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届年轻人开发了传统文化“新玩法”

2022-05-30 10:48路鹿陈丽
现代青年·精英版 2022年11期
关键词:玩法传统节日年轻人

路鹿 陈丽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中秋時节,仰望穹顶之中的一轮圆月,抒发思念与怀乡之情是古往今来华夏子孙共通的记忆。在刚刚过去的中秋,有不少年轻人在微博上开发出这一传统节日的一套“新玩法”。

“线上团圆”,跨屏互动、直播赏月……新潮玩法层出不穷,网友们参与的热情也随之高涨。

除了中秋节,端午、七夕等越来越多的传统节日在当下与年轻人碰撞出新的火花。当传统节日焕发出新的生机,背后又有什么秘密?是谁在为这场传统文化的复兴添砖加瓦?

一起看直播赏月,天涯若比邻

阿瑛已经连着三年没有回家过中秋节了。

在她从小到大的记忆里,中秋节都是最温暖亲切的回忆之一。她和爸爸妈妈、以及叔叔姑姑都会回到爷爷奶奶家里,一家人团坐桌边吃饭、夜晚一起就着月饼赏月聊天。

记忆里的月亮总是又圆又亮,连月饼似乎也格外香甜。

工作后,因为离家远、时间紧,回家过中秋不再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情。生活的变故也从未停歇。长辈离世、亲友搬家,一家人想要在中秋假期团聚也变得困难。

以往,阿瑛一个人在异乡的中秋是这样过的:月饼是网购的,晚饭也是简单的两菜一汤,傍晚坐在出租屋的阳台上,她只能开着视频和远在千里之外的爸妈聊天,分享同一个月亮。

今年的中秋假期,阿瑛也没能回家,但节日的氛围却在线上被拉满。佳节当晚,阿瑛把对家人的思念和对儿时中秋节的回忆写在了#直播看明月共潮生#活动评论区里。爸爸妈妈也点进了这条微博,和她一起看直播赏月,天涯若比邻。

当然,除了和父母“云团圆”,阿瑛还刷新了一些新颖的过节体验。

和喜欢的明星、博主一起发布#我眼中的团圆#VLOG,最后汇集成了一支中秋温情短片;和各地网友晒出自己吃月饼的照片,进行线上“月饼PK大赛”;猜灯谜抢红包看直播……

热热闹闹地参加着线上的活动,电视里播着中秋晚会作为背景音乐,阿瑛感觉自己和万千网友一起度过了团圆佳节。

类似的现象正在社交平台上成为一种趋势:通过信息化的手段和多元化的数字玩法,端午、七夕、腊八节等传统节日在年轻人群体中重获活力。

今年端午节,关于端午习俗、粽子的甜咸之争、纪念屈原等超过60个热搜话题轮流占据榜单,吸引过亿网友参加讨论。七夕时,多位大V进行直播,和万千网友就“爱”的话题进行讨论分享;红螺寺、天涯海角等景区开展慢直播,超过200万名网友在线许愿“求好运”……

互联网让传统文化“活过来”“走出来”

在现代的互联网上度过传统节日,已经成为不少网友的选择。当然,能够吸引年轻人的,并不仅仅是过节这件事。

不知何时起,这届年轻人,开始对传统文化“上头”了。

故宫博物院与各种“国潮”品牌联名的文创产品往往一上线就被一抢而空;敦煌飞天壁画、古长城遗迹等文物留存以数字形象被年轻人纷纷“种草”;国产游戏里,出现越来越多的传统乐器作为配乐;各地博物馆和文创雪糕成为热门打卡项目,考古盲盒被蹲点购买;日常生活中体验品茶、听戏、学刺绣、穿汉服……

曾被视为古典遗留的传统文化,正在以崭新的面貌出现在年轻人的生活中。

传统,意味着什么?

在《辞海》里,“传统”二字被阐释为“世代相传、从历史流传下来的思想、文化、道德、风俗、艺术、制度以及行为方式等”。听起来,传统的概念似乎天然与“古老”气质相联。

在工业时代的语境里,“传统文化”似被视为“现代文明”的反义词。

然而,看似象征着过去式的传统文化,依然以进行时的姿态出现在人们的生活中。

2016年,为纪念故宫博物院建院90周年而制作的纪录片《我在故宫修文物》在CCTV9 正式播出。这部纪录片,很快成为年轻人追捧的“顶流”作品。在微博上,#我在故宫修文物#相关话题词阅读量也节节攀升,引发了广泛的讨论。网友纷纷表示:“表白王师傅”、 “工匠精神,用一生做一件事,值得学习”、“想去学考古了”、“三集根本不够看,请继续拍”……年轻人的热情与赞叹不绝于耳。

一部题材相对小众且严肃的纪录片能够收获如此多的好评,足以证明年轻人对古老丰厚的传统文化的好奇与热情。除此之外,《诗词大会》《国家宝藏》等综艺节目每一季上线播出,都能在各个社交平台上引发讨论和参与的热潮。

在以互联网为载体的现代信息传播平台上,传统文化正在从冷冰冰的文物和文献中“活过来” 、“走出来”。

三年前,CGTN(中国国际电视台)、腾讯社会研究中心和上海大学曾军教授团队共同研究发布的《在数字生活中拥抱传统——2019 数字新青年研究报告》显示:在受访的青年中,有近9成的年轻人对传统文化感兴趣。在了解传统文化的方式选择上,80.5%的年轻人通过网络媒介。

上网,除了满足我们的信息检索需求和娱乐需求之外,已经成为我们触摸传统、感悟文化的重要渠道。

拥抱互联网,传承传统文化

纵观人类在传播领域的发展历程,信息传递载体的每一次进步,都是文化发展的重要契机和推动力量。

视觉化的文字和符号出现被视为人类有记载的文明起点;龟壳、金器、竹简等记录文字的载体出现,人类文明演进的成果得以被相对完整地保存和流传;被视为“四大发明”成果的造纸术和印刷术直接降低了文化记载和传播的成本,且作为一种直接联系写作者和阅读者的媒介工具,直接推动了文化交流的持续繁荣。

15世纪,中国的造纸术传入欧洲之后与德国古登堡印刷术结合产生纸书,凭借其经济方便的独特优势,迅速成为宗教改革与文艺复兴两大运动身后强有力的传播工具,也为两大思想解放运动获得胜利创造出不可或缺的正面条件。

16世纪前后,欧洲现代出版业形成发展;再往后,无线电、广播、电视等现代化传播载体的出现都大大影响了世界文明的发展历程。

然而,此类手段单一、单向的传播方式缺乏与读者、观众的交流互动,这导致传统文化在传播发展上受到很大局限,受众与获得信息间具有偶然性,所载信息只能引起一部分人的关注,难以引起更多人的兴趣。

互联网出现之后,文化的交流与传播变得更加具象、广泛和深入。每一个互联网接入者都能平等地使用这一媒介进行信息和观点的分享、交流。文化传播,成为每一个人都能亲身体会、亲身参与的日常。

互联网聚合、连接与沟通的重要属性与中国节所代表的习俗文化在本质上有契合之处。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中国节除了“吃”和“玩”外,一种全新的基于互联网的新玩法、新民俗也正逐渐形成。

特别是以社交属性为主的互联网平台,在文化传承和发展中的功能更是不容小觑。

从短信拜年到微信拜年,从实体红包到手机红包,互联网技术的革新在影响和重塑着中国节的传统民俗。自2014年春节腾讯率先推出微信红包活动以来,网上抢红包成为网民指尖上的新民俗。而且,抢红包的玩法日益多样化,除了风靡一时的“摇一摇”外,红包照片、口令红包、个性红包、群发祝福等新玩法增加了人们之间的互动和趣味。除此之外,在我国的传统节日中,过节总少不了和亲朋好友一起享受节日大餐,因此,随着网络O2O(OnlineToOffline的缩写,即线上到线下。)服务的兴起和普及,“网约大厨做家宴”也成为许多人的选择。

在广博的互联网空间,传统中国节在其中寻找着更多的“灵感”和“时代元素”,激发着更多的活力和新鲜感。手机红包的风靡、朋友圈里的乡愁、网络平台上的联络……这些与互联网共生的中国节“新玩法”,是追随社交方式进化顺势而生的新民俗。

互联网的创新传播,让中国节的内涵和外延不断拓展,讓人们体验了不同的节日打开方式,给中国节增添了青春、时尚的味道,并将中国节推向互联网各个角落。

从某种意义上说,通过社交平台分享记录日常所见、生活所想,其实质与古人篆书立作一脉相承。而这,也正是传统文化千年流淌的浪漫之处:“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

来源=南风窗、中国网信网

猜你喜欢
玩法传统节日年轻人
还有哪些传统节日呢?
还有哪些传统节日呢?
为什么年轻人一团建就想离职?
当代年轻人有多惜命
零跑的新玩法
年轻人如何理财
年轻人
创意玩法
TPP的新玩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