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的余温

2022-05-24 07:57唐萃仪
科教新报 2022年18期
关键词:文家余温会师

唐萃仪

2021年年末,我去到秋收起义文家市会师纪念馆。标识牌上介绍到,这里原名“文华书院”,1901年更名为“里仁学校”,创建于清道光21年(1841年),是浏阳仅存的两大书院之一。书院墙壁上有很多动员标语,时代特征鲜明。

1927年9月19日,毛泽东率秋收起义部队会师文家市,在会师旧址——里仁学校召开了前敌委员会,决定放弃攻打长沙,向敌人统治薄弱的农村进军,由此开辟了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道路。曾经的教室被改造成会议室,操场变成了动员坪。

在会师旧址,我看到了战士们留下来的旗帜、枪支、衣物、箱子、油灯等物件。旧址里有许多房间,最令我吃惊的,是战士们统一的宿舍房。一间不大的房屋里,地上摆满了两排只有近半人长的小木板,初见时,我甚至都没能分辨出那是住房。而在旁边不远处是几位指挥秋收起义的领导人的住房,房中也不过是一床一桌一椅罢了,两条长条凳上横架一块长一些的木板便是床。

在如此艰苦的环境下,先辈们是如何能作出影响后来革命道路方向的英明决策,战士们是如何能怀着一颗赤诚的心义无反顾地沿着湘赣边界南下的呢?

在旧址的草坪上可以看到还有一个大水缸,旁边的木牌写着“小石子砸破大水缸教学演示”。可以想象当年先辈们集聚于此,用这种简单的实验,巩固心中的信念。小石子是他们,大水缸是挑战。其中差距,判若天渊;明知如此,一往无前。这样的心境,用“身在井隅,心向璀璨”形容恰如其分。

巧的是,舊址右侧有两间房被改建了,里面立着建党百年发展成就展板,上面记载着抗日战争胜利、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等一系列翻天覆地的大事,也展示着近几年我国科技高速发展取得的成果。我想,这些一定会是秋收起义时住在这里的革命先辈们心之所向的“璀璨”。一边是当年的破旧住房,一边是如今的辉煌成就展。空间上只差一面墙,时间上却已跨越近百年。

每次参观革命旧址,我都感觉恍若隔世。我们与先辈们站在同一片土地上,目之所及都是同样的物件,甚至我们所接触的门框的那个部位,多年前也有人同样触碰过。看着过去的物件,阅读着当时的故事,环境从细微之处带给人不一样的感受。

其实,学习历史,最难的往往就是我们永远都无法再次经历当时,永远无法完整地记载当时发生的事件,并绝对恰当地分析过去的行为。受制于时间和空间的距离,我们理解一段历史的过程会变得格外地艰难。正是如此,实地参观学习就有了很大的意义。曾经,我觉得在互联网如此发达的时代,去参观一些已经被网络完全记载的地方与物件似乎没有必要。而亲身经历告诉我,只有身临其境,才能切身感受到当年历史的余温。

猜你喜欢
文家余温会师
津巴布韦学生中的汉语热
百年大党壮阔历程《井冈山会师》
观展 感受故人“余温”
今夜的母亲
今夜的母亲
中国热的“余温”
论红二、六军团会师南腰界的历史意义
中超三队“会师”亚冠16强
红会官员文家碧的敛财之道
变味的母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