渤海L油田储层韵律性对聚驱剩余油分布影响研究

2022-05-18 06:39周海燕岳宝林
承德石油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22年1期
关键词:水驱波及均质

刘 斌,周海燕,张 伟,王 刚,岳宝林

(中海石油(中国)有限公司 天津分公司,天津 300459)

渤海L油田是典型的层状厚油层油藏,在开发过程中又采用少井高产、早期注聚等开发方式。随着油田进入高含水和高采出程度的“双高”阶段,剩余油分布日益复杂,韵律性影响尤为突出。由于海上油田的厚度大而且韵律性明显,但类似油田比较少,难以有相关的经验借鉴,因此十分有必要开展不同韵律性厚油藏的剩余油分布规律研究,为厚层油藏进一步提高采收率提供理论指导。

1 实验条件

1.1 实验用油及化学剂

在实验中所用聚合物为大庆高分聚合物。在地层温度下(63.6 ℃),原油黏度为10 mPa·s,水黏度0.44 mPa·s,驱替水矿化度为8 878 mg/L,配聚合物母液的水的矿化度为3 203 mg/L。

1.2 实验装置

主要实验仪器包括79-1磁力电加热搅拌器、电阻采集装置、压力采集装置、活塞容器、烧杯、恒温箱、平流泵、真空泵、天平、管线、离心管等,如图1所示。

1.3 实验步骤

1)水驱:恒速法进行驱替,注入速度为0.12 mL/min,驱替时监测压力、电阻值并记录,使用离心管每10 min收集一次采出液,读出产液量、产水量以及产油量,计算实时采出程度、含水率,当含水率达到27.93%,水驱结束进行早期注聚;

2)早期注聚:所使用聚合物为大庆高分聚合物,注入质量浓度为1 200 mg/L,恒速法进行驱替,注入速度为0.12 mL/min,驱替时监测压力、电阻值并记录,每10 min收集一次采出液,读出产液量、产水量以及产油量,计算实时采出程度、含水率,累计注入0.391 PV,早期注聚结束进行后续水驱;

3)后续水驱:恒速法进行驱替,注入速度为0.12 mL/min,驱替时监测压力、电阻值,使用离心管每10 min收集一次采出液,读出产液量、产水量以及产油量,计算实时采出程度、含水率,水驱至含水率达到98%,实验结束。

2 实验结果及分析

2.1 开发动态指标

基于实验所测得的产液量、产油量等开发动态指标,绘制采出程度和含水率随注入PV变化关系曲线,如图2所示。

基于采出程度变化关系曲线和含水率变化关系曲线,统计采收率、含水下降幅度、见水时间、后续水驱提高采收率等开发指标,如表1所示。

表1 不同韵律性开发指标统计表

对于不同韵律性模型,对于见水时间:复合反正韵律≈正韵律>复合正反韵律>反韵律≈均质韵律,可见非均质性越强,见水时间越早。

对于早期注聚后含水下降幅度:反韵律≈复合正反韵律>均质韵律>复合反正韵律>正韵律,均质韵律、反韵律和复合正反韵律的含水下降均大于10%,幅度较大,而反韵律和复合反正韵律下降幅度较小,分别为3.41%和5.97%。

对于采收率:均质韵律>反韵律>正韵律>复合正反韵律>复合反正韵律,均质韵律的采收率最高为59.54%,复合反正韵律的采收率最低为53.39%。

对于后续水驱提高采收率:均质韵律>正韵律>反韵律>复合正反韵>复合反正韵律,可见在早期注聚结束后进行后续水驱,对提高采收率仍然有效果,其中均质韵律效果最好,提高采收率18.29%,复合反正韵律效果最差,提高采收率16.21%。

2.2 剩余油富集规律

2.2.1 均质韵律

基于剩余油饱和度数值绘制纵向上剩余油饱和度分布场,如图3所示。

剩余油主要富集在大平板岩心顶部近生产井端,生产井顶部剩余油富集程度最高,注水井底部剩余油富集程度最低。目前开发阶段,无剩余油富集区,波及较均匀。整体重力作用较弱,相比而言,水驱阶段重力作用较强,早期注聚阶段重力作用较弱。

2.2.2 正韵律

基于剩余油饱和度数值绘制纵向上剩余油饱和度分布场,如图4所示。

饱和度变化规律与均质韵律相同,生产井顶部剩余油富集程度最高,注水井底部剩余油富集程度最低。目前开发阶段,剩余油主要富集在生产井顶部,生产井端纵向波及系数为70%。开发结束,生产井顶部仍有剩余油富集,生产井端纵向波及系数为90.16%。在渗透率作用下,重力作用被扩大,具有协同作用,水驱和早期注聚阶段重力作用都较强。

2.2.3 反韵律

基于剩余油饱和度数值绘制纵向上剩余油饱和度分布场,如图5所示。

剩余油主要富集在大平板岩心低部近生产井端,生产井底部低渗层剩余油富集程度最高,注水井顶部剩余油富集程度最低。目前开发阶段,剩余油主要富集在生产井底部,生产井端水淹程度较低层段所占比例28.33%,纵向波及系数71.67%。开发结束,生产井底部仍有剩余油富集,生产井端纵向波及系数为93.77%。在渗透率作用下,重力作用被缩小,渗透率控制着剩余油的分布。

2.2.4 复合正反韵律

基于剩余油饱和度数值绘制纵向上剩余油饱和度分布场,如图6所示。

剩余油主要富集在生产井顶、底部低渗层,注水井中部剩余油富集程度最低。目前开发阶段,生产井端上部纵向波及系数75.41%,下部纵向波及系数85.25%,整体纵向波及系数为80.33%。开发结束,生产井端上部纵向波及系数为93.33%,下部纵向波及系数98.33%,整体纵向波及系数95.83%。随着开发,重力作用影响先增大后减小,在目前开发阶段重力作用影响最强。

2.2.5 复合反正韵律

基于剩余油饱和度数值绘制纵向上剩余油饱和度分布场,如图7所示。

剩余油主要富集在生产井中部低渗层,注水井底部剩余油富集程度最低。目前开发阶段,生产井端上部纵向波及系数45%,下部纵向波及系数70%,整体纵向波及系数为57.5%。开发结束,生产井端上部纵向波及系数63.33%,下部纵向波及系数73.33%,整体纵向波及系数为68.33%。随着开发,重力作用影响先减小后增大,在早期阶段重力作用影响最弱,注入的聚合物具有抑制作用。

基于剩余油的分布特点,统计剩余油富集区以及目前开发阶段和开发结束生产井端纵向波及系数。在纵向上,剩余油主要富集在高部位和低渗层,高部位以正韵律、复合正韵律、复合正反韵律为主,低渗层主要以复合正反韵律、复合反正韵律为主。开发结束,复合正反韵律纵向波及较低,其它韵律性较高。

3 结论

1)对于不同韵律性模型,非均质性越强,见水时间越早。对于早期注聚后含水下降幅度,均质韵律、反韵律和复合正反韵律的含水下降幅度较大,而反韵律和复合反正韵律下降幅度较小。

2)在纵向上,剩余油主要富集在高部位和低渗层,高部位以正韵律、复合正韵律、复合正反韵律为主,低渗层主要以复合正反韵律、复合反正韵律为主。开发结束,复合正反韵律纵向波及较低,其它韵律性较高。

猜你喜欢
水驱波及均质
浅析BQ油藏开发效果评价
油田区块的最优驱替开发方式决策:基于全生命周期视角
水驱断块油藏不稳定注水开发规律研究
空气搅拌在调节池中的应用和设计
凝固型酸乳均质工序改进
聚合物驱开发指标预测及方法评价
胶原蛋白茶饮料的研制
世上几人“不差钱”
常见易混同义词语辨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