哺乳仔猪的生理特点与饲养管理技术

2022-05-23 08:45罗厚才
中国动物保健 2022年5期
关键词:饲养管理

罗厚才

摘要:生猪养殖时,哺乳仔猪饲养管理是否合理,是影响其成活率的重要因素。因此为保哺乳仔猪成活率,提高养殖效益,科学规范管理哺乳仔猪至关重要。基于此,本文首先分析了哺乳仔猪的生理特点;其次重点探讨了哺乳仔猪饲养管理技术要点。

关键词:哺乳仔猪;生理特点;饲养管理;技術要点

哺乳仔猪,指的是出生后到断奶前的仔猪,此时仔猪生长发育速度快,但是胃肠道机能不完善、体温调节机能不健全、免疫力不高,如饲养管理不到位,会极大的增加哺乳仔猪患病率,进而降低成活率,给养殖场户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所以结合哺乳仔猪的生理特点,制定健全完善的饲养管理方案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 哺乳仔猪的生理特点分析

1.1 生长发育快,营养需求量大

哺乳期内的仔猪,其生长发育速度非常快,新陈代谢旺盛,同时对于营养物质的需求量非常大。一般情况下,10日龄的哺乳仔猪体重即可达到初生时2倍多,在生长期间,对于营养需求量大,因此要做好营养补充工作,及时供给高营养物质,满足哺乳仔猪生长发育需求,加快生长发育速度。

1.2 消化器官不发达,消化机能弱

哺乳期仔猪消化器官发育并不完善,容积小,重量轻,消化机能弱。胃内蛋白酶少,胃底腺不发达,仅可满足母乳消化需求,不具备较高的消化能力。随着不断增长,哺乳仔猪消化机能逐渐完善、增强,因此在哺乳期,应及时补充酶源,喂食易于消化的饲料,对粗饲料用量需严格控制[1]。

1.3 先天免疫力差,抗体水平低

哺乳仔猪机体各个器官发育不完善,先天免疫力差,仅能够从母乳中获得相应的抗体,如缺乳,则会极大地增加患病率,降低成活率。因此在仔猪出生后应及时吃上初乳,进而被动获得免疫抗体,提高抵抗力,有效降低患病率,提高哺乳期仔猪的成活率。

1.4 体温调节能力差,易被冻死或冻僵

哺乳期仔猪被毛稀疏,皮下脂肪不多,因此也就不具备较高的保温能力,再加上体温调节中枢发育不健全,无法很好地实现对温度的调节。因此在冬春等寒冷季节,如不重视防寒保暖工作,哺乳仔猪一旦遭受冷应激,不仅会被冻僵、冻死,而且会增加下痢等疾病的发生几率。

2 哺乳仔猪饲养管理技术要点探讨

2.1 抓好出生关

1)做好接产工作 在母猪产前,接产人员应将母猪体表擦净,做好对乳房、产房、接产用具的消毒工作,控制好产房温度,并提前将母猪移入产房适应环境,避免有陌生感。接产时,如出现难产现象,应及时注射催产素,并人工助产,加快猪崽产出,避免窒息死亡。初生仔猪应认真做好护理工作,避免被母猪踩伤、压死,同时要做好消毒、称重、打耳号、剪乳牙、断尾等各项工作。

2)断脐吃初乳 仔猪出生后5min,接产人员需及时断脐,减少脐带营养流失。并在出生后1h及时引导仔猪吃初乳,进而被动获得免疫能力。初乳当中的蛋白质、维生素以及免疫抗体非常丰富,有利于提升仔猪的消化能力、抗寒能力、抗病能力,加快胎便的排出,提升仔猪的成活率。需要注意的是,仔猪吃奶前应做好对母猪乳房的清洁消毒工作,消毒时可使用0.1%高锰酸钾水溶液,避免仔猪吃入污秽物。

3)保温防压 哺乳期仔猪不具备较强的体温调节能力,因此极易被冻死、冻僵,同时也会增加下痢等疾病发病率。所以养殖人员要做好保温工作,设置专门的保温箱,保温箱内设置红外线灯泡,控制好保温舍温度,7日龄内的仔猪温度控制在30~33℃为宜,后期每间隔1周下降2℃,直至降至25℃为止。同时,在产栏内需安装相应的护崽栏,避免仔猪被压死或者踩死[2]。

4)固定乳头 母猪不同位置的乳头,其乳汁分泌量存在着一定的差异,一般情况下,前排乳头乳汁分泌多,后排则少,大部分的仔猪在哺乳时,有抢占多乳头占为己有的习惯,影响其他仔猪进食,甚至有时会为了争抢乳头出现误伤母猪乳头的现象,导致母猪诱发乳房炎拒绝哺乳,所以要做好乳头固定工作,固定乳头时,应尽可能的将长势弱的仔猪固定在前排乳头,长势佳的仔猪固定在后排乳头,保证每一只仔猪都能够吸吮到充足的母乳,同时也能够形成良好的哺乳习惯,保证仔猪均衡发育。

5)仔猪寄养 母猪患有疾病的情况下,极易丧失泌乳能力,影响正常哺乳,因此要及时将仔猪进行寄养。寄养时,要选择分娩时间相接近的母猪,并用寄养母猪尿涂擦仔猪全身,使得气味相同,避免仔猪被母猪攻击。要选择性情温和且泌乳能力强的母猪寄养,提高仔猪寄养成功率和成活率。

6)补铁补硒 众所周知,铁是造血的必需品,哺乳期仔猪体内的铁元素含量非常少,远远无法满足仔猪生长对于铁元素的需求,此时如没有及时补充铁元素,将会极大的增加哺乳仔猪贫血病的发生几率。缺铁性贫血的仔猪,会出现非常瘦弱,生长发育缓慢,下痢,皮毛杂乱无光泽。所以养殖人员在仔猪出生后3h,应及时肌注铁制剂,并在第3天和第21天分别注射亚硒酸钠-VE,加快哺乳期仔猪生长发育,减少仔猪水肿病及下痢等疾病的发生几率。

2.2 抓好补料关

1)提前补料 提前补充饲料,有助于完善哺乳期仔猪消化机能,加快胃蛋白酶分泌。一般情况下,在仔猪出生后1周即可补充饲料,补料初期需将料拌成糊状塞入仔猪口中,并在母猪乳头上抹上糊状饲料,或者将仔猪放入有饲料的保温箱内15min后再哺乳,连续操作3~5d,哺乳仔猪即可认料,为提高补料成功率,可将适量的葡萄糖粉加入饲料当中,提高适口性。

2)诱食补料 母猪在产后20d,泌乳量逐渐减少,逐渐无法满足仔猪营养需求,因此养殖人员要认真做好诱食补料工作,锻炼哺乳仔猪开食,避免后期断奶后仔猪不习惯、拒绝吃料,对生长发育速度造成影响。需要注意的是,由于哺乳期仔猪消化机能发育并不完善,因此在补充饲料时应保证饲料易于消化,刺激仔猪不断完善消化机能。一般情况下,哺乳仔猪5日龄时即可训练其饮水,7日龄时即可训练进食饲料,20日龄时即可自由、正常进食饲料。需要注意的是,哺乳期仔猪开食时,应保证所喂食的饲料营养价值高,适口性好,要遵循少量多次的原则和要求补料,同时要确保饲料新鲜卫生,保证饮水清洁,确保哺乳期仔猪尽快学会吃料。

3)抓旺食 哺乳期仔猪20日龄时,在喂食时可以将适量的VC、柠檬酸以及干酵母等加入饲料内供猪群自由采食,这能够提高饲料转化率和吸收率,同时也能够降低哺乳期仔猪腹泻等疾病的发生几率。

2.3 抓好断奶关

1)断奶要求 对于哺乳期仔猪来说,断奶会造成巨大的应激,如断奶操作不合理,极易导致仔猪出现腹泻、生长停滞等现象,甚至有的会继发呼吸道疾病、消化道疾病,严重的会导致仔猪死亡。所以要高度重视哺乳期仔猪的断奶管理工作,严格控制好断奶时间,选用合理的断奶方法,防范断奶后的应激现象,帮助仔猪顺利断奶,顺利度过哺乳期。

2)断奶时间 哺乳期仔猪的断奶时间,会对母猪年产仔窝数、仔猪育活率造成极大的影响。所以养殖人员要合理控制好断奶时间,要充分结合母猪泌乳能力、仔猪进食状况、乳猪料质量等多方面的因素对断奶时间予以确定,一般情况下,哺乳仔猪长至30日龄时即可断奶,此时为最佳断奶时间。

3)断奶方法 哺乳期仔猪断奶时,应选用合理的断奶方法。目前,常用的断奶方法主要包括以下几种:首先是逐渐断奶法,要求在断奶前3d逐渐减少仔猪母猪的接触频率、哺乳次数,减少母猪饲喂量,减少泌乳量,减少仔猪吸奶量,逐渐由少哺乳过渡到不哺乳,最终成功断奶,最大限度的减少断奶应激。逐渐断奶法费时费力,在一些散养户中较为适用。其次是分批断奶法,要求将同一窝仔猪当中的长势好的仔猪先行断奶,长势弱的仔猪继续哺乳一段时间再断奶,保证仔猪断奶后体重的平均性。分批断奶法会在一定程度上延长母猪的哺乳期,进而对后期繁殖造成影响。最后是一次断奶法,要求在仔猪断奶前3d减少母猪喂食量,然后一次性分开母猪和仔猪,需要注意的是,应将仔猪继续饲养在原圈舍内,减少应激,然后将母猪转移到其他圈舍,减少饲喂量,减少泌乳量。一次性断奶法省时省力,非常适用于规模化养猪场,但是易于导致仔猪应激和母猪烦躁,所以需要做好后期的管控工作。

4)断奶应激控制 哺乳期仔猪成功断奶后,应尽可能的减少阉割、降温、换料等方面的应激。要控制好圈舍温度,昼夜温差应控制在3℃内,每天清洁圈舍,保持圈舍干净卫生,防止仔猪出现腹泻的现象。要重视对微生物制剂的使用,如:益生素等,有效调节仔猪肠道菌群,避免腹泻。要合理配置断奶仔猪饲料,可以将适量的大豆磷脂加入饲料中,降低蛋白质含量,避免断奶初期由于蛋白质过高诱发水肿病及腹泻病,确保仔猪成功断奶,减少断奶后的应激,提高断奶仔猪成活率。

3 结语

综上所述,哺乳仔猪作为养猪生产的基础,直接决定着后期生猪养殖数量、质量、效益。为保证哺乳仔猪的成活率,养殖人员应充分结合哺乳仔豬的生理特点,认真做好饲养管理工作,重点抓好出生关、补料关、断奶关,保证哺乳仔猪健康生长,降低哺乳仔猪死亡率,保障生猪养殖业良好发展,提升养殖效益。

参考文献:

[1] 张继东,杜时刚.哺乳仔猪的科学饲养管理技术[J].浙江畜牧兽医,2014(1):30-31.

[2] 李尚超.提高哺乳仔猪成活率的关键技术[J].河南畜牧兽医杂志,2017(32):5.

猜你喜欢
饲养管理
妊娠期母牛的饲养管理
初生仔猪的饲养管理技术措施
浅谈奶牛高产的饲养管理技术
邓川奶牛干奶期、围产期的饲养管理
断奶仔猪的饲养管理
初生仔猪的春季饲养管理技术
春季奶牛疾病防控与饲养管理措施
肉牛育肥的影响因素及饲养管理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