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史记》充实教材 读经典壮骨塑魂

2022-05-30 10:48罗小慧程丽娟
语文教学与研究(综合天地) 2022年11期
关键词:史记中华教材

罗小慧 程丽娟

高中语文以“立德树人”为目标,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贯穿于统编高中语文必修、选择性必修和选修教材之中,从诸子百家中遴选了最有文化价值的经典篇目,来强化文化传承,增强文化自信。《史记》是中华文化之根,蕴涵着丰富的中华核心思想理念、人文精神和传统美德,能让人真切地触摸到中国气质,有极高的文化价值和审美价值。在新课程改革“强化文化传承,增强文化自信”的背景下,《史记》与统编教材的整合教学有其学术价值。

《史记》是经史子集的顶峰,凝聚了中华民族的智慧和思想,其有时代价值和现实意义的传统文化,可以从“核心思想理念”“中华人文精神”和“中华传统美德”进行挖掘。

一、《史记》中的中华核心思想理念

(一)修齐治平的思想:

“修齐治平”是一种积极进取、主动入世的精神,以“修身”为基础,“治平”为终极理想,是儒家公认的君子追求,是我们民族的思想内核。

“修齐治平”的理念最早可追溯到《五帝本纪》,以舜表现得最突出最全面。舜在为人处世、治国理政上皆以德为先导,以和谐为归依。修身,虽是一介农夫,却修成了领袖襟袍;齐家,面对更爱后妻欲杀自己的盲人父亲,他不计前嫌,将孝悌进行到底;治国平天下,舜以高尚的人格魅力,一生追求和合、和平、和谐,四海之内咸戴帝舜之功。正所谓“天下明德皆自虞帝始”。孔子也力举“修齐治平”的旗帜,穷尽一生践行着这一思想。

(二)以人为本的思想

《史记》从本纪中的帝王天子,世家中的王侯贵戚杰出人物,列传中的名臣将吏文化名流,到中下层的刺客、游侠、食客、长老,甚至是最下层的普通民众,司马迁均从人的本位出发给予论赞。不以成败论英雄,不随世俗论是非。如出身贵族却自刎乌江的项羽,出身低微却终成帝业的刘邦,甚至是对喊出“王侯将相宁有种乎!”后就迅速淹没的平民英雄陈涉,太史公都热情歌颂他们对社会历史的积极作用,在取人原则和价值取向上表现出对人性的充分尊重。此外,把項羽纳入本纪,把孔子、陈涉归入世家,都是这种人文史观的体现。

此外,在天人关系的认知上,太史公在《扁鹊仓公列传》中批判灵魂不死天人感应的观点,在《货殖列传》中认为生死富贵不在天命而在智谋与奋斗,正是其朴素“天人观”的表现;在民与君关系的认知上,司马迁在总结刘邦得天下项羽失天下的原因时批评了“天亡我也”的荒谬,提出了关键在于用人的人本观点,突出“得民心者得天下”,体现了重民尊民的思想原则。

(三)“尚和合”的思想

和,和谐;合,合作。“尚和合”是中华民族的基本思想。中华远古先民崇尚和谐关系、平等精神。孔子提出“礼之用,和为贵”,实则为“治国以礼”,追求人与社会的和谐。

史记具有平等的民族观,认为华夏各族同宗同源,主张民族平等,友好团结。如《五帝本纪》中塑造人文始祖黄帝的英雄形象,《夏本纪》中歌颂大禹建立夏朝的伟迹,《匈奴列传》《平准书》中反对穷兵黩武,追求团结融合的社会理想,体现的都是“尚和合”民族性格。

《史记》呈现了“天”主导自然、政权、个人的民族天命观,要求君主施以德政、礼奉上天,个人以德养性,顺应天命,达到人与自然、社会的和谐共生,这种天命观决定了中华民族特有的民族信仰与历史观念。

二、《史记》中的中华人文精神

精忠报国的爱国精神,“爱国主义”是《史记》的主要内容。怀志忧国的屈原,冒死刺秦的荆轲,抗击侵略忠诚卫国的李广,劫持齐桓公收复国土的曹沫,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的廉颇蔺相如,挽救危亡的复国英雄司马穰苴、田单,《平准书》中连名字都没有却能毁家纾国难的卜氏……从文臣武将,到市井布衣,他们或忠君爱国关注民生,或反抗强暴卫国尊严,或鞠躬尽瘁竭诚尽智,或挽救危亡振兴民族,他们身上的爱国主义正是中华民族的精神核心。

自强不息的进取精神,中华民族是一个刚健有为、自强不息的民族。远古先民的改造自然,三皇五帝的开拓进取,孕育了中华民族坚强不屈的性格,形成民族向心力,积淀成民族精神。太史公笔下的一众仁人志士:伍子胥的隐忍发愤坚毅报仇、孙膑的遇害身残忍辱进取、勾践的卧薪尝胆复国图强、韩信经胯下之辱仍不灭远大志向、苏秦游说不成依然悬梁刺股……加上太史公本人,他们在困辱之时,均持有坚韧不拔的意志和百折不挠的奋发精神,这种自强不息的精神激励中华儿女不懈奋斗,以救世安民为己任,在探索救国图存民族振兴之路时产生了深远影响。

民族融合的大一统精神,《史记》辑录中华民族三千年历史,统一始终是人心所向。《五帝本纪》《夏本纪》《殷本纪》《周本纪》,将中华文明的起源定位在史前神话时期,石器时代各区域文化就各具特色又融合统一,这表明中华文化自古以来就是多元发展,融合和统一的。始于夏商、成于周代的多元文化下的大一统政治格局,正是中华民族凝聚力的基础,也是大一统思想的基根。《太史公自序》表明,他在20篇“世家”中使用了“嘉”字,赞誉辅佐周王室诸侯国和汉初维护中央统一的人物身上,都是主张大一统精神的体现。

勇敢创新的改革精神,太史公不仅记载了中华远古先民在认识自然、利用自然中展现出来的伟大创造精神,还向我们还原了多领域的改革创新:孔孟墨庄等先秦思想家推行的百家争鸣、更新观念的学术创新;管仲、吴起、商鞅、秦始皇、赵武灵王为富国强兵所做的政治变革;主张重农抑商的贾谊、建议入粟拜官的晁错、推行盐铁专卖的桑弘羊为解救民生所做的经济变革;孙武、孙膑等一大批军事人才在血雨腥风的较量中用智慧谋略所做的军事改革……历代的改革家为探求真理呕心沥血甚至付出身家性命,激励着中华民族与时俱进解放思想,积极改革大胆创新,推动了历史的发展和文明的进步。

三、《史记》中的中华传统美德

“仁义礼智信,忠孝廉耻勇”是中华民族公认的道德准则。

“忠”如屈原,是人格修养的要义,国家稳固的依靠,可与“爱国主义”合并;“孝”如虞帝,是一切道德的根本,修身齐家的宝典。“廉”如公仪休,是为人为官的本色,品行修为的规范;“耻”如勾践,知耻后勇;“勇”如项羽,破釜沉舟。“智”如张良,运筹帷幄。《史记》比较集中体现的传统美德是“仁”“义”“礼”“信”。

“仁”即仁爱,是传统道德的总纲,精神家园的基础。《史记》将“仁”追溯到尧舜身上,他们以身作则,施行德政,让邦国协调和顺;《孔子世家》《孟子荀卿列传》中的圣人事迹突出体现了“行王者天下仁焉”的仁德。

“义”指忠义,是君子之风的底色,抵御诱惑的法宝。程婴舍身救孤的正义,侯赢知恩图报的情义,信陵君功高不矜的高义,朱家郭解惩恶扬善的侠义,介之推甘于清贫的节义,都是《史记》留给我们的优秀文化遗产。

“礼”是礼和,是文明社会的表征,立身处世的标志。礼是儒家治国之道,首见于《孔子世家》《仲尼弟子列传》,贯穿在从春秋战国到汉武帝时期所有历史事件与人物活动中。

“信”为信诺,是公序良俗的保证,道德修养的基石。在个人层面,信是评价个人道德的标准,是安身立命的根本;在国家层面,信是维护国家制度和秩序运行的基础,是治理国家约束人民的手段。平原君、商鞅、齐桓公、周成王、司马穰苴均为“信”代言。

四、教材与《史记》相关篇目进行专题整合教学的学术价值

基于传统文化的传承与理解,不管是从所选篇目的数量占比,还是从文化主题的覆盖面和学习任务指向上看,统编教材都有与《史记》深度整合的可能与必要。

(一)补充《史记》篇目,增加教材中的文化比重

统编教材特别重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据初步统计,统编语文教材中有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容共有五十篇(不含古代诗歌),在必修和选择性必修教材中涉及8个单元,还在选修中安排了《中华传统文化专题研讨》。

乍看起来,统编高中语文教材“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比重也不小。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主要蕴含在古代经史子集之中,而四分天下的“史”,在教材中只有五篇,其中必修两篇(《烛之武退秦师》《鸿门宴》),选择性必修两篇(《屈原列传》《苏武传》),选修一篇(《廉颇蔺相如列传》);而诸子散文,不仅安排了十三篇,还在选修中安排了“《论语》整本书阅读”任务群。与诸子散文相比,历史散文无论是入选篇目还是所占比重都明显不足。而《史记》是二十四史之首,民族文化之根,蘊涵着很多在当代仍有积极的时代价值和现实意义的优秀思想和民族智慧。如其孝老爱亲、精忠报国、自强不息、扶危济困、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传统美德,求同存异、和而不同的人文精神,仁爱民本、革故鼎新的思想理念,适当增加“史”的内容与比重,能提升对中华民族文化的认同感、自豪感,增强文化自信。

可见,从更好地落实“立德树人”,增强传统文化理解与传承的目标出发,很有必要在统编版高中语文教材中补充《史记》优秀传统文化篇目。

(二)增加《史记》内容,丰富教材中的文化主题

统编教材创新了教材设计体系:部分单元以独立的学习任务群来安排,如“《论语》整本书阅读”;部分单元按“人文主题”来编排,如必修下册第一单元“中华文明之光”和选择性必修中册第三单元的“家国情怀和担当精神”;有些单元按文学审美的素养目标来组元,如《中华传统文化专题研讨》第四单元是“叙事传统”单元;还有些则是兼顾文体的实用性和文本的思辨性来编排,如必修下册第八单元兼顾奏疏、书信、辞赋、史论来“倾听理性的声音”。

统编教材摈弃了按文体分类的传统方式,主要以“学习任务群”为线索来组元,某些单元有兼顾“人文主题”的组元方式,但特征不够鲜明。从多角度更全面地理解传统文化的角度看,统编教材仅涉及了“学习之道”“中华文明”“使命抱负”“责任担当”“家国情怀”几个方面,内容以人文精神居多,在核心思想理念和传统美德等主题上还可以补充和丰富。此外,从领略传统文化真谛的深度上看,教材除在选修中安排了“《论语》整本书阅读”,对“修身进德”这方面研习得比较深入外,其他单元的传统文化篇目,要么组元目的不在立德树人上,要么只是浅尝辄止,也有重新组元再整合人文主题的必要。

可见,从铸魂育人和传承文化的效果上考虑,可以从《史记》中补充“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核心思想理念”和“传统美德”方面的阅读内容来对教材中传统文化拓展宽度、增加深度。

(三)集中《史记》选文,重设教材中的学习任务

统编教材采用了以任务群为线索的“大单元”结构。有关“传统文化”的内容在教材中呈分散状态,多散布在“思辨性阅读与表达”“文学阅读与写作”“实用性阅读与交流”“中华传统文化经典研习”和“中华传统文化专题研讨”五个任务群中;在同一任务群、同一单元的选文还有古今中外混编的情况。

此外,统编教材大单元内部涉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学习任务也是多元交叉的。例如,《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齐桓晋文之事》和《庖丁解牛》,是先秦诸子散文中的经典篇目,编入必修下册第一单元“中华文明之光”,属于“思辨性阅读与表达”任务群,以理解儒道思想和人文价值为目的;同一单元的《烛之武退秦师》《鸿门宴》这两篇史传文学,却以“叙事艺术和表达风格”为主要学习任务;同是史传文学的《屈原列传》《苏武传》则与《过秦论》《五代伶官传序》两篇史论一起编入选择性必修中册“回到历史现场”单元,以领会历史、评说历史为学习目标;《廉颇蔺相如列传》虽然编入选修教材,但只以了解古代名篇的“叙事传统”为学习重心……统编教材采用了这种更综合更立体的大单元组元方式,只是因为在重视“文化理解与传承”的同时还要兼顾语言的构建与运用、思维的发展与提升、审美的鉴赏与创造,在体现人文性的同时还需要考虑工具性。

如果从增强文化渗透力上考量,可以用“人文主题”来重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容,以“主题”导向的群文阅读来集中安排篇目,这样传统文化的人文主题会更成系列,更有深度。

《史记》丰富的传统文化资源是教材的有效拓展和补充,在新课程、新课标、新教材推行之际,整合统编高中语文教材与《史记》中有现实意义和时代价值的内容,进行专题选修,很有学术价值。

参考资料:

[1]池万兴.《史记》与民族精神[M].齐鲁书社,2009.

[2]刘隆有.《古帝虞舜: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典范》[J].文化春秋,2019年第4期.

[3]史世海.品读历史典籍 感悟传统美德[N].中国纪检监察报,2018-08-13.

[广州教育学会《高中语文阅读与优秀传统文化课程融合教学策略研究——以<史记>为例》课题(课题编号:202113588)成果论文]

罗小慧,广东省广州市铁一教育集团高中高级教师,获广东省最美教师,南粤优秀教师。程丽娟,硕士学位,广东省广州市铁一教育集团高中高级教师。

猜你喜欢
史记中华教材
教材精读
少年品读 史记
教材精读
教材精读
教材精读
Satiric Art in Gulliver’s Travels
An Analysis of "The Open Boat"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Naturalism
On the Images of Araby and Their Symbolic Meaning
A Study of the Feminism in Mary Shelly`s Frankenste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