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射线、CT、MRI联合应用对骨巨细胞瘤的诊断效果及准确率分析

2022-05-23 09:33陈晓月甄杰中国人民解放军联勤保障部队天津康复疗养中心天津300381
中国医疗器械信息 2022年8期
关键词:远端X射线股骨

陈晓月 甄杰 中国人民解放军联勤保障部队天津康复疗养中心 (天津 300381)

内容提要: 目的:研究和分析X射线、CT、MRI联合应用对骨巨细胞瘤的诊断效果及准确率。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10月~2020年12月本院收治的18例骨巨细胞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并对其X射线、CT、MRI影像学检查表现进行探讨分析。结果:18例患者病变部位主要在股骨远端、胫骨近端、桡骨远端、股骨大粗隆等部位;X射线检查可很好地发现患者病变部位及相关情况,CT和MRI能够进一步发现病变情况,三者联合应用,可以发现18例患者中多数病例存在的溶骨性骨质破坏、骨皮质变薄,并可见形态不规则或密度不均匀软组织密度影;部分病例T1WI呈等或低信号,T2WI呈高信号,还有部分病例病灶及周围组织呈现出片状异常信号;少部分病例病灶存在转移情况等。结论:X射线、CT、MRI联合应用可有效提高骨巨细胞瘤的诊断效果及准确率,有助于为患者制定更加科学有效的治疗方案,提高患者治疗效果。

骨巨细胞瘤(GGT)是青年人好发的良性侵袭性肿瘤,占原发骨肿瘤的20%[1]。该肿瘤典型的临床表现是骨端的溶骨性的、膨胀性的骨质破坏,好发部位主要包括股骨下端和胫骨上端,肱骨近端等[2]。GGT可导致患者出现关节疼痛,肿胀和功能障碍等症状,目前对于该病尚无固定的诊断模式以及标准的治疗模式[3]。鉴于此,本研究通过将X射线、CT、MRI三种影像学诊断方式联合应用,对18例骨巨细胞瘤患者进行诊断,旨在提高此类患者的诊断效果及准确率,从而为患者的临床治疗方案提供更多的参考依据,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回顾性分析本院收治的18例骨巨细胞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10例,女8例,年龄18~70岁,平均(44.01±7.53)岁。临床表现:局部疼痛、肿胀和功能障碍,部分患者活动后更明显。可扪及质地较硬的肿物,局部酸痛或隐痛逐渐加重。

1.2 方法

对18例患者均进行X射线、CT、MRI等影像学检查。

X射线:采用西班牙MILLENNIUM型立柱式数字化X射线摄影系统;意大利GMM OPERA T2000型直接数字化摄影系统;荷兰飞利浦Dura Diagnost数字化医用X射线摄影系统;获取患者病变部位DR图像。

CT:采用荷兰飞利浦Brilliance16排螺旋CT,美国GE light speed 16排螺旋CT,飞利浦MX16Slice型CT,飞利浦Brilliance 64排螺旋CT,进行扫描,获取患者病变部位CT图像。间距与层厚均为3mm。

MRI:采用德国西门子Skyra 3.0T MRI,飞利浦Achieva 1.5T MRI,进行扫描。获取患者病变部位MRI图像。予以MPR矢状位、冠状位重建扫描,1mm间距,5mm层厚,予以FSE序列T2WI扫描、脂肪抑制序列监测,予以SE序列T1WI监测。

扫描后统计患者病变部位、影像学表现及病灶诊断效果等情况。

1.3 统计学分析

患者的数据资料采用SPSS 23.0进行统计分析,录入资料并建立数据库,对一般资料采用百分比等描述,并用χ2检验,P<0.05表明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 病变部位

18例患者中,病变部位为股骨远端7例,胫骨近端2例,股骨大转子3例,桡骨远端、尺骨远端、腓骨近端、腰椎、骨盆、骶椎各1例,见表1。

表1. 病变部位

2.2 病灶诊断效果

检查结果显示,以手术病理诊断为金标准,单独X射线诊断阳性13例,阳性率为72.22%;单独CT诊断阳性16例,阳性率为88.89%;单独MRI诊断阳性11例,阳性率为61.11%;三者联合应用诊断阳性18例,阳性率为100.00%。三者联合应用与X射线、CT、MRI比较,P<0.05,见表2。

表2. X射线、CT、MRI联合应用对骨巨细胞瘤的诊断效果

2.3 影像学表现

18例患者中多数病例存在的溶骨性骨质破坏、骨皮质变薄,并可见形态不规则或密度不均匀软组织密度影;部分病例T1WI呈等或低信号,T2WI呈高信号,还有部分病例病灶及周围组织呈现出片状异常信号;少部分病例病灶存在转移情况等。股骨远端骨巨细胞瘤影像学表现见图1。

图1. 股骨远端骨巨细胞瘤影像学表现

3.讨论

骨巨细胞瘤是一种良性肿瘤,其具有潜在恶性和侵袭性,对骨质的溶蚀破坏作用大[4-6]。近年来,随着影像学的发展与进步,骨巨细胞瘤的影像学诊断方式越来越多,如X射线、CT、MRI、PET-CT等,这些诊断方式都可以很好地发现肿瘤病变情况、肿瘤侵犯组织情况以及肿瘤内部结构等,从而提高临床诊断效果和准确率[7-9]。

骨巨细胞瘤的影像学表现特征为肿瘤常偏心性生长于长骨骨端,横向扩张程度接近纵向扩张程度或大于纵向扩张程度[10-13]。在X射线检查中,骨巨细胞瘤通常表现为膨胀性、偏心性的溶骨性破坏,有时呈肥皂泡样改变[14-16]。在CT检查中,其能够为肿瘤破坏程度或骨皮质破坏程度、侵犯组织内部等情况提供更为准确的评估[17-19]。MRI的优势在于显示肿瘤周围的软组织情况,与周围神经、血管的关系,关节软骨下骨质的穿破,关节腔受累,骨髓的侵犯和有无复发等[20]。

本研究结果显示,18例患者病变部位主要在股骨远端、胫骨近端、桡骨等部位;骨巨细胞瘤的X射线特征为出现破坏区出现“皂泡样”变化且区域内出现分隔;整个骨端出现膨胀显著,溶骨性骨质破损,骨端出现膨胀性偏心性骨破坏;骨巨细胞瘤的CT影像学特征为溶骨性骨质破坏,出现不同程度的骨脊,边缘清晰,骨皮质薄弱膨胀,无分隔;骨包壳完整,未发生钙化;CT增强扫描发现肿瘤实性部分产生液-液平面,强化显著。骨巨细胞瘤的核磁共振检查发现T2WI特征为不均匀性高信号,病灶临近组织出现低信号环型特征,病灶边缘清晰,T1WI特征为低信号或等信号。Gd-DTPA增强扫描发现肿瘤实体出现强化显著或中度。X射线检查可很好地发现患者病变部位及相关情况,CT和MRI能够进一步发现病灶病变情况,三者联合应用,可发现多数病例存在骨质破坏、骨皮质变薄,并可见形态不规则或密度不均匀软组织密度影;部分病例T1WI呈等或低信号,T2WI呈高信号,还有部分病例病灶及周围组织呈现出片状异常信号;少部分病例病灶存在转移情况等。骨巨细胞瘤的核磁共振检查发现可对瘤体和临近组织结构的关系、瘤体内的坏死、出血等情况清晰监测,特别是肿瘤和临近组织和周围组织的血管神经的关系,对骨巨细胞瘤制定手术方案、评估临床分期、评估术后关节功能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长管状骨的GCT需要与动脉瘤样骨囊肿、软骨母细胞瘤等疾病进行鉴别。由此可见,X射线、CT、MRI联合诊断骨巨细胞瘤,可更好地发现肿瘤情况,显著提高骨巨细胞瘤的诊断效果及准确率。

猜你喜欢
远端X射线股骨
桡骨远端骨折掌与背侧钢板固定的生物力学分析
实验室X射线管安全改造
内侧楔骨远端倾斜与拇外翻关系的相关性
股骨近端纤维结构不良的研究进展
股骨近端解剖型锁定钢板与PFNA治疗不稳定型股骨转子间骨折的比较
天鹅座X-1——最容易看到的黑洞迹象
浅析X射线计算机断层成像的基本原理
全腹腔镜远端胃癌根治术后消化道重建方式的对比
H形吻合在腹腔镜下远端胃癌根治术中的应用
DHS与PFNA治疗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的Meta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