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花装饰中“墨分五色”的运用研究

2022-05-25 09:30江简乒
江苏陶瓷 2022年2期
关键词:墨色五色水墨画

江简乒

(景德镇陶瓷大学,景德镇 333000)

1 “墨分五色”的概述

水墨的色彩系统是一种从精神维度出发产生的色彩系统,由道家的“坐忘”、儒家的“内圣”衍生而出。其“墨分五色”的色彩表现看似是归于色彩系统的原始诞生,然而事实上却是基于精神性的观念追求的一种产物。

从唐代文人士大夫对于道家“坐忘”的推崇开始,到宋代文人士大夫所追求的“内圣”,对儒家的“文质彬彬,然后君子”的事物审美追求,其过程更应该理解为理想的一种状态,而其根本的追求是对“质”的追求,其具体表现为文人士大夫阶层在绘画方面对于水墨画或者浅色淡染的趣味追求,在日常生活中对器物的选择则以追求淡雅为宜。从唐代开始,在水墨的表现方面对于墨色的解读早已超出了五色之黑的意味范畴,并试图建构出一个独立的色彩体系。直至宋代,一些画家名人对于墨色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使得建立一个独立的“墨分五色”色彩表现系统的可能性被具体化,可以说截止至宋代,水墨的色彩表现体系已经完全建立起来了。

2 “墨分无色”的细节

“墨分五色”主要是指墨色通过控制其浓淡的变化可被分类为五种,分别为焦(最黑)、浓(次黑)、重、淡(灰)、清(淡灰)五种不同的视觉效果(见图1),强调在画面中墨色的层次变化形成的韵味看作是一种审美趣味,简单的五种单色的层次渐变还不足以囊括其真正的蕴含意义,其中还包含着中国传统艺术的哲学观念,我们若以纵观式的人文色彩方式去考察这个哲学观念,或许就能探究到其独特的色彩语言风格。

图1

3 “墨分五色”与青花装饰的关系

3.1 “黑白体系”与“蓝白体系”

中国的水墨画如果说是将超凡脱俗的“墨分五色”作为其艺术表现形式,从而形成其特有的黑白色彩体系的话,那么我国的青花装饰艺术则是以青蓝作为主要色调,从而形成另一个蓝白色彩体系的世界,二者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与水墨画相同的是,在青花瓷的装饰艺术设计中我们可以看到同样具有中国水墨画的趣味笔致特征,由于它是通过用毛笔把图案直接书画在瓷器表面上,烧成后的瓷器其洁白光润的瓷面上会呈现出青色的水墨气质艺术形象,青白相映的色彩画面里散发出幽靓苍翠的独特艺术魅力。在青白色彩关系的处理上,青花的绘画表达里还十分注重水墨画中的“墨分五色”运用在色彩构成上的处理观念,同时注重留白,既会表现出青花装饰的实处之感,又同时将青花装饰的空白美显现出来,有的还会大面积的留白,以虚当实形成境界空灵的格局,这不得不说中国传统水墨色彩观中的黑白色彩体系与青花装饰中的蓝白色彩体系同属于单色体系,并且有着同样的色彩艺术魅力。

3.2 “墨分五色”与“料分五色”

水墨画与陶瓷青花装饰中的单色体系在这里并非单指色阶的数量,中国画在其发展史的初期便认识到用墨色去表现五彩斑斓的世界,要比单纯的使用彩色更胜一筹。水墨画的色彩表现中也很早就有了“墨分五色”的观念。“墨分五色”指在用水墨作画之时通过调节墨色的干湿、浓淡变化来表现出物象之间的质感和明暗关系等。谓之“五色”,也就是墨色的丰富变化而言的,分别为焦、浓、重、淡、清五种颜色,也可以称为浓、淡、干、湿、黑。墨分五色的结果是将世界上各种色阶的变化、色彩的变化以及光的变化等全部都取而代之,不仅能够表现出物象所固有的色彩感觉,还能够将物象的阴暗、远近以及质量等等关系层面也都表现出来,实乃我国传统绘画艺术中的一大创造。在陶瓷青花装饰的蓝白世界里面,为了能够将水墨画中的“墨分五色”从宣纸转移到瓷器上,青花画工便掌握了青花装饰的“分水”技法,青花中一般将分水料分为头浓、二浓、正浓、正淡、影淡,也可以将其比喻为“料分五色”,从而创造出青花典雅的装饰效果。所以我们从某种意义上来说,陶瓷青花装饰中的“料分五色”,或许正是对于“墨分五色”传统色彩观念的一大衍生,是希望“墨分五色”能够在青花装饰中得到更大地体现,展示出承载传统水墨色彩观念的装饰效果。

4 “墨分五色”在青花装饰上的运用

4.1 笔法

“墨分五色”的艺术造诣得益于毛笔之功,而毛笔的笔势则同为关键所在。青花的描绘从传统的官窑“淡描”以及民窑“分水”发展至现代的湿笔作画,用笔的来源皆为国画中的水墨画,或浓墨于粗笔、或纵笔于泼墨、或离合于破墨、或积墨于空淡、虚实转折之分、浓淡轻重之格等,皆为笔下所需之功力,彰显着国画的性质,故现代青花亦可称其为国画青花。所谓一笔之下存有刚柔、虚实、浓淡、轻重之差,运笔之法含中、侧、逆、拖、折之变化,行笔之中时而悬针垂露、时而奔雷坠石、时而呈莺舞蛇惊之态、时而造绝岸颓峰之势,这些丰富的毛笔驾驭经验以及技巧也都可以很好地借鉴到青花瓷绘当中去。筋、骨是为笔,讲力;肉、气为墨,在于韵,无笔之力则气韵无从而来。古人作画,其用笔讲究“无半寸之直,而笔笔转去”。线条,其美在于运动,而这种运动的美感在中国的书画当中被称之为“势”,意在表明线的特殊姿态。清代著名画家王石谷曾提到的“用笔如水上飘”,指的就是在用腕时的起落提按,才提便按和才按便提,将笔头与纸面的接触维持在一种时紧时松的运动状态,如流水之上漂浮着一片木片,呈暗地起伏之态,所绘的线条轨迹就能够有效地得到控制,并使之均匀连贯、直而不弯、弯且不断。内力是为笔下暗藏的对抗之力,青花的笔势全都依赖这种所谓的内力来掌控,而“墨分五色”所需笔势及笔法的运用核心也就在于此。

4.2 料法

国画中的艺术特征讲究传神,而青花的料法则表现为“鲜活”的传达。青花绘画的颜料主要就是钴料,性质上有其特殊的一面,它虽属于众多颜色中的一种,但它在呈色作用上要远超出蓝色,甚至说可以起到代替其它色彩的作用。料性对于画面中形象的物化以及造型的可视性上起到十分关键的作用,在青花的写意绘画中,我们是可以用纯蓝色去画红色的荷花或者牡丹的,做到以蓝代红,“蓝即是色”。青花料将茶水作为调色剂使用,调制为头浓、正浓、二浓、正淡、影淡几种不同的色阶,在表达文人画中“悦性弄影”的笔墨情韵上有着绝佳的材质基础以及工艺条件,尤其在表达画中之“影”上(见图2),更是属于水墨写意画的基本艺术追求,因为墨中之“影”的表现可以让艺术的表达变得更为自由,使得“本乎情,基于韵”的抽象水墨意趣得到充分展现。用料之法可以概括为“四要”,首先一要够“活”,落笔时要干脆利落,不拖泥带水,干湿浓淡的变化要够自然;二是要够“鲜”,在作画之前要将笔和料盘处理干净,水不可污,料不可杂阵,这样才能使青花料色的丰富层次得到保证,下笔才能爽利,坯面才会鲜洁,做到料色互不相碍,以及料也不会碍料,色也不会碍色,相互交错的同时而又各现其迹,色阶的肌理效果清晰明了;三使要够“势”,要将料性的气势逼人、水墨淋漓展示出来,犹如旋风扫地、瀑布倾泻,如黄河决堤一般,又或者有坠石崩云之态,所向而又披靡。但同时又要有心怀全局、胆大心细的功夫,做到调摆自如;四是要够“韵”,枯润干湿、黑白浓淡需要熟练掌握,要懂得厚薄聚散、轻重徐疾,大小和粗细都需要变化有致。墨团与色块、飞白与留白、鲜灰、藏露、远近、虚实等都要搭配得当,要懂得“因器施画”,从各种各样的元素对比中找到韵律之法,不管是在纸上作画还是在瓷上作画,都需要饱含情感进行创作,通过用情感来沟通赏画之人。中国的绘画历来讲究并且强调笔墨情趣,笔受之于腕,腕受于心,因此笔墨可以说是带有人之情感在内的。青花瓷绘受之于笔料,而笔与料的功力则受之于施画之人的素养。那么当我们在进行青花作品绘制的过程中,情感也一直随着笔势和料性的发挥而被融合在一起,用笔、用墨的刚柔、曲直、粗细、轻重、疾徐、浓淡、厚薄等诸多形态,都是在表达着各种各样的情绪,是对饱含思想情感的轨迹的运用。我们认为,对于青花笔料之技法所展示出来的独立审美价值不仅可以归结于物质工艺材质的客观施展效果,同时也应该归结于“墨分五色”所蕴含的哲学观念在青花绘画创作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图2

4.3 境界

“墨分五色”的运用同样绕不开的是境界的表达,它是通过我们视知觉的转换来造就一个稳定的思想空间,具有相对的确定性以及清晰性,所以会存在着高低之分,具有着人性因素的含量,这也是称其为“境界”的原因所在。而绘画的意境是取决于我们画家的文思水平和笔墨精神,也要求我们的艺术家需要不断地提高自己的思想水平和艺术境界,具体落实在青花绘画上成为了用料手法方面的特点。最初形成的五色之论其特点为展现事物的固有色彩,而老庄思想则是极力主张回避对事物在色彩呈现上的视觉满足,他们觉得展示出的事物过于强调现实性和世俗性会导致色彩的表面化,不能够或者说违背了他们所掌握的哲学思维“致虚极,守静笃”、“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他们所追求的是一种不存在破灭的、回归本质的、回归本源的美。这种对于精神和意境上的追求,对我们后人的绘画自然产生了很大的影响,这种老庄思想中所追求的境界也被称之为“大美”。

5 总 结

近年来,现代青花的“中国性”问题已成为我们文化研究中的重要方向。具体来说,当代青花艺术如何形成自己的独有话语体系将直接影响到“中国精神”的发扬与继承,而现代青花艺术除了可以在新颖的艺术题材中进行选择之外,“墨分五色”的现代化、多元化也将指引着我们迈向未来的中国陶瓷青花艺术。

猜你喜欢
墨色五色水墨画
五色为功——孙博文的艺术探索与价值
水墨画作品
牡 丹 (水墨画)
无色中的有色——李立扬诗歌中的中国画墨色之美
书签
观音送子图
五色田畈
五色入五脏一年更健康
五色人小组
韩潮水墨画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