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美学视野下阿城《树王》解读

2022-05-30 12:31赵丽妍郭丽娜
名作欣赏·评论版 2022年10期
关键词:树王生态美学

赵丽妍 郭丽娜

关键词:《树王》 生态美学 生态审美

《树王》中对自然生态、动植物的描写非常传神。“树”作为《树王》中主要描写的意象,也是阿城表达思想意蕴的情感符号。在作品中,“树”是有生命的、充满灵性的。当人把罪恶的斧头伸向这片树林时,“树”们表现出了恐惧心理,发出了痛苦的呐喊。同时,在这片神秘的原始森林中生存着各种生物,“鹿”便是作品中的又一神秘意象。对生态环境的生动描写展现出阿城精湛的文学功底,“树”与“鹿”在文学史中作为古老的典型意象,在阿城笔下显示出了独特的文化内涵和生态审美意义。

一、灵性自然的生态审美描写

原始时期自然是未被开发的,在人类眼中也是神秘莫测的,人们对自然充满恐惧心理。同时森林为人类提供食物和水源,是人类繁衍生息的保障,因此人们对大自然和植物产生了一种崇拜之情,这在人们的宗教活动、神话传说中都可以体现出来。树作为自然的代表性植物也被赋予了神性的特征,在神话研究中,“树”意象具有十分深刻的内涵。它生长在大地的中央,支撑着天地,庇佑着万物生灵,是众多动植物的栖息之地,象征着家园。在《树王》中,我们可以更加深刻地体会到“树”对于人们的意义。起初这片原始森林保持着原始的状态,未经现代文明的冲击,“千百年没人动过这原始森林,于是整个森林长成一团。树都相互躲让着,又都相互争夺着,从上到下,无有闲处。藤子从这棵树爬到那棵树,就像爱串门子的妇女,形象却如老妪,草极盛,年年枯萎后,积一层厚壳,新草又破壳而出”。这片原始森林对当地的人们来说始终是神圣的、伟大的。小娃娃肖六爪经常赤着脚在树林里抡着一把小锄头挖山药,抓蛤蚧,可以说山林养育了他们。这原始古老的森林遍布多种野生动植物,不仅藤蔓缠绕,野鸡、马鹿、竹鼠、熊、豹、野牛等也有很多。森林里有一棵大树像是一把擎天伞,枝桠四处伸展,遮住的地方足足有一亩地大小,这树有很多年头,树皮却一点也不老。手摸上去似乎可以感受到它的脉搏。“树叶密密层层,风吹来,先是一边晃动,慢慢才动到另一边:叶间闪出一些空隙,天在其中蓝得发黑。又有阳光渗下无数斑点,似万只眼睛在眨。”这树之大,让人惊叹不已。村民们把大树看作是有神性的,成了精的,谁砍它谁就要遭殃。大树被人们尊称为“树王”,大树对他们来说就是信仰,是精神的寄托。阿城笔下的“树”是有灵性的,焕发着生命之光。

“鹿”这一形象在我国文学作品中时常出现,往往被看作是吉祥的寓意,代表着美好的事物。比如陈忠实的《白鹿原》中的白鹿便有神圣、美好之意,所以白鹿出现的那块田地也成了吉祥的风水宝地。《树王》中曾两次出现“鹿”。第一次鹿出现时非常短暂却充满了神秘的气氛。在场的人都被这闪现的小鹿惊呆了,这是一片充满梦幻、充满神性的森林。小鹿奔跑速度很快,动作敏捷,等大家回过神来,小鹿如梦一般不见了。这只小鹿的出现让自然充满了灵性,也是对砍伐树木行为的一次警醒。鹿再次出现时便充满了悲剧色彩,同时展现了生命的力量。人们一把大火点燃了树林,小鹿栖息的家园也在渐渐消失。小鹿面对大火跪下了前腿,头也慢慢垂下去。就在人们以为小鹿的生命走到了尽头之时,它猛地将身耸起,高高跃起,孤身冲进了这熊熊烈火之中。这两次“鹿”的出现具有不同的含义。“鹿”是有生命、有活力的,作者通过对鹿灵动形态的描写,表达了对自然的朴素、原始的审美意识。而当小鹿遇到大火,知道自己的生命即将结束时,却展现出了英勇无畏的精神,他像“箭一样向大火冲去,蹚起一串火星,又高高地一跃,侧身掉进火里,不再出现”。生与死是辩證的关系,小鹿如此壮烈地毁灭或许是另一种重生,它这种面对死亡的勇敢和无畏不禁让人心生敬畏,阿城笔下的自然具有一种神奇的力量,通过对万物有灵的书写表达了对自然的赞美和人与自然关系的思考。

二、悲悯情怀中的生态平等观

悲悯,古语中为:“悲悯顾念。”现代汉语词典中,悲悯意为:“悲天悯人:天,天命,引申为时世;悯,同情。”悲悯意识,不是单纯地对悲剧的一种感受,这其中浸染着作者深沉的人文关怀。小说中关于自然遭到破坏后环境变化的描写精妙独到,阿城通过对自然在遭受侵害时的描写,以更加真切的悲悯情怀承担起对社会的责任,传递了一种生态平等观。

大自然是无比顽强且充满力量的,始终以自身的力量默默抵抗着所受的伤害。

小说中对大树倒落的过程描写得非常诡谲,先是大树似乎蜷着脚立住不倒,“只那巨大的缺口像眼白一样,似乎是一只眼睛在暗中凝视着什么”,猛然一声断裂之后又变得悄无声息。大家向前看去才发现大树被无数的藤蔓缠住,随后刀飞上去,千万条藤飞扬起来,“大树终于着地,顷刻间弹跳起来,再着地,再跳一下,再跳一下,慢慢在暗影里滚动,终于停下来,一个世界不再有声响”。这段描写展现出大树的高大和力量,它倒下时发出的声响时刻牵动着我们的心。当大树倒下时,天空变得更暗了,月亮散发出惨白的光,山林看上去奇奇怪怪,环境的变化已经潜在地揭示出大自然此时的心境。

“人类中心主义”的观点认为人是世界和宇宙的主人,认为人比动植物更高贵、更高级,人是万物的主宰。“这些观点与原则都将人与自然的关系看作敌对的 、改造与被改造、役使与被役使的关系。这种‘人类中心主义的理论以及在此影响下的实践 , 造成了生态环境受到严重破坏并直接威胁到人类生存的严重事实。”这种“人类中心主义”的思想必将得到大自然的反抗,自然看上去很平静,但却是有生命的。山上的树都被砍倒后,自然已经显现出了愤怒,就连每日早晨的太阳也显得格外刺眼。即使肖疙瘩以生命守护,大树也无法摆脱被砍的命运。当大树被砍倒,发出了生命最后的呐喊,鸟儿像离弦的箭飞离大树,散乱地消失在人们的视野之中。小说中对烧山后的恶劣自然环境的描写也展示出自然的反抗:“当天便有大雨。晚上息了一下,又大了起来,竟下了一个星期才住。烧过的山上的木炭被雨水冲下来,黑黑的积得极厚。一条山沟里,终日弥漫着酸酸的味道,熏得眼睛流泪。雨住了,大家上山出工。一架山秃秃的,尚有未烧完的大树残枝, 黑黑的立着,如同宇宙有箭飞来,深深射入山的裸体,只留黑羽箭尾在外面。大家都有些悚然,依了锄呆呆地望。”同时,作者还描写了大自然的神秘诡谲,表达了对自然的敬畏。肖疙瘩的坟经历一场大雨后胀开了,棺木被托起。烧山后的景象惨不忍睹,这是大自然给人类的惩罚和警告,同时大自然也展现了强大的生命力,下了这一星期的大雨之后,山上竟冒出了一丛丛的绿草。而且肖疙瘩的新坟周围长出了一片叫生白花的草,有人说这草能医刀伤。“作家也许想说明,治疗自然伤害的东西自然随时能够提供,它的自愈能力,是人类所不能想象的,但他同时也寄托着作家对人类治疗自己无知狂妄症的期盼。”庆幸的是,在小说结尾,我们看到人们的生态意识已经觉醒,“大家在山上干活时,常常歇下来望,便能看到那棵巨大的树桩,有如人跌破后留下的疤;也能看到那片白花,有如肢体被砍伤,露出白白的骨”。自然凄惨的景象对人们是一种惊醒,对自然所受的伤害赤裸又直接的描写体现了阿城的悲悯情怀,同时也表达出他对人与自然平等的呼唤和吁求。

三、天人合一的生态审美理想

“天人合一”是中国古代哲学中的重要思想观念,在中国历史上起源较早,儒家和道家也都有对其的解读和阐述。儒家的“天人合一”思想可以追溯到孔子,他主张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强调“畏天命”“知天命”等思想。孔子后又有孟子、荀子对他的思想进行了延伸和发展。道家的“天人合一”思想肇始于老子,他主张“道”生万物,“道”是世界万物的本源,人要遵循“道”,遵循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天人合一”也就是万事万物运动变化的规律与人类行为的原则达到一致的状态。他的思想经过庄子等的继承发展而不断完善,之后的先秦、汉唐、宋明清时期,“天人合一”的思想也一直在不断深化。《树王》体现出阿城深受这种“天人合一”思想的影响,这在“树王”的双重意蕴上有所体现。

首先,“树王”是指森林中的那棵大树。文中是这样描写的:“大家四下一看,不免一惊。早上远远望见的那棵独独的树,原来竟是百米高的擎天伞。枝枝杈杈蔓延开去,遮住一亩大小的地方。大家呆呆地慢慢移上前去,用手摸一摸树干。树皮一点不老,指甲便划得出嫩绿,手摸上去又温温的似乎一跳一跳,令人疑心这树有脉。李立围树走了一圈,忽然狂喊一声:‘树王就是它,不是人!”“树王”用它的高大伟岸庇佑了整片森林,也成为山村里人们的精神支柱和虔诚信仰。大树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在烧山后,下了一场大雨,大树便冒出了新芽,这生生不息的顽强生命力向人类展示了自然的强大力量。

其次,“树王”还指守护这片树林的肖疙瘩。肖疙瘩虽然没有文化,不理解现代文明,但他身上具有朴实、憨厚、倔强等很多美好的品质,当砍树的人们遭遇了危险,他毫不犹豫地挺身而出,将他们从缠绕的藤蔓中解救出来,但同时他也为砍倒的大树感到痛心,虽然他说不清这树到底有什么用,但是他对自然有一种天然的敬畏和爱惜之情。他相信万物有灵的朴素信念,拥有一颗保卫家园的赤子之心。他至死守护着这片原始而又古老的森林,他的生命早已与自然融为一体。大树整整砍了四天,而肖疙瘩也默默地在大树旁守护了四天,他一言不发,只是定睛看着刀在树上留下一道道痕迹,直到最后一棵大树倒下,他的内心终于崩溃,一病不起,强壮的身体日益萎缩,“只四天,肖疙瘩头发便长出许多,根根立着,竟是灰白杂色;一脸的皱纹,愈近额头与耳朵便愈密集;上唇缩着,下唇松了;脖子上的皮松顺下去,似乎泄走一身力气”。随着大树的倒下,他的灵魂也随之湮灭。肖疙瘩死后被埋在了大树的旁边,他的使命、他生存的全部意义都是为了这片树林,在他看来,树是有根的,大树见证了人类的历史和生活的变化。他的沉默如同大自然的无声一样,沉着而有力,肖疙瘩作为这片森林的守护者与大树同生死共命运,体现了人与自然共生的关系。

阿城的“天人合一”思想深受道家哲学的影响。道家哲学中的“天”便是“自然”。道家认为,人与自然是一个有机统一的整体,“自然”是充满生机活力的自然。小说的结局中,肖疙瘩在最后一棵大树被砍倒后一病不起,与大树共生死,人的命运与大树的结局相互交织,这里的“天人合一”便是“树人合一”,这种“树人合一”思想正体现了作家阿城对人与自然关系的思考。

阿城对“树”与“鹿”的原始意象的描写向我们展示了自然的神秘与伟大,从现代文明对原始生态的冲击中传达了生态平等的观念,从树与人的关系表达了对生态审美理想的追求。

四、结语

生态美学是20世纪工业文明不断发展、生态不断遭到破坏之后学界所提出的一种新的看待问题的角度和视野。我们致力于将中国传统美学思想与当代生态美学研究相结合,我们也发现道家提出的“天人合一”等思想与生态美学思想相契合。在以往对阿城的研究中我们发现,阿城作为寻根文学代表作家一直深受老庄思想的影响。

阿城的《树王》是极具生态美学思想的一部经典著作。在阿城笔下,自然是有生命的存在,尤其是作品中重点描写的那片原始森林,那棵被称为“树王”的大树,在小村庄人们长久的历史生活中早已成为他们的精神信仰和心灵家园。最后守林人肖疙瘩与树共亡的命运也说明自然對人类的重要性。小说中重点描写的树王以及出现的具有吉祥美好寓意的“鹿”都充分展现了自然的灵性和神奇。此外,阿城通过森林被毁的悲剧、自然对人类的反抗表达了自然与人类平等的观念,展现了作家自身的悲悯情怀和对人类处境的担忧。阿城从自身体验出发,并在道家“天人合一”思想中受到启发,以“树王”的双层意蕴向我们传达了他对生态审美理想的追求,呼唤绿色自然家园的回归,反思优秀的文学作品往往具有丰厚深远的意义。

作者:赵丽妍,文学博士,长春理工大学讲师,研究方向:中国现当代文学;郭丽娜,长春理工大学在读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中国现当代文学。

猜你喜欢
树王生态美学
中国“树王”在哪儿
树王爷爷的春天
湖南十大树王
美国树王
建构人本生态美学的开创性努力
曾永成美学研究之路述评
怀特海有机哲学审美经验观的生态学审视
和谐之美
浅谈绿色设计中自然材料的运用
第三批“福建树王”简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