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文献综述

2022-05-23 13:49杨嘉林
中国集体经济 2022年12期
关键词:生态保护黄河流域水资源

杨嘉林

摘要:近年来,随着黄河流域的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对黄河流域的研究已经成为学术界共同探讨的话题。文章通过对国外关于流域生态水文、水资源水质水量调控及生态修复的梳理和对国内关于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理念解读、方法论指导及水资源方面专项研究的梳理,完善了推进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的思路,并总结出目前黄河流域生态保护所面临的问题。

关键词:黄河流域;生态保护;水资源

一、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意义

党的十八大提出,“节水优先、空间均衡、系统治理、两手发力”的治水思路,并因此获得了显著的成效,尤其是对黄河流域的生态治理。2019年9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的座谈会表明黄河流域的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对黄河流域的治理不仅是高质量经济发展时代的要求,更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一环。同时,黄河治理也事关国家生态安全屏障的建设、事关全面小康,对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的重视是巩固脱贫攻坚战成果,从而更进一步地推进乡村振兴的重要动力。

二、国外学者相关的研究动态

国外学者关于流域生态文明建设的相关研究主要从以下三种层面开展。

第一,关于流域生态水文模型的研究。Peterson T等人(2006)指出要构建合理的生态水文模型必须明确的第一要务,即考虑接触到的变量与流域环境的相关程度。Schymanski S J等(2009)认为,要建立更优化的流域生态水文模型必须着重考虑植被这一影响因素,从而构建了考虑不同目标函数的生态水文优化模型。Runyan C等人(2010)则从时空尺度衡量了生态水文模型的演化模型,在更长的时空角度内提出了植被与水文之间可持续发展的互馈机制。Singh V P(2018)指出目前,流域水文模型的研究正在向多因素相互作用的方向发展,单单以水循环为对象的研究已经不能满足水文模型建立的综合性要求,流域水文的研究也逐渐发展成为研究水文过程与生态过程互馈机制的交叉性分析。

第二,关于水资源水质水量调控的研究。Loftis B等人(1989)通过对优化水资源模拟模型的分析指出了湖泊水资源综合利用要充分考虑水质水量的优化配置。Pingry D E等(1990)则通过研究水资源配置与水污染处理之间相互平衡的问题,建立解决问题的水资源利用的专项联合调度系统。Ruley J E等(2002)提出了湖泊修复的方法,完善了修复技术,对发展河流生态系统修复、优化合理配置水资源调控产生重要影响。Chang J X等人(2004)指出,水库在水资源的调控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完善水资源的调控要从充分考虑各生态要素出发,发挥水库的时空调配作用,科学统筹地进行调配。Dudgeon D等人(2006)指出,河流生态系统正面临着严重的威胁,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造成的环境恶化及全球用水问题都使河流生态系统的健康成为研究的焦点,保障河流健康修复的顺利开展是解决水资源总量不足的重要举措。Davijani M等人(2016)则认为,在经济水平不断提高的社会背景下,水资源调控的目标已经不再是单纯地追求经济效益最大化,而是面向生态可持续发展经济、面向经济社会生态协调发展综合调控为目标。

第三,关于生态修复的研究。Westman W E(1977)指出生态修复的目标一般有三种类型:物种恢复、生态系统或景观格局的恢复、生态系统功能与服务的恢复。Toman M(1998)认为,要有计划地开展河流生态修复,完善区域生态文明,必须要展开实际行动了解流域的实际状况。Kaiser B等人(2001)提出,对流域生态进行修复的首要任务是明确项目的可行性以及社会对修复手段、修复目标的接受程度。与此同时,对流域内生态进行修复的目标和动机要具备科学合理的属性。

三、国内学者对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研究动态

国内学者主要从三种层面对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进行研究。

第一,关于黄河流域生态保护与高质量发展的理念解读研究。张占仓(2020)认为,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两山”理念,是指导黄河流域发展观的一次革新,它不仅阐明了经济社会的高速发展与生态经济可持续发展之间的联系,还推动形成了新的高质量发展的模式。赵卫等(2019)同样提出,习近平总书记的生态文明思想为如何实现系统治理打造了根基。在流域生态系统治理发展过程中,要发挥创新对体制改革的推动力作用。同时,严格生态环境管理、为其提供必要的制度保障也是流域生态系统治理重要地位的体现。

马献珍(2020)指出,在上层建筑上对促进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经济发展的协调同时也是促进我国转向质量经济发展的重要举措。赵建军(2020)认为,目前黄河流域生态保护面临的主要问题是上游的植被退化问题、中游水沙比例严重失衡、粗放型经济发展模式的破坏以及下游遭受洪水的威胁等。王金南(2020)认为,我国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治理的发展历程主要有三个阶段,即从对洪涝灾害的治理到水土流失问题的管制和点源污染问题的治理,最后到实现流域的生态文明阶段。新时期,要进一步推进黄河流域的省际协调治理要形成整体的思路,做到系统治理,分区施策,统筹兼顾,协同共治。邵鹏等人(2020)通过对黄河流域生态保护相关报道文本的总结得出治理策略、统筹领导及重要地位三个维度是推进治理的重点,指出要提高对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的关注程度,同时推进统筹领导,制定相对应具体问题的治理措施。

黄强等人(2020)指出,生态流域的新理念可以对现阶段环境的保护作出明确的指导,立足于黄河流域本身难以解决的问题的现状,构建生态流域理论体系继而开展对应的工作。黄河流域生态保护的重心点应放在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治理上,宋建军等人(2020)对黄土高原生態保护的发展历程进行总结,从黄土高原生态保护与综合治理的维度上分析了对黄河流域整体治理的重要性。苟兴朝等人(2020)则从流域内乡村振兴的角度出发,利用多种方法测度乡村绿色发展水平并分析区域间差异。研究结果显示黄河流域内乡村整体对环境的保护水平在整体上已经获得了不断提高的成绩。

第二,關于黄河流域生态保护与高质量发展的方法论指导方面的研究。张慧芝(2013)在对毛泽东流域治理思想的总结中指出,要实现我国流域生态保护及高质量发展必须从三方面进行:“流域性”系统治理是在全流域的范围内出发,统筹协调经济—社会—生态共同发展,同时要尊重自然界内规律的客观性,从整体的角度出发指导实践;“跨流域”平衡治理要求实现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必须放宽视角,;“多行政区”联合治理是从黄河流域流经9省(区)这一实际出发,切实打破地方行政分割对流域生态保护的阻碍。姜迎春(2020)从习近平总书记的流域思想出发,指出要明确黄河流域生态文明治理的主攻方向,总结历史方面的治水经验。同时,习近平总书记不仅使用辩证的思维提出解决粗放的发展方式,还利用系统思维以及底线思维出发,在立足于黄河全流域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上提出了要守住生态责任底线。

王录仓等(2011)以黄河流域中合作市生态文明建设为例,作为黄河流域生态保护的重要组成部分,合作市的可持续发展举措启示在进行生态治理时必须坚持从实践的角度出发,从基本市情出发制定解决问题的方案,从实践的角度出发构建保障系统。陈耀(2019)指出,科学的思路是推进生态保护工作的关键,即从生态保护系统工程指导、黄河流域各区域科学治理以及生态治理“一盘棋”的三维角度科学统筹黄河流域的高质量发展。姚文艺(2019)指出,水土保持工作在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推进过程中具备不可替代的属性。目前,虽然黄河流域水土保持工作成效显著,但仍面临着生态建设持续发展及水土保持高质量发展的问题。方兰(2019)从粮食安全的角度出发,提出创新流域水管理机制是实现黄河流域生态保护的必要之举,服务国家粮食安全。政府要注重对水资源市场的管理,创新制度,提高流域水生态文明。王建华等(2019)认为,黄河口大保护的建设对整个黄河流域生态保护而言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对黄河三角洲大保护应以恢复黄河多流入海、生态恢复、以及生态补偿等方面为抓手,针对三角洲特殊的地理位置,制定科学的生态治理体制机制。同时,应关注长期时间范围内流域生态建设的约束,更进一步地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与高质量发展的建设。

赵建军(2020)指出,黄河流域生态保护的重点要从多维度出发,利用府际协同、主体协同以及要素统筹的思维实现对多省域流域治理的科学统筹。孙佑海(2020)认为,科学的流域相关的法律体系的完善对流域内形成良好的法治环境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黄河流域内的生态环境违法行为具有关联性、放大性的特殊属性,要求在坚持生态文明建设和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思想上,打破传统的以区域为主的体系,为遏制在生态治理过程中出现的生态环境违法行为,营造适宜发展的法治环境。刘志博等人(2020)则从省域生态文明建设的角度出发,运用层次分析法、德尔菲法以及SPSS展开聚类分析的方法指出了黄河流域9省(区)中稳定协调类、中度协调类以及相对协调类省(区)进行生态文明建设中的优势与短板。

第三,关于黄河流域生态保护与高质量发展的水资源方面的专项研究。张翔宇等人(2019)通过构建综合评价模型,对十个城市对水资源利用效率及生态建设进行深入分析。分析结果表明,各城市对水资源利用效率的方式方法各有利弊,同时也证明了模型的可靠程度。赵莺燕等人(2020)强调,必须从保障水量、保护水质和提升水效三方面合理、高效利用水资源。同时,黄河流域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的实现也需要政府政策在上层建筑的支持保障、建立完善水权交易市场以及宣传构建节水型社会等多种举措。左其亭等人(2020)则从水利专项规划的角度出发,提出构建水资源利用的基本结构,为黄河流域水资源的高效利用提供具体的解决思路,即在构建基本框架结构的基础上明确了现状出发—提出目标—具体方案—实施—保障的总体脉络,在框架的理论层面进行了指导。

综上所述,目前国内外对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研究发展为构建综合评价模型为主流的分析,在对高质量发展水平测度的基础上提出发展过程中的思路、问题及解决方法。但是,黄河流域在实现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中同样面临着许多问题:流域内水效率面临亟待提升的现状;缺乏建立统一完善的管理机制进行监管;忽视对流域水生态文明的建设提出具体的指导思路。

参考文献:

[1]Peterson T,Argent R,Chiew F.Multiple Stable States in Hydrological Models: an Ecohydrological Investigation[J].Water Resources Research,2009,45(03):119-127.

[2]Ridolfi L,D’Odorico P,Laio F.Effect of Vegetation- Water Table Feedbacks on the Stability and Resilience of Plant Ecosystems[J].Water Resources Research,2006,42(01):313-324.

[3]Schymanski S J,Sivapalan M,Roderick M L,et al.An Optimality-Based Model of the DynamicFeedbacks Between Natural Vegetation and the Water Balance[J].Water Resources Research,2009,45(01):206-216.

[4]Runyan C,D’Odorico P.Ecohydrological Feedbacks Between Salt Accumulation and Vegetation Dynamics: Role of Vegetation-Groundwater Interactions[J]. Water Resources Research,2010,46(11):386.

[5]Singh V P.Hydrologic Modeling: Progressand Future Di-rections[J].Geoscience Letters,2018,5(01):15.

[6]Loftis B,Labadie J W,Fontane D G.Optimal operation of a System of Lakes for Quality and Quantity [G]//TORNO HC. Computer Applications in Water Resources.New York:AS-CE,1989:693-702.

[7]Pingry D E, Shaftel T L,Boles K E. Role for decision-support systems in water-delivery design[J].Journal of Water Re-sources Planning and Management, 1990,116(06):629-644.

[8]Ruley J E,Rusch K A.An Assessment of Long-Term Post- Restoration Water Quality Trends in a Shallow,Subtropical,Urban Hypereutrophic Lake[J].Ecological Engineering,2002,19(04):265-280.

[9]Chang J X,Huang Q,Wang Y M.Water Distribution Control Model in the Yellow River Basin[J].Water Inter-national,2004,29(04):483-491.

[10]Dudgeon D,Arthington A,Gessner M,et al.Fresh-water Biodiversity:Importance,Threats,Status and Conserva-tion Challenges[J].Biological Reviews,2006,81:163-182.

[11]Kaiser B,Roumasset J.Valuing indirect ecosystem services:The case of tropical watersheds[J].Environment and Development Economics,2002,7:701-714.

[12]Wilson Matthew A,Austin Troy,Robert Costanza.The eco-nomic geography of ecosystem goods and services:Reveajm mling the monetary value of landscapes through transfer methods and 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s[M].The Netherlands: Kluwer Academic Publishers,2001.

[13]張占仓.关于“十四五”规划的若干重大问题研究[J].区域经济评论,2020(01):23-31.

[14]赵卫,王敏.流域生态系统治理机遇、挑战及建议[J].环境保护,2019,47(21):21-24.

[15]马献珍.黄河生态文化传播推动能源行业可持续发展[J].新闻爱好者,2020(04):69-71.

[16]赵建军.牢牢守住黄河保护的红线底线[J].中国党政干部论坛,2020(07):78-79.

(作者单位:青海师范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猜你喜欢
生态保护黄河流域水资源
1961—2019年黄河流域降雨侵蚀力时空变化特征分析
水资源平衡调度在农田水利工程中的应用
水资源(部级优课)
黄河流域需要更多“冬枣式”农业——关于大荔县特色农业发展的思考
浅谈水资源的保护与利用
保护水资源,从我做起
黄河流域博物馆联盟成立
贵阳生态保护法庭的成立与发展
沈阳卧龙湖区域生态旅游发展策略研究
我国生态文明法制建设问题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