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象与符号:70周年国庆大阅兵服饰的结构化与情景化

2022-05-30 08:49曹超婵浙江理工大学
时尚设计与工程 2022年1期
关键词:中山装方阵服饰

曹超婵 浙江理工大学

1 传承与创新——大阅兵仪式概述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政治性的庆祝游行是一个内容丰富而驳杂的文化主题,能使人们更深入地理解社会的本质。爱弥尔·涂尔干认为:“人们举行仪式,是为了将过去的信念保存下来,将群体的正常面貌保持下来,而不是因为仪式可能会产生物质效果。”国家通过仪式实现观念统一,产生集体记忆并传递下去。古代阅兵以田猎为最初方式,意在鼓舞士气、开疆拓土,强调仪式的功用价值,清朝传世佳作《大阅图》(图1)《乾隆南巡图》(图2)等图集反映了乾隆年间阅兵仪式的宏大场面以及具体细节,直接影响现代阅兵的形式和程序。“仪式往往是‘历史像似’,因为极其遥远而成为一种关系方式。”

图1 《乾隆大阅图》局部

图2 《乾隆南巡图》江宁阅兵(局部)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的阅兵仪式有17场,意在展示国威,宣示国家力量,增强凝聚力,但更多的是强调其精神价值。国家政治仪式中的符号大小形制不一、具体抽象有别、复杂程度不等,对于阅兵仪式来说,服饰规模宏大雄壮,形式威武庄严,兼具艺术美学与礼制内涵,是国家形象的直接展示,对宣扬国家形象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2 庄重与敬畏——阅兵仪仗服饰语言

2019年10月1日举行的阅兵是我国第17 次阅兵式,也是70 周年国庆大阅兵,主要有阅兵式、分列式和群众游行三部分,由党和国家领导人、受检阅部队(人民解放军、武警部队、民兵预备役部队)和群众组成。其规模盛大,形式隆重,政治意义重大。

2.1 领导人个人服饰形象的符号化延续

国家形象以国家领导人的具象化呈现在阅兵式中,其依靠的是语言符号和非语言符号搭建的传播通道深入人心。检阅首长习近平总书记身穿中山装立于天安门城楼上指导阅兵,其他领导人身穿西装配红色领带。中山装一直被视作中国革命的象征,这与毛泽东同志自井冈山起就一直喜欢穿着中山装有密切关系,与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等党和国家领导人在阅兵时着中山装的传统一脉相承。政治仪式符号系统具有相对稳定的组成规则,“正是这个记号系统,成为一个社会刻于其现实、刻于其现实之上的标记”。

中山装作为中华民族的一种独特文化为孙中山先生创制,形制源于《易经》周代礼仪内容,对襟、立翻领、前襟为五粒扣、四个贴袋、袖口三粒扣、后片不破缝,体现了天人合一的传统精神。这些特征浓缩在中山装中,成为检阅首长鲜明的政治符号。

2.2 三军仪仗服饰形象的程式化表达

从政治意义看,仪式可以成为一种统制手段。我国三军仪仗队隶属于北京卫戍区,是最“核心”的军队,也是古代“御林军”的延续,在阅兵仪式时,三军仪仗队的军服(图3)堪称是一个时代缩影,呈现出整齐划一的精神面貌,显现出令人叹为观止的秩序性、规范性和标识性特征,展现出整洁而端庄的军人仪表。

图3 70 周年国庆阅兵仪仗队面貌

2.2.1 服饰形制上的分等分职表现

第一,服饰形制样式上的合体性和共性。仪仗服饰贯彻基本一致的设计原理,均使用开领四粒扣、白色衬衣、军种领带。刺绣五星,专用胸标、臂章、无囊马裤饰有金属丝。军服样式依照个人身材量身而制,不仅合体,还要符合动态特点。

第二,不同的身份、地位有着不同的服饰搭配,在款式、体量、材质等方面做出区分。阅兵仪仗军服左肩均佩戴金黄色装饰带,常服则不具备。等级之分也可以从腰带上来看,执行队长则使用红色皮质斜挎腰带,军官使用金色金属丝斜挎腰带,士兵使用金色金属丝腰带。

第三,不同性别的服饰区分,14 式礼宾服与以往不同的一个显著特点是新增了仪仗队女礼宾服,女队员的服饰样式为裙服,戴卷檐帽、穿长筒皮靴,而在颜色、用料、标志服饰与男仪仗队员相同。

2.2.2 空间结构上的组合范式表现

阅兵仪式上有仪仗队(执旗)、15 个徒步方队(按照陆军、海军、空军序列排列,穿07 式常服)、32个装备方队等,近15000 名受阅官兵。方阵人数有定数,人员体型、服色样式、动作起伏等都以一致的面貌呈现出正方形、长方形的队列,方队之间距离相等,是一种理性的组合范式。再加上服饰色彩交错,白、绿、蓝的服饰与金红相交的徽章配饰相得益彰,形成了强烈的秩序性、结构性、视觉性。

2.2.3 徽识符号的装饰性与深层寓意

军服选用凤凰、宝剑、祥云等传统图案与标志性符号的组合。阅兵仪式上有“专用标志徽”,徽章上有国旗、天安门、华表、长城、祥云等要素,女民兵方队服装为“凤凰云中翱”,双排扣体现威严庄重;A字裙体现女性美感,袖口宝剑和金凤凰的刺绣组合,是传统图案文化的当代转化。

3 欢庆与多元——群众游行服饰面貌

国庆阅兵仪式是党的盛典、国家的礼典,也是人民的节日。群众游行活动(图4)是开放式的公众参与和公众表达,是全民欢庆的政治盛景,促进文化活动的开展与传播。70 周年国庆的群众游行队伍庞大,涵盖各行各业、各族各界,呈现欢腾景象。如果说阅兵是庄重的、规范的、权威的,带来的是震撼的视觉冲击,那么群众游行就是欢乐的、多元的、开放的,让人们感受到了生活的变化,呈现出情景化、生活化、多样化、情感化的特征。

图4 70 周年国庆阅兵群众游行活动场景

3.1 传统样式与纹样的再现

3.1.1 传统样式的展现

“开天辟地”方阵服饰是蓝色列宁装,翻领白衬衫,黑皮鞋白袜子,体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的流行风格。“安塞腰鼓”方阵服饰是陕北传统形式,腰鼓鼓手服装是传统三道蓝的白羊肚手巾、坎肩、白裤子、红背心、丝绸红腰带、红缨白球鞋,展现出浓厚的地域文化。可见民族服饰符号系统在特定的环境和使用者之间获得的意义和使用方式是多样化的。

3.1.2 传统纹样的表达

“希望田野”方阵服饰运用“谷纹”装饰,象征民间生机勃勃的生活景象。“中华文化”方阵的“梅兰竹菊”“凤凰”元素突破了传统的样式特征,传统元素经过当代设计转化,应用在群众服饰中,具有强烈的传统文化符号识别度。

3.2 科技元素的升华

游行服饰既要展示国家文化、地域特征,也要和当代技术相结合。“国旗”方阵的白色男西服,选用汉白玉色,融入当代数码印花,使色块与长安街地砖色相协调,并能随着光线的变化而调整,体现出层次感与动感。“神舟飞天”方阵对航天服进行差异化处理,服饰所具备的科技性与整体的队列阵形相符合,以适应整体游行面貌。

4 结束语

阅兵仪式自古以来就是一场重大的军事活动,不仅体现出一个国家的形象与权威,也为国家意识形态的传播和政治认同的构建打下了基础。阅兵服饰一方面传承了传统的政治符号,另一方面又与当代语境相适应,具有结构性、秩序性、象征性的符码,体现人类社会结构、秩序和特征的符号表述,表达国家层面的权力和威严。群众游行服饰具有开放性、多样性、当代性,反映出了民间社会的繁荣景象。两者相互融合,不仅具有展示和表演的功能,还能够沟通传统与现代,汲取传统礼制文明精华,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和高深的政治智慧。

猜你喜欢
中山装方阵服饰
方阵训练的滋味真不好受
造型多变的中山装及派生服装
动物“闯”入服饰界
听诸子百家讲“服饰穿搭”
最强大脑:棋子方阵
中山装团体标准首次发布
从《长安十二时辰》看唐代服饰
基于人体测量的现代中山装造型研究
也析中山装的政治含义
实力方阵 璀璨的星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