兴产业结构情况

湖南省高职院校积极对接全省的高端装备、数字创意、绿色低碳、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新材料等特色新兴产业,优化调整专业布局。截至2020 年,湖南省高职院校组建的专业群共有315 个,新增专业点共有131 个,与湖南省特色产业对接的专业点共有1514 个,占全省专业点总数的81.01%(见表1),专业持续向优势特色产业聚集[14]。

表1 2018—2020 年湖南省高职教育对接区域特色新兴产业结构的专业布局情况

由表1 可以看出,2020 年高端装备产业高职专业点数为433 个,占专业点总数的23.17%;绿色低碳产业专业点总数200 个,占10.70%;生物产业专业点176 个,占9.42%;数字创意产业专业点345 个,占18.46%;新材料产业专业点12 个,占0.64%;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专业点348 个,占18.62%。其中排前3 位的是高端装备产业、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数字创意产业,体现了高职教育专业布局与湖南省特色新兴产业的对接。

2.2 学生培养规模与新兴产业需求对接情况

截至2020 年,湖南省共有高职院校74 所,在校学生数为70.29 万人,在全国位居第5,整体规模上力求满足日益发展的产业需求。同时,为加大人才培养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力度,湖南省根据区域特色产业人才的需求,对人才培养结构不断进行动态调整,针对全省重点产业、优势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衍生出的新职业群和新岗位群,加大相对应的人才培养数量占比,进一步满足了湖南省产业升级需求。据统计,与湖南六大特色新兴产业密切相关的专业学生总人数为43.79 万人,占在校生总人数的78.14%,其中,对接高端装备产业专业的学生人数最多,占比达22.62%,对接新材料产业专业的学生人数最少,但其增长最快,详见表2。2020 年,全省高职院校为工业新兴优势产业输送毕业生6.62 万人[14]。

表2 湖南省高职教育学生培养规模与区域特色新兴产业对接情况

2.3 专业建设质量与湖南省新兴产业对接情况

专业建设质量主要反映在湖南省一流特色专业群、校企合作技术研发水平等指标上。2018 年,湖南高职院校共设立一流特色专业群建设项目138 个,其中包括与湖南高端装备、新材料、新一代信息技术、绿色低碳、数字创意等特色新兴产业紧密相连的一流特色专业群83 个,详见表3。

表3 湖南省高职院校一流特色专业群与湖南特色产业对接情况

自2019年以来,湖南省围绕产业园区配套建设5个职教城,以新兴产业建设“八大工程”为重点,开展校企技术合作。共建216个校企研发中心,413个校企共建技术创新平台,多项成果成功实现转化,如校企合作获482个发明专利,研发1617个重要新产品,详见表4。2020年,首批建设产教融合企业达46家,设立院士工作站14个,国家级职教集团(联盟)20个,其中10个入围国家示范职教集团(联盟),排名全国第3[14]。

表4 2019—2020 年湖南高等职业教育校企合作技术研发情况

3 湖南省高职教育专业与新兴产业对接存在的问题

3.1 专业布局与新兴产业结构不同步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新知识、新工艺、新技术和新方法层出不穷,它们也大量被用于生产中。工作岗位职责越来越丰富,技术更新替换速度更快,出现了大量新知识、新职业和新型工作岗位。湖南省各高职院校在对接新兴产业结构上呈现不均衡,有些院校未能跟上新兴产业发展的趋势,在专业设置和结构调整上呈现滞后的现象。

“创新”是实施湖南“三高四新”战略的核心任务之一。作为湖南省具有发展潜力的新材料产业,其在未来的迅速发展已成为必然趋势。然而,根据教育部颁布的高等职业教育专业目录(2015),与“新材料”直接相关的专业有23 个,湖南省仅开设10 个“新材料”专业,专业布点数也仅有12 个,主要涉及高分子材料、复合材料工程技术、建筑材料工程技术、光伏材料制备技术、航空材料精密成形技术、金属材料、材料工程技术及热处理技术等。同时,湖南省高职院校“新材料”专业的在校生人数仅为3099 人,占在校生总人数的0.55%,远远不能满足未来产业发展的需求。

3.2 专业设置规模对接新兴产业需求不精准

湖南省高职院校在规模化发展过程中存在片面追求专业门类大而全的问题,对接产业发展规模不精准,导致供大于求,人力资源浪费。部分学校在专业设置上盲目“跟风”,如会计、商务英语、金融等专业,90%的学校都有开设,并且招生规模较大。同质化办专业的现象,也造成了全省范围内专业建设的重复和办学效益不高。根据湖南省教育厅2018 年发布的高等职业院校专业设置备案情况,在湖南省70 所高职院校中有52所学校开设了会计专业,占比达到74%。会计专业是传统专业,但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会计管理工作趋于信息化和智能化,企业对会计岗位的人才需求在不断减少,招聘门槛也在不断提高,导致一些会计专业的高职毕业生,找不到对口的就业岗位,造成了人力资源的浪费。

3.3 专业对接新兴产业的质量和水平有待提升

湖南省高职院校正处于转型发展时期,在人才发展战略上应摆脱传统的模仿和“跟风”,主动对接区域经济发展,提炼特色,培养高精尖技术人才。但是,高职院校因为种种原因,对产业发展趋势缺乏足够的科学分析和研判,同时,对传统专业存在“舍不下、理还乱”的现象,不能根据办学理念,确定办学特色,着眼长远,系统规划,从而难以办出高水平的专业。专业设置没有瞄准十年后区域产业发展的战略性新兴方向和优势特色产业方向,导致传统专业过多,有特色的高水平发展专业不多。

4 湖南省高职教育专业与产业协同发展的对策

根据湖南省产业发展的新要求和新趋势,理顺政府、高职院校、产业的关系,形成高职教育专业与区域产业无缝对接、协调发展的常态,使湖南省高职院校在人才培养、课程建设、教学方法等方面紧密结合区域社会发展的新要求,提升技术技能人才的适切性,激发湖南省产业发展的活力和潜力。应在协同论的指导下,加大对高职教育专业对接产业方案的谋划。协同论是德国物理学家哈肯1971 年提出的,其认为虽然不同系统具有不同的属性,但系统之间存在相互影响及合作共生的关系。湖南省高职教育专业与新兴产业之间的协同就是教育系统与产业系统之间的协同,他们各自又包含若干个子系统,各个子系统既相互影响,又相互促进[15]。产业发展水平在很大程度上受人才培养质量的直接影响,产业发展从而带动整个区域经济水平的提升,区域经济水平提升又促进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16]。湖南省高职教育专业与新兴产业协同发展应加强各利益相关者的合作,从结构、规模、质量三个维度来提升协同度。

4.1 提升湖南省高职教育专业与新兴产业的结构协同度

提升湖南高职教育专业结构与区域新兴产业结构的总体吻合度[5]。一是提升高职教育专业结构与区域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结构的总体协同度,即引导高职院校的专业设置覆盖并匹配区域的第一、第二、第三产业[17]。二是提升高职教育专业与区域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对接度,即对接湖南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布局与规划,紧跟区域产业结构内涵升级与调整变化,专业开发与新设专业应紧密对接新兴产业的发展需求。譬如:应对接新材料、高端装备、新一代信息技术、航空航天、节能环保、新能源及智能网联汽车、生物、新兴服务业等新兴产业拓展并细化专业设置。三是提升重点专业与湖南省主导优势产业的协同,即引导优势教育资源向主导优势产业(集群)所对应的专业(群)倾斜,促进湖南省高职示范性(特色)专业(群)与湖南省主导优势产业(集群)的匹配。同时,加强高职院校的校内专业结构与相关产业发展的适切性,引导各高职院校对学校的优势资源进行盘点,进一步把握企业需求,遵循对接地方产业办专业的原则,以产业岗位群建设专业群,以产业新趋势调整专业设置,推动高职院校根据区域产业发展进行专业布局和优化,提高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适应性。

4.2 提升湖南省高职教育专业与新兴产业的规模协同度

提升湖南省高职院校专业设置点与新兴产业发展规模的协同,首先从整体上推动三大产业的高职专业点数占比与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分别在区域生产总值占比的协同发展,偏差越小,协同度越大。同时,提升各专业学生规模与新兴产业需求规模的协同,即高职院校各专业(群)招生人数要与新兴产业发展的岗位员工需求量相匹配。同时,加强高职院校的校内专业规模与全省总体水平的协调。

4.3 提升湖南省高职教育专业与新兴产业的质量协同度

质量协同,包括培养过程的质量协同以及培养结果的质量协同。培养过程的质量协同,即包括提高高职院校专业教学标准及课程教学标准与新兴产业发展需求的匹配度,建立对应产业岗位(群)需求的湖南省高职专业(群)专业教学标准;并建立与真实工作过程匹配的湖南省高职专业(群)核心课程教学标准。培养结果的质量协同,即专业人才培养质量协同,包括本土就业率、对口就业率、毕业生满意度、人才国际化水平等。一是提高专业人才本土就业率,即提高湖南省高职院校毕业生在本土就业的比例,加大高职院校在技术技能人才培养上对区域经济发展的贡献度。二是提高专业人才对口就业率,提升专业教育资源投入结构的合理性以及对相应产业的贡献度。三是提升毕业生就业满意度,提高企业、行业、政府等用人单位和主管部门对高职院校毕业生知识、能力、素质等的满意度。四是提高专业人才国际化水平,即满足湖南“三高四新”的发展战略要求,优化国际化教学标准,打造国际化水平的“芙蓉工匠”,助推“湘企”“湘品”出海、出境。最后,紧跟区域产业发展趋势,动态调整院校专业及专业方向设置[18]。根据湖南省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趋势,促进高职院校专业转型升级。

5 结束语

本文阐述了湖南省高等职业教育专业与新兴产业对接的现状、问题与对策,在一定程度上能为相关问题的解决提供参考借鉴。但区域高职教育专业与新兴产业对接是个系统工程,涉及到区域产业规划、区域教育规划、区域专业布局、机制体制建设等方面的问题,还需进一步调研分析,提炼总结,可在区域整体战略规划背景下的专业与产业整体对接、体制机制创新、人才需求对接等方面加强后续研究,以进一步加强湖南省高职教育与全省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适切性,促使产教协同发展,提高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的适切性,加速区域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猜你喜欢
新兴产业湖南省协同
湖南省第一次工农代表大会何时何地召开
蜀道难:车与路的协同进化
湖南省怀化市通联站订户展示之窗
“四化”协同才有出路
2017年湖南省高中数学联合竞赛
三医联动 协同创新
战略性新兴产业与大国崛起
新兴产业市场绩效提升的现状及建议
在新兴产业看小元件如何发挥大作用
协同进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