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数民族聚居区人口外迁及影响因素研究①
——以宁夏回族自治区泾源县为例

2022-05-19 04:41魏瑞兄段小红
热带农业工程 2022年2期
关键词:人口数人口迁移人口

魏瑞兄 段小红

(甘肃农业大学财经学院 甘肃 兰州 730070)

人口迁移现象作为人类活动、劳动、生存状况的重要指示标,备受专家学者的重视。泾源县作为全国最大的回族聚居区和宁夏回族自治区最南端的贫困县,曾被联合国界定为最不适宜人类生存的地方。泾源县于2018年全县整体脱贫摘帽,剩余人口于2019 年11 月全部脱贫。现今泾源县黄牛养殖业、中华蜜蜂养殖业、苗木产业、旅游业蓬勃发展,成为了强农富民的支柱产业,泾源县扶贫车间的建立亦为大批农村人口提供了就地就业的机会。

泾源县从国家深度贫困县至脱贫摘帽,从地区生产总值排名倒数第一,至2019 年突破20 亿元大关,人口的迁移为泾源县的脱贫之路及经济发展做出重要贡献。人口迁移是多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迁移原因也因地域差异而不同。人口外迁问题的研究对于大力发展农村经济、促进可持续发展、加快农业现代化进程非常重要。

1 宁夏回族自治区泾源县概况

1.1 泾源县经济状况

泾源县地处六盘山东麓,属六盘山集中连片特困区,是宁夏回族自治区固原市的一个深度贫困县。2019年全县地区生产总值首次突破20亿元,达到20.42 亿元,同比增长6.1%,增速位居固原市第四。2011~2018 年泾源县的人均地方财政收入由2 440.88元增至6 373.03元,增加了3 932.15元,而人均地方财政支出由2010 年的8 862.62 元增至20 717.71 元,增加了11 855.09 元,财政支出远远大于财政收入,出现了严重的入不敷出局面。泾源县土地承载力低,2018 年人均耕地面积仅为0.39 hm2,粮食产量低,2010~2018 年粮食的年平均产量仅增长了6.617 kg。泾源县生态环境脆弱、经济发展并不乐观,就地脱贫难度大,生态移民工程是自治区政府采取的修复生态、摆脱贫困、发展经济的科学举措。

1.2 泾源县城镇化水平

城镇化进程必然伴随着人口外迁,2013~2019 年泾源县城镇化率一直呈上升趋势。2013~2019 年泾源县常住人口城镇化由24.9%上升至33.77%,增长了8.87%,泾源县的城镇常住人口增加了9 448 人,而乡村常住人口却减少了8 035人,泾源县城镇化水平的提高是该地区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体现,也说明该区域存在农村人口外迁现象。

1.3 泾源县乡村人口就业状况

就业是人口迁移重要推动力,泾源县就业总人数自2010 年开始一直呈下降趋势。相比2010年,2012 年泾源县就业人数减少了14 027 人,其中乡村就业者减少了11 200 人。泾源县的就业结构以农村从业者占主体,比例高达80%,但2010~2018年,乡村就业者的比重呈现下降趋势。泾源县农村人口的就业状况表明该地区外迁的农村就业者多于城镇就业者。

2 泾源县人口迁移现状分析

2.1 泾源县人口变动情况

2.1.1 泾源县常住人口占全区总人口比重缩小

2010~2018 年间,泾源县的常住人口数占全区总人口的比重总体呈下降趋势,尤其是2012~2015 年,下降的趋势最为明显。究其原因,除了国家对人口的严格管控致使出生率越来越低外,易地扶贫搬迁的实施使泾源县的大量人口迁出本县,造成本县人口急速下降。2015~2018 年,随着本县易地扶贫搬迁工作步入收尾阶段,该地区的人口占全区总人口的比重基本上稳定在1.49%,该地区的常住人口数也基本上趋于稳定状态,外迁的人口数亦有所减少(见图1)。

图1 泾源县常住人口占全区总人口比重的变动趋势图

2.1.2 泾源县人口迁移以迁出为主

净迁移人口数为正,代表迁入人数大于迁出人数,迁移人口数为负代表迁出人数大于迁入人数。2012、2016 年,泾源县的净迁移人口数为正数,表明该年份泾源县有少量净迁入人口,2014、2018 年,泾源县的净迁移人口数为零,表明这两年泾源县迁出与迁入人数相当,其他年份净迁移的人口数均为负数,可以看出近年来泾源县人口净迁出年份远远多余迁入年份。2010 年外迁的人口数达到了10 429 人,2013 年外迁的人口数达到了3 292 人,2015 年外迁的人口数达到了4 274 人,2017 年,泾源县外迁现象仍较为明显。从2010~2018 年人口净迁移数变动的总体趋势可以发现:随着易地扶贫搬迁和脱贫攻坚工作的有效推进,泾源县人口外迁规模在逐年减少。随着贫困人口的迁出,环境问题得到缓解,就地扶贫难度减小,经济发展水平有所提升,基础设施建设更加完善,尤其是农村各产业的发展拓宽了农民的收入来源,人们可不用外出务工维持生计(见图2)。

图2 2010~2018年泾源县净迁移人口数

2.2 迁移人口基本情况分析

2.2.1 迁移人口的特征

在获得的180份有效样本中,男女性别之比为1∶1,男性外迁人口占61.8%,女性外迁人口占63.64%,并未存在明显的性别差异。外迁人口的年龄主要集中在20~49 岁,其中30~39 岁的外迁人口最多,20~29 岁次之。19 岁以下和50 岁以上的人口较少,19 岁以下的人口多为随父母迁移,50 岁以上外迁人口以女性居多,以随迁人群为主。高中及大专以上教育程度的人口外迁的数量最多,初中的次之,小学的最少,呈现出人口的受教育程度越高外迁人口越多的特征。

2.2.2 迁移的方向和趋势

泾源县农村地区的人口外迁可以分为县外搬迁和县内搬迁2种。研究发现:县外搬迁的农户占总样本的66.37%,县内搬迁占33.63%,县外与县内搬迁之比约为2∶1。县内搬迁人口的流动方向可分为2 种,即由农村迁往农村和由农村迁往县城,由农村迁往农村占县内搬迁44.4%,主要是将人口从山区迁至平川,从而达到保护环境、恢复生态的目的;由农村占迁往县城53.6%,这部分人口的年龄集中在30~49 岁,多为青壮年劳动力。县外搬迁的人口中由农村迁往农村的占16.67%,由农村迁往县城的占11.11%,由农村迁往较近市区的占43%,由农村迁往距离较远的经济较为发达城市的占29%。综上,县外搬迁是该县人口外迁的主要趋势,外迁的方向仍然是以向县城以及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城市为主。

3 人口迁移的影响因素分析

3.1 泾源县农村地区人口外迁的推力和拉力

1938 年,郝伯尔提出了“推拉理论”,认为搬迁是一系列力量引起的,这些力量包括促使一个人离开一个地方的“推力”和吸引他到另一个地方的“拉力”。关于泾源县人口外迁问题的影响因素探析中,参考“推拉理论”将影响泾源县农村地区人口外迁的因素分为迁入地的拉力以及迁出地的推力(表1)。

表1 泾源县农村地区人口外迁的影响因素的描述统计

3.1.1 迁入地拉力

事实证明,人口迁入地往往有更高的经济发展水平、更多的就业机会和经济收入、更好的教育医疗及基础设施建设等优势条件吸引人口迁入。通过对吸引人口迁移的拉力因素进行研究发现:迁入地可以获得更高的经济收入对人口迁移的吸引力最强,占比61.95%;迁入地有更好的就业机会与完善的基础设施对人口迁移的吸引力较强,分别占比46.9%和32.74%;迁入地良好的教育条件和宜居的自然环境在拉动其外迁的因素中均占18.58%,除此之外个人需求偏好差异在拉动其外迁的因素中也起到了一些作用。

国家移民政策对人口外迁的影响占39.82%。泾源县有较长的移民史,1983~2000 年自治区政府实施“以川济山、山川共济”吊庄移民开发模式,2010 之后又相继实施了劳务移民和生态移民工程,移民政策是政府综合考虑下提出的泾源县脱贫的科学举措。迁入地政府为移民建立新家园,给予高额的补贴与安置费用,甚至为一些符合条件的居民提供了务工岗位。生态移民的优惠政策成为该地农户外迁的重要推动力。

3.1.2 迁出地推力

泾源县一直以来是西海固地区的6个深度贫困县之一,自然条件恶劣,资源匮乏,土地人口承载力低下。实地调研发现,迁出地的一些劣势条件对人口外迁起重要的推动作用。原住地落后的经济发展水平和无稳定的收入来源是致使人口外迁的主要推力因素,分别占比43.36%和40.71%。由于自然条件限制,泾源县的经济发展困难,农村居民的收入主要依赖于农业生产,但农业本身的不稳定性,使农民的生计存在许多风险,迫于生计压力,大部分家庭都是男性外出打工,留下妇女和老人在家务农。

原居住地的自然环境不好、人居条件差亦是推动37.17%农户外迁的推力因素,泾源县地处六盘山东侧,属于阴湿丘陵区,海拔高度2 416 m,春秋两季天气反复无常,降雨日较多,为出行及农业生产带来极大的不便。冬季降雪多,极为严寒,取暖设备简陋,难以御寒,生活的不便利以及不舒适的气候条件成为推动人口外迁的因素之一。

3.2 泾源县农村地区人口外迁的其他阻碍因素

在泾源县的个别整村整组搬迁的旧址上,存在零星的几户未搬迁人口,在对其不愿离乡的原因调查中发现:由于经济基础薄弱难以外迁的人口占28.33%。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出现了农村居民大批涌入城市并在城市定居的现象,同时也出现了部分人口从城市回流到农村的现象,城市高额的安家成本以及较高的生活开支是大多农村人负担不起的,因此经济基础不足会极大地阻碍农村人口外迁。

对故乡的情感因素占28.33%,中国人自古以来就有深厚的乡土情怀,“安土重迁”“落叶归根”都是他们不愿离开家乡的写照,因此对故乡的深厚感情也是阻碍农村人口外迁的主要因素。

农村新鲜的空气和优美的自然环境在阻碍人口外迁的因素中占23.89%,这是因为泾源县在脱贫攻坚的过程中,做到了发展经济与保护生态环境并重,尤其是对六盘山区的保护和退耕还林还草使该地的自然环境越来越好,空气更加清新,农村逐渐成为环境优美、空气清新、经济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新农村,泾源县也成为了夏季避暑的好去处。

多年来积攒下的人际关系在阻碍人口外迁的因素中占17.22%,村落最早形成于几户人的聚集,某一姓氏的祖先最先搬迁到此地并定居,经过多年的繁衍生息人口越来越多逐渐形成村庄。因此,农村以血缘关系为纽带而形成的宗族关系十分紧密,家庭关系、邻里关系也是人口外迁的阻碍因素。

4 结论

泾源县农村地区的人口外迁呈现出以下特点:从年龄来看,青年人和中年人口最多,老人和儿童外迁最少;从性别来看,男性外迁的人口与女性外迁的人口比例相差不大;从迁移的方向来看,县外搬迁的人口大于县内搬迁的人口,县外搬迁的人口中约70%迁往城市,县内搬迁以村内搬迁为主;从迁移的类型来看,举家迁移的较多约占73%,而个人迁移的较少;从外迁人口的收入来源看,外出务工人员和上班族较多约占62%;从搬迁的规模来看,未搬迁的比例约为58%左右,外迁的比例约为30%左右。 泾源县农村地区人口外迁原因的调查和分析结果显示,此地的人口外迁主要是由经济和政策两方面的因素导致的。经济发达程度和人口外迁存在密切联系,经济越发达,生活水平越高,就业机会越多,越能吸引人口向经济发达地区迁移。同时自治区实施宁夏“十二五”中南部地区生态移民规划与泾源县“十三五异地扶贫搬迁实施方案”,这两次政策主导的生态移民和劳务移民致使人口大规模迁出本县。

猜你喜欢
人口数人口迁移人口
人口转型为何在加速 精读
确定代表名额按户籍人口数还是常住人口数
《人口迁移》教学设计
基于BP神经网络的吉林省GDP预测研究
人口最少的国家
1723 万人,我国人口数据下滑引关注
“陈”姓为台湾第一大姓
“人口的空间变化”教学设计
“人口迁移的主要原因”内容详析
“人口的迁移”教学设计(中图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