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一平米中窥见每个闪光的自己

2022-05-30 10:48苏晚水
现代青年·精英版 2022年11期
关键词:闪光创作空间

苏晚水

一平米,用100元钞票平铺需要86张;一平米;用成人椅子大小能放得下4把;一平米,用大米平铺需要100000粒;那一平米,用梦想来装呢?

90后、00后常自称是“斜杠青年”,而敢给自己贴标签的人都知道,它们都不单薄,因为背后有一个支持自己全情投入的基地、一个“闪光的一平米”空间,这些标签才会闪闪发光。

在这“一平米”里,“我”是可被清晰感受、拥有绝对自由的存在。抛除内卷的焦虑和按部就班的无趣,我们在自己的空间里找到多巴胺、灵感和意义。

一平米的音乐工作台,新奇有趣的音乐创作

音乐人王搏“闪光的一平米”是一个音乐创作台。台式电脑、一对专业音响、头戴式耳机、白色声卡在L字型长桌上排开,吉他、电子琴、麦克风和电子琴高低错落摆放其间。

一度风靡全网的流行曲《穷叉叉》就诞生于此。

在去年被居家隔离的第一个晚上,王搏随手刷到2019MAMA頒奖典礼的视频,乐不可支,脑海里萌生了“邀请”更多明星参与创作一首歌的想法。在对数位明星的出圈“梗”进行剪辑、调音后,一首节目效果拉满的“魔性”音乐横空出世。

王搏没有想到明星的这些“梗”能在音乐上发生如此顺滑的化学反应,也没有想到这首前后仅花了2小时随性创作的歌发出后就热度爆表。长达一个月的居家隔离结束后,王搏踏出家门时发觉《穷叉叉》已经在菜市场里、餐馆里、地铁上以及任何一个意想不到的公共角落此起彼伏。

“在这个繁忙焦虑的时代,这些欢乐的音乐、视频能让大家笑一下、解解压就是有意义的。”面对蜂拥而来的各色评价和网友赋予的“魔性一体机”的称号,王搏很快想清楚了这个“接地气”的创作方向的价值。

不严肃音乐的走红甚至可以视作是这个互联网时代哺育“卧室音乐人”的一个证明:安迪?沃霍尔预言的“每人都能成名15分钟时代”到来,音乐也不再被专业唱片公司垄断,每一个对音乐有追求的普通人都有机会让大众听到自己的想法。

因此,相比专业录音棚,王搏的创作室显得十分简约,或者说,是王搏刻意让它保持一种随性的状态——在最近一次的工作室“升级”中,王搏专门留下了那张占据这个几平米大房间一小半空间的1.8m大床,“不想让这个允许小小‘摆烂的灵感地彻底变为严肃的工作室”。

对于自己“闪光的一平米”,王搏一直不在乎它是否架势足够,而更在意它对自己音乐梦想的孵化。

因为最开始的时候,读高中的王搏的“一平米”就是爸妈买的一把180块的吉他、破旧的台式和电脑附赠的带麦克风的头戴耳机,而他在那里写出了自己的几首处女作。

到后来,“一平米”是大学的音乐协会,是只给他开出一两百块兼职费的录音棚,是华研国际的幕后创作间。王搏在这些地方结识了很多同道人,积累了不少创作经验,也做出了不少作品。

到去年年初,王搏感觉到时候到了,选择离开工作了六年的电力公司。他觉得自己的“一平米”足以供养梦想,更重要的是年纪到了,“马上三十了,这是一个坎,尤其是身边所有人都在劝我不要放弃‘铁饭碗,就更觉得如果不逼自己一把,那音乐永远只会是副业。”

现在,王搏在这个“闪光的一平米”里根据自己的节奏诚恳地创作着或深刻的、或轻松的音乐,不管是描绘抗疫的《燎原四方》,还是有趣的“万物皆可写成歌”系列,王搏都希望能通过他们记录下时代。

“我觉得我抽象意义上的‘一平米像一朵云,一朵互联网时代的云。它像一个存储记忆的服务器,能留住经历过的画面和感觉。”

用音乐为速朽的时代留下烙印,让听众通过音乐穿梭回人生的不同阶段,王搏选择在时间的维度上延展着“闪光的一平米”的意义。

一平米的片场空间,不同凡响的特效世界

非非宇Fay曾经有三四年几乎没有离开过自己“闪光的一平米”,深夜十一二点,灵感指引他构思新世界,而白天要在这里忙着让想法落地。

作为一名原创短剧导演,在从传统媒体进入这个赛道的一段时间里,非非宇靠自己和小团队摸爬滚打、废寝忘食地研究特效技术和打磨叙事方式,才成功将自己的故事带到千万观众面前。

在非非宇的“宇宙”里,医生推开手术室的门和阎罗王抢人,孩子能穿越回母亲的婚礼阻止她嫁给会家暴的父亲,流浪者能漂泊在幽深大海攀梯掷月。

这些奇特的画面都通过特效完成,而特效之于非非宇的意义,也从一开始的带来“炫技”的快感变为了极大帮助拓宽创作空间。

“技术永远是服务于表达,服务于立意。”非非宇深知技术力能为自己团队带来巨大的竞争优势,但现在,他在创作时更加强调这一点。

创作四年间,非非宇印象最深的一个作品正是关于劝阻轻生的十几秒短片。几乎没有高难度技术加持,他最花时间琢磨的是到底怎么表达才能让这个讲述绝境的题材能给观众带去希望。

最终,非非宇选择用特效展示一个坠落的瞬间看见在乎的人也跟着飞身而下的第一视觉画面。扑面而来的“拯救感”让无数困于负面情绪的观众深深动容,非非宇在后台收到五六千条私信,有剖白自己看哭了的,还有感谢带给自己走下去的勇气的。

这样一个“立意好”的作品带来的反馈,让非非宇更加坚信,自己创作时更需要注重打磨故事,而非立人设。所以这几年,非非宇和他的团队在工作室这个“闪光的一平米”里找原点、拟框架、写脚本、做技术,创作了数十上百个拒绝自我重复的故事,非非宇也根据故事的需要扮演着迥然不同的角色。

“算卦先生”系列、“奋不顾身”系列、“逝去青春”系列……非非宇团队至今创造了不少或热血、或温情、或哀伤的故事,而每一条倾注了创作心血的短视频都像一个独立的小世界,一个全新的虚拟“闪光的一平米”,非非宇自己也在现实中小小的工作室里“拥有了很多段人生,就算没有出去走走转转,也过得足够精彩”。

“我觉得我‘闪光的一平米是一个多面体,物理空间上的‘一平米上面悬空挂着我们团队创造出的多元虚拟世界。而且这个多面体还是一个魔法盒子,还蕴含着无数新鲜好玩的事情和无限可能。”

从2018年只有寥寥几人发展到现在的150人团队,非非宇给自己现实世界中的“一平米”挪了三次窝,在未来他和团队想步入短剧时代,架构更恢弘的宇宙。而不变的是,非非宇仍然热爱并坚持着创造更多全新的虚拟“一平米”。

用故事讲述世界的不同切面,挖掘、传递不同场景下的正能量,非非宇选择在空间上延展自己“闪光的一平米”以连接更多的人,期望人们变得“近善近美”。

这一平米,打破空间的桎梏

王搏“闪光的一平米”是他的音乐工作台,是封存记忆的“时间胶囊”;非非宇“闪光的一平米”是他创作短视频故事的办公室,是孕育无限可能的“平行宇宙”。

而这两位达人闪闪发光的一隅,都被蒲熠星记录下来。作为“闪光记录者”,蒲熠星还记录了健身达人刘逗逗、挑战达人玲爷的“闪光的一平米”。通过定格的照片,蒲熠星找到了四位达人和他们的闪光一隅,还和他们一起唱歌、一起运动、一起挑战、一起创造虚拟世界,参与到他们闪闪发光的世界中。

“在拜访四位达人的旅程中,我被对比强烈的画面冲击到了,他们产出过很多天马行空、不受时空束缚的创意,而这些其实都出自这么一个小小的‘一平米。”这是蒲熠星分享作为一个参与者、见证者、记录者最大的感受。

每一位达人、每一位普通人的“闪光的一平米”都各有千秋,蒲熠星不想用太具体的词语去定义“什么是闪光的一平米”,但他相信,这“一平米”终将指向精神的自由。

“疫情这几年我们常常在空间意义层面上处于受困状态,两点一线、难出远门。但‘闪光的一平米最想提醒大家的是如果觉得自己的肉体、自己的生活被框住了,更应觉醒精神可以是自由的。”

蒲熠星还提到,在全民自媒体时代,每一个人都有了表达自己的技术基础,但能不能创作内容并不是最重要的,做到精神自由就足以闪闪发光。

就像王搏也有类似的观点,他觉得“闪光的一平米”是每个人的必需品,是人生意义的代指,“如果暂时没有热爱的,那就去追寻,如果最终依然心无所属,那充满意义的追寻过程本身就会变成‘闪光的一平米。”

所以在拍摄过程中,蒲熠星也在思索着自己“闪光的一平米”在哪里,他最终交出的答案是自己的直播间:“在我的直播间里面,我可以通过我直播的内容、我的语言去穿过空间时间的限制触及我的每一个观众。”

现在,和四位达人以及蒲熠星一样有热爱、有追求的年轻人很多。有超过1/4的年轻人认为自己是“斜杠青年”,有超过六成的年轻人是“兴趣投入者”(把时间和金钱花到爱好上),他们绕过各种社会身份的驯化,培育着“使自己成其为自己”的珍贵内核,可以说万千青年正建造着、拥有着、分享着自己的“閃光的一平米”。

在一平米的空间发光,这个世界上的普通人都是如此。还记得那些为生活努力的样子、初心不变的坚持和肆意潇洒的每一步,每个身处在社会角落的你我他,总是不向生活低头,不设限自己的空间,不禁锢生活的妙思,活成了自己的闪光人生。

来源=中国网 南风窗

猜你喜欢
闪光创作空间
闪光
空间是什么?
闪光的枝条
创享空间
《一墙之隔》创作谈
创作随笔
八月,纪念碑在闪光
创作心得
闪光的“老战士”
QQ空间那点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