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点辐射读写一体的“四度”语文研习

2022-05-30 20:00叶方碧
关键词:四度高中语文

叶方碧

摘    要:“研习”更适用选择性必修阶段的教学,教师要让学生带着一种探究的心态去学习。而基于单元写作任务原点辐射读写一体的“四度”语文研习,目的就是要追求“研习”的准度、广度、信度和深度。教师要从原点出发,归纳出落实该写作任务的必备知识,进而逆推出该单元的教学目标,打通教材写作任务以落实单元任务,借力语文读本以夯实阅读素养,让学生体验“学习”“研习”之异,并以思辨阅读助推深度学习,落实核心素养的培育,助力学生成长。

关键词: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原点辐射;读写一体

现阶段,教师对高中语文必修和选择性必修阶段的教学基本没什么不同,要么单篇教,要么整合教,必修阶段怎么上,选择性必修阶段依旧这么上,没有将“学习”和“研习”这两种学习方式明显区分开来。而且,在选择性必修阶段,写作和阅读依旧脱节,呈现出“双轨制”。针对这些问题,受褚树荣老师“微专题”教学的启发,笔者探索出了一条通向选择性必修教学的途径:基于单元写作任务原点辐射读写一体的语文研习。

一、基于单元写作任务原点辐射读写一体的语文研习

姚仁波在《原点辐射法:实现了课堂教学研究的一次创新变革》中提出,“原点辐射”就是对单元导语、课后学习提示进行条分缕析,结合单元写作任务,罗列出该单元的重点学习条目,然后进行取舍、归并、整合、提炼,形成几个学习项目,再对学习项目进行教学化设计。因篇幅有限,下面笔者仅介绍单元写作任务这个原点,即由写作任务出发,辐射归纳出落实该写作任务的必备知识,进而逆推出该单元的教学目标。而在选择性必修阶段,教师更要注意在研习过程中的“四度”协调。

一要追求准度。侧重于将辐射归纳出的知识融汇贯穿于该单元的所有课文中,让单元内的课文都能承接起相应的必备知识,而不是面面俱到地教学。这是为了让读和写聚合,增强紧密度。

二要寻求辐射的广度。按照单元写作任务,再辅以语文读本,让写作样品更加丰富,让语文能力生发在课内、接续在课外,让处于选择性必修阶段的学生感受到语文学习不能仅仅停留在课本上。

三要兼备信度。由写作任务出发,进行原点辐射逆推教学目标,要注意“学习”和“研习”的不同,更要注意“研习”阶段的思维深度。

四要追求“研习”阶段的深度。照顾到“思辨读写”,乃至辐射进整本书阅读。

二、原点辐射读写一体“四度”语文研习的初步构想

(一)准度:打通教材写作任务,分塊落实单元任务

以统编版高中语文教材(以下简称“统编教材”)选择性必修下册第一单元为例,其写作任务是“选择本单元所学的一首诗歌,或拓展阅读下面所列古代诗词,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鉴赏文章”。单元研习任务提醒“可从语言、构思、意象、情感等方面选择一两个角度”进行写作。

单元研习任务里的写作任务,根植于前面的阅读教学。阅读教学不能面面俱到,而要以单元研习任务为纲,其设计要像众星拱月一样指向写作任务。因此,在阅读教学的基础上进行“布点教学”至关重要。例如,古诗词鉴赏要点包括语言风格、表现手法、人物形象、意象组合方式、意境的营造、构思艺术、节奏韵律、风格流派等,如果写作课上简单地重复这些知识就会显得累赘,合宜的处理方式是依据写作任务先切块,再分门别类整理出诗词鉴赏核心知识,然后将这些核心知识“布”进课文中进行教学。这样,我们就能帮助学生敏锐地发现每一篇文章最值得鉴赏的点。部分诗词鉴赏要点如下。

《氓》《孔雀东南飞》:人物形象、语言风格、表现手法。

《蜀道难》:虚实相生的艺术手法。

《望海潮(东南形胜)》《扬州慢(淮左名都)》(注:二词下不列出详名):意象选择和意境营造。

《离骚》:直抒胸臆。

《蜀相》:情景相生。

按照核心知识进行教学,我们应该想到如何将这些“点”布进阅读教学中,以促成单元写作任务最后的生成。这也是为了通过三年的语文学习形成一个个模块,并使各模块之间能够形成网络,有序、得法地训练学生的语文能力,进而促进学生“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四大语文核心素养的提升。

笔者按照这样的原理对统编教材选择性必修下册第一单元尝试分类“布点”,以期促进核心素养落地。案例如下。

版本一(单篇教学)

《氓》:比兴中隐含的女性意识及其萌发。

《离骚》:崇高而痛苦的心灵自传。

《孔雀东南飞》:诗歌中对话的力量。

《蜀道难》:体会古体诗参差错落之美。

《望海潮》:多意象组合的列锦艺术。

《扬州慢》:虚实相生的艺术表达。

诗教传统:举办“今天我们为什么读古诗”研讨会。

单篇教学,一课只凸显一两个点,争取让学生一课一得,然后通过三年的学习,形成相应的能力,不做拖泥带水的处理。这既能节约时间,又能提升课堂效率。

版本二(群文教学)

诗骚传统:梳理中国古典诗词发展脉络。

《氓》《孔雀东南飞》:悲剧女性的心路历程。

《离骚》《屈原列传》:香草与美人——破译《离骚》的象征及寄托。

《蜀相》《蜀道难》:历史感与浪漫风。

《望海潮》《扬州慢》:欣赏长调之美——历史感与浪漫风。

诗教传统:举办“今天我们为什么读古诗”研讨会。

(二)广度:借力语文读本,夯实阅读素养

一直以来,浙江省教育厅教研室编制的语文读本都很精美,但学生因为学习时间有限等多种原因,并没有很好地利用起来。“研习”阶段要求学生带着研究的视野进行学习,如果只是就课本学习语文,终究只是“螺蛳壳里做道场”。而通过写作任务逆推教学目标,就会牵引出课本中一些没有涉及的点。对这些点,教师即便是很好地利用了现有的课文,也难以把点“布”进去,因此,通过课外读本夯实阅读素养是一个较好的选择。

仍以统编教材选择性必修下册第一单元的写作任务为例。我们知道,对于诗词鉴赏写作来说,如何找到该首诗词最值得欣赏的那个点至关重要,而单元研习任务的拓展阅读只给学生提供五首诗词显然是不够的。因此,为了培养学生的鉴赏能力,笔者让他们对《语文读本》第一单元提供的诗词依次进行“最值得鉴赏的点”的找寻工作。其实,这既是培养学生阅读能力的一种途径,又是落实单元学习任务一种方法。学生找出的“最值得鉴赏的点”如下。

《黍离》:比兴与寄托——破译《离骚》的起兴和寄托。

《陌上桑》:侧面描写——罗敷之貌,不着一字,尽得风流。

《咏怀诗》:意象与意境——《咏怀》诗里的情景交融。

《夜归鹿门歌》:蒙太奇手法——西方术语的中式表达。

《辋川闲居赠裴秀才迪》:白描的意蕴——诗歌画手王维的妙笔。

《调张籍》:异军突起——韩愈的奇崛与雄浑。

《雨霖铃(寒蝉凄切)》:点染的艺术魅力——《雨霖铃》的层层铺叙与渲染。

《苏幕遮(燎沉香)》:炼字的奥秘——打开《苏幕遮》神理的钥匙。

《青玉案·元夕》:“那人”追寻——解密辛弃疾苦觅之人。

《南吕·一枝花·不伏老》:用俚语自铸新词——本色派的关汉卿。

《山坡羊·十不足》:化丑为美——诙谐背后的力量。

通过该种方式对这些诗歌“最值得鉴赏的点”进行定位,然后借助设计标题等活动,可以提升学生的审美鉴赏能力,提高学生的思维水平,拓宽学生的阅读视野。如此,通过单元研习任务提升学生自主阅读课外读本的兴趣,既让学生学习了教材知识,又落实了读本知识,一举两得,何乐不为?

同理,统编教材选择性必修下册第二单元研习任务的写作要求是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语言鉴赏札记,读本中所选用的《铸剑》《围城(节选)》《死水》《都江堰》《寒风吹彻》《日出》等文章都可以进入学生的写作视野;而第四单元要求研读一本自然科学著作或者一篇科技论文,写一份读书报告,读本上的《物种起源》《建筑是什么》等文章也刚好可以帮学生拓宽视野,从而以点带面,达到读这一篇牵引带动读一本书的效果。

(三)信度:区分不同,体验“学习”“研习”之异

统编教材选择性必修第一单元和必修上册第三单元都属于文学阅读与写作任务群,文体上也都是诗词,其单元写作任务也相似,是写诗词鉴赏文章。如果就必修上册第三单元写作任务进行原点辐射的话,其教学点可以布置如下。

《短歌行》:以典明志的高超艺术。

《归园田居》:白描艺术与淡远的艺术风格。

《梦游天姥吟留别》《登高》:瑰丽的想象与宏阔的意境。

《琵琶行》:以声写声的范本。

《念奴娇·赤壁怀古》《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怀古词的意象选择与典故择取。

《声声慢(寻寻觅觅)》:“愁”的委婉表达。

由此,笔者发现在写作任务原点逆向辐射“布点”时,要关注到五本教材之间的联系,尽量不要让各教学点之间有重合,以免教学的低效化。但同时,我们也要关注到这两个相似的写作任务具有不同的属群,一个属于“单元学习任务”,一个属于“单元研习任务”。而“学习”与“研习”,虽只是一字之差,实质却大为不同。因此,在逆推的时候,尤其是在选择性必修阶段,我们还应该让学生带着一种探究的心态,额外补充知识。这种额外补充,除了阅读读本外,还可以阅读相应的书籍。以统编教材选择性必修下册第一单元为例,写作任务为诗歌评论,除去读本上的诗词外,我们还可以推荐如下阅读书目,让学生先分组阅读,然后分享阅读体验。这可以弥补学生平时阅读时间不足的问题,使他们带着研究任务去学习,也能把学习主动性还给学生。

选集类:朱东润《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姚小鸥《诗经译注》;马茂元《楚辞选》;周裕锴《苏轼诗词选》;陈贻焮选注《孟浩然诗选》。

辞典类:《汉魏六朝诗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唐诗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唐宋词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

鉴赏类:俞陛云《诗境浅说》;傅庚生《中国文学欣赏举隅》;夏承焘《唐宋词欣赏》;王国维《人间词话》;龙榆生《词曲概论》;朱光潜《诗论》。

“学习”与“研习”的学习方式差别很大。高一必修阶段,对于篇幅较长且有一定难度的诗词,学生在教师带领下进行“学习”比较合适。而到了选择性必修阶段,则更适用“研习”。对于文学性任务群,编者往往有意按照文学史的顺序去编排,或是按照作家作品的相似性进行编排。这就给我们提供了一种专题性的思路,比如上述柳永的《望海潮》,我们就可以让学生在课外找出更多柳永的词,然后归纳柳永词的特点,最后落实进单元研习任务里的写作任务中。

(四)深度:思辨阅读生发亮点,助力养成高阶思维

在教学设计中,将“点”落实精准很重要,但在循规蹈矩的“布点”教学之外,我们还需要借助思辨阅读,让课堂生发亮点,助推课堂走向深度,助力学生高阶思维的养成。

例如《离骚》,屈原引用了众多的香草——江离、辟芷、秋兰、木兰、宿莽、蕙、茝、芰荷、芙蓉,并进行了异彩纷呈的呈现,这让我们对屈原有了立体的认识,他是一个追求高洁傲岸、不允许自己人生有污秽的人,他宁愿“溘死以流亡兮”,可见其对“伏清白以死直”式保持自我内心高洁的追求。但教学中,学生对此认识并不深刻,甚至有人认为屈原是一个自恋的人。这时结合统编教材选择性必修中册的《屈原列传》,进行思辨读写,学生就可以对屈原有一个深刻的认识。

屈原死时“被发行吟江畔”,而非“高余冠之岌岌兮,长余佩之陆离”,戴冠冕是符合礼的,而“披发”则是违礼的,从中我们可看出他对楚国上层阶级(那些戴高冠者)的不满。披发行吟是一种变相的反抗,是不愿同流合污心志的表露。

同样,我们还可以让学生辨析是“自投汨罗”还是“自沉汨罗”。

“投”可以看出屈原因为理想破灭,内心哀伤到极点,所以义无反顾、决绝、愤世,为世界小人太多伤感,因国家灭亡、美政理想崩塌而绝望。“沉”则可以看出屈原像一片叶子,有一种凋零的意味,“无边落木萧萧下”,抒情意味更加浓重,更能渗入作者的主观情绪,也可看出屈原对世间的留恋,以及对理想未能实现的深深遗憾。

这样的思辨阅读,就能使学生的阅读更深入,并触发学生的深度学习,从而让核心素养更好地在学生心中生根发芽,促进学生的成长。

综上,选择性必修阶段的语文教学任重而道远,教师只有先仔细研究好教材,精确把握单元导语、单元学习(研习)任务、学习提示,研究好考试评价机制,才能让由写作任务生发开来的逆向“布点”教学走得更加深远,让课堂效率更高,让学生觉得语文学起来不再那么玄虚笼统。笔者认为,只有让学问扎根在这些“土”办法里,扎根在“土”里,才能让学生茁壮成长并成為枝繁叶茂的大树,才能让学生爱上语文并对祖国的语言文字有更多的敬畏感。

猜你喜欢
四度高中语文
高中语文课堂教学中“五味俱全”的思考
谈高中语文如何在“新”中求效
追求“四度”课堂 成就完美人生
做有“四度”的电视民生新闻
力求“四度” 写出精品
课堂提问应把握好“四度”
谈评课的“四度”
关于高中语文修辞教学的一些看法
关于高中语文鉴赏阅读教学的思考
对高中语文教学的几点思考