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原肺水肿的发病机制及其防治研究进展

2022-05-29 14:34齐梦英买力叶·艾里梁方外刘丽姗把海玲
中国药学药品知识仓库 2022年10期
关键词:发病机制研究进展

齐梦英 买力叶·艾里 梁方外 刘丽姗 把海玲

摘要:高原肺水肿属于一种快速进入高原而因为缺氧导致的非心源性肺水肿,其属于高原地区的特发且常见病症,同时也是高原反应中致死的常见因素。因为高原肺水肿的疾病发生机制比较复杂,其可能是因为通气、血流比例失调、化学感受器异常、水通道蛋白减少以及肺微血管变化等作用因素共同导致,但是具体原因并不清晰。临床中对于高原肺水肿的治疗应当尽快脱离低压缺氧环境,并配合吸氧与利尿剂等方式进行治疗。对此,为了进一步保障高原肺水肿的综合治疗效果,本文简要分析高原肺水肿的发病机制和治疗研究进展,希望能够为相关工作者提供帮助。

关键词:高原肺水肿;发病机制;研究进展

【中图分类号】 R541.6+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2107-2306(2022)10--01

0.引言

高原肺水肿属于人在快速进入高原地区后因为机体对于高原低压缺氧环境的不适应而导致的代偿失调所导致的特发性疾病,同时也是高原病症当中比较常见的危急重症,大多数患者的病情相对危重,同时疾病发展几层呢航和变化速度较快,如果无法及时进行诊断,很容易危及患者的生命安全,该病症也是对高原地区居民危害相对较高的病症。随着近些年市场经济的持续发展,浸出高原地区的人群不断增多,此时高原肺水肿的发病率也在随之提高,此时深入理解并探究高原肺水肿便显得非常重要。对此,探讨高原肺水肿的疾病发病机制和治疗研究进展具备显著实践性价值。

1.高原肺水肿的疾病发生机制

当前关于高原肺水肿的发病机制研究并不成熟,有许多研究认为,高原肺水肿的疾病发生比较复杂,其无法从单一机制进行解释,下面基于几点常见且大多数研究认为比较重要的影响因素阐述发病机制,具体机制如下:1、通气与血流比例失调。通气与血流比例失调主要是因为肺内血管扩张与高动力循环表现,肺血流量的明显提升以及缺氧性肺血管的收缩,从而导致通气与血流比例失调引发低氧血症。人体本身带有一定的代偿贮备功能,其能够协调通气与血流比例实现对机体正常生理功能的维持,但是在环境变化过于明显或特异性的体制代偿性比较低的患者,和人农易导致比例失调[1]。对于平原地区,通气与血流比例一般为0.84,因为重力作用肺部通气与血流比例并不相同,此时代偿范围也会呈现出一定差异。在人直立时,肺尖部位的通气与血流比例相对较高可以达到3.3,底部仅为0.63,所以肺尖部位对于缺氧代偿强而缺血代偿相对比较差,此时肺底部对于缺血代偿相对较高并且缺氧代偿表现比较差。对于高原地区而言,因为长期缺氧与正常人的血氧饱和度比较低,所以肺部代偿功能相对比较低,此时便会导致通气与血流比例失调,从而引发肺动脉水肿与高压病症;2、化学感受器。对于高原地区而言,因为吸入低氧空气之后动脉血氧分压相对比较低,其会直接刺激颈部与主动脉体的化学感受器,此时反射性呼吸便会出现加深、加快的表现,会间接提升通气量和肺泡的氧分压表现。对于过度换气会导致二氧化碳呼出,此时便会引发呼吸性碱中毒。碱中毒会直接改变脑脊液的酸碱值,其对于中枢神经会形成直接作用,涉及到呼吸中枢、脑血管收缩等方面的抑制,适应力相对较好的人群可以借助肾脏代谢促使碱中毒得到代谢,但是对于首次进入高原地区的人群很容易导致碱中毒症状[2];3、水通道蛋白变化。水通道蛋白的一种广泛属于原核、真核细胞膜上转运水的一种蛋白孔道,其属于水选择性通路,会明显提升细胞膜的水通透性,会明显加快液体的转运速度。水通道蛋白5在通透性水转运期间有着相当重要的功能,屬于急性肺损伤和急性肺水肿疾病发病机制存在相当重要的影响,在进入高原地区并导致低氧症状时,水通道蛋白水平会明显下降,此时会直接影响肺水的转运功能,此时便会导致高原肺水肿的发生。

2.高原肺水肿的防治研究

2.1氧气治疗

氧气治疗属于高原肺水肿的重要治疗方式,同时也是目前最为常用的一种治疗方式,吸入百分之百的氧气可以明显提升血氧饱和度与动脉血样分压,可以有效缓解肺血管的收缩功能,从而降低肺动脉压力实现对机体功能的改善,达到病因治疗目的[3]。部分高原肺水肿症状比较轻的患者可以基于氧疗达到治愈的目的,按照病情严重程度给氧治疗还涉及到鼻导管给氧与面罩加压给氧等方式。

2.2药物治疗

目前关于高原肺水肿的药物治疗研究比较多,其主要在于动脉压控制、利尿剂以及激素类型药物,下面以肺动脉压的控制药物为例,其中典型药物为硝苯地平,其属于二氢吡啶类钙离子通道阻滞剂,其能够实现对血管平滑肌的内流阻滞功能,从而实现对肺部血管平滑肌的松弛效果,可以有效降低外周阻力并实现对肺动脉高压的控制[4]。有研究认为,缺氧而导致的动脉高压在采用硝苯地平后,可以促使缺氧引发的血液与组织当中SOD、MDA以及NO等异常表表现得到有效的改善,可以达到比较理想的治疗效果,除了该拮抗作用还具备一定抗氧化治疗,作用机制与不良反应相对较为额可靠,可以作为高原肺水肿的一线防治治疗药物。

3.总结

综上所述,高原肺水肿属于严重的急性高原病症,其对于机体的危害相对比较大,同时高原肺水肿的疾病发生很大程度决定于海拔提升速度、高度以及高原后体力活动强度等因素,目前关于高原肺水肿的发生机制虽然无法全面阐述,今后仍然需要基于通气与血流比例失调、化学感受器、水通道蛋白变化等方面进行深入研究,同时基于调控机制与易感基因等角度探讨全新靶点治疗药物,从而保障降低高原肺水肿的发生风险与危害。

参考文献:

[1]曹丽睿.基于网络药理学对山柰酚防治高原肺水肿的作用及机制研究[D].导师:何庆.西南交通大学,2021.

[2]李艳,牛小娟,罗晓红,王海龙.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γ共激活因子-1α与线粒体生物发生调控在高原肺水肿中研究进展[J].创伤与急危重病医学,2020,8(03):211-213+216.

[3]谢丽.高原肺水肿的临床治疗现状及其研究新进展[J].人人健康,2019,21(09):293-293.

[4]付兴,付义.高原肺水肿发病机制及中医药防治研究进展[J].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19,25(04):563-566.

猜你喜欢
发病机制研究进展
GNSS-PPP算法与应用的研究进展
铜失衡与阿尔茨海默病的研究进展
RNA结合蛋白与恶性肿瘤发生发展关系的研究进展
CHI3L1在神经系统相关疾病中的研究进展
中医外治法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的研究进展
近十年国际STEM教育研究进展
类风湿性关节炎发病机制的研究进展
难治性癫痫发病机制研究进展
肝性心肌病研究进展
痛风免疫遗传学机制研究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