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媒体时代都市报内容生产思维的转变

2022-05-27 14:56徐芳
记者观察·中旬刊 2022年1期
关键词:都市报融媒体时代转变

徐芳

摘要:都市报在上世纪90年代中期蓬勃兴起,在本世纪第一个10年迎来了高速发展的黄金期,但在2012年以后,随着新媒体技术的普及,社交媒体的蓬勃兴起导致媒体形态多样化,行业竞争加剧,令都市报的发展空间逐渐受到挤压,由于报纸的天然特性和生产周期的特点,新闻时效性无法与网络媒体相比,若想继续保持受众黏性和规模就必须革新求变,另辟蹊径。

关键词:融媒体时代;都市报;思维;转变

都市报在诞生之初定位的受众群体是都市居民,天生具有民生性和“人间烟火气”。在2010年以前的报业黄金期,都市报的内容大多以碎片化的信息“快餐”为主,满足了一般受众的信息需求,但2012年以后,移动互联网和新媒体技术的蓬勃发展在这方面超越了都市报几个量级,挤压了都市报的生存空间。时至今日,融媒体浪潮席卷全球,实时直播已经成为现实,仍旧遵循日刊规律的都市报的内容生产亟待转变。本文将以江苏省连云港市的都市类报纸《苍梧晚报》为例,总结都市报在融媒体浪潮背景下探索内容生产创新的经验和体会。

《苍梧晚报》21年内容产品风格的变化

《苍梧晚报》创刊至今已有21年,期间历经至少4次风格变化和版面定位调整,充分反映出都市报对时代发展、受众需求变化和传播方式变革的顺应。

“小碎片”时代(2000年—2004年)

这一时期移动通信技术、互联网技术刚刚开始推广,传统媒体拥有大众舆论的话语权,纸媒以长期积累下来的公信力吸引了稳定的受众群,因此这段时期也是全国都市报的快速发展期。另一方面,互联网的逐渐普及使受众可以自由选择目标信息,他们的传播需求出现了碎片化、分散化的趋势,因此这一时期的《苍梧晚报》版面进行了有侧重的定位,分为要闻、经济、社会、监督等板块,稿件篇幅在500字上下,内容产品多为短平快的消息。

“快餐”时代(2005年—2009年)

这一时期的互联网和移动通信技术尚未实现深度融合,不过门户网站、公共聊天室、BBS、电子邮件、手机短信、QQ、搜索引擎、博客、播客、QQ空间、聊天群组等社交媒体已经出现。此时读者的信息需求更加旺盛、快捷,却又呈现出鲜明的个性化喜好,因此《苍梧晚报》进一步加版,版面定位更加细致,要闻、监督、社会、财经、教育、社区、特写、服务、评论、国内、国际、文娱、体坛等多达数十个,以信息量和公信力满足受众的个性化信息需求。

此时稿件篇幅仍短小精悍,《苍梧晚报》更在要闻版面设置了“要闻快报”专栏,用一句话浓缩当日的重要新闻优先推送给读者,即纸质版每日新闻推送。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报道各类奇人、奇事社会新闻、法制新闻成为都市报的爆款新闻产品,此类稿件继续沿用短小的新闻体式,在版面上以快餐的形式铺排,大受读者欢迎。

单维深度时代(2010年—2016年)

自2010年起,移动互联网和智能手機的深度融合将我们迎入新媒体时代,此时微博、微信、弹幕异军突起,互联网不间断实时在线、个性化定制、信息高速传播共享的特点让受众的信息需求更加碎片化、分散化,而报纸仍以日刊的形式运营,在时效性、时新性、传播速度等方面无法与新媒体抗衡,于是《苍梧晚报》重新进行了版面定位,开辟了抢鲜看、新闻左右看等专题报道版面。

这是一次内容产品的重大转折,此后报纸不再追求新闻快餐和信息碎片,内容产品转向了一种冷静的角度,引导读者进行深度思考,追求背后的真相,稿件篇幅开始适度变大,行文、编排向特稿化靠拢,一个版最多2至3篇稿件,选用具有视觉冲击力的图片铺陈,杂志化的版面设计,报道视角更加细腻,谋求差异化路线与新媒体竞争,稳定受众群体。

多维深度时代(2017年至今)

近4年来,直播、手机APP、自媒体成为常态,尤其是自媒体进入发展井喷期,信息碎片更加多样、个性,受众对信息传播、共享的需求越发迫切,速度越来越快,媒体话语权争夺越发激烈,此时日刊化的出版规律要求都市报必须走出一条更深一度的个性化之路。

创刊21年几经改版和内容风格调整,《苍梧晚报》始终保留了专题报道和深度观察板块,近年来在此基础上尝试探索多维深度报道的内容生产模式,即稿件视角、笔触越发深度化,不再如10年前那样一篇稿件了事,而是对同一新闻事件进行发散性思维和深度剖析,寻找背后的具体原因,从微观层面进入宏观层面,通过系列报道、追踪报道、专题报道、相关链接形成信息矩阵,力求给读者呈现立体化的新闻事实,并引导他们进行冷静思考。融媒体浪潮冲击下

都市报的多维深度化探索

多维深度化报道构建立体式信息传播

信息碎片化时代,受众更倾向于通过网络了解信息,信息体量更庞杂,但内容更松散零碎,其突出好处是信息传播、共享更有指向性,人们可以通过琐碎的信息“义项”更准确高效地寻找目标信息,甚至进行点对点、个性化精准推送,但缺点也显而易见,人们对“流水的信息”总会轻易忘记,对事物的认识浮于表面,不会深入思考,而人类社会进步始终是需要理性思考的,这正是都市报转型的切入点,日刊的出版规律和广阔的观察视角让其有时间和能力生产出内容丰富、极具厚重感的内容产品稳定受众群。

近年来,《苍梧晚报》尝试探索立体深度观察的路子,除了固定的版面外,在社区、服务、文化等版面都进行了尝试,这不是惯常的“一篇稿件完事”,而是参考互联网“相关义项”模式进行链接式思考,通过小切口观察进入中观层面讨论,进而进入宏观视野理智分析,并通过连续报道、追踪报道、相关链接、专栏化以及同质化稿件集中铺排等方式形成报道的厚重感和纵深感,力求为地方政府和民众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2018年10月,《苍梧晚报》报道了消失多年的国家二级保护动物伪虎鲸又在灌河口重现的消息,第一篇报道就用了两个整版的篇幅,先详细叙述了伪虎鲸出现在灌河口被当地志愿者发现的全过程,之后通过采访海洋专家和野生动物保护专家剖析这一现象的原因。在之后的报道中,该报又请来地方史专家、民俗专家翻阅了大量史料,将灌河口从古至今有记载的伪虎鲸观测记录罗列出来,与当地“大鱼拜龙王”的民俗传说相结合,深耕出灌河口民间文化的悠远魅力。同时该报还请环保专家比较近百年来灌河口的伪虎鲸观测时间点,发现伪虎鲸2008年在此处消失和2018年再度现身,和当地对化工园区的整治工程以及环保大排查工作密切相关,最终得出结论,伪虎鲸的再度现身正是灌河口水质总体转好的标志,进一步揭示了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的重要性和显著成效。这一组有分量、有数量、有维度、有深度、有厚重感的系列报道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强烈反响,更引起了国家和省级环保部门的高度重视和肯定,是该报一次多维深度化报道的有益尝试。

都市报公信力和出版规律为多维深度探索留出空间

新媒体技术的最大优势是可以完全实现信息高效率传播,甚至直播,但信息求真、发散思考、延伸解读却是需要时间的,这就和受众的需求形成了冲突。笔者认为,都市报的日刊出版规律此时恰恰成为一大竞争优势,虽然和新媒体相比产品生产流程稍慢,但其拥有更严格的审查制度,这种审查贯穿采前、采后、编前、编后,层层把关,因此给多维深度化的内容生产预留出了充裕的空间,采访部门可以更加认真地搜集资料、采写稿件,编辑部门可以更加细致地补充材料、挖掘细节,从而使内容产品更严谨、更完善,也更能打动人。

而都市报属于传统纸媒,相较于自媒体、社交媒体,它的采编力量更严谨专业,人脉更广,触角更敏锐,更难能可贵的是它有多年深耕积攒下来的卓越的公信力、权威性和原创标志,这是都市报进行多维深度探索的先天优势。

都市报内容产品本土化和多维深度化结合的探索

都市报自诞生之日起就有着浓重的地方色彩,必须走多维深度化和内容资源本土化相结合的路子方能彰显出不可替代性,“深度+本土”才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内容为王”。

综合性版面强调本土深度视角

《苍梧晚报》目前除了常规要闻报道外,还设置了城事汇(城市新闻)、家门口(社区新闻)、在现场(热线监督)、服务站(民生新闻)、深壹度(特稿专题)等特定群体综合性版面,鼓励采编力量发挥“四力”素质开拓本土化深度报道思维,陆续推出了“老吉调查”“社区圆桌会议”等颇具人气的品牌栏目。

深壹度版面专门开设的“老吉调查”专栏,脱胎于热线调查,目前报道视角已经从单一投诉、反映问题的微观层级上升为社会中观层面甚至城市发展宏观层面的深度观察。譬如2019年7月至8月间的九龙口遗址保护系列报道,就是从一个市民投诉延伸到整个民间文物保护的问题,最终引起了市政府的重视。2019年5月的野生动物保护系列观察,由报纸联合野生动物保护、农林、景区等各方力量,形成了系列重磅特稿,刊发后市政府要求形成内参上报指导相关工作,形成了理想的传播效果。2021年7月至8月契合《高层民用建筑消防安全管理规定》颁布实施编发的系列本土深度观察“电动车蹭电梯之痛”,更被住建、消防、物业管理部门做成宣传海报张贴在各大小区,收获了良好的传播效果。

专题性版面强调本土深度体验

除了新闻性版面外,《苍梧晚报》还在副刊上进行了资源本土化和多维深度化相结合的探索。都市报副刊历来走时尚清新的文艺路线,近年来《苍梧晚报》提出在有着厚重历史资源和文化底蕴的连云港本土文化上做文章的思路,将深度和本土进行有机融合,形成了一大特色品牌。

《苍梧晚报》设置了搜城记、影像志、出去玩、美食城等极具特色的副刊版面,其中搜城记无疑是操作难度最高的,版面定位既要绝对本土化,也要有历史厚重感,还要对读者有深刻的启迪和共鸣,对政府的工作有参考意义,因此每年的近50个选题必须精雕细琢,先后推出了地方历史通考、古城小街巷历史、考古文化发掘、地方名人、民间风俗文化、古寺名刹、古木名树、海洋文化追溯、革命战争史等系列深度报道,2021年又推出了地方党史系列深度报道,本着“围绕一座城、记好一座城”的宗旨邀请读者进行深度体验,感受地方发展的脉动和深厚的文化积淀,已经形成了品牌效应和知名度。

而以反映本土历史和现代城市新貌照片为主题的影像志、以挖掘推介本地旅游资源为定位的出去玩、以探寻港城特色美食和风俗小吃为着眼点的美食城等版面,近年来也走起了多维深度化路线,在向读者推荐好去处、新玩法、美食的同时探寻历史根脉,和城市文化挂钩,外塑连云港形象,内树纸媒品牌,取得了较好效果。

互动式版面强调本土深度参与

都市报自诞生之日起便有着天然的亲民性,在新媒体时代更要加强和读者的互动。《苍梧晚报》在对受众进行细致划分的基础上特别增设了港城拍吧和新视觉两个读者互动版面,这两个版面虽然都以图片为主,但受众不同,港城拍吧主要针对普通摄影爱好者,而新视觉版面主要针对摄影专业人士,版面定位为“有思想的图片、有温度的图片和有厚重感的图片”,所有图片必须以连云港市的风土人情为着眼点,用小图片放大城市精神。

经过多年运作,目前这两个互动式版面已经形成了固定的受众群和投稿群,采用周期性专题,先后推出过“大美港城”“港城四季”以及人物、暖色、城市规划建设等众多专题和主题连载,图片质量明显优化,图片语言更加丰富,通过调动受众的积极性参与版面内容生产,极大提高了受众黏性和稳定性。

融媒体时代给都市报生存提出了新课题,靠碎片化、快餐化新闻堆砌取胜的时代一去不返,纵深化、特色化、本土化內容生产才是破解这一困境的有效途径。都市报不能在速度上取胜新媒体,可以在深度、锐度和贴近性上闯出一片天地来,叠加专业采编力量的素质和多年来积攒的公信力,才能进一步提升报纸品质,满足受众的阅读需求,迎接融媒体时代的激烈竞争和挑战。

参考文献:

[1]张泉泉.纸媒微博编辑的挑战与应对[J].编辑之友,2013(4):78—80.

[2]范锦桦.新媒体时代下报纸编辑的提升策略[J].今传媒,2019(2):92—93.

(作者单位:连云港报业传媒集团)

猜你喜欢
都市报融媒体时代转变
融媒体时代如何培养记者的创新意识
融媒体时代,广播如何挖掘音乐节的声音价值
融媒体时代电视画面的剪辑研究
融媒体时代三网融合下电视新闻网建设的思考
浅析我国对外贸易的转变及对策
适应生态文明建设要求的增长方式和消费模式研究
试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研究
关于会计职能转变若干问题探究
喻华峰:《南方都市报》总经理二审改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