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艺课程在艺术类美育课程改革中的探索研究

2022-05-25 09:30
江苏陶瓷 2022年2期
关键词:陶艺陶瓷美育

张 艺

(绵阳城市学院,绵阳 621000)

近年来,国家对智育、美育结合发展实施了众多政策,包括最近的《关于切实加强新时代高等教育美育工作的意见》,其中指出高校在美育教学上可以培养学生审美意识和创新思维,开展陶艺教学的教育理念即是智育与美育相结合。陶瓷艺术作为最具代表性的中国传统文化之一,开展美育教育并如何使教学具有时代性、艺术性,同时融入课程思政是目前陶瓷美育课程应该关注的问题,对陶瓷艺术美育课程进行深入改革,势必会促进教学质量和教学效率的提升。

1 陶艺教育在高校教学中的历史与发展

瓷与国同名,陶瓷作为中国最具有代表性的传统文化之一,在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和较高的社会认可度,中国最早的高等陶瓷教育可以追溯到1910年由清廷学部创立的中国陶业学堂(景德镇陶瓷大学前身),开启了陶瓷在高等教育中的先河。直至上世纪中后期杭州美院(中国美术学院前身)工艺美术系增设陶瓷专业,1960年熊希龄在瓷城醴陵创立湖南瓷业学校,在此基础上中国陶瓷高等教育逐渐有了雏形。

2021年,我国已有近百所高校在高等教育之中开设陶艺课程,对于有历史渊源、陶瓷产区等高校更多的是专业陶瓷课程与陶艺系,而对于非产瓷区高校或者是非艺术类等高校来说,开设的往往是以美育为主的第二课堂或选修课,目的是注重学生智育与美育的统筹发展。

2 高校陶艺教学的现状分析

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快速发展,我国陶瓷行业拥有越来越广阔的市场前景,想要提高行业和高校影响力的因素有很多,实验室设施、校内外实践基地、课程设置、地区资源等都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在这种情况下,陶艺教育坚决不能走以往落后的教育模式,必须要考虑到整个行业的需求和智育、美育相结合的新思路,就现阶段高校陶艺教学而言还存在诸多问题和发展空间。

2.1 教学资源不匹配,课程设置不合理

不论是否是美育类课程,要保证课程教学的正常开展,最重要的是能够有与之匹配的教学资源,这里的教学资源不仅是教学设施和教学场所,也是教师,不同教师的专业素质、学科认知、审美观念等都有着很大的差别,其中就直接与教学质量和教学成果相挂钩。目前,高校从事陶艺教学的教师虽然大多毕业于相关专业的教育方向,但实践操作能力与理论知识储备或多或多都有一定的不确定性。有限的教学资源、繁重的教学任务,往往使负责陶艺教学工作的教师不得不将教学内容进行精简,导致教学质量大打折扣,这里提到的不健全的课程设置并不意味着教学设计存在错误,而是课程设置延续了过去的教学理念,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和参与积极性,未能在教师的教学工作中发挥实质性作用。

2.2 缺乏特色教学形式

高校陶艺课程主要以选修美育课的形式进行,在培养一些业余人才的同时,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人文素质和创新意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由于大多数选择这门课的学生对陶艺的了解比较浅,而且学校陶艺教学的专业设备和场地有限,很多老师只注重理论知识的教学,只期望学生在有限的课时内对这门课形成全面的认识,而忽视或减少实践教学活动的开展,使得教学形式过于单一。部分高校的陶艺课程重视技能的学习,却忽视了美感、创新思维的培养,作为以美育为主体的陶艺课程来说,往往需要注重的是学生思维的培养与发展。

2.3 实验、实践基地建设不完全

高校实验室建设作为高校课程建设中的重要一环,其中陶艺实验室建设尤为重要,是在校大学生美育教育与技能教育的重要场所之一。陶艺实验室是艺术类专业的开放性教学场所,对学生的实践操作与理论知识灵活运用起到了承上启下的关键作用,部分高校存在实验室利用率不高、设备老旧、陶艺课程与项目没有与实验室充分结合等等诸多问题,同时课程建设存在的问题导致教学形式单一,主要体现在课堂上只有理论知识的教授,学生缺乏实践机会。具体来说,这不仅会使陶艺课程成为一门以教师为主导的艺术欣赏课程,使理论与实践的关系失去平衡,还会使学生没有独立思考和创新的机会,使课堂变得枯燥乏味。

3 高校陶艺教学改革的实现路径

3.1 整合资源,丰富教学平台

现如今诸多高校陶艺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还是教学资源不匹配,要解决这一问题,首先是可以把课堂开放起来,陶艺美育课不仅仅只是在陶艺实验室才能完成的课程,像利用地方资源建立校内外实践教学基地与企业、工作室建立合作,创办非遗大师工作室,邀请兄弟院校、相关专家等开展讲座论坛来加强交流和互动;其次,要解决陶艺课程中设备与场所不足的问题,在学校层面要有相关专项资金的设立,让教师能更好的智育、美育两头抓,让学生有更加完善的作品创作和实践机会;最后,即是与社会上的相关组织和机构建立合作关系,产、学、研相结合。绵阳城市学院在陶艺课程和产品材料与方法课程中通过与安州区花庙土陶厂合作,让学生实际、实地练习与实践、参观当地制瓷厂。

3.2 关注学生主体,拓宽教学

陶艺教育的主体地位是学生,专业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不会全部亲身示范与操作,更多的是在预定的创作目标前提下让学生有一定的创作机会和空间。只有让学生遇到问题,并通过实践操作与理论知识相结合,专业教师加以指导才能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解决问题,所以陶艺美育课程的教学重点就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和创作兴趣。学生的创作作品能够彰显多个层次的文化内涵,而教师要把学生的体验作为教学主体。在课程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做好示范演示的作用,通过身体力行的方式让学生对陶瓷艺术有更深层次的理解。与此同时还要提倡学生通过“头脑风暴”、“创新探索”等多种思维方式找到自我需求,创造属于自己的原创作品。教师在陶艺理论知识传达、原创性素养、创新思维培养的同时,还应当注重学生动手实践能力的养成培育,通过不同的创作活动与实践操作,学生能够将基本理论熟练运用到实践创作之中,从而达到加强陶艺知识与美育发展的目标。

3.3 与市场接轨,和地方资源合作

陶瓷产品实用美观,市场需求大。同时,大众创新、万众创业也是近期我国发展的主旋律之一。当前,高校在开展陶艺课程教学的过程中,课程设置要具有时代性,对于老旧的教学理念要及时摒弃和思考,在大刀阔斧的教学改革的同时转变传统的思维定势,迎合相应市场需求。部分高校有很多特色陶艺课程,体现了高校所在地区的文化内涵。例如,景德镇陶瓷大学、平顶山学院等。有了地方资源和产瓷区的不同特色加入,必定会提高学校的竞争力影响力。以绵阳城市学院为例,产品设计专业现阶段的陶艺美育课程主要是以安州区花庙村土陶厂建立联系,让学生在陶艺体验和实践操作中去了解地方文化。这也为地方应用型高校在美育课程中贯彻服务地方经济的方向提供了一个契机。

3.4 丰富形式,教学成果多方面体现

在普通高校开展陶艺教学有两个特点,一是艺术性、二是教育性,可以把这两个特点称之为美育课程教学改革的创新点和突破点。虽然我国很多高校都已开设了陶艺课程或与之相关性质的课程教学,并且有完善的课程体系、教学模式,也有着良好的教学成果和教学反馈,但或多或少也还有一些问题,最重要的一点就是教学策略的忽视和不具有时代性。大多数高校的陶艺教育还是以理论讲述加小目标任务完成为主,这样很容易忽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创新思维的培养与发展。在陶艺美育课程教学中,要突出陶艺教学的教育和艺术两头抓的特性,坚持智育、美育齐发展的教育理念,把教学目标设定为学生的主观创新思维和个体的需求。其次还要符合培养方案中的培养方向要求,同时也要在相应的课程章节教学中有阶段性的体现。在陶艺课程教学中,需要多方面的来体现教学成果,以绵阳城市学院产品设计专业为例,2020年陶瓷类产品毕业选题有将近三分之一,2021年陶瓷类选题近20例,在学生获奖方面也有众多学生以日用瓷、陶艺作品等获得众多奖项。从众多学生作品来看,能够较为直观地感受到我校陶艺美育课程改革的特色和成果。在传统教学的模式之下,教师应当做到线上线下相结合,构建产学研一体化教学实践平台,与非遗大师工作室、陶瓷厂等合作,用实际项目来驱动学生的创作激情与陶艺技能的灵活运用,培养学生的艺术创新能力和美育发展。

4 结 语

总的来说,只有从艺术和实践两个方面对陶瓷艺术教学进行改革,才能保证陶瓷艺术教学改革的有效性。在掌握一门传统文化技能的同时,还可以应用到今后的工作中和生活中去,学生不仅可以在智育和美育上齐头并进,艺术修养和人文素质也能得到相应的提升。所以,对于陶艺美育课程在一定程度上是必要的,其意义也是十分深远的,学生不仅能有技能知识的学习和理论知识的掌握,在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同时,也有利于学生美感与归属感的培养,从而推动我国传统文化的发展与传承。。

猜你喜欢
陶艺陶瓷美育
论公民美育
让美育引领幸福生活
美育史料·陈抱一谈儿童美育
载歌载舞话陶瓷——瓷之舞
“疯狂”的陶艺
陶瓷艺术作品
美育教师
德化陶瓷 闽中精粹
陶瓷鉴赏
当代陶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