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精气神中的“神”异常浅谈嗜睡

2022-05-20 13:47邹毅尹红波
医学概论 2022年5期

邹毅 尹红波

摘要:嗜睡,临床表现为时时欲睡、呼之可醒、醒后又睡,其病位在心脾,病机为阳衰阴盛,属本虚标实,其核心在于神的功能异常,本篇将以此为方向,收集、分析相关文献资料,从卫气循行和五脏神的角度来探讨嗜睡之人“神”的异常,以期有益于临床。

关键词:嗜睡;神;卫气;五脏神

嗜睡,又称为多寐、多卧等,嗜睡之人表现为时时欲睡、呼之可醒、醒后又睡[1]。《杂病源流犀烛》言:“多寐,心脾病也。”认为本病之病位在心脾。而《灵枢·口问》言:“阳气尽,阴气盛,则目瞑”,《灵枢·大惑论》言:“卫气……其气不清则欲瞑,故多卧”,最早提出了本病病机为阳衰阴盛。

后世医家对嗜睡的论述颇多,在辨证分型方面,以本虚标实为主,本虚为心、脾、肾之阳虚,标实为痰浊、瘀血闭阻[2],表现为心神昏蒙而嗜睡。

此外,《景岳全书·卷十八·杂证谟·不寐》载:“盖寐本乎阴,神其主也”。又言:阳出于阴则寤,阳入于阴则寐。讨论了神与人体睡眠的生理关系。即人之昼精夜寐,总关在于神,即神的升降出入。

而对于人体异常睡眠状态的嗜睡,其“神”如何,目前论述不详。故本篇将以此为方向,收集、分析相关文献,对其进行初步探讨,以期有益于临床。

1对嗜睡患者“神”的阴阳状态的分析

《伤寒六书·多眠》载:“阳气虚,阴气盛,则目瞑,故多眠,乃邪气传于阴而不在阳也。昏昏闭目者,阴自阖也。”说明嗜睡患者“神”的异常主要表现为阴阳失调,临床上常表现为沉静昏愦,懈怠嗜卧,精神活动均处于抑制状态。《灵枢寒热病篇》曰:“阴气盛则瞑目”。即“神”处于静的状态,属阴盛。

2对嗜睡患者“神”的运动状态分析

《灵枢·口问》言:“阳者主上,阴者主下;故阴气积于下,阳气未尽,阳引而上,阴引而下,阴阳相引,故数欠。阳气尽,阴气盛,则目瞑[3]。由此可见,嗜睡状态下,神的运动规律为“阴引而下”,即“神”昼夜皆藏于阴。“神”的运动为向下、向内,人体处于嗜睡状态。

3对嗜睡患与“神”相关的具体病机分析

3.1卫气运行失常而神无所出

卫气除了防御、温煦的功能,还能调节人体睡眠与清醒状态。卫气行于阴则人体进入睡眠状态,行于阳则处于觉醒状态[4]。《灵枢·大惑论》言:“人之多卧者,何气使然?……故肠胃大,则卫气行留久;皮肤涩,分肉不解,则行迟。留于阴也久,……多卧矣。[5]”说明卫气运行的通道不畅通,则卫气功能失常, 可导致阳不出于阴,即神无所出而多寐。

此外,即老年人气血不足、营阴虚弱,容易卫气内伐,即营卫运行失常,亦使卫阳不能行于阳,日间神不精而多寐。

3.2心阳不振而神弱多寐

《素问·六节藏象论》云:“心者,生之本,神之变也。《老老恒言》云:“寤则神栖于目,寐则神栖于心[6]。《灵枢·寒热病》篇曰:"阳气虚则瞑目,阴气盛则瞑目"。心阳不振,心神不能外达,导致白昼目不精、神弱而嗜睡。

3.4五脏神乱之病机分析

嗜睡总关在于神,即神的升降出入紊乱导致神不外达,清窍昏蒙而嗜睡。具体而言,又可分为五脏神乱。即《仙传拾遗》言:五脏之神遂归其本宫。五神服五方之衣,长大奇伟,离人体则人神智不明。

3.4.1劳伤心“神”而神疲多寐

张景岳言:“盖寐本乎神,神其主也”,认为神的状态决定着人体的睡眠。即而《杂病源流犀烛》直接指出:“多寐,一由心神昏浊,不能自主[7]。”故日常生活中劳心过度,容易耗散心神,导致心神疲惫,神不精而嗜睡,临床表现为倦怠多卧、健忘、心悸等。 治疗方面当不忘针对此病机,综合情志因素进行调养,使心神强健,人体神气充足则日间精神饱满。

3.4.2 脾虚意疲而多寐

而脾主思,藏意智,思虑过度伤脾,意智受损,导致精神短少。《医学传心录》谓:“脾胃倦,则怠惰嗜卧。神思短,则懒怯多眠。[8]”表现为嗜卧兼见神思短少、怠惰懒怯。治疗方面当不忘健脾补土,使土德健运,则生化有力,意智得彰,人体意智强健则神识清朗。

3.4.3肺虚魄散而多寐

肺藏魄,张介宾言:“魄之为用,能动能做,痛痒由之而觉也。”肺魄受心神统摄,属于人体神识的重要构成部分,正如《黄帝内经太素·脏腑之一》言:“魄,亦神之别灵也”。由于魄为人体神识之一,若肺脏虚损,肺不藏魄,气魄散乱而神识涣散,故可见日间精神萎靡、嗜卧。治疗方面当补肺摄魄,人气魄有力,则“能动能做、感觉灵敏”,人体与外界阴阳交感而昼精夜寐如常。

3.4.4肝热魂飞而多寐

肝藏魂,《说文解字》言:魂,阳气也。《难经·卷三·三十四难》“魂者,阳之精,气之灵也”。魂而随神往来,即魂是潜于神之中的,是一种潜意识[9]。唐容川指出:“肝藏魂,人寤则魂游于目, 寐则魂返于肝”。即白昼魂出于肝则目开而醒,入夜则魂归于肝则目瞑而卧[10]。而《素问·刺热篇第三十二》载:“肝热病者,小便先黄,腹痛多卧,身热。由于魄属阳,肝热内郁亦为阳邪,则两阳相迫而神魂不安,日间不能魂游于目,甚或神魂飞越于外,则人如入变幻游行之境,梦寐恍惚[11]。治疗方面当清肝安魂,魂有所居,则“游行往来”有常,人体意识清明而昼精夜寐如常。

3.4.5肾亏志(智)短而多寐

《顾松园医镜》载:“皆肾脉之所及,精竭者神疲,故嗜卧。

《经》言:“肾藏精,积精可以全神”。即肾精可以化气而生神,若精亏则精不养神,故见神疲嗜卧[12]。此外,《灵枢·海论》言: “髓海不足,……目无所见,懈怠安卧。”即肾精生髓舍志,肾亏则髓海不足,元神失养,则人之志(智)力昏聩不济,可表现为精神委顿、嗜睡。治疗方面当填精生髓益志(智),使人之志(智)力强健,日间精神汇聚集中而不至于昏聩嗜睡。

4.结语

综上所述,嗜睡与神的升降出入紊乱、五脏神的功能异常密切相关,因此,临床上治疗和预防嗜睡,应将述神的异常考虑在内,从而进行综合干预和治疗,以期获得满意疗效。

参考文献:

[1]张晓莹.多寐的文献研究[D].黑龙江中医药大学,2019.

[2]郝桂凤.辩证治疗多寐临床分析[J].中外健康文摘,2009,(第20期).

[3]潘振彬. 《内经》阴阳昼夜节律临床应用[C]. //中华中医药学会第九届内经学术研讨会论文集. 2008:310-312.

[4]王少杰,董丛丛. 发作性睡病的中医认识及治疗概况[J]. 中医杂志,2008,49(4):369-371.

[5]廉武星,刘强. 卫气运行与阴阳交感[J]. 河南中医,2002,22(6):7.

[6]蔚晓慧,于秀芬,赵玉英. 《老老恒言》睡眠养生八要[J]. 陕西中医学院学报,2006,29(4):10-11.

[7]吴昊. 针刺申脉、照海为主治疗嗜睡临床观察[D]. 陕西中医药大学,2015.

[8]諸毅晖,成词松,袁权,等. 调补脾肾治疗慢性疲劳综合征思路探讨[C].

[9]烟建华. 《内经》睡眠理论研究[J]. 辽宁中医杂志,2005,32(8):765-767.

[10]李继红,李青,曹颖颖,等. 对中医肝藏魂理论的再认识[J]. 云南中医中药杂志,2014,35(3):83-84.

[11]安冬,李璐,李萍,等. 从形气神谈中医学的肝[J]. 中医药信息,2019,36(5):50-52.

[12]张晓莹. 多寐的文献研究[D]. 黑龙江:黑龙江中医药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